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莫砺锋演讲

2017-09-08赵炜

青春 2017年9期
关键词:唐诗三百选本杜甫

赵炜

编者按:本文主体为《百家讲坛》主讲人、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先生在南京审计大学的演讲稿。

01

唐宋诗词永远不会过时,它时刻放射着耀眼的光芒,照亮着我们人生的路。

学诗歌有什么好处呢?对于你们青春萌动的大学生而言,最起码的,写情书可以用上诗歌。

谈恋爱,不能光是打电话,相拥缠绵——爱你一万年,太抽象,不靠谱;爱你就像爱大米,太庸俗,没品位。

如果你用诗歌来谈恋爱,传情达意,效果就不一样了,比如——

用“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来表达心灵相通;

用“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思君如日月,回环昼夜生”来表达思念;

用“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来表达离愁;

用北宋词人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梦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萍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或者“剪刀横眉前,始覺裁泪难”来表达失恋,一定会打动对方,对不?(笑,掌声)

如果用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你心仪的人还不回到你的身边,那怎么办呢?那你来找我。

我告诉你一个办法——你就干脆不要理他(她)了,因为这个人根本不值得你留恋,因为这个人文化素养很差。(笑,掌声)

莫砺锋教授幽默风趣的开场白,引来大学生们阵阵会意的笑声和掌声,也拉进了这位古典文学大师与大学生们的距离。

02

2017年5月20日晚,南京审计大学敏达学术报告厅内,一小时前,已是座无虚席,连过道里都坐满了学生。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聆听着莫砺锋,这位古典文学大家的学术报告——

我为今天讲座选择的题目是《唐宋诗词与现代人生》,可是今天到这里一看,你们把题目改成了《唐诗宋词与现代人生》。这是惯性的力量使然,是一种思维定势。

其实,在唐宋,不论诗还是词,都同等重要,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虽然唐宋诗词最远的离我们已经1400多年,最近也是800多年,但它们都拥有着迷人的魅力,都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馨香。

唐诗一共有5万7千多首,宋诗有24万7千多首。诗词名家辈出,群星竞相争辉。在我们的印象里,认为古代写诗最多的人陆游,写了9千多首,其实,写诗最多的人应该是乾隆皇帝,写了4万多首,只不过,他写的诗水平一般,流传下来的不多而已。

一千多年前的诗词不但没被抛弃,反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为什么呢?我们现代人为什么要读古代诗词呢?

在所有用汉字书写的文本中,诗词是最具美学价值的文本。因为在所有文字中,汉字是最简洁的,汉字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字。

按《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有6种官方语言:中、英、法、俄、西班牙语、阿拉伯语(1973年被确定为联合国官方语言),虽然汉语在联合国内的使用率和流通率不高,属于文本不超过1%的联合国官方语言,但是,汉语是最简洁的:在联合国颁发的六种文字书写的文件中,只有我们汉语文本的一沓是最薄的。

中国现代美学著作《美的历程》的作者、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唐诗宋词永远都不会过时,永远如一杯清茶般隽永,如山间一泓清泉般清澈,是最耀眼的文化遗产。

唐宋诗词,是古代文学水平最高的人表达思想感情、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一种方式,阅读经典,就是与古代优秀的人心灵对话——“读书不独变气质,且能养精神”,学习古典诗词,不单单会受到熏陶教育,升华人格,提高品位,增加涵养,还会长气质,养精神,砺品格。

通过观察,我认为高校当下的思想政治课,一半可以通过教授国学知识来熏染,可以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养心灵的作用,因为诗词有教化的功能,它可以熏陶人,感染人,用这样的教育方式来提升人的道德品格,可能要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

03

我很少看电影,前段时间跟老伴一起去看了《高考1977》,重温自己的知青生涯,感触良多。

我1966年高中毕业,1968年下乡插队,直到1977年年底考入安徽大学外语系,在安徽农村整整劳动了十年。

十年里,终日在田间地头,我挥汗如雨地耕耘着,胼手胝足地劳作着,做着地道的农民。

我爸爸是国民党军官,由于我的成分不好,我没资格被保送上大学,也不能去工厂当工人。当时,真的不知道黑暗何时是尽头,不知道前途在哪里,苦闷、困惑、彷徨撕咬着我,曾经失望过,绝望过,但是,我还是顽强地坚持了下来,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考进了大学,1978年春天,我在大二下学期,考进了南京大学的古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和博士。现在回想起来,支撑我顽强走下去的精神支柱就是唐宋诗词,在穷困时与古人对话,激励自己——是古人教会了我学会与命运抗争,学会坚守,学会担当。插队时,我喜欢上了杜甫(经历过人生苦难的人都喜欢杜甫)。1973年,没书可读的时候,书店里突然来了郭沫若写的《李白与杜甫》一书。我赶紧去买了一本,翻开来一看,有点迷惑不解:该书把李白捧到了天上,把杜甫贬到了地下,典型的“尊李贬杜”。

书里说,诗人与酒量有关,要不然为什么“李白斗酒诗百篇,天子呼来不上船”。这是不对的,虽然,酒是催化剂,酒后可以豪情万丈,可以横槊赋诗,可以妙语连珠,可以佳句迭出。但是,诗人词人不一定都能喝酒,苏轼酒量就不大,苏轼爱喝酒,可是“饮少辄醉”(跟我一样)。说李白喜欢喝酒,是跟劳动人民打成一片,古代有的酒店就挂着“太白遗风”的招牌。说杜甫终生嗜酒如命,是剥削阶级。我们从诗歌里看李白与杜甫哪个人喝的酒高档,看哪个人喝的酒多。李白经常是“金樽清酒斗十千”,一斗相当于一万块钱,李白喝的酒相当与今天的茅台、五粮液。而杜甫呢?“恰有三百青铜钱”,李白喝的酒是杜甫的30多倍,李白喝一次酒,够杜甫喝上半年了。所以,杜甫喝的酒仅仅相当于今天的老白干、二锅头。书中,对杜甫的一切都是持批判态度的。书中还说,陶渊明一共生了5个儿子,智商都不高,这与他长期嗜酒有关。该书中的观点现在看起来很荒唐,这与当时的特殊年代和政治气候有关。

04

大约是在下乡的第五六年,我被派到长江下游的太仓县插队,当时住在江边的一个茅草搭建的房子里,住江边,喝江水,沐江风。

太仓是平原,没有遮拦,一到秋天冬天,就狂风怒号,一天,我正在田里割稻子的时候,一个知青气喘吁吁地跑来告诉我:“老莫,不好了,你的茅草屋没了,你赶紧回去看看吧!”我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回去一看——大风把屋顶掀翻了,刮没了,只剩下几根大梁孤零零地横在上面。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的草屋只被卷去了三重茅,而我的草屋连一根‘茅都没有了,天呐!我不知道要比杜甫惨多少倍!那一刻,我彻底读懂了杜甫的凄凉。那一晚,我躺在没有屋顶的房子里,数着星星,捱到了天明。我马上向生产队长报告,队长来“考察”过后,慢吞吞地说:“还不是太坏,屋顶的大梁还在嘛——这样吧,派人给你修,但是(很多事情坏就坏在‘但是上了),这两天趁着天晴,你们赶紧抢收稻子,两天之后才能给你修”。于是,当天晚上,我裹着被子,打着冷战,躺在满天星斗的屋子里。这个时候,从黑暗深处传来一种苍凉的慈祥的浑厚的声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心里想,人家杜甫那样一个名满天下的大诗人,还能屈居茅屋,还在心忧天下,我这个一介平民何必为自己的破屋所烦恼呢?就当体验一下杜甫当时的心境好了——这样想想,心里就释然了。

杜甫一生做的最大的官也只当過六品官,经成都府尹严武推荐,做了俭校工部员外郎,其实这只是个虚职,相当于名誉顾问、代理之类,所以人们还称呼他为“杜工部”。杜甫基本上是个穷困潦倒的平民百姓,他能以一介布衣的情怀,忧国忧民,写了大量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阅读杜甫的作品,我感到,自己的一己贫困苦闷和悲欢离合根本算不上什么。

北宋打过长江,俘获了李后主,李后主在南京生活了40年,最后死在河南。我们在评价一个作家作品的时候,要看其是否具有人民性。

李后主的词就很感人——他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这是他被赵匡胤俘虏后,回首40年从政生涯发出的感慨。“国君要殉社稷”。

苏轼曾责怪李煜,离开金陵时,应该向其国民谢罪,而不应该“垂泪对宫娥”。当然,这是李煜真情实感的流露,也是他懦弱性格的体现。

李后主的词虽然没有杜甫的诗歌厚重,但也令人感动感慨,对今人是有价值的,尤其是当一个人回忆他的往事的时候。我当知青时,一个人每月只供应一斤煤油,而我每晚必读书,一斤煤油一周就用完了。

在一个春雨潇潇的夜晚,没有油灯可用时,我无法倚床展卷与古人对话时,耳畔不禁响起李后主的《浪淘沙》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阅读此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可谓心有戚戚焉。

05

阅读诗词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可靠的好的选本。

《全唐诗》有57000多首,我都读过。但其中不都是好诗。所以一定要选择好的选本。中科院1979年版的《唐诗选》、马茂元编注的《唐诗选》都不错(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我能背诵10000多首《唐诗选》中的诗歌。

江苏无锡人孙洙(别号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就非常好,这是清朝人的选本。在1765年,即乾隆九年的选本。该书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0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均配有注释和评点。该书五言七言绝句律诗都兼顾,初唐、中唐、盛唐、晚唐的诗人都照顾到了。是中国唐诗中最好的选本之一,古代成功的儿童启蒙教材,几百年来家喻户晓的读本,中国文化历史上的长久之谜,审阅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媒介,诗歌黄金时代的旷世杰作,是流传最广、读者最多的唐诗选本。

十多年前,一次我给南京大学本科生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学生思维很活跃,上课喜欢发言。我讲到《唐诗三百首》时候,说乾隆年间孙洙的选本是最好的,只不过遗憾的是,该书中漏掉了被称为“诗鬼”的李贺,这是不对的。李贺虽然只活了27岁,但是个短命的天才诗人,《唐诗三百首》应该选他的诗歌,选一两首都太少,应该选四五首。

刚讲到这里,一个女生忽然站了起来,手里拿着《唐诗三百首》,很激动地说:“莫老师,你讲错了!《唐诗三百首》里有李贺的诗歌!”我的大脑嗡地一声,有点不知所措。十年前,我才50岁,头发还没白,还没到老年痴呆的程度。我走过去,翻了一下女大学生手里的《唐诗三百首》,里面果然有李贺的诗歌。这是怎么回事呢?我脑子顿时嗡地一下,一片茫然。

06

下课后,我把女大学生那本《唐诗三百首》借回家,又仔细翻了翻,才看出问题:里面选了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的两首菊花诗——其一:“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不第后赋菊》),该诗借菊花寄寓了自己的傲世独立、冲天凌云之志。其二:“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题菊花》),该诗每一句都凝聚着一股浩然的英雄之气,动人魂魄,不愧是揭竿而起的千古豪杰。该书里选黄巢的诗歌,肯定是不对的。黄巢带领起义之师,纵横捭阖,差点灭掉唐朝。孙洙怎么敢选黄巢的诗?他不怕掉脑袋吗?乾隆年代是少有的政治黑暗的朝代,在思想文化上采取高压政策,文人稍有不慎重,便会被严厉镇压,掉脑袋。现在完整的乾隆朝代文字狱档案就有138起,都堆到了天花板上。文字狱就是因为文字、写文章的原因而铸成的冤狱。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镇压知识分子,使用了种种手段,文字狱便是其中的一种。

雍正年间,一次,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写成了“狴”,雍正帝见了,立刻将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又发现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两句诗,于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挑剔地说,“清风”就是讽喻清朝,这样一来,徐骏就犯了诽谤朝廷的罪,结果,连性命也丢掉了。

其实,这是在徐骏读书时,忽然一阵风吹过,翻动了书页,徐骏顺口就吟出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诗句,完全是即兴之作,没想到却引来了杀身之祸。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孙洙是万万不敢把黄巢的诗歌选进《唐诗三百首》里面的。我再仔细一看,原来是台湾出版的选本。

第二次上课时,我把《唐诗三百首》里为什么没有选黄巢的诗歌的背景讲给了学生听,并叫大家今后读书时候一定要选好的版本。我们平时阅读时,一定要注意“异文”对我们的误导。所谓“异文”,就是诗歌的文本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不一样的版本。所以,我建议大家,如果你想买古典诗词方面的书,最好去买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和江苏凤凰出版社出的书。一些非正规、非专业的出版社印刷的书,错字多,给我们提供的文本不可靠。

07

晚上9点多,我跟随送莫教授的车子回市里。在车上,又跟这位仰慕已久的古典文学大师交流了一路。他历经十年磨难而不改初衷,可谓穷且益艰,不坠青云之志。

1977年甫一恢复高考,他没奢望报考名牌大学,能上个专科就满足了,结果考上了安徽大学外语系本科。大二下学期,即考入了南京大学古典文学专业的硕士,师从我国著名国学大师程千帆先生,沉醉在古典文学的海洋里,后来硕博连读,1984年,成为我国第一位古典文学博士。

先生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富贵。某年,被任命为南大中文系主任,履新后,顿觉猬务丛胙,琐事缠身,无暇顾及学问,多次申请辞官,上任一年又四个月,坚持去职后,继续埋首在古典文学的沃土,勤奋耕耘,不辍一日。先生厮守寂寞,心无旁鹜,终能探骊得珠,而今,先生已是学界柱石,著作等身,名满天下,令人高山仰止。

到了先生的寓所附近,先生下车,挥手告别。望着先生渐行渐远的背影和霜染的鬓发,一种敬意油然而生,这时,一首诗萦绕在我的脑际:“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十年磨一剑,才能一朝试霜刃;砺刃于硎,才能锋利无比——正如他的名字:莫砺锋。

猜你喜欢

唐诗三百选本杜甫
选本编纂与“朦胧诗派”的建构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导读注译版本新近出版
《唐诗三百首》该被抛弃吗
中国京剧选本之“选”与比较研究(1880—1949)
中国古代戏曲选本概念辨疑与类型区分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On Mo Yan
杜甫的维稳观
军事文告的第一个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