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

2017-09-05张贵瑛

未来英才 2017年12期
关键词:自主探索学习方式多媒体

张贵瑛

摘要:国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和需要。它指导作为实践者的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世纪,当代信息技术在文化教育领域引发巨变,如何将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学科整合,是我们思考和关注的首要问题。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我们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多媒体;学习方式;自主探索

一、多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要用得恰到好处

通过教学实践,感觉多媒体技术应在以下五个关键处“运用”能使数学教材“活”起来,作用最佳。第一,在新旧知识连接处;第二,在教学关健处;第三,在教学难点处;第四,在学生思维困惑处;第五,在学生思维转折处。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堂组织模式

1、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改善认知环境。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人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他认为只有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才能获得纯粹以命题形式呈现的概念和规则,而大多数学生并未都达到这一发展水平,即使在某一领域达到这一发展水平的学生,在其他领域都不一定达到,因而学生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仍需要具体经验的支持。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可以色彩鲜明地显示线条的移动,图形的变化,有效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识事物。这样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通过有趣的故事画面创设问题情景,提与知识有关的问题或则造成悬念,学生疑中生趣,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情绪,使学生乐学、爱学。从而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与现代数学教育接轨的崭新平台,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和时代性,能逼真地营造和创设不同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轻松地缩短与现实社会的差距,感受生活经验的数学化;在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学生愉悦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乐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在应用题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呆板的画面变成活泼的动画,将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的演绎,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如学习“表格应用题”,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应用题,对于应用题中的“条件”、“问题”这些抽象概念很难理解。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置了一组动态画面:在一棵美丽的大树上有5只鸟儿在唱歌,这时又飞来了3只鸟儿一起唱歌。当学生明了意思后,紧接着在旁边显示一张表格,原来的5只鸟飞进了第一格,后来的3只鸟飞进第二格后变成一行字:又飞来3只,同时两格变成红色,出现“条件”。最后“?”飞进第三格变成“问题”。漂亮的动画,一下就吸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享受美的感观时也轻松地认识了应用题的基本结构(两个条件,一个问题),引发了他们学习应用题的欲望。

2、化抽象为形象,增加直观教学的感染力。数学是抽象的,电脑可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特别是形象、生动、逼真的三维效果,有助于学生尽快理解立体图形的特点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例如,讲授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时,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旋转”或“围成”的。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图形的旋转形成过程,学生很快在大脑中形成图在空中变化的现象,并能正确区分"旋转成”与"围成”立体图形的空间变化的特点。再比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以往教师都是把平均分成4份、8份、12份的三个相等的圆出现在黑板上,让学生标出1/4、2/8、3/12之后,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说:三个分数的大小一样。教师接着说:为什么一样大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的导入不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果教师使用计算机创设出新颖别致的问题情境来导入新课,效果就不一样了。教师首先利用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手段,虚拟出一个猴子妈妈给小猴子分蛋的故事。猴妈妈手里拿了一块大蛋糕,多媒体计算机演示猴妈妈把一块蛋糕的1/4分给了甲猴,甲猴分到了一块。接着多媒体计算机演示猴妈妈把一块蛋糕的2/8分给了乙猴,乙猴分到了两块。再接着演示猴妈妈把一块蛋糕的3/12分给了丙猴,丙猴分到了三块。然后提出问题:哪个猴子吃的多些?如此导入新课,就显得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形象化的教学情景,激必了学生的思维,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考,勇于探索的状态之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教学过程和重点难点的关系。在帮助学生消化、接触理解上下功夫,运用多媒体手段,力求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深奥的内容浅显化,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小学数学新课程提倡数学生活化,多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作为现代教师就应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数学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注重其生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努力提供数学生活化的场景和机会,从而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以适应未来社会生存的需要。

3、注重联系,建构新知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探究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揭示规律,习得新知。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一道题目,以开放的角度引导学生从已知到结论,采用设疑、观察和演示,步步深入,层层引发新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往往能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这不仅加强了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训练了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广阔性,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创新意识。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是主动参与,常规教学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创设很多的實际生活情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适应新课改精神,强调"数学知识生活化"和"在生活中学数学"的学习方式,应用网络教学虚拟丰富的情境,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4、诱导层层深入,展示问题产生的过程。多媒体给数学提供了实验、探索的工具,让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为学生提供了与现代数学教育接轨的崭新平台,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和时代性,能逼真地营造和创设不同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轻松地缩短与现实社会的差距,感受生活经验的数学化;在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例如,实践课时有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西瓜切三刀分八块,该怎么切?"开始,有学生说,会切。而经过思考,才知有难度。于是他们就开始思考、讨论。这说明低年级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这时候,如老师凭空讲解,效果不好。但用课件,学生一目了然,积聚在头脑中的疑团解开了。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目的之一,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想像具有特殊的作用。想像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这样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且给了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5、通过数学实验,挖掘学生的创造力。要解决数学教学中长期以来"内容多、负担重、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学软件引入教学,构思数学课,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由学生自己动手,用他们熟悉的、喜欢“玩”的计算机解决几个经过简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用所学的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酸甜苦辣。“做然后知不足”,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同时,激发他们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愿望。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在实验中的观察、认识、发现、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事实上,数学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一切脱离活动的数学课都会成为教死的数学和死学数学。教师若能在了解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数学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合适的数学情境,将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认知结构的发展。如:在一节实践活动课上,教师设计了一组上机练习题。让学生用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设计一个花坛。一时学生操作的计算机屏幕上五彩缤纷,一幅幅美丽别致,形态各异的花坛尽现眼前,学生完全沉浸在创作成功的喜悦之中。让人深切感到,未来的发明家、建筑师,不就诞生在现在的摇篮里吗!尽管此次操作活动的时间有限,但所提供的灵活的图形实验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学生们的脑子里。这样的教学,学生思维活跃,克服了学习中的难点,增长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6、及时反馈练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设计反馈题,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和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利用“authorware”这一软件的交互性功能,做一些反馈性的习题,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玩,不仅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增加了自信,找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几点思考

1、多媒体教学不应追求“时髦”。多媒体运用于教学,要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而不能只是“锦上添花”,更不能是“画蛇添足”。有的教师把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作为追求“时髦”,而在教学中不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需要与否,片面追求多媒体形式的新颖,结果教学形式很热闹,很“生动”,而实际效果并不好。更有的教师过于注重视觉形象,屏幕渲染过度,附加信息和无关信息过多,结果华而不实,不但没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反则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收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和实施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的特点来积极地为教学内容服务,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通俗。

2、不要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课堂教学改变的全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无非是从内容、方法、手段三方面进行,这三方面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但三者在课堂教学中又有各自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其中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学方法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它直接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而教学手段则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因素,它服从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抛开教学内容不谈,就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关系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处于主导地位。为此,进行教学改革要把着力点放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而不应以手段改革冲淡或代替教法改革。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多媒体浪潮的兴起,使有的教师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课件制作,把着力点放在手段的改革上,甚至误认为教法改革主要是手段改革,改革了教学手段也就冲破了传统教学方法,实现了由于传统教法向现代教法的转变。历此,要正确处理好教学手段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关系,要有正确的导向,不要偏离了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3、多媒体教学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为一体,将抽象的语言、概念以音频、视频等形式生动直观地表现,在加上特有的艺术效果,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只是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即由于刺激物的外部特征具有新异性、活动性,引起不自觉的注意。这种注意缺乏目的性、计划性和坚持性,而学习是艰苦长期的过程,需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所以教师应注意学生对学习内容和意义的理解,激发其内部学习动机,实现无注意向有注意的转化,才能使学生做到自主学习。

青少年时期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如果把所有的抽象问题和概念都用声、像、图来表述,学生是一看就明白,所以不会再动脑去思考。这种缺乏适当难度问题情境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比如小学生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具有不自觉性,在不同学科领域表现出不平衡性,若缺乏语言概念的表述学习,会延缓其抽象思维的发展。所以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进行多媒体软件设计。有的教学软件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以为追求形式的活泼、艺术的效果,运用过多强烈的色彩和动画,以致喧宾夺主,削弱了理论知识的含量和体现,造成软件的重点不突出,目标不明确,科学性差,实效低。

4、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要相辅相成,拾遗补缺。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是取而代之还是相辅相成、拾遗补缺、协调发展,这是开展多媒体教学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

多媒体教学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但由此也产生了一种认识,即认为多媒体技术可以取代传统教学手段,片面追求感官效果,以至于一些本來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问题,也可运用大量复杂的媒体形式来表现,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正如电化教育的发展没有将粉笔和黑板排挤出课堂一样,多媒体技术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所以我们要认真思考和探索两者的最佳结合,收到和谐、高效、简便的效果。

5、课件制作应该注重实用性,而不应太花俏。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因此我们认为在利用电教手段时,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内容确定形式,首先考虑应是教学的实用性,在实用的基础上考虑课件美观性,课件不宜做得太花俏,否则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总之,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确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益,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将传统教学模式中合理的部分与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多媒体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题”(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 “数学课程标题(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3] 石明贵编,“Authorware6.5课件制作实例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

[4] “小学教学参考”,2008.33.

[5]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国家教育部制订.

猜你喜欢

自主探索学习方式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让数学课堂成为探索能力的训练场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创新教育发现数学——以小学数学为例
初中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教学初探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