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揭秘贾鲁治河背后的故事

2017-09-06侯起秀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7年8期
关键词:治河黄河

侯起秀

四顾仕途心茫然

1315年春天,一位青年兴冲冲走在太行山崎岖的小路上,蜿蜒而下的丹河水在眼前跳跃,把他的心也带到了远方。他叫贾鲁,家住河东高平(今山西高平)北杨村,要去参加贡生考试。

当时中国科举制度中断了几十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考试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举国沸腾。贾鲁从小在父亲教育下熟读经史,自然要抓住这个踏入仕途的机会。但他没想到的是,两次参加考试都名列前茅却没能进入仕途,第一次赶上元仁宗驾崩,第二次遇上元英宗被刺,一直蹉跎了9年才被授为东平路儒学教授,也就是在鲁西南一带的官学校里做个讲课老师。就是这个不入流的芝麻官,让贾鲁的视野一下子从丹河边的北杨村扩展到了黄河和京杭大运河两岸。鲁西南是黄河泛滥的重灾区,也是大运河的必经之地,他在闲暇之时经常漫步河畔、探访髦老、学习治河。

贾鲁十几年之间由普通讲课老师逐步升到了朝廷户部主事,但他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因为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皇权引发了一场又一场血腥屠杀,汉人再次遭到冷落和排斥。在这样黑幕重重的环境下,怎么为老百姓办事?他也想效仿纷纷辞官归隐的汉官回北杨村,但又没有合适的理由。恰在这时父亲来信了。父亲的书法一向流利潇洒,可在这封信里字却变得无力。他仿佛听到了父亲的声声呼唤,急忙写好辞职信,打点行装回老家。

果然,父亲病得不轻。原来,朝廷残酷内斗的故事不胫而走,传到父亲耳朵里,老人家忧心忡忡,借酒消愁,患上了风瘫。贾鲁痛心疾首,后悔自己去当官,父亲却让他留心治河技术,有朝一日能为国出力、为民造福。

聪明好学的贾鲁为治好父亲的病,找来医书学习医术,随着其医术与日俱进,成了远近闻名的医生。他经常东奔西走悬壶济世,一方面为稻粱谋,另一方面为打听京城的消息。

修史问道为出道

在贾鲁辞官归里期间,朝廷内斗愈演愈烈。先是,伯颜辅佐元顺帝登上皇帝宝座,成了权势倾天的大丞相。伯颜仇恨汉人,不但废黜了科举考试,而且禁止汉人学习蒙古文,禁止汉人当各级衙门的一把手,禁止汉人拥有兵器和马匹,禁止农家用铁制农具。更为荒唐的是,伯颜还提出要杀尽张、王、刘、李、赵5姓汉人。元顺帝为自保,竟当起了木匠,被嘲笑为“鲁班天子”。接着,伯颜又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赶下了台。发动这场政变的不是别人而是伯颜的义子脱脱。脱脱也看不下去伯颜的倒行逆施,在元顺帝支持下,利用伯颜外出打猎之机,罢免了伯颜的职务。元顺帝为庆祝自己真正掌握帝国实权把年号改为“至正”。

“至正”年号犹如拨乱反正的号角,让众多归隐的汉官看到了国家振兴的希望,纷纷回京谋职。贾鲁也知道脱脱从小在汉文化影响下形成了与伯颜截然不同的治国观念,伯颜主张抵制“汉法”,脱脱主张推行“汉法”;伯颜主张排斥汉人,脱脱主张利用汉人。贾鲁看着手里的药葫芦,回想隐居近10年的生活,慨叹人生苦短,打定了重回京城在治河上大展宏图的主意,因为遵照父亲吩咐,他已经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历代治河典籍。但事与愿违,他被安排在太医院都事的位子上。

贾鲁起初感到扫兴,但很快发现这个职位与达官显贵接触很多,人吃五谷杂粮,有谁不得病不求医呢?如果不是朝廷修史,他或许就要终老于太医院了。脱脱于1343年建立国史馆,网罗人才,着手编撰辽、金、宋三史。贾鲁对历史特别是治河技术的研究给脱脱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贾鲁被选为《宋史》撰修官,迎来了人生一次重大转机。

国史馆人才荟萃,许多显赫政要和学界大儒都参与其中,贾鲁与他们朝夕相处,开阔了视野,展示了才华,也积累了人脉关系,如后来撰写《至正河防记》的欧阳玄等都是他在国史馆时的同事。

贾鲁伴着青灯黄卷、晨钟暮鼓度过了两年多清苦难忘的修史生活。通过修史,他接触到大量以前难以接触的治河史料,对历代治河主张和河工技术了解更为全面和系统。但他不是一个“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的书生,在修史问道的同时,他时刻关注着千里之外的黄河。

斗胆呈上万言书

1344年初夏,黄河流域连降大雨20多天,导致黄河下游水位暴涨,在北岸先决白茅堤、后决金堤,形成了大片洪泛区。从洪水中逃出的老百姓被迫背井离乡,有的起来反抗,他们劫夺商旅、打击官府,愈演愈烈,显然这场黄河水灾正在演变成社会动荡。元顺帝清楚,天灾与人祸密切相连,要防止社会动荡首先必须改变贪官污吏横行霸道的现状,于是想出一个遣官分道奉使宣抚的办法,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派出朝廷大员到各地巡视。元顺帝明确要求:对巡视发现有罪的官员,四品以上立即停职,五品以下就地处决;对民间一切兴利除害的事情要全力支持。恰在这时,《宋史》编撰工作结束,贾鲁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了黄河水害最为严重的山东道的巡视工作。

但是,巡视结果却让贾鲁大失所望。在那个贪贿横行的时代,用民间歌谣来说这次巡视就是:“奉使来时惊天动地,奉使去时乌天黑地,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啼天哭地。”作为宣抚使幕僚的贾鲁人微言轻,只能看在眼里气在心里,尽力用自己的治河知识为减轻黄河水患影响出谋划策,在他帮助下被水郡邑都提出了修堤筑坝的工程计划,因此在政绩考核中他被评为优等。

賈鲁回到北京,思想却一直停留在巡视发现的问题里,经过一番深入思考给元顺帝上了一封万言书,指出:“十八河仓,近岁沦没官粮百三十万斛,其弊由富民兼并,贫民流亡,宜合先正经界。”也就是说,在黄河沿岸粮仓里的粮食大幅度减少,而这些粮食对于社会稳定极其重要。问题的关键是富豪大肆兼并土地,致使贫民失去土地、被迫流亡,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首先明晰土地产权,让贫民重返家园从事生产。

贾鲁发出这种呼声并非偶然,与他参与修撰《宋史》关系密切。政府设置粮仓,在丰收年份以高于市价收购并储存粮食,在灾荒饥馑年份再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卖出以救济灾民,这是我国古代一直沿用的救灾方法。但是,黄河发生水灾,富豪趁火打劫、兼并土地,农户沦为流民,粮仓只出不进,长此以往必然出现像北宋年间那样粮仓形同虚设的状况,使政府无法调剂粮价和救济灾荒,从而加剧社会矛盾。

这封切中时弊的万言书让贾鲁第一次进入了元顺帝的视野,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鉴于上万言书的复杂过程,以及万言书被各级朝臣反复讨论修改,甚至有些地方已面目全非的事实,他上任伊始就直接建议元顺帝,要给监察御史密奏皇帝的权力。明清时期流行的“密折制”,实则起源于贾鲁。

屋漏偏遭连阴雨

1344年黄河决口后,元朝统治集团限于拮据的财政状况,无力组织大规模堵口,以致黄泛区不断向北扩展。1348年年初,黄河凌汛再次决口,溃水顺着京杭大运河冲入大清河,继续向东北方向蔓延,对位于渤海湾的几十个盐场构成威胁。元顺帝再也坐不住了,因为京杭大运河承担着向京城输送粮食和生活用品的重要任务,盐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元顺帝一方面下诏征求治河方略,另一方面任命贾鲁为行都水监,由贾鲁选调技术人员,主持筹备治河事宜。贾鲁带领技术人员到黄泛区实地考察、测量地形、绘制地图,向老百姓征求治河意见。他亲眼看到流民卖儿卖女、剥树食皮的惨状,既为民而泣也为国而忧,在经过往返达数千里的调查研究后,立即向朝廷提出了两个治河议案:“其一,议修筑北堤,以制横溃,则用工省;其二,议疏塞并举,挽河支行,使复故道,其功数倍。”

第一个方案显然是针对元朝财力而言的,因为伯颜当政后滥发纸币,形成了通货膨胀,又加上黄河泛滥,富豪大肆兼并土地,贫民流离失所,起义连绵不断,致使社会供给严重减少,纸币价值一贬再贬,几乎变成了废纸。在这种情况下,要促使朝廷组织大规模治河必须突出一个“省”字。为此,贾鲁避重就轻,根据当时黄河已经形成多支分流局面的实际情况,提出这个暂时维持漕运和盐场安全的临时方案。

在第二个方案里,贾鲁突出了一个“功”字,可见这是他认为可以治本的方案。黄河自1128年改道以后,夺泗入淮已历200多年,沿岸修筑的工程比比皆是,特别是京杭大运河也是基于利用这条河道进行规划和兴建的,如果挽河回归这条河道,以前修筑的工程和京杭大运河都能够按照规划继续发挥作用。

贾鲁的治河方案遭遇到一片反对的声音。元顺帝仿佛坐在火山口上的一具木偶,既无力组织大规模治河,又担心治河激起民变。贾鲁看着自己费尽心机编制的治河方案就要变成一堆废纸,心急如焚,不料峰回路转,脱脱回京了。

原来,元朝统治集团内部一直存在是否“汉化”的激烈斗争,脱脱重用汉儒,励精图治,被誉为“贤相”,但反对他的也大有人在。熟谙权术的脱脱急流勇退,以养病为由远走江南做了个荷锄耕于田间的“农夫”。脱脱一走,元顺帝就没了主心骨,几年里连换几个丞相,但没有一个能替他分忧解愁。面对日益加剧的天灾人祸,元顺帝不得不力排众议请脱脱回京。

贾鲁一直把脱脱当作恩人,如果没有脱脱的慧眼识珠,他怎么能脱颖而出呢?他相信这位“器宏识远,莫测其蕴”的恩人一定会成为治河的坚定支持者。果然不出贾鲁所料,脱脱力主立即开展治河,但这让元顺帝左右为难,因为脱脱回京后只挂了一个太傅(太子老师)的虚职,而反对治河的人大都是手握实权的朝廷重臣。

就在元顺帝犹豫不决的时候,从浙江沿海传来警报:方国珍造反啦!元朝首都和北方部分地区的粮食供应主要取自东南地区,运粮主要依靠海运和内河航运,而海运占了绝大的比例。曾是盐贩的方国珍不堪忍受元朝统治者的残酷压榨率领民众揭竿而起,拉开了大规模反元的序幕。他们横行东南沿海抢劫过往漕船,掐断了漕粮北上的海运线路。

元顺帝知道现在再无退路,只有治河以维持京杭大运河的漕运线路才能维持元朝的生命,但他也知道拿不出大修河工的钱来,因此下诏采用贾鲁的第一个治河方案修复金堤“以制横溃”。

修复金堤的工程规模不大,又破例每天给每位民工中统钞3贯,按当时银钞比价每位民工十几天就能挣1两银子,这对于饥寒交迫的沿河百姓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元顺帝原以为这下能够一蹴而就,没承想工程还未开工,又从白茅方向传来警报,由于白茅决口不断扩大,在江苏沛县形成一个大湖。沛县东临微山湖,古称“沛泽”,素来地势低洼,又是京杭大运河必经之地,黄河水在这里蓄积势必与微山湖连成一片,使漕运愈加艰难。

这真是“屋漏偏遭连阴雨”,再不开展大规模治河活动,元王朝就有覆灭的危险。治河需要修工程,而修工程需要经费,这是摆在元王朝面前的一道难题。元顺帝把破解这道难题的重任交给了脱脱。

议开河争端乍起

1350年年初,脱脱走马上任中书右丞相,大权在握,恩怨必报,排除异己,任用亲信,为推行自己的治国政策扫平道路;又与心腹死党商量出“变钞开河”的治国方略。所谓“变钞”,就是用发行新纸币以取代旧纸币的办法来抑制通货膨胀,摆脱财政危机;所谓“开河”,就是采用贾鲁的第二个治河方案大修河工以畅通运河运输,增加货物供给。

贾鲁作为脱脱的亲信被派往通州(今北京通州)担任都漕运使。他日夜奔波督促漕船进京,但积弊日久的漕运又让他举步维艰,一年送进京城的几十万石粮米根本满足不了需要。贾鲁把漕运积弊归纳成“二十事”,进京向脱脱提议改革漕运,脱脱却让他参加讨论“开河”。

原来“变钞”犹如点燃了一枚炸弹,在朝臣中引发了激烈争论,有人直指“变钞”是欺骗老百姓的办法。脱脱知道只有通过“变钞”才有可能在支出大量“开河”经费情况下使国家财政不至于更加空虛,当然他也知道这是一步险棋。脱脱采取各种打压措施把反对者都撵出了京城,接下来就要讨论“开河”了。脱脱担心再出现尴尬局面,急于让最熟悉河务的贾鲁出来说话。

次日早晨,脱脱召集大臣开会,开宗明义表明了坚决治河的态度,又让贾鲁详细介绍了两个治河方案。大臣们面面相觑,有的同意治河,有的反对治河,有的说第一个方案好,有的说第二个方案好,莫衷一是。其中反对治河最激烈的有两人,一个是主管水利的大司农秃鲁,另一个是主管工程的工部尚书成遵。脱脱见议到下午而不能决,以目视贾鲁。贾鲁腾地跳起来大叫道:“河必当治!”这一叫像在空中打了一个霹雳,顿时全场变得鸦雀无声。贾鲁说:“若治河,必疏南河,塞北河,使复故道。役不大兴,害不能已!”脱脱的支持者都齐声叫好。即便如此,成遵仍然不服。成遵说的不无道理,因为他曾在黄淮一带为官,知道挽河归故的艰难和百姓生活的艰辛。

脱脱先安排秃鲁和成遵去做治河调研,重点对贾鲁的第二种方案进行论证。支走了反对者,脱脱又让贾鲁立即按第二种方案制订施工计划,组织力量开展治河。贾鲁从内心深处早就盼望着这一天,黄河重归故道,运河畅行无阻,流民返回家园,田野再现生机……这是他美梦中的景象,但现实又让他望而却步,统治集团腐化堕落已使民心尽丧,华夏大地犹如一个火药桶,一粒火星就会点燃熊熊烈焰,这又是他噩梦中的景象。

脱脱见贾鲁犹豫不决,拍着他的肩膀说:“此事非子不可!”元顺帝也劝他不要有所顾虑。贾鲁不是一个莽撞的人,仔细分析了形势,一有君相充分信任,二有“变钞”带来的经济好转,三有自己对“开河”的必胜信念,四有自己几十年积累的治河知识和实践经验……越想越兴奋,精神为之一振,胆气为之一壮,毅然踏上了治河旅程。

“贾针尖”对“成麦芒”

贾鲁在黄河边安营扎寨制订施工计划的同时,秃鲁和成遵也马不停蹄地沿河踏勘。秃鲁和成遵往返数千里,测量地面高程、黄河水位和泥沙淤积厚度,掌握了大量实测资料,又遍阅史籍、了解民情、博采舆论,提出了研究报告。报告共分8个部分,结论是“开河”工程不能开工。

1351年春天,贾鲁拿着精心编制的施工计划来见脱脱。这个计划把治河工程分为疏、浚、塞三大类,疏就是开挖引河,浚就是开挖故道,塞就是堵塞决口,并对修堤、治埽和堵口等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布置和安排。总体上,贾鲁的施工计划是这样的:先疏浚白茅决口以下的黄河故道;在决口以南开挖一条直线河道,称为减水河,以代替原来比较弯曲主溜直冲决口的一段河道,降低堵口难度;在黄陵冈修筑拦河大堤,以堵塞黄河进入弯曲河道,使之进入直线河道,流入故道,同时在决口以北的直线河道内修建挑溜大坝,尽量把黄河水挑向对岸,进一步降低堵口困难。

脱脱大喜,让贾鲁做好开工前一切准备工作。贾鲁刚走,秃鲁和成遵拿着研究报告也到了。成遵说:“丞相,黄泛区连年饥馑,民不聊生,若聚20万人于此地,恐后日之忧又有重于河患者!”脱脱大怒道:“你说老百姓要造反吗?”成遵与脱脱一直从早上辩论到晚上,但丝毫没有动摇脱脱治河的决心。

第二天,有人去劝成遵说:“修河之役,丞相意已定,而且由贾鲁担责,你就不要再说反对的话了,最好把研究报告修改一下,结论变为两可之议。”成遵毫不畏惧,说:“腕可断,但研究结论不可改变!”不久,成遵被贬出京城,工部尚书一职也由贾鲁接任。

脱脱采用铁腕手段压制了反对意见,接着元顺帝下诏,任命贾鲁为治河总指挥。贾鲁面对肆意泛滥7年之久的黄河,勇敢地拉开了治河的大幕。

挑动黄河天下反

沿河百姓饱受黄河之害,青壮年大多外出逃荒,因此贾鲁在施工计划里提出主要依靠外地民工和军工的方案。当15万外地民工和2万军工云集河干的时候,荒凉已久的黄河两岸顿时恢复了生机。脱脱为防止民工造反,特地调来了宿卫京城的阿速军。阿速军都是金发碧眼的白种人,因为骁勇善战,号称元军精锐。

虽说阿速军虎视眈眈,但一首“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童谣在工地迅速传播开来。当童谣传进贾鲁的耳朵,他大吃一惊,知道有人在煽动造反,一面派人明察暗访,一面督促加快施工进度。一天,在黄陵冈开挖减水河工地,民工掘出一个一只眼的石人,众人大哗。贾鲁闻讯赶来,看着这个独眼石人毫不动容,但一种不祥之兆涌上心头。

不久,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府来报,破获了正在准备起义的白莲教徒案。白莲教主叫韩山童,长期以宣扬白莲教为掩护奔走大河南北发动群众。让贾鲁担心的是,这次虽抓住了师傅韩山童,但跑了徒弟刘福通。果然,又传来了刘福通重新聚合白莲教信徒攻占颍州的消息。刘福通率领的起义军以头裹红巾为标志,人称红巾军。在贾鲁眼里那“红巾”就是点燃熊熊烈焰的火星,他急忙下令阿速军前往颍州剿灭红巾军。

贾鲁调整施工方案,几项工程同时并举。在严刑峻法的高压之下,到七月底,疏浚完成长90多公里的黄河故道,开挖出一条长约50公里的减水河,在黄河故道堵塞缺口100多处,在地势低洼的北岸补筑旧堤约120公里。但是否立即堵塞白茅决口,贾鲁不敢下定决心,因为他知道在黄河“七下八上”的主汛期水位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堵口必然凶多吉少。

这天,贾鲁正在白茅决口处来回踱步,猛抬头见面前站着一位威风凛凛的彪形大汉,不禁叫出声来,原来这位就是脱脱。脱脱带来两个坏消息:一是刘福通率领红巾军把阿速军打得溃不成军,又乘胜攻城夺县,迅速壮大,在淮河上游的大别山区建立了大片根据地;二是由于京杭大运河不通,漕粮迟迟不能北上,京城面临断粮的危险。脱脱让贾鲁务必加快堵口进度,并结合情况实行以水代兵,防止红巾军夺取京杭大运河,掐断元王朝的命脉。脱脱还给贾鲁带来一支来自原来西夏国精于埽工技术的施工队伍,以帮助贾鲁尽快完成堵口。

送走脱脱,贾鲁不住长叹缺少堵口的必要条件,但堵口又必须进行。他振作精神,命挑溜大坝和黄陵冈拦河大堤两项工程同时开工。这两项工程非比寻常,挑溜大坝由总长超过16公里的两道斜堤组成,主要目的有两个:一能提高堵口的勝算,二能挑溜南趋,必要时可以破南堤水淹红巾军;拦河大堤为一道东西向总长近10公里的大堤,是黄河流入故道的控制性工程。

就在贾鲁紧锣密鼓做堵口准备的时候,忽报白莲教徒芝麻李也举起了红巾军的大旗在徐州起义。红巾军势如破竹,迅速攻占徐州及附近地区。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吓得贾鲁差点背过气去,因为红巾军掐住了京杭大运河的咽喉。

流水落花春去也

贾鲁清楚地知道绝不能让红巾军盘踞在徐州一带,不等工程全部完毕,于8月29日下令堵塞黄陵冈拦河大堤,通过减水河向故道放水,一个目的是水淹红巾军,一个目的是让停滞在徐州附近的漕船尽快北上。但是,由于挑溜大坝控制能力不足,约80%黄河水没有进入故道。埽工把早已准备好的卷埽推入河中,无奈水大流急,卷埽即刻被激流吞没。在场的人都有一种前功尽弃的感觉。

贾鲁望着宽约700米、中流水深約10米的决河,搜肠刮肚,调动每一个脑细胞思考着对策。他在白茅决口处转了一圈又一圈,转了南岸又转北岸。就这样,一晃几天过去了。这天早晨,他眼前忽然一亮,为何不修船堤截水入故道呢?这个方法就是采用大船装载石头,使之沉入河底并在其上再加筑土石埽以加长挑溜大坝。

贾鲁有了这样的创意,立即着手实施。用绳索将27艘大船紧紧缀在一起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大方舟,逆流推入河中,先用铁锚固定,再用200多米长的竹绳系在两岸的大木橛上进一步固定,接着在船舱内装满小石子,再用大木板钉合,然后将卷好的埽密布于大木板上,用大麻绳固定。

9月7日,风和日丽,万里无云。贾鲁怀着复杂的心情又检查一遍“石船堤”,这才向河岸上手握鼓槌的士兵下达了击鼓令。随着鼓响,每船站在船头船尾的精心挑选的两名水工一起举起了手中大斧开始凿船,不一会儿船沉河底,由于“石船堤”加长了挑溜坝长度,迫使大部分黄河水流入故道。滚滚而下的黄河水将遍布黄河两岸的红巾军分割开来,使停滞在徐州一带的漕船能够在元军的掩护下迅速北上。

漕船北上的消息并没有使贾鲁稍有懈怠,他命夫役分班作业,以“石船堤”为基础,日夜抢筑、加固挑溜大坝。修筑挑溜大坝为堵口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白茅决口处是个水深约10米的大潭坑,堵口依然困难重重。随着一个又一个高达6米以上的大埽推入决口,龙口越缩越窄,势若天降的激流拍打着堤岸,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一会儿使大埽沉陷,一会儿使大埽倾覆,观者莫不股栗,认为龙口难合。此时,贾鲁不动声色,想出一个不惜重赏、不吝高爵的办法,对有功者立即兑现,从而激发了民工的热情。11月11日,终于堵合龙口,黄河回归故道。

贾鲁在这次堵口中创造了历史奇迹,但无奈垂死的元王朝已无法挽救。脱脱“变钞”后,在社会流通货币大量增加的同时社会产品却大量减少,物价翻了几十倍,在京城500贯纸钞买不来1斗米,在京城之外干脆以货易货,纸钞变成了废纸。“变钞”使元王朝经济陷入崩溃,芝麻李在徐州掐住大运河的咽喉更使元顺帝坐立不安。一天,元顺帝把脱脱召去,怒道:“你曾经说天下太平无事,但今天到处都是红巾军,你以何策待之?”

脱脱只得于1352年8月亲自出师徐州。9月,元军攻破徐州城,芝麻李被捕杀。芝麻李余部逃奔濠州(今安徽凤阳),与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会合。脱脱命随军的贾鲁带汉军攻打濠州。贾鲁妄想再创造一个奇迹,誓师说:“我已来濠州7天,一定要在今天午时夺取城池!”说完,上马麾军前进。他忽然感到头晕目眩,几天后病死在濠州城下。更让贾鲁没有想到的是,郭子兴手下有一个叫朱重八(朱元璋)的普通士兵,几年后建立了大明王朝。

猜你喜欢

治河黄河
黄河娃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黄河,我爱你
『黄河』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魏源应对河患的治理思想及现代启示
李白《公无渡河》诗新解
《治河论》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