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川的玉兰花

2017-09-05李星桦

阳光 2017年9期
关键词:白玉兰玉兰花北川

我第一次注意北川,是九年前的五月十二日。就是在那一天,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这里。那场大地震将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的县城夷为平地,数以万计鲜活的生命瞬间消失。那几天,我坐在电视机前,泪眼模糊,一次次失声痛哭,那伤痛至今无法抹去,从此北川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痛。九年了,始终没有机会去看看,明明牵挂,明明关注,也不是忙得抽不出那一点点空儿。我不知道自己在怕什么,怕触碰什么或者怕惊扰了什么!

直到今年的三月二十二日,我终于以文学的名义,踏上了这片魂牵梦萦的土地。四川省中青年“非虚构文学”创作培训班在这里举办,来自四川的八十多名学员以及十余名来自全国的著名作家赶往同一个方向,约会北川,聚焦北川,握手北川。

天空下起了小雨,我们攀枝花一行七人踏上了北川的土地,就像要远行去看望久别的亲人,我期待、激动,还有些紧张,北川将以怎样的面容出现在我们面前呢?三月的北川,空气尚有些寒凉,双向八车道马路,宽阔的人行道上人迹稀少。我们问路旁的一位大姐到培训中心怎么走?大姐立即热情地给我们指路,一脸的阳光,眼眸里透着善意和真诚,举止自信从容,看不到想象中的悲戚和苦痛,九年了,也许记忆永存,伤痛依旧,但是新生活已经开始了。

我们沿着安昌河畔一路走过去,大家的感觉是惊讶的、欢欣的、欣慰的,一切都是簇新的,地上绿绿的草,路两旁笔直的树,整齐的电线杆上是设计别致的羊头造型的路灯,不知不觉我们的心也跟着从那场大地震中的阴霾中走出来了,走进了一片新天地。

霏霏细雨轻吻着头发,千丝万缕犹如丝丝情意滋润着心田。仿佛唯一不变的只有天空,永远在这片大地之上,俯视苍生,看花开花落、电闪雷鸣,听马嘶鸟啼、山崩地裂,品世事变幻、沧海桑田。

不经意间,一缕似有似无的清香飘进鼻孔。我闭上眼睛贪婪地做了一个深呼吸,睁开眼睛,我遇见了那样美丽的花——白玉兰。

“静若清荷尘不染,色如白云美若仙。微风轻拂香四溢,亭亭玉立倚栏杆”。和我所在城市的市花攀枝花一样,白玉兰也是不待叶发,便傲然挺立于枝头。在生命的严冬里蛰伏,隐忍伤痛,积蓄力量,待到春天,以一场盛大的开放出现,向世人展现它的盛世芳华。

三月天,它美得如诗如画,大大的花朵,白得温润如玉,似在莹雪中浸过,玉色的光泽,似用玉石雕琢。它美得圣洁典雅,一朵朵花像一个个童话,又像一桩桩凝成的心事。一株、两株、三株,放眼四周,有无数株这样的白玉兰树挺立在下榻宾馆周围。

鲁迅曾称赞白玉兰有“寒凝大地发春华”的刚毅坚韧性格,它的花蕾顶着大风度过寒冬,经过整冬的沉默,不待叶发,便于冬寒未尽的春天傲然开放,翘首蓝天。这些白玉兰都是灾后重建新生命的注入,它是地震废墟上开出的花,是深埋地下同胞的灵魂,是希望之花。

在北川,除了紧张学习培训外,其余时间我们也不想浪费,早早便起了床,赶在早餐前出门去感受北川的一草一木,我最想的就是和北川的白玉兰多多亲近。

走下台阶,我站在一株玉兰树下,就这样或睁眼或闭眼,安静地与其中一朵对视,我知道,并不是每一朵花都能让人驻足,尽管它昼夜绽放着,忽然想起那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诗句。我想,玉兰花一直醒着,不曾睡去,兀自开放着,因为这对视的缘分,我觉得我了解它、懂它,但我不知道当我们睡了的时候,玉兰花在想些什么呢?我俯身倾听玉兰花的心语,反观自己,轻轻地,有东西落在了我的头顶,再随着我的衣衫滑落,我猜一定是花瓣儿。果然,树下已经有玉兰花瓣了,它们终将化为尘土……我感觉眼睛潮湿了,闭上眼有泪划过面颊,此刻,香气缕缕钻进我的鼻孔,我深吸这幽兰的香气,这香就一缕一缕缭绕进我的肺腑,融进我的血液,仿佛自己也化为一朵圣洁的白玉兰!

在北川,我们近百名同学有幸享受到了国内著名大家奉上的文学盛宴。阿来、侯志明、王山、吴克敬、马平、刘裕国、蒋蓝等文学大师们精彩的授课,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也许是受到新北川整个气场的影响,也许是老师们的精彩授课,几天的学习,大多在不惑之年的同学们全都成了乖乖学生,几乎没有请假的。尤其是一位北川同学,拄着拐杖一步一步艰难行走,却从没迟到或早退过。

同学们课上聚精会神,课间争相和老师同学合影,课后是自助餐厅热烈地討论。记得那天中午午餐后大家就围着蒋蓝老师畅谈文学,一直到下午上课,又走进教室。

沉稳睿智的省作协创研室主任马平在讲到他自己的创作经历时,两次提到了玉兰花,他说一次在写作玉兰花时,为了了解玉兰花的品种和花期,他几次打电话向专业人士请教,直到弄明白了才敢下笔,这种严谨的写作态度让人钦佩。那些诙谐幽默、精辟独到的见解也许在今后的岁月里会给我们诸多启迪,影响到我们的写作。

北川地震遗址是一定要去的,那是世人共同的、无法回避的伤痛。我们行走在这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原来只在电视里感受到的惨痛画面如今在眼前一一呈现。我的喉咙瞬间发紧,那颗带着伤痛的心瞬间下沉,压得心跳和呼吸仿佛就要停止,那么多同胞就长眠在地下。

地震废墟保持着原有的样子,断墙残垣,千疮百孔,天穹之下,万籁俱寂,唯有被整体掩埋的原北川中学新区的废墟上那一面鲜红的国旗仍然在迎风飘扬。我们全体师生每人手持一朵黄菊花,排成数排,集体站在了“2008——5·12”纪念碑前缅怀遇难同胞。

那些逝去的同胞,无论干部、教师、学生、军人、农民……此刻都接受着比生前更为隆重的致敬,人间大爱在这里不分尊卑贵贱,我们虔诚地鞠躬、献花。《草地》编辑部一位女编辑在献花的那一瞬间,终于不能自抑地从胸腔中发出一声低吟,紧接着带动了一片呜咽,仿佛眼前晃动着那一张张惊惶,无助的脸庞,看到山崩地裂,阴风怒号,天地失色!

“我们永远铭记这场人类罕见的特大抗击灾难的卓绝斗争,铭记灾后重建的辉煌成就,铭记千千万万为救灾和恢复重建做出贡献的人们!”这是大地震纪念馆中前言的内容。抗震救灾、灾后重建那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呈现在眼前令人震撼。当我站在纪念馆电脑前“点击献花”,按下确认键时,图片白色的花朵中间显示:向五一二汶川特大地震遇难者献花第二百八十九万一千四百零七位。

“灾难无情美丽县城成遗址,人间有爱古老羌山展新颜”。大地震可以改变山川,可以夺走生命,但带不走的是北川精神,北川文化。新北川像初生的嬰儿一样鲜嫩,充满着无限的希望和生机,它的血脉奔流着羌族人民生生不息、亘古相传的文化脉络。

在北川羌乡石椅羌寨,我们领略了古老神奇的进寨仪式,锣鼓阵阵,彩旗飘飘,阶梯处有羌族大妈给我们每位奉上蜂蜜酒、手上拴上吉祥红头绳。席间感受到了热情似火的羌族少女的祝酒歌,晚上是羌寨精彩纷呈的篝火晚会。那七十多岁的羌寨主持老人,一身羌族打扮,麻布长衫、羊皮坎肩、束腰带、裹绑腿,对羌族文化出口成章,娓娓道来,一口气可以说上二十分钟,声音洪亮,热情洋溢,看得出他老人家对羌族文化的满满自信。

阳春三月,垂柳依依,山河亮丽。九年过去了,北川,一座新羌城拔地而起,漂亮的新居,宽大的广场,美丽的学校,飘扬的彩旗,络绎的游客。新北川以茁壮的新生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我们相信:北川,已然经过“凤凰涅槃”,豪迈走上振兴路!

为了这些曾经流血流泪的坚强北川人不再贫穷和艰难,世人都伸出了爱的援手。我们一百余名从事文学的师生这次来北川,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参加北川精准扶贫座谈会。会上北川脱贫致富代表用亲身经历为作家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脱贫攻坚课”。也使大家更进一步认识到,北川的土地上,还有贫穷、落后,还有沉重、伤感,北川仍然需要鼓励和关爱!

就要离开北川的土地了,同学们又一次不约而同散步到河畔,这是一次大排场的散步,有七八十位同学参加,此刻正是华灯初上之际,两岸彩灯闪烁,巴拿卡街道游人如织,横跨安昌江的禹王桥在交相辉映的灯光下更显得雄伟壮观,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相互交流着来北川的感受,在垂柳婀娜的河边依依不舍。

我仿佛看到河畔的白玉兰树更加高大挺拔,依然是那股诱人的清香,我甚至认为玉兰花香了整个县城,觉得玉兰花可以成为北川的县花,身边的同学笑我对玉兰花偏爱,不过也认为是一个不错的建议。

我按快门,这是北川傍晚休闲广场的一角,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三五成群地在广场特制的四轮木椅上靠着,坐着,聊着,笑着,是那样的悠然、自在……

在这片土地上,我们闻到茶香,品到蜜甜,听见满足,听见感恩,听见绽放,听见悦耳的鸟鸣!

一首歌中唱道“……阳光出生在风雨之间,也许路还艰难,我们携手并肩,有爱相伴每个笑容都如春般灿烂,我们屹立在阳光之间,那是需要我们的明天。”这也许是我此时心情的最好写照。

再见,北川,再见,大地震遇难的同胞,我将铭记你们,因为我的灵魂深处已经种上了一株飘香的白玉兰!

李星桦:女,《川煤文艺》主编,川煤集团攀煤公司文联秘书长、作协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团体委员。

猜你喜欢

白玉兰玉兰花北川
玉兰花
握握手
春天到
我爱玉兰花
“包”字出门去
说不一样的话
北川的味道(四题)
对视玉兰花
“眯眯”和“咪咪”
西宁市北川河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