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动词“时”和“体”的形态标记在教学中的运用

2017-09-06刘璇

校园英语·下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英语

【摘要】英语动词是语法中的活跃因素,语法范畴的改变往往通过词形的变化实现,这与汉语的构词方式截然不同,从而形成英语学习者的认知困难。加之,规则动词与不规则的变化规律复杂多变,使得动词语法成为习得的难点。标记理论能够很好地建立起认知对比,提升认知效果,提高教学成效。

【关键词】英语 动词 形态标记

引言

2016年,平顶山工业职业学院对大一新生进行入学英语水平测试,涉及各专业大一学生1690人,考试回收有效试卷1632份。我们对学生的考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考察语法的选择题共40道,与动词相关的26道,经过计算我们发现,学生的出错率远远高于在考察从句、名词、代词、冠词等语法知识点的题目,14道题以上出现错误的学生达到了38.2%。这项统计结果说明,学生在英语习得的过程中,动词的语法内容是学习的难点,是错误分析中的高亮区。在英语的语法范畴中,包含了诸多分项因素,其中动词活跃程度最高,动词形态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语法的类别。在语法层面,词汇英语动词的研究,尤其是词汇形态的变化,可以纳入标记理论的研究范畴。

一、标记理论概述

1931年,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首次提出,用来分析音系学中的标记现象。在音系层面,音素与其他音素形成语音同一体,构成语言对称现象;同时该语素与其他语素在发音规律上存在着差异特征,构成标记现象。根据该区别特征,划出最小对立体,并对该特征进行赋值,体现正值特征的为标记项X+,体现负值或中性的项为无标记项V-(Crystal, 1985)。语言学的研究学者运用该理论对于不同层面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与汉语相比,其分类情况、时体态的特征,以及具体运用中的形式变化,都有着显著的不同,这是基于语际研究的视角;即使在英语语言内部,动词形态变化也存在着规则变化与不规则变化两种形式,此为语内研究的视角。本研究的内容重在后者,将英语中动词变化形态的对立不对称现象,纳入标记理论在词汇层面的研究范畴。

标记可以识别为三种形式,即形态标记、分布标记和语义标记。在印欧语言中,英语属于屈折语,与汉语增减语言成分,才能表达语法特征不同,英语具有丰富的形态变化特征,形成不同的语法范畴。因此,形态标记对于学习英语至关重要。所谓形态标记是描写词汇外部特征的对立关联特征,针对具有语言意义的最小单位词素,将具有同一语言基本意义的词汇确定为最小对立体,具有影响语法功能的外在特征,即前缀、后缀和词尾、变体等具体影响词形的构词特征。汉语的构词特征是意合(parataxis),罕有形态变化的形式,这一点和英语不同。英语重在形合(hypotaxis),词汇的形态变化形式丰富,体现在动词、名词、形容词等不同的语法范畴之中,具有重要的语法意义,并且能够影响其语义和语用功能。

二、英语动词的形态标记

英语中,谓语动词的时间概念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时、体、态、式,其形态受制于相关因素,包括数的多少,人称的选择,时间的定位,语态的差异等等,存在着特殊与一般的不对称现象。由于形态的特征变化在时与态两方面最具有代表性,在此针对这两项进行阐释。

对立项具有的某一内在特征,价值对等且具有关联性,基于此标准,可以确定最小对立体。标记性比较的核心在于确定标记程度,一般而言,无标记项的形态为常态特征,其结构相对简单;而有标记项的形态为非常态,结构较为繁复,因此,前者的使用频率大于后者,认知时需要更多的加工程序,需要时间长,认知难度高。标记性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的特点,存在着层次上的差异性。根据动词在原形(BASIC FORM)的基础上发生形态变化的规律不同,可以分为规则动词和不规则动词两类研究英语动词标记性的方法,我们首先要归纳动词反应某一方面语法特征的普遍和特殊形态。

1.“时态”的形态标记。原则上说来,英语语法中的范畴“时”(TENSE),在时间上存在过去时和现在时两种形式,将来的时间用多种表示方法体现。一般而言,人们会将现在时作为无标记性,因为其与动词的原形(BASIC FORM)相同,只有在第三人称单数后加“-s/es”;而过去时需要发生形态变化,一般而言,需要在原形基础上添加“-ed”,变为一般过去时,结构更为复杂。如:

I offer him my hand hesitatingly. (a)

I offered him my hand hesitatingly when we were at shchool. (b)

a句中使用了动词“offer”的原形,表示在现在时间里,我经常性给予他帮助;b句中使用了动词“offer”的一般过去式,表示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经常性给予他帮助。

除了表示经常性发生的动作,或者习惯性动作外,一般现在时还可以使用于其他一些特殊的情况。如:

(1)表示不受时限的客观存在

I learned that the earth rotates on its axis. (c)

(2)表示过去的概念

Alice tells me youre entering college next year. (d)

(3)表示将来的概念

I bet it rains tomorrow. (e)

上述语句中,动词的形式突破了过去与现在的时间划分,成为规则变化的对立面。在c句中,虽然地球自转是我过去学习的常识,但是由于这是科学事实,因此动词“rotate”不用过去时的形式;d句中动词“tell”代表发生在过去的讲述动作,但是没有用过去时,目的是增强描述动作的生动性和真实感;e句中动词“rain”下雨的动作是对明天发生的天气现象的预测,非将来时的形式传递了人们对这一预测为真的强烈希望。

基于对上述例句中动词形态的分析,我们发现动词使用过去时的情况较为简单,主要用于描述时间轴上发生在现在之前的一段时间里的动作。而现在时的情况中,时间的限制性并不确定,可以突破时间对于动词形式的影响原则,形成更为复杂的语法和形态的对应特征。因此,我们可以将现在时形式视为具有中性特征,區分“过去”以及“非过去”间的对立不对称现象。

2.“语态”的形态标记。英语语法范畴中的“态”(VOICE),用来表示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主动与被动关系,分为主动态和被动态两种形式。谓语动词采用主动态时,主语是谓语动词动作的施动者;谓语动词采用被动态时,主语是谓语动词动作的受动者,或者说是承受者。一般而言,人们会将主动语态作为无标记项,因为在主动态动词的基础上,谓语动词需要进行将其改变为相应的be-型被动结构,即“be”加动词过去分词的形式,才能构成被动态。如:

He published the book in 1975. (f)

The book was published in 1975. (g)

当主语从f句中的他这一施动者,转变为g句中的book承受者后,动词的形态也由“published”转变为“was published”,实现了主动与被动之间的意义转化。有时,be-型被动结构可以用get-型替代,如:

Youll get paid overtime.

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动词可以采用主动形式,表达被动含义。如:

The roses want watering. (h)

I want something to drink. (i)

The book sells well. (j)

The dish tastes good. (k)

和“时态”中动词形态的标记性特征相类似,被动态的对应形式较为简单,存在于表征被动意义的结构中,而主动形式的使用情况更为复杂。因此,我们可以将后者视为具有中性特征,区分“被动”以及“非被动”间的对立不对称现象。

3.形态标记的复杂性层次。标记性的复杂程度存在着层级上的差异,以“时”和“态”为例,标记现象不仅仅存在着限定形式的差异,即现在和过去的不对称,主动和被动的对立,而且还存在各语法范畴自身的基本形式的对立不对称现象。

现在时的动词形态,限定形式中,使用动词的原形形式为无标记项,但是受人称和数的因素制约,在第三人称单数后,动词形态发生变化,需要添加尾缀,成为有标记项。进一步分析其基本形式,直接添加“-s”或“-es”尾缀的规则动词为无标记项,如“like-likes”,“watch-watches”;而需要改变词末字母拼写的不规则动词为有标记项,如“copy- copies”。

过去时的动词形态变化层级也呈现同样的特征,只存在限定形式或变体形式的为无标记项,限定形式、变体形式兼而有之的为有标记性,如“hang-hanged”或“hang-hung”;限定形式中,使用动词的“-ed”形式的规则动词为无标记项,如“like -liked”或“cook-cooked”;而非“-ed”形式的不规则动词为标记项。进一步分析限定形式,又可以细分为直接添加和字词尾字母变形两种形式,前者为无标记项,后者为有标记项,如“stop stopped”或“study-studied”。进一步分析变体形式,动词与原型保持一致的是有标记项,如“cut-cut”;动词发生词形变化的为无标记项,如“come -came”。

三、英语动词形态教学策略

基于标记性的视角,对“时”和“态”语法范畴中动词形态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以语法规定中的限定形式作为参照,呈现中性特征的无标记项,其形态特征规则,使用频率高,是更为常见的情况;反之,有标记项的标记性越强,其形态特征越不规则,由于其使用范围较窄,需要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识记,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关注指导纠错。

基于形态标记的动词教学设计,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教学实践:

第一,英语动词的形态标记性程度决定习得难度,因此认知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需要根据标记性的强弱,由易到难的顺序逐级推进,与学生的认知特征保持一致;

第二,英语动词的形态标记性是一个抽象规律,因此要建构起认知语法的课堂教学模式,展开认知活动,鼓励学生自己动脑总结规则,发现规律,在互动和开放的课堂活动中提高认知效果;

第三,英语动词的习得是一个从输入到认知的过程,因此要实现从外部输入到内部生成的学习模式,课堂教学不再把学习看作是单纯接收知识的过程,而是认为学习主要是学习者一起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的过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动,通过不断组建和重构语言体系,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语法规律。

四、结语

语言的特征历来不是孤立形成的,往往可以追溯到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发展,英语在继承古英语,引入外来语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词汇体系,产生了词尾变化的屈折语构词形式,形成了规则与不规则并存的构词特点。以规则形式为基础,分析不规则形式的标记特征,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动词的刚性规则,认知灵活的变体特征,从而牢固地掌握动词的形态变化形式。

参考文献:

[1]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2]王立非.语言标记性的诠释与扩展[J].福建外语,2002(4).

[3]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刘璇(1976-),女,河北秦皇岛人,讲师,碩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方向研究。

猜你喜欢

英语
玩转2017年高考英语中的“熟词僻义”
英语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悠闲英语(86)感恩与忘恩
英语大show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