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教育资需求与供给

2017-09-03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教育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 李 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教育资需求与供给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 李 晶

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

一、绝对规模大。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两亿的国家。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研究测算:

未来20年,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口。

2025年,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占总人口的1/5。

2033年,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的1/4。

2053年,达到峰值4.87亿,超过总人口的1/3。

到21世纪末,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将会稳定在1/3上下,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人口结构格局。

二、发展速度快。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据全国老龄办预测,2039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水平将突破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30%,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用了100年左右,而我国仅用40年。

三、区域差异大。东部大部分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有一定关系。由于人口流动等原因,部分中西部省市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也很高。

1979年,上海成为“老龄化城市”。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辽宁、上海、江苏、四川、重庆、安徽等地的人口老龄化水平最高;而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等地尚未进入老龄化阶段。2015年,全国老龄化水平16.1%,北京市(户籍)23.4%,上海市(户籍)30.2%。

四、城乡差异大。自进入老龄社会以来,城乡人口老龄化差距持续扩大。

农村老龄化程度超前于城镇。大量农村青壮人口到城镇务工,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和速度高于城镇的主要原因。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农村老年人口比例比城镇高0.84个百分点,2010年增长为3.5个百分点。之后,持续扩大……2028年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将突破30%,高于城市11个百分点。2050年接近40%,高于城市7.7个百分点。

五、未富先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即使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仍存在未富先老的问题。

我国用20年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五六十年完成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在应对集中爆发的经济供养、医疗保健、社会服务、生活照料等问题上,准备不足。

六、未老先休。我国的退休年龄偏低。法定退休年龄是男性60岁,女性55岁。存在大量提前退休现象,城镇职工实际退休年龄只有54岁。在同等老龄化水平下,面临更高的社会抚养比和更重的养老负担。

七、老而无备。现在的老年人大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生的,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实行定量供给制度,改革初期实行“高积累、低消费”制度,大部分老年人几乎没有财富积累,对国家的依赖性较强,自我养老的意识较弱、能力较低。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高龄化

将“五普”老年人口年龄结构与“六普”进行对比,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老年人口中的比重已由9.2%上升到11.8%。未来这种趋势将更为明显。据全国老龄办的预测:到2020年,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到21世纪中叶,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增加至9448万,在老年总人口中的比重增至21.78%。到2100年,增至27.06%。

失能老年人增多。我国“60+”老人失能率为10.4%~13.3%,其中“80+”高龄老人失能率为30%以上。2015年,失能老年人达到3600万。2050年,失能老年人将超过9000万。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女性化

根据第四次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2015年,在全国老年人口中,女性老年人口占52.2%,男性老年人口占47.8%,女性老年人口比例比男性老年人口高4.4个百分点。据全国老龄办预测,到21世纪末,我国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始终多于男性。2020年,女性老年人口比男性将多出884万人,其中,80岁及以上女性老年人口就比80岁及以上男性多出574万。2049年,女性老年人口多于男性的数量将达到2645万人。2100年,女性老年人口数量与男性老年人口数量之间的差值有所回落,但仍有1910万,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女性比男性多1454万。

老年教育需求的一般分析

马斯洛从行为科学的角度,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们在上述心理方面的基本需求是一个从底层向上层不断递进移动的过程。在满足了低层次的心理需求后,人们通常会追求更高一层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绝大多数老年人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能够得到更多的满足。由于社会角色发生巨大变化,老年人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却难以得到满足。老年人退休后,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和社交圈子,情感和归属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有些老年人认为退休后自己从“有用之人”变成了“无用之人”。

老年教育的出现为满足老年人的高级心理需求提供了途径。老年人可以结交到新的朋友,建立起新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而满足其情感和归属的需求;老年人可以学习到新的技能,这会提升老年人对自己的自信心,帮助老年人赢得周围人的尊重,从而满足其尊重的需求;老年教育是老年人参与社会的重要途径,老年人在教与学中能够重新认识生活的目的和意义,从而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

老年人的教育需要

老年教育的目标是满足所有老年人在教育方面的需要。既包括以职业划分的干部、职工、农民,也包括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

什么是“老年人的教育需要”?这可分为“显性需要”和“隐性需要”。“显性需要”主要是老年人可以自我表述出来的需要,如保健养生、兴趣爱好、培育孙辈等。“隐性需要”是老年人尚没有认识到的那些可以通过教育途径而满足的需要,如怎样规划退休生活,如何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如何应对疾病和死亡等。

了解老年人的“显性需要”相对容易,认识老年人的“隐性需要”却比较困难。需要研究者多思考,多借鉴国外经验,也需要相关政府部门更积极地探索和总结。老年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是考虑到老年人的需要,提供这方面的教育。这方面教育的缺失可能造成老年人人际关系紧张、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甚至导致自杀等严重后果。以往重视不够,现在亟待加强。

老年教育的主要内容

退休教育。为即将退休的职工提供退休准备教育,帮助他们做好退休的思想、财务、居住、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准备,合理规划退休生活。

健康教育。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了解自己和他人。

休闲娱乐。主要针对活跃的老年人。

知识技能。应以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如学习防范人身和财产危险、自我保护等;为有参与社会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后职业教育。

生死教育。古人云“养生送死”“生事死祭”,且“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但是现在我们对于“生”过于重视,而忽略了“死”是人无可逃避的归宿。到了老年期,每个人最终都要面对疾患、病痛、死亡,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焦虑、情绪低落、精神绝望等方面的问题。生死教育可以帮助老年人理性对待老年期的疾病和死亡。

我国老年教育需求状况

1.潜在老年教育需求量巨大

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大,且呈不断增长的态势。而且老年教育的潜在对象不仅包括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还包括相当规模的50岁及以上、60岁以下的准老年人口。准老年人数量庞大,在目前的老年大学学员中,50~59岁的准老年人占总学员人数的1/3左右。准老年人口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仍在工作岗位、需要进行退休前教育的人口,另一类是脱离了社会劳动工作关系(提前退休、下岗或未就业)的人口。

2.有效老年教育需求量庞大

有效教育需求是在一定的教育资源供给条件下,老年人愿意且有能力参与的教育需求,是能够真正实现的教育需求。各地调查显示,80%以上的老年人认为老年教育有必要,并对此感兴趣。目前的老年教育以公益为主。未来个性化需求增长,社会力量参与增多。当前,我国失能老年人口接近4000万,占老年人口的17%。再考虑到老年人的意愿、经济能力等,有教育需求的老年人超过1.5亿。

3.未来老年教育有效需求量将会不断增长

首先,需求量将随着老年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长。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老年人对生活的追求必然朝着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

其次,需求量将随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大大增长。受教育水平高的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开放的教育观念,以及更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意识,因此,步入老年期后他们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老年教育。

再次,需求量会随教育观念的更新而高涨。终身教育理论的普及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将极大地改变整个教育的格局和面貌,特别是老年教育在成人教育和整个教育中将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相当大的份额。

最后,需求量将随空巢家庭的增加而有所增加。未来,空巢家庭将成为普遍的社会生活现象,这是城市老年人最鲜明的生活特征之一。大多数空巢准老年人和低龄老人身体尚好,精力充沛,而家庭负担相对减轻,家务劳动的时间减少了,强度也降低了许多,这使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充实与完善自己。

老年教育供给——我国老年教育的主要形式

随着老年人学习需求的增长和国家对终身教育的日益重视,老年教育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根据老年人接受教育的场所,可将我国老年教育划分为:

老年学校教育。老年人在传统的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接受教育。

老年社区教育。老年人利用社区资源,就近在自己所居住的社区接受教育。

老年社会教育。老年人在文化馆、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体育场所及老年活动中心、养老院等老年服务场所中接受教育。

老年远程教育是现代传媒手段和网络技术运用在老年教育领域而产生的一种教育形式,一般通过广播、电视或网络来实现。通常说的空中老年大学和网上老年大学在性质上都是老年远程教育,这种教育形式非常适合不愿意或不方便出门,且希望在家学习的老年人。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远程教育也被广泛运用于老年学校教育、老年社区教育和老年社会教育。老年远程教育与其他三种教育形式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CRCA全国调查显示,2015年,有5.0%的老年人经常上网,在城镇老年人中这一比例为9.1%,城镇低龄老年人经常上网的比例提高到12.7%。而2000年,老年人学电脑的比例仅为0.3%。

老年教育供给不能满足需求

总量性短缺。老年教育资源总体供给与老年人需求不能匹配,供给小于需求,根本原因在于老年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最后环节,属于继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同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相比,国家对继续教育的投入要少得多。而在继续教育体系中,老年教育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即便将老年教育纳入了继续教育体系,本就很不充足的继续教育经费能用于老年教育的也只有非常有限的一部分。很多地方并没有将老年教育纳入继续教育体系,老年教育没有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社会力量对投资老年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结构性短缺。老年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造成的资源短缺。具体而言,很多设施好、教学好的老年大学一座难求,一些条件一般的老年大学招生困难,一些社区的老年学校也因为缺乏吸引老年人的课程资源而难以为继。从老年教育的几种形式来看,目前老年学校教育和老年社区教育发展相对较好,而老年远程教育和老年社会教育则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尚有很大提升空间。

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显示:92.0%的城市老年人愿意参加文化活动,其中男性为95.2%,女性为89.1%。但由于活动设施、活动场所匮乏等原因,真正参与文化活动的老年人比例不高。部分人到老年活动室(12.1%)、老年大学(2.9%)、老干部活动中心(6.0%)、运动场(17.5%)进行闲暇活动,六成以上老年人表示住所周围没有老年大学,54.4%的老年人表示住所附近没有老干部活动中心,1/3的老年人表示附近没有老年活动室和运动场地。82.1%的农村老年人表示愿意参加社会文化活动,其中男性为86.0%,女性为78.3%。但是农村地区老年人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严重不足,导致老年人文化活动参与率非常低。

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所在社区附近没有老年人活动室的占总体的49.68%,其中城市为30.89%,农村为64.49%;老年人所在社区附近没有老年大学的占总体的73.73%,其中城市为58.09%,农村为86.06%。

供给主体多元化,但仍以政府为主

供给主体包含两个维度:资金提供主体和实际运营主体,都包含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作为实际运营主体,政府力量具体包括区县、街道,或是民政、老龄、教育、老干部等部门;市场力量主要是指公司、企业或个人;社会力量主要包括基金会、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高校等。对某一具体老年教育机构,其资金提供主体和实际运营主体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由政府部门实际运营的老年教育机构,其资金主要由政府财政经费供给。例如各地由政府部门主办,被纳入财政预算的老年大学。也有很多由政府部门运营的老年大学或学校,尚未被纳入财政预算,缺乏稳定资金来源,但资金不足时仍是通过向政府申请财政资金来解决。由公司、企业或个人实际运营的老年教育机构,资金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获得。例如一些大型企业创办的老年大学、一些个人创办的老年大学。在有些省、市,由公司、企业或个人实际运营的老年教育机构能够获得政府给予的一些补贴。由基金会、社会组织或高校运营的老年教育机构,主要资金来源可能是政府购买服务、企业捐助、社会组织在社会上筹集或募集,根据教学成本适当收取的学费也是资金来源的一部分。

目前社会上对发展老年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够深入,对发展老年教育的可行模式也还缺乏研究,市场和社会的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目前在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中发挥重要基础性作用的仍然是政府。无论是作为资金提供主体,还是实际运营主体,政府的地位都是主导性的。

我国老年教育供给趋势

政府为主导。基本的老年教育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范畴。政府理应作为老年教育的最主要的提供者。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创新,政府作为最核心的提供者,其工作重点正在发生变化。从政府直接提供服务,转变到政府制定政策、提供资金、购买服务、监督管理等工作上来。

社会力量为补充。社会力量指非政府资源支配的社会和市场力量。随着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兴起,来自社会公众和企业的教育投入成为社会教育资金来源的重要补充。社会力量的资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资金的不足。社会力量作为老年教育提供者的角色呈现逐步增加的态势。

城乡社区老年协会参与老年教育。

基层老年协会开展老年教育

城乡社区老年协会是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老年群众组织,是基层老龄工作的重要组织载体,是党和政府联系老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农村最早的老年群众组织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农村老年人针对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自发组织的。被称为全国第一个自发成立的农村老年协会——江西省兴国县江背镇高寨村老年协会,当时是以“老人互助会”的形式存在,主要是为了帮助生活困难的老人家庭解决丧葬问题。20世纪80年代,在推进社区服务工作的进程中,城镇的老年群众组织逐步发展起来,一些单位和社区建立起老年协会。

20世纪90年代,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亿,并已显示了在世纪末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趋势。进入21世纪,国家重视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积极促进老年协会的规范化建设。城乡社区老年协会受到重视,老年协会数量逐年增多,参与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十一五”末,全国共有各级老年协会40万个,参加人数4389万人;截至“十二五”末,城乡社区老年协会已经达到了55.4万个。

政策建议—基本原则

需求导向。以保障居民基本终身学习服务为己任,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和政府职能,做到按照学习主体的需求而不光是政府管理的需要设计和实施老年教育项目和活动。

部门联动。强化老年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强化认识,统一认识,夯实纵到底、横到边的老年教育体系。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明确各级政府和各部委办的工作职责。加强各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

民主决策。建立老年教育服务决策的民主化机制。充分尊重群众在老年教育中的主人翁地位,站稳群众立场,完善决策参与渠道,保证群众享有老年教育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

多元供给。开放老年教育服务市场,积极引导政府各相关委办局、文教类事业单位、民办学校、社会组织、志愿团体或个人参与老年教育。

政策建议—具体建议

1.成立跨部门协调机构,如老干部局、教育部门、老龄部门。

2.加大老年教育资源多元化供给(政府、市场、社会)。

3.推动老年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异、区域差异。

4.重视基层老年教育,重视社区及农村老年教育。

5.突出老年人的主体性,突出需求导向、民主管理,强调体验。

6.发展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如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社会教育、远程教育、学习小组、老年游学、个性化教育等。

7.丰富老年教育内容,开展退休准备教育、后职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猜你喜欢

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