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兴的传统村落—麻江县复兴村

2017-09-08王治茗

城乡建设 2017年16期
关键词:麻江县仫佬族传统

■ 王治茗

古村名镇

复兴的传统村落—麻江县复兴村

■ 王治茗

复兴村一角

复兴村的村民

阡陌纵横的稻田,错落有致的村庄,掩映在绿树繁花中,流淌出美丽乡村的天然诗韵……这样一幅幅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如今在麻江随处可见。初夏,走进麻江县龙山镇复兴村,就像踏进了一个绿色大海洋,村庄被青山环抱,村内古木参天,炽热的夏风穿越一道道绿色“屏障”后,演变成舒爽的习习凉风,这样一个风景怡人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寨到底有着怎样的独特魅力,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复兴村历史上因仫佬族想要复兴自己的民族而得名,复兴村地处麻江县东南部、龙山镇西部,占地面积23平方公里,是一个以仫佬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行政村,全村辖16个自然寨,21个村民小组,共721户,人口3435人。复兴村“群山环抱、一河贯穿、坝为田园、林为屏障、聚族而居”的整体格局,风水模式贯穿始终,人与环境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以达到追求自然、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

复兴村气候宜人,自然景观秀丽,村落依山傍水而建,复兴河蜿蜒穿梭而过,四周层峦叠嶂,古树参天,山体秀美,景色宜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达60.4%,境内多为松林、杉树和阔叶林,木材资源丰富,2003年被列为中美合资生态森林健康项目区,是麻江县“生态文明富裕村寨”之一,更是黔东南州最具代表性的仫佬族文化村寨之一。

仫佬族是由古代的“僚人”发展演变而来的,晋人常璩《华阳公志·南中志》中,即有关于“僚人”在云贵高原云岭山脉南沿一带活动的记载。元末明初,为逃避战事,仫佬族一部分迁徙到此,这里依山傍水,顺水顺谷,自然条件良好,便在这里生活聚居下来,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木建筑别有风味

复兴村历史建筑工艺非常精巧,仫佬族村民居住都是古老的木制建筑结构。无论是在平地或是斜坡上,房基都要修成高出地面的地台,地台以块石筑成。木制墙板、木制花窗(窗子全用雕刻花窗,非常漂亮,造价较廉,每户门窗的雕花都有着不同的文饰)、木制大门,大户人家的正门还设有要门,门槛较高。大部分建筑二楼正前外围有走廊栏杆,宽敞明亮,空气流通,便于晾晒作物和衣物。屋顶为双坡悬山顶,均为小青瓦屋面。凡柱、梁、枋、瓜、串、椽、檩等均以榫卯穿合制作。堂屋两侧为卧室、客厅及厨房,阁楼作为仓房。有二层的建筑,二层堂屋两侧为卧室及仓房。厕所、猪牛圈一般设于屋侧房后。更令人称奇的是,古村内的木门、墙壁、屋顶等,经历几百年风雨洗礼依旧坚固无比。集中体现了西南少数名族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古老厚重的仫佬族文化

复兴村仫佬族少数民族文化沉淀丰厚,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村寨格局、古朴的建筑语言都展示出仫佬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复兴村现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仫佬族传统服饰手工艺、仫佬年节、饮食、婚俗、丧葬等习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得到了一定的传承与发展,但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些传统技艺、乡土民俗的保护都面临着不少挑战。

仫佬年是仫佬族较为重要的节日,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麻江仫佬原称“木佬”,仫佬之名最早载于《新元史》的木娄苗,元、明、清时期,史书多以“木佬”“木娄苗”“姆佬”等相称。仫佬年定在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兔日。相传有两个方面的含意:一是仫佬人敬仰兔子的纯洁,他们的祖先曾以兔作为定亲礼物,成亲之日正好又是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兔场天,因此在这一天过年有凭吊祖先,继承传统之意;二是九月秋收结束,十月过年具有庆贺丰收,感谢祖先保佑之意。仫佬人还把“仫佬年”这一天视为吉日,很多仫佬人的婚礼都在这天举行,而不用请先生择日期。

仫佬人过年时,要打糍粑、酿酒、杀鸡、宰鸭、开田捉鱼,几个寨子合在一起举行传统的体育比赛,如赛马、对歌、斗鸟等。古时,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杀猪,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男女老少穿新衣、放鞭炮,还要对房前屋后整理一番,组织淘洗水井等。“打保寨”又叫“扫寨”,是仫佬年中的一项重要活动,由于仫佬人大都居住在木房,冬季到来,柴草干燥,容易引起火灾,防火安全尤为重要,所以“打保寨”既是一项驱除鬼邪的活动,也是对人们进行的一次防火安全教育。在仫佬节的前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把家里的火全部灭掉,待打保寨后,再统一取火种。“打保寨”由一名鬼师带领五位徒弟进行。先是在寨子各入口处插一张画了神符的彩旗,意为防止鬼邪进入;再在寨中某一家大门外,杀鸡祭神,烧香点烛,念驱鬼经文。然后,鬼师等一行带着事先用芭茅草扎成船状,上面捆着一只鸭子的“船”,以及锣、钹等逐家进行驱鬼邪,察看防火情况。每家门前早已放好一碗水,鬼师扫完家后,要将那碗水倒于地上,碗翻扣于地,意为已将邪火扑灭。最后,鬼师一行来到寨旁一个三叉路口,烧香点烛,烧掉草船,杀掉鸭子,这时全寨各户都到此取新火种。鸭子则由鬼师一行在此煮鸭稀饭吃掉,打保寨结束。

复兴村远眺

仫佬人的丧葬习俗也别具一格,佬人年长者逝世都实行棺葬。丧葬所举行报丧、沐尸、小殓、开路、点祖、出殓、送葬、复山等仪式,与各族不同,报丧过去放铁炮,专人兼程赶远方亲戚挚友前来吊丧。沐浴尸体用孝子到井中取来的净水,撒少许茶叶、大米于水中进行,沐浴后为死者剪指甲、穿寿衣、寿鞋入棺。开路,请巫师或道士用仫佬语为亡人“开光”,以狗、鸡或猪头放于棺旁,手持长刀的巫师或道士为亡人“开路”。点祖,是受近代其他民族的影响兴起的,一般是富裕人家举行。

死者全牙,必敲掉一颗,亡人停堂,男左女右,口含银质品,入棺前拿下,手握纸作钱,祭葬时取出。丧葬前请道士念经“开路”,择时出柩,看风水葬坟,用雄磺、酒垫“龙”,用鸡、猪、鸭“招龙”“谢土”埋石灰、蛋、曲、焚契定界。

抬棺出门置于敞坝。送葬孝子披孝不拄丧棍,亡人内兄或内弟燃杉树皮火把引路,众亲友扶棺送亡人上山。

挖坟坑好后,由道士架罗盘定方向好后,念下葬道语,然后由道士用大刀砍断捆棺材的竹篾,进行落土下葬。

仫佬族服饰六七十年前一直保持着古代僚人的特点。如妇女上衣很短,仅及腰,袖背上全部绣上鳞状花纹。下穿无褶筒裙,脚上穿的是钩尖鞋。男子多穿对襟衣,男女均以长帕包头。仫佬族的衣服,一般尚深青色。过去大都是自纺、自织、自缝。近代都已改装,与当地汉、壮族的衣服没有多大差别。男子穿的都是对襟上衣、长裤,年老的穿琵琶襟上衣;一般穿草鞋,跣足的不多。过去姑娘梳辫,出嫁后结髻,现多已剪发。饰物有银质的耳环、手镯、戒指等。

仫佬人异姓通婚,同姓不婚,长辈结拜异姓兄弟,晚辈子女也不开亲。接亲礼物有糯米粑、新衣、丝织皱纱帕、头饰银器以及围腰牌等,有的还有“礼金”、肉酒、糖等物。新娘出阁不坐轿,撑红伞步行到男家。新娘快进家时,男家老幼回避。进房后,新娘陪送亲客坐,新郎不入洞房。三朝后,送亲客陪新娘一路回娘家住一段时间,再由新郎或弟妹接新娘回家。仫佬婚姻,历行一夫一妻制。清朝爱必达《黔南识略》中有“同姓不婚”,故严守同姓不婚、同宗不婚之律。

仫佬人主食大米、辅以面条;玉米、杂粮转作饲料。都吃甑子饭,喜煮糯米饭,打糍粑、蒸甜粑、包粽粑,遇节日必不可少,也是赠客礼品。年底多数人家腌腊肉、做香肠和血豆腐过年。还备办坛装咸菜、糟辣、酸辣等素菜。成年人多数饮酒,自酿自食和待客。

这些传统文化承载着本民族许多历史信息,从与节日有关的一切活动可以看出仫佬人典型的南方山区农耕民族的特点,仫佬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仫佬年节、传统服饰、婚俗、饮食等,充分体现了仫佬族人民的友谊、团结、忠孝、爱美和群体意识较强的文化精神,是仫佬族历史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

保护与开发双管齐下

目前,复兴村依据不同的保护层次,确定保护管控措施。核心保护区内传统建筑分别采用保护、修缮、改善、整治改造、拆除等措施区别对待。对于传统风貌建筑或历史建筑,保持和修缮外观风貌特征,特别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细部构建和装饰物,允许其内部进行改善和更新,以改善居住、使用条件,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允许居民重新装修内部,改善厨房、卫生设施,增加现代化浴室。在核心保护区内,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但是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外,麻江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前,应当征求同级文物主管部门的意见。拆除传统建筑以外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应当经麻江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重点保护复兴村马蹄寨背山面水、取法自然的理想格局,严格保护复兴村马蹄寨周边自然山体,不允许对山体进行大面积的开挖或对山体自然植被进行破坏。加强复兴村马蹄寨母亲河—复兴河的保护,划定河道控制蓝线,禁止侵占河流岸线以及破坏河流岸线的建设活动,禁止生活、商业等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龙山河。规划重点保护分布在各寨的古树,对古树进行详细调研勘测,对古树位置、大小、高度、年龄等进行详细的勘测,落到图纸上,并运用文字、照片、图纸等形式进行登记存档、对已确定的古树不得破坏、不得迁移,加强对古树保护的宣传,在古树周边设立保护宣传栏或标识牌,防止村民或游客由于不知情而对古树造成的破坏等。严格控制复兴村马蹄寨的建设,对复兴村马蹄寨建设进行保护和引导,使新区与保护区进行协调统一,避免传统村落格局受到破坏。延续复兴村马蹄寨传统村路处于山水环抱的中央,内有良田、山林葱郁、河水清澈的传统格局。同时,加大街巷格局和空间层次保护、历史环境要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村域自然与人文历史资源保护等等。

复兴村,一个以历史寻访为目的、生态游憩为附属、观光购物为配套的历史传统村落正在形成。通过找寻依附于建筑的辉煌历史、悠久传统、历史文人史迹,民俗民风等“寻古”;参观古街巷、古民宅,品尝仫佬族美食美酒,欣赏精美的传统刺绣,体验仫佬年传统节日“观古”;赞叹民间艺术、感觉历史氛围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叹古”,这里充分展示了仫佬族原生民族文化和仫佬族传统建筑风貌,是“贵州仫佬族的露天历史博物馆”。

(图片由麻江摄影家协会提供)

猜你喜欢

麻江县仫佬族传统
广西仫佬族古歌活态传承研究*
黔东南州麻江县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基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仫佬族特色村寨保护研究——以罗城大勒峒村为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贵州麻江:加快蓝莓产业发展富民兴县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广西仫佬族传统蔬菜种质资源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
麻江县老年大学开展免费体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