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武汉方言“铆”字看武汉人的拼搏精神

2017-09-06肖华风彭澎

新一代 2017年8期
关键词:方言武汉语言

肖华风+彭澎

摘 要:语言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文化的活标本、活化石。武汉方言是一种极其形象极富感情色彩又极富感染力的地方语言,真实地记录、保存和传播着武汉这片热土上的地域文化。武汉方言“铆”字,集中体现了武汉人开拓进取勇于拼搏的文化特质,为武汉新征程注入了强大动力。

关键词:武汉方言“铆”;拼搏精神;地域文化;城市精神

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①语言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不断创造发展积累而成的交际工具,作为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离不开产生它的土壤和根系,其背后的东西是强大和厚重的,即整个社会、人文、历史和风俗的流动和变迁,同一群体的基本共识。

不同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不同地域也有自己的地域语言。可以说,语言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文化的活标本、活化石。语言体现民族精神,方言体现地域精神,不同地域的方言体现着这一地域的自然环境、生活风貌、风土人情、社会心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想了解一个地域的风貌,最简明的方式就是研究其丰富的鲜活的语言。东北话简洁直白,传播着东北人好爽仗义的个性;北京话客套和气,反映北京人平和儒雅;苏州话软糯柔和,彰显着苏州人的温柔婉转,而武汉方言是一种极其形象极富感情色彩又极富感染力的地方语言,它真实地记录、保存和传播着武汉这片热土上的地域文化。

一、武汉方言中的“铆”字

武汉方言中的特色词汇非常多,如掉底子(指丢人、丢脸面)、撮虾子(指赚外快)、栽豆腐(指别人不要硬塞给人家)、栽葱(指栽跟头)、一抹带十杂(有很多事情要做,什么事都做)、要味(要面子)、抬庄(捧场),最能反映武汉人精神性格的,当属一个“铆”字。

“铆”在字典中有3种解释:

a、名词,卯榫(卯为铆的本字),例:一铆顶一楔;

b、动词,用钉子把金属物连在一起,例:铆钉,铆接;

c、副词,集中全力使劲,例:铆劲儿干

从字源上看,铆的本意是类似于钉子的卯榫,进而发展为动词钉卯榫,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副词,铆劲。在武汉方言中,“铆”字最常见的用法是作为副词的第三種用法,还可以与其他词汇搭配,如“铆起”“铆倒”“铆起来”,表示集中全力,使劲干的意思。这种用法在武汉方言中随处可见,如:

“铆起来跑,得了第一名”

“铆起来吃,长得胖胖的”

“铆起来搞,一哈搞完”

“撸起袖子铆起来干”

武汉卓尔俱乐部2017赛季出征仪式暨新球衣发布会上,为表明冲超的决心和信心,甚至喊出了“武汉铆起冲”这样极具汉味的口号。由此可见,不论是在广泛的市民生活中,还是正式的媒体上,“铆”字都是武汉这座城市的高频热门词汇。

“铆起”“铆倒”“铆起来”都是武汉的特有词汇,有“不停地、使劲地、没完”的意思,但是又不是这些词汇能够完全涵盖的。“不停地、使劲地、没完”加在一起仍然不能完全表达“铆”字的内涵和外延,不能表现“铆”字所传达出来的地域特色。比如说“铆起吃”,用“铆起”形容“吃”,不仅表达了“使劲吃,不停地吃”这一层意思,更有“喜欢吃、能吃、爱吃、吃得香、劲头足、满足感强”的意思,也更具形象感,“铆起”字面后就有那种狼吞虎咽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的活力感。如果仅仅是“不停地、没完”,武汉话中用“紧”,“你紧搞个什么?”“你让人紧等”,而“铆起”“铆倒”中含有一股激情和干劲,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如“事情铆倒干”,有一种热情似火,想干肯干的激情和爆发力,而“事情紧搞”有一种拖着不想干,不愿意干消极怠工的意味。可见,“铆”字在武汉方言中不仅广泛使用,而且饱含激情。“铆起”与“使劲”之间又多了一股韧劲、蛮劲,“使劲”是使出全部的力量,并不包含结果。而“铆起”则必须成功追求结果一定要做到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种力度和狠劲就不同寻常了。

二、武汉方言“铆”字背后的城市精神

地道的方言是地方文化的反映,表达的是地域特点和地方性格。武汉话特别能显示武汉人的火辣辣的韧劲。“铆起”表面上看这种状态似乎带有一种粗野的市民气息,其实表现了武汉人性格中天不怕地不怕,永不服输,敢想敢干,豁得出去的拼搏精神,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如果非要找一个相关的近义词,大概成都人口中的“雄起”能与武汉人口中的“铆起”相提并论。“雄起”指迅速崛起,强调瞬间的爆发力;“铆起”除了瞬间的爆发力,更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有点“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味,强调坚毅执着。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深刻地记录了这个地域的文化与灵性。武汉人这种天不怕地不怕豁得出去敢拼敢闯文化性格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气候、地理、历史、文化诸方面的原因。

武汉的气候条件极差。北面临水,南面有山。夏天海风吹不进来,往往持续高温,被称为全国“三大火炉”之一;冬天北风长驱直入,冷到零下。严寒酷暑炼就了武汉人粗糙的野性,正如汉派作家池莉的小说名“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武汉自3500年前的盘龙城开始就是全国九省通衢的交通枢纽。之所以叫“镇”,就因为它地处北上南下、西进东征的咽喉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的遗迹“卓刀泉”“却月城”“五湖烟瘴”,无不在诉说着这个城市的过往硝烟。战争的阴云也锻造了这个城市人千锤百炼无所畏惧的强悍。

码头文化是武汉的城市之魂。早在明清时期,汉口就是与佛山、景德镇、朱仙镇齐名的四大名镇。汉口码头作为物资集散地和商品流通地的同时,也成为一个兼容并包的大网络,不同地域的人们不同特色的文化在此汇集,各行各业云集。茶楼酒肆、戏馆梨园、武馆杂耍应运而生。南来北往众生云集,打杂的伙计、搬运的码头工人、修理工人、手工业者、买办、小商贩、江湖浪人,因而就有了纷繁的社会。这个城市也就充满了市井气息,商业味道,武汉话也就少了咬文嚼字拿腔拿调的做作,而多了火辣直率的人间烟火气。码头文化在长期的传承、融合、嬗变中,形成了开放包容、灵活多变、火辣直率、硬朗强悍的文化特质。这种开放灵活也孕育了武汉人变革、趋新的意识,这篇土地上也形成了天不怕地不怕敢为天下先的风气与豪情。

气候的恶劣,条件的艰苦,战乱的摧残,生存的困难,各色的人群,种种的困厄磨砺了武汉人倔强刚烈的性格内核。他们没有广阔的平原,没有广袤的海域,没有富饶的土地,往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与努力才能生存下去。他们打死不服输,宁死不服软,要干干到底,要死死干脆,表现为一种略带野性的生命活力。他们干事执着较劲,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坚毅火爆的个性,“铆起”“铆倒”就是武汉人为争取生存空间、求得发展而拼搏奋斗的生命底色。

“铆起”是武汉人的生命底色,如果要诉诸视觉,应该是一抹鲜明浓烈的火红。这份拼搏的蛮劲也成就了武汉许多的第一。1912年辛亥首义第一枪,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在大革命的洪流中,武汉成为“红色之都”,北伐首站告捷。1927年,汉口码头工人大罢工,一举收回英租界,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帝斗争中的光荣一页。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第一个“洋厂长”、第一家企业产权交易市场、一批全国知名品牌在武汉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武汉人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勇于拼搏的文化品格将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注释:

①【英】帕默尔.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39

参考文献:

[1]李榮.武汉方言词典[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朱建颂.武汉方言概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方言武汉语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语言是刀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