APP下载

浅析陆在易合唱作品中的美

2017-09-11刘旭

西部论丛 2017年1期
关键词:作品合唱

刘旭

摘 要:陆在易先生是中国合唱音乐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旋律动人,充满对人民、对祖国的热爱。陆在易先生生平丰富的经历对他的藝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陆在易先生的合唱作品不论是从音乐本身的技术处理还是音乐艺术风格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怀都是值得研究的。笔者借此表达对陆在易先生的崇敬以及中国合唱音乐不断前进的愿景。

关键词:陆在易;合唱;作品

陆在易先生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风格,欣赏起来绕梁三日而余音不绝,听众不仅会在听觉上得到享受,更是会从中体会到他对人生的深刻见解。如果仅是如此还不足以让陆在易先生屹立于中华民族音乐之林,他的作品中所用的技术处理方式同样别出心裁,细腻而又深沉地传达曲中的大爱情怀。

1合唱与器乐的独特配置

1.1以人声为核心表现主题

合唱作为一种人们熟悉且喜爱的音乐体裁,本身就具备丰富的音乐表现力,被世人形象地称为“声乐交响”。作为合唱作品,人声是其核心,各种声部形态的对置和搭配、各种音色的变化及融合、各种音区的对比和叠合是作曲家创作的重点。陆在易的大型合唱作品充分发挥了合唱音域宽广、力度变化大、音响层次多、表现力强的优势。陆在易认为:“人声有时可以达到器乐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人声具备灵活、可塑性强的特点,作曲家充分利用人声的各种演唱形式:独唱、重唱、女声合唱、男声合唱、混声合唱,根据情感表达和音乐形象刻画的需要,通过合唱丰富的音色,结合多样的织体类型,在对比和变化的原则下,主调和复调技法相结合,大量使用了模仿、模进、呼应和对比等多种手法,特别是在合唱声部间的构成上,作者既注重旋律性又注重和声性的写法,加强了人声部分的交响效果。作者除了在声部之间运用模仿等手法表现主题性格,对同声部合唱的运用也是恰如其分,由于同声部有其一定的限定性,作者在采用声部间交错方式的同时,把调性的变化以及节奏的造型特征充分运用,以补充同声部间表达旋律性格的局限性。

1.2以器乐伴奏烘托环境气氛

乐队在合唱中不仅起到伴奏的作用,有时描写环境也会对音乐形象的塑造、补充声乐部分的不足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陆在易的大型合唱作品是合唱与乐队相结合的有机整体,因此,如何发挥管弦乐的作用,如何处理好合唱与乐队之间的关系,如何发挥交响乐队在塑造人物形象、烘托环境气氛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表现我们的民族风格,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合唱作品中器乐的主要作用就是伴奏。伴奏运用各种恰当的织体形式与旋律相结合,来传达歌曲基本情绪,设定歌曲背景,营造氛围,衬托歌声,表达欢乐、忧愁、幽默、伤感等情绪,使音乐形象更为生动、鲜明。一部音乐作品必须要有优美的旋律和恰当的伴奏相互配合才能算是成功的。陆在易在他的大型合唱作品中不惜笔墨,浓墨重彩,除了创作伴奏,还花了大量的篇幅创作了前奏、间奏和尾声,让器乐部分成为他的作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合唱作品的整体形象注入了丰富的内容,赋予了交响性。乐队做前奏时,如:音乐抒情诗《蓝天·太阳与追求——为女声合唱队与乐队而作》上篇《明镜般的天空是蓝蓝的哩》的前奏中,第一小提琴在高音区的快速震音、竖琴行云流水般的分解和弦滑奏、清新的和声色彩、钢琴逐层下行的琶音、颤音琴飘逸的音色,为我们营造出清澈透明的万里碧空的画面。紧接着钢琴奏出八度升高的省略了七音的降三级上构成的三和弦分解和弦,像是升腾而起、扶摇直上在云空中飞翔的银燕。乐队用在间奏中。合唱音画《行路难》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间的间奏用乐队表现了行路人在高山上突遇风云突变,长笛急速的三连音,双簧管和单簧管小二度的吹奏,铃鼓的快速震音描绘出雷鸣电闪、乌云翻滚、“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然后弦乐组和木管组快速的上下行半音阶刻画出风卷云涌、风急雨骤的画面。音乐抒情诗《蓝天·太阳与追求——为女声合唱队与乐队而作》下篇《迎接太阳》第二部分的第一个插部由乐队奏出,频繁出现的变音,各种不同银色的高音区颤音,打击乐器队的轻叩重击,加上光怪陆离的和声效果,形成一种奇幻的景象,仿佛缤纷的色彩和炫目的光华正在广阔的宇宙空间显示其为例无比的磅礴之势,在一片光色变幻之中,展现出旭日初升那辉煌而神奇的景象。

1.3不拘一格的抒情式创作技法

陆在易创作技法娴熟,表现在他的大型合唱作品中的不是单1枯燥艰涩难懂的各种作曲技法的堆砌,而是融入情感,以情感表现为目的,成为作者抒情表意的依托和工具。合唱这个人声最完美的艺术形式,成为作者从众多音乐表现形式中所选择的最能表达他对大自然,宇宙、青春、母爱、乃至祖国、人类感情的最合适最恰当的方式了。他的作品体现了“技术与理论是塑造、表现音乐的工具”的创作理念。诚然,作曲技术与理论是衡量作曲家出色与否的重要依据,但是,纵观音乐历史文献,经典之作之所以“经典”是因为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对作曲技术的内化,无论是曲式结构、复调技术运用还是和声语汇进行等都充分显示了这一特征,从而使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集中在了作曲技术与理论以外的音乐人文价值和乐思的完整表达上。

为了艺术地表现大爱情怀,陆在易对每一部作品总要预先进行精心构思,尽最大努力为之寻找、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最妥贴的音乐语言和写作手法,用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对主题作五色斑斓的变奏和拓展,由此构建出一个属于陆在易独有的“大爱”形象画卷。他丰富的乐思、娴熟的音乐技法,深化了原诗的题材内容、诗情画意和诗人的才思豪情。无论音乐主题、旋律音调、节拍节奏、和声复调,还是调式调性布局、速度变化、力度对比,以及合唱音色的选择、配器色彩的调动,都与诗的内容紧密相连、自然结合,从而使诗歌的诗情神韵得到升华,达到了情感与技法高度的完美结合,在着意表现诗人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更注意诗人总体思绪情感的准确把握并予根据自己的感受将这种情感加以创造性发挥,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2现代音乐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的完美契合

作为一名东方音乐家,陆在易在创作上一方面努力吸收西方新音乐技法的精华,同时又力求将学到的现代技法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风格相结合,以创作出既有民族特色、而又不失严肃的音乐作品。

2.1将现代和声融入民族风格

陆在易将现代和声与民族风格于一体的独特合唱音乐风格的形成,是多方面音乐要素(和声、复调、织体、旋律等)综合运用的结果。

而和声技法是众多创作手段中体现作曲家探索精神和创作理念的最重要的方面。陆在易的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在很好地运用“和声”这一外来音乐结构手段的同时结合民族和声的特点,将现代和声技法与音乐表现完美结合,准确塑造出各种不同特征的音乐形象,适应不同音乐风格的要求,为近现代音乐创作中和声民族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我可爱的母亲》是陆在易所有创作中最具代表性、风格独特的音乐作品。出于作品题材和体裁的原因,其在创作手法上采用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方式,但更多地偏向了民族传统。具体来说,作品的旋律是传统的调性、调式旋律,而和声则是现代的不协和和声及民族调式和声与西方功能和声的综合,以现代和声和民族和声为主。总体来说,所有创作手法都是为明确的创作目的服务的,都是为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服务的。在音乐抒情诗《中国,我可爱的母亲》运用了大量五度叠置和弦和五声音阶的进行,如第一部分第五十二小节是#F宫五声音阶进行,第五十三小节是A宫五声音阶进行,第五十四小节是bA宫五声音阶进行。另外,还运用西洋和声和中国民族和声对比的手法,如第四部分第三十四小节到三十七小节连续减三和弦进行,第四十二小节运用五度叠置的特色和弦,第九十五小节到一百零二小节又连续使用减七和弦模进,形成了西洋和声和民族和声的鲜明对比,形成了西洋风格和民族风格的相互交融。

2.2运用现代声乐技巧创作民族合唱作品

合唱音画《行路难》是根据台湾客家山歌《高山调》为素材创作的,曲中歌唱性、性格化的旋律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而在其中为了表现登山过程的艰难,作者运用了固定音型、音量反差、模拟登山的喘气声等手段。喘气声的模仿,运用的正是产生于20世纪的最广为人知的现代声乐技巧:诵唱。这是一种介于说和唱之间的方法。勋伯格率先把它用在《月光下的彼埃罗》(1912)中,在声乐部分每个符干上的小“×”就是通常被用于这种特殊的诵唱的记号,演唱者还被要求发出许许多多的“声响”—咕噜声,喊叫声等等,甚至于演唱复声。一种更为普遍的倾向是,这些技巧把人声处理成另一种乐器的要素,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引入织体的声部,将现代音响技巧和客家浓厚地方色彩相融得天衣无缝。

3结束语

大爱情怀贯穿陆在易作品的始终,他真正当得起人民送给他的“阳光歌者”、“忧患诗人”的赞誉。他的合唱作品是我國宝贵的精神财富,一方面为后来音乐创作者提供灵感,一方面又为中国音乐走向国际奠定了深厚基础。

参考文献:

[1]殷志华.陆在易四首大型合唱作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2]马安平.浅析陆在易合唱作品中的情感美[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01):123-124.

猜你喜欢

作品合唱
《初中合唱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巧用比较分析方法突破诗词鉴赏难题
做优秀记者:如何从一般素材中“挖”重大新闻
对丁旭东音乐作品的探究和分析
浅谈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简论20世纪的法国文学潮流
浅谈合唱与独唱声音训练之比较
感受魅力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