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的真实性分析

2017-09-10王淑芬

世界家苑 2017年9期
关键词:真实新闻观点

王淑芬

摘 要:真实,是新闻的基本要素。新闻,因真实而美丽;新闻,因真实而有力量。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断强化新闻真实性原则意识,坚持对新闻制作、发布、传播、反馈等环节实施科学而严格的管理、监督和全社会把关,杜绝虚假新闻。

关键词:新闻;真实;观点

一、新闻的基本原则

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失去了真实性,新闻工作者就失去了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要真实、观点要正确,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指出: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是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注重调查研究,不得弄虚作假,不得拔高夸大,不得歪曲事实真相。

新闻作品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客观的事实总要经过记者的思考和认识反映出来,它既是从实践中来,又不可避免地经过思想加工。記者是社会的一分子,他会受到周边环境、自身学识、人生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新闻作品必然地具有主观倾向,这里就有一个主观向客观靠拢的要求。新闻必须尊重客观事实,新闻工作者应该全面地收集材料,不夸大、不歪曲、不合理想象、不疏漏,进行实事求是的报道,由听者自己作出判断,这样才能经得起检验,获得受众的认同与支持,新闻报道就有了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新闻报道应把握好客观尺度。在新闻写作中,我们既要保证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又要避免单纯地罗列事实。为了确保受众从媒体得到准确有效的信息,有必要把握好客观报道的尺度。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上一定要反对“客观主义”,在实践中巧妙地进行客观报道,要将倾向性、指导性巧妙地融合在对新闻事实的陈述中。

例如普遍存在记者采访会议消息,到会场了解了一些情况或者拿一些材料,回去后便发稿了,可是大会召开时并没有按照原来的程序,结果造成新闻失实。有的记者或通讯员为了抢时间,把没有办完的事情提前报了,把没有完成的任务按进度预算报了出去。一位通讯员在写某乡加强田间管理的稿子时,想到稿子在寄出的这段时间,全乡就可以全部完成田间管理了,他便写出了全面告捷的稿子。可稿子一寄出,乡里便连降大雨,无法进田,结果与事实差了一大截。如此看来,写新闻绝对不能搞提前预测,这就要求在写动态消息时应进行当场采访,这样记者就可以发现许多生动活泼的东西,而且活动在进行中或刚一结束,马上就可以报道。

二、怎么做到新闻的真实性

1.新闻要真实客观的报道

进行客观报道最可取的方法是:通过对事实材料的选择和排列组合,使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寓于对事实的客观叙述中,引导读者自行判断和领悟。用事实说话不能忽视背景材料,通过交代背景来表现事实背后的东西,通过背景凸现新闻的全面性、历史纵深感。预测性的报道需要注意分寸,例如关于抢劫、杀人等暴力性消息,我们可以依据事实,在结尾部分请办案人员说话:警方正在积极调查,可望在一定的时间内从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这样既能震慑犯罪,又能提高人们对治安的信心,也有利于后续报道的展开,为可能出现的追踪采访埋下伏笔。

为了做到全面、深刻,往往是进行深度报道,推出结实性新闻,有时不妨利用描写、解释、评价三种方式的写作方法,把三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不知不觉中给受众连贯的、完整的画面。

要切实消灭各种形式的失实新闻。在我党新闻工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来十分重视新闻真实性问题,不断地同新闻失实的现象作斗争。然而,在新闻领域这种现象仍然存在,主要有两各方面:

一是政治环境因素。新闻传播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其自身规律的实现就会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良好的政治环境中,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实事求是的原则,为新闻真实这一内在规律的实现提供了根本保证,从而有可能防止、杜绝新闻失实现象的发生。但是,当“左”的或“右”的影响存在的政治环境中,这种影响直接制约着新闻传播活动时,新闻传播内在的规律就会遭到破坏,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取代了辨证唯物主义,新闻传播就必然受制于所谓“政治需要”,而不顾客观实际,新闻失实的现象就会出现。

例如我国新闻史上出现过的“本质真实论”,这是十分有害的,它割裂了现象和本质的相互依存关系,认为一些个别的、偶然的现象是不真实的,只有事物的本质才是真实的。它常常成为主观主义的新闻报道最好的借口,往往造成事实为观点服务的假新闻。

二是采访不够深入。新闻失实除政治因素外,还有新闻工作者自身的因素,没有深入调查是一个重要原因。采访不深入,没有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就做不到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完全真实和对事实的概括符合实际。有的编采人员采访准备工作做的不充分,来去匆匆或游山玩水,走时带上一堆不知是否准确的材料,某记者采访基层单位防火工作如何到位、扎实,采访不细致,不深入,回到单位编写的稿子播出来不久,这个基层单位就着火了,在当地群众中造成较坏的影响。

2.新闻记者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记者若是具备严细、认真的工作作风,新闻报道一般是不会失实的。新闻报道中的人名、地名、单位名、时间、数字等等,在采访中稍有疏忽就会失实。这就要求我们要自觉树立认真调查研究的作风,在每篇新闻报道的各个环节上不出漏洞,以防止失实现象的发生。新闻工作者具备了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朴素扎实的工作作风,写出的稿子才能生动贴切、真实感人。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做宣传工作的人对自已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

新闻真实也不能混同于文学真实,新闻不同于文学,新闻的责任是再现生活,而文学偏重于表现生活。文学需要提炼典型,所谓下笔千言,汪洋恣肆,只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可以甚至提倡合理想象。但新闻作品不同,它反对合理想象。常有记者或通讯员在写稿时发现材料不多,特别是吸引人的细节少,于是就按照自己的想象虚构一番,使稿件变得“形象生动”。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应该对党负责、对文章负责、对自己负责,尤其要对读者负责,确保新闻真实。要想使新闻报道更加生动、感人,靠虚构情节合理想象是达不到目的的。而是要靠深入挖掘动人事迹,广泛收集素材,尽量直接采访当事人,亲临现场实地采访,掌握第一手材料,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真实生动。

现在流行的新闻炒作也往往使失实新闻有机可乘,“炒作”不一定都是坏事,但是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报人追求轰动效应的心理,蒙骗了记者、编辑,造成新闻失实。所以媒体要加强对稿件的核查、甄别,督促和鼓励记者争取第一手材料,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提高每一篇新闻作品的质量,树立可以信赖的传媒形象。

结束语

人的思想认识、观点、态度、看法是多元的,新闻报道中若有议论,那就只有与记者观点、看法相一致的人才乐于接受。记者的观点越是能巧妙地蕴含于事实之中,越可以使更多的人觉得真实可信,新闻传播的效果才会好。

参考文献

[1]陈力丹.透析新闻炒作[J].当代传播.2007,(05):44.

[2]闫晓宇.我国都市报的公信力问题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

[3]龙传永.对新闻真实性的思考[J].新闻窗.2012,(03):85-86.

(作者单位:伊春市伊春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真实新闻观点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卡拉瓦乔《纸牌作弊者》戏剧性的真实瞬间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