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传播需要理念与情怀—《建筑传播论—我的学思片段》自荐感言

2017-09-08

城乡建设 2017年16期
关键词:建筑创作学思建筑师

■ 金 磊

建筑传播需要理念与情怀—《建筑传播论—我的学思片段》自荐感言

■ 金 磊

有感于马国馨院士的建议与启发,经过两年多耕耘,《建筑传播论—我的学思片段》(天津大学出版社2017年5月)终于出版了。望着这本书,“半路出家”的我确感欣慰。一个“为他人做嫁衣”的职业也能受到业界的尊重,“文化苦行僧”的我痛并快乐着。

用阅读与思考拓宽自身的职业境界

从1999年6月受命任《建筑创作》主编到2011年7月逐步创办《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建筑评论》《建筑摄影》“三学刊”至今,我完成了从工程师向传媒人的转变。路途漫漫,编辑工作培养着我的学养、文笔、经验与耐力。“板凳要坐十年冷”讲的是做学问,同样更适用于做一个称职的建筑学编辑。在建筑创作变得浮躁的当下,建筑传播也呈泡沫化,如何不断学习,与建筑师诚恳相待,贯穿于整个编辑流程。

2014年12月,《中国建筑文化遗产》与中国建工出版社编《建筑编辑家杨永生》一书,获得国家新闻出版部门和住建部好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也在2015年设立了“永生编辑奖”。之所以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老主编杨永生,是因为他创办了迄今在国内颇有影响力的《建筑师》杂志,策划组织出版了百余部有影响力的大书;更因为他是我的恩师,带我走上“半路出家”的编辑路。从一定意义上讲《建筑传播论—我的学思片段》也是献给杨永生总编辑的心力之作。杨永生给我留下的如座右铭一般的编辑理念是:学习是一种面向内在提升的跋涉。我一直认为,当好建筑传媒“主编”,并非一定要是出色的建筑师,也非要成为多么精深的专门家,但不能没有编辑家的文字功底,也不可缺少学者的知识视野,更缺不了必要的文化品位与审美能力。杨永生编审给我留下的经验有三:其一,用阅读提升文化修养;其二,用阅读强化编辑的文化身份;其三,用阅读拓展职业境界。

建筑传播(包含编辑工作)是一种行走,一种真相的揭露,这要经历知识分子质询时代与精神担当之路。建筑传播不可不涉及建筑批评,但高风亮节、有情有义的批评最终受益的是城市与建筑,是设计师与管理者本人!这就是建筑传播人可贵的理性与情怀,它折射出知识分子的公德心。如果将至高的荣誉都献给那些整天受追捧、到处被掌声包围的形象工程的设计者,那将是城市与行业的最深悲哀,更是传播者的大错特错。

《建筑传播论》要解读真知与新知

穿越间距的“历史”书写与叙述是笔者力求的。《建筑传播论》的“历史”间距虽只有20余载,但它基本做到了以严谨的学术性为根底。出版方天津大学出版社在评介时归纳道:这是一本敢于真辩学术有文化视野并大胆言说的书;这是一本体现学术良知扎根建筑沃土笔走千秋的书;这是一本以一己之力书写行业经验有思索有真相的书。

以传播为径、与建筑师为友使我不断坚持着:不仅要留住传统建筑这“石头的史书”之记忆,更要传播当代设计的理念。该书有五个章节:第一章是传播学演进的文化背景;第二章从策划学入手,以多种传播方式梳理了思路;第三章重点是出版传播,给出了20余类图书做积淀的出版传播举要及案例;第四章在质疑观念下系统地解读了建筑评论的方法;第五章的关键词是诚实与激情,出于用时间丈量价值和真相之目的,用“四刊”的150余篇主编的话或跋串起历史。

《建筑传播论》从四个方面展开了我的“评论观”:其一,对城市热点问题的适时性应用评论;其二,对国内外人士城市建筑重要著作的评论;其三,对本人策划编著图书的序或跋;其四,用自2002年至今《建筑创作》《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建筑评论》《建筑摄影》主编的话或编后记,串起了这个时代的历程。我认为,一本“学刊”的厚重感、思想性乃至关注社会的人文情怀都反映了主编者的思想水平及办刊理念,写好写实“主编的话”有如竖起了“学刊”的旗帜,从一个侧面为中国建筑史捡拾着一段段“足迹”。

猜你喜欢

建筑创作学思建筑师
胖胖的“建筑师”
学思践悟强思想 砥砺初心再出发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设计手稿在建筑设计创作中的运用探讨
我的学思历程
浅论建筑创作思维的培养
当建筑师
浅析阿里巴巴总部办公楼建筑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应用
废旧材料在建筑创作中的再利用研究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