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猎人不要同时追两只兔子

2017-09-08臧迎春

湖南教育·B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表达方法指向钓鱼

臧迎春

在“以疑促学”的课堂实践中,很多教师对怎么“疑”,方向不明,把握不准。下面,以一则生命化课堂的视导随笔,提出我的个人思考,与各位同仁探讨。

某小学的“以疑促思多元探究”的课堂上,老师正执教《钓鱼的启示》。课堂有很多创新之处,看得出她在努力践行该校生命化课堂教学理念。

开课时,老师针对教材抛出的4个疑问是课堂的重要观察点:

1.钓鱼得到了什么启示?

2.这个启示是怎样得到的?

3.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鱼放回湖中?

4.在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为什么父亲坚持要“我”把鱼放回湖中?

整堂课的教学围绕着4个问题,教师有条不紊地指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课堂问题前置,在一定程度上遵从了学生内需,但是,一节课需要解决这么多疑问吗?“以疑促思”到底该怎样疑?

不难看出,《钓鱼的启示》开课前的问题都指向文本内容理解,也就是说指向文本的原生价值———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没有一个问题指向文本的表达方法,即文本的教学价值———怎么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教学因僅仅围绕内容理解的疑问展开,所以最终没有完成教材原生价值向教学价值的成功转换,导致语文味淡薄!语文课程的本体性目标,即学习言语表达没有实现!

所以,“以疑促思”,“疑”是风向标,如果导向不明,甚至有误,那么课堂始终难以达到要去的地方。

那么,怎么“疑”?这是课堂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

教学的设疑可以尝试从两个方面实行优化。首先做到问题三个“不提”。

1.孩子通过阅读能解决的问题不提,如:“钓鱼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鱼放回湖中?”

2.与文本主旨无太大关联的问题不提,如:“为什么鲈鱼捕捞要有专门的开放日?”

3.合作探究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不提,如:“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可以给人以启示吗?”

这样一来,就精简了问题,只留下核心问题。比如这节课在内容理解上的核心问题就是:“在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为什么父亲坚持要‘我把鱼放回湖中?”

其次,把体现教学价值的核心问题提炼出来。比如《钓鱼的启示》指向文本表达方法的核心问题是:“课文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法,把作者得到这个启示的过程叙述得具体生动?”这样看来,“以疑促思”课堂需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指向内容理解,一个指向表达方法。教师应该在让学生自由生疑的基础上,逐步指导他们遵循这两个方面学会提出问题,特别是逐步由师“设疑”转向由师“导疑”。

在与学校老师交流时,很多老师领会了以上观点,但有些青年教师觉得核心问题还是难以把握。确实,入选教材的都文质兼美,字里行间处处皆风景,很多地方好像都应该精讲。比如说这篇课文,在表达方面,拟人、比喻等修辞很美,以事寓理很明晰,人物对话、心理描写很细腻……在内容理解方面,“我”和爸爸的对话发人深省,鱼儿被拉出水面的场景值得细细体味,结尾的启示耐人寻味……建议青年教师们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同时,联系教材单元导语与教材课后练习提示把握“疑”的重点,做好教材原生价值向教学价值的深度融合与转换。

切记课堂问题必须精要,“一个猎人不可能同时追两只兔子”,否则得不偿失。endprint

猜你喜欢

表达方法指向钓鱼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备考新指向
中年级“生本写作”教学的“三个指向”
钓鱼
第七章 去泥盆纪钓鱼
第七章 去泥盆纪钓鱼
第七章去泥盆纪钓鱼
英语中序数词的表达方法
表达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