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山石,让孩子们站在我的肩上看到远方—访曲阳县灵山镇磨子山教学点教师刘绍敏

2017-09-03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教学点刘老师学校

■ 本刊记者张彦娟

做山石,让孩子们站在我的肩上看到远方—访曲阳县灵山镇磨子山教学点教师刘绍敏

■ 本刊记者张彦娟

打开曲阳县地图,循着高高低低的浅黄色山岭找寻,“红岗村”、“牛分岭村”、“超树岭村”等一个个一听就和山岗山岭有关的地名,像小石子一样撒在山的皱褶里。

这些地方,都和我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有关,它们,都曾是他工作过的地方。作为一个山区里的小学教师,多年来,刘绍敏老师已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山里的教学点。在这个属于半山区,有“六山一水三分田”说法的地方,他,和像他一样的这方水土上的老师们一起,无论环境多么贫瘠,在年复一年中,共同默默守护着这片教育的土地。

在孩子们心里埋下一粒粒种子

刘绍敏老师现在任教的这个叫作磨子山的教学点,位于曲阳县城北边50华里处。

正是春风徐来的季节。这个季节的磨子山教学点的小院里,一样绿意渐浓,高高的梧桐树的枝桠上,淡紫色的梧桐花一簇簇在风中摇曳,课间,不时传来孩子们开心的笑声。刘绍敏老师和孩子们走在校园里,满眼都是生机。

时间真快,从2011年2月来到这里,转眼间,刘绍敏已在这个教学点度过了6年的光阴。一年年冬去春来,不管是刚刚过去的冬天,还是这个春天,在这里的每一天,他在教学点的日子,有一点总是相同的,那就是一天天的忙碌,任季节在变,忙碌依然。

采访时,记者深切感受到了刘老师普通一天的工作节奏的紧张。

上午。上课铃声响了,教室里,孩子们清脆的读书声响起来。刘老师开始教孩子们认生字。记者看到,刘老师手里拿着厚厚一摞小长方形的硬纸板,上面用毛笔端端正正写着一个个词语:“老师、快乐……”刘老师说,这是用盛牛奶的纸箱子剪的。后来,刘老师又拎出了一个塑料袋让记者看,里面装的是各种形状、大大小小的空纸盒,这可都是他平时攒下来的“宝贝”,这是学数学时,用来认识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球等各种形状的,其中的“正方体”,是他搜罗来的盛药丸的盒。他告诉记者,以前,为了让孩子们体验“1000米”到底是多远,他还专门推着带有里程表的摩托车领着孩子们走了一遍。他还曾用空了的油漆桶安上把手,让孩子们滚着玩儿,当时,孩子们那个开心啊……在这里,记者看到,在这样艰苦的地方,不管条件有多简陋,物质上可以清贫,但并不妨碍我们的老师们带给学生精神、智慧的富有。

11点,孩子们放学了,小院里难得的清静下来。趁着这个间隙,刘老师该是忙着做午饭的时候了……12点刚过,就有小孩子陆陆续续又回来了。记者看到,几个学前班、一年级的孩子在院子里玩儿,打秋千、转呼啦圈,还有滑梯呢,一个一年级的小女孩坐在秋千上荡来荡去,黑黑的小眼睛里都是笑,孩子说:“学校里好多玩儿的,我喜欢来学校!”

只要学校里有孩子,做老师的能歇下来?于是,紧张的节奏又开始了……一天天,刘老师就是这样过来的。

多年来,刘绍敏有记日记的习惯。随手翻开一页页泛黄的日记,里面出现最多的词就是上课,下课,上课,下课,在这上下课的绷紧的时间表中间,密密麻麻记载着的,是一个像陀螺一样不停转动的身影。

今年,刘老师带的是一年级,班里共有14名学生。同时,他还兼着教学点负责人。据介绍,磨子山教学点位于灵山镇磨子山村,在灵山镇最北边,村子只有600来口人。村小,孩子也少。学校里现有三名教师。有一、二年级和学前班三个教学班,共有58名学生。

灵山镇中心校校长庞哲向记者介绍:这里现有5个教学点,刘老师是教学点里老师们的榜样。刘老师1978年生人,是男老师,又还年轻,能坚持这么多年确实不容易。

庞校长说,刘老师对工作特别用心。从来到这里,就一门心思想着用现有资源把学校搞好。好多工作都是额外做的。比如注重课外阅读,搞课外活动,把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到一块儿……孩子们特别喜欢。我还把他的活动照片发到我圈子里去(朋友圈里,大部分是校长),点评后让别的校长看。这个教学点,对其他学校是一种示范。

对学校的活动,刘老师是这样考虑的,他说:我们做教师的,不能只盯着分数。我不追求学生名次,在保证学习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空间。

刘绍敏一直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养。他倡导要多读书。他对记者说:“没让你看到孩子们书包里那些破书呢!”那是孩子们喜欢看,整天翻,时间长了就被孩子们翻成“破书”了。他认为学音乐肯定对孩子们以后有好处。他告诉记者:自己对音乐是外行,初来磨子山时,只能经常给学生放一些音乐听。2013年,多才多艺的孙磊老师来后,孩子们才有了音乐、舞蹈课,后来又买了电子琴、竖笛,成立了音乐社团和舞蹈社团。刘老师说,我希望孩子们能学应该学的东西,怎么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就怎么着。

刘老师是这样想的:在小时候学的一点点东西,就像给孩子们心里埋下的一粒粒种子,以后如果有合适的环境,就会发芽,开花,结果……

这里是孩子们“喜欢来的地方”

紧邻着学校,有个卖日常生活用品的小卖部。和记者聊起刘老师,小卖部的庞大娘连声称赞:可好哩!因为就守着学校,大娘总能看到刘老师。她说,刘老师可勤谨哩,每天总是早早到校,冬天时,常常天黑了才走。早晨来了扫院子,有时还把校门外的半条街都扫喽。

记者了解到,在这个地方,和现在的好些农村的情形相似,外出打工的村民也很多。留下来的,种点儿玉米、谷子,放放羊,靠这些收入过日子。因为终年劳作,对大多数家庭来说,都顾不上孩子的教育。说起上学读书,村里一位大娘说:不念书,大了成文盲了,没文化不行,就靠老师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正如刘绍敏说的,孩子们的方方面面都得管。

是啊,孩子们到了学校,做老师的方方面面都得操心。庞大娘告诉记者,她还记得,有一次刘老师急匆匆抱着一个孩子经过,问怎么了?刘老师说,婶儿我去看看咋了,发烧了,赶紧看医生!

而这样的事,不是个例。对谁家孩子都一样,这是乡亲们对刘老师的普遍印象。他们说,不管家里条件好不好,不是“强的”(家里条件好的)看得起不强的看不起,刘老师都是一视同仁。反观时下一些以家长家境优越与否来区别对待孩子的不良风气,这样的老师,让人不能不心生敬意。

这样的人,注定了会心累。

只要是和孩子们有关的事,他都放在心上。就说院子里的树吧,除了墙根处的桃树是原来就有的,另外两棵梧桐树,还有两棵核桃树,一棵小柏树,都是他种下的。6年前刚到磨子山,一进学校,他就注意到了,院子里光秃秃的,他说,没有树,孩子们连个玩儿的地方都没有。刘老师笑着说:现在,那两棵梧桐树已长了三年了,到了夏天就有阴凉了。

为了孩子们,他能考虑的都考虑到了。

学校有一个滑梯,以前没栏杆,学生在上面玩很危险。中午他在学校不敢睡觉,要看着学生。没办法,他买来钢管,借来电焊机,冲击钻,找了会一点电焊技术的同事张英杰帮忙,自己焊栏杆。还把英杰的眼也打了。后来,利用焊滑梯栏杆学来的技术,他又焊过大门,焊过篮球筐,自制过篮球架,焊过秋千架。他说,教学点的老师什么都要会,很多东西都要自己做,自力更生。

长年累月长在学校,刘绍敏和磨子山村里的人都熟了。刘绍敏的家离这里有8里地远,是一个叫庞家洼的村子,本村人认识他的倒很少,这个村的人反倒像一个村的人了。对刘绍敏来说:学校真成了家,学生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

他的好,乡亲们都知道,他是村里人公认的好老师,以心换心,不管学校有什么事,村里都重视。平时,看见学校里有什么活儿,乡亲们也会主动来帮忙。刘绍敏说,磨子山的村委对学校的事也一直非常支持,帮他砌过花池、修过围墙,2014年秋硬化了地面,2015年翻盖了教学楼,2016年给学校盖办公楼,安锅炉,还给学校拉了十几吨煤……

一点一滴,日积月累。刘绍敏清楚地记得,2011年初来时,那时没有现在的教学楼,还都是平房,一共三个教室,没有后窗户,阴天屋里特别黑,得开灯……就是在那样的基础上,他和同事们像鸟搭窝一样,一点一点改变着学校的面貌,让这所小小校园成了如今孩子们“喜欢来的地方”。

多年坚守,是为了什么

翻开刘绍敏老师的工作简历,上面这样记录着从1999年至今他走过的学校的名字:北台乡红岗教学点,牛分岭教学点,超树岭小学,韩家峪小学,磨子山教学点。

抚摸着这近20年长长延伸下来的曲曲折折的山里光阴,如果让刘绍敏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教学生涯中,我都用心地去教别人的孩子了。

个中滋味,有谁知道呢?

这些年,备课熬夜,一忙就是一天,整天长在学校,为学校里的事加班,是他的工作常态。好多年里,在红岗、牛分岭、超树岭这些山里学校,他大多数时候过的都是住校的日子。

教学第一年在红岗,没想到刘老师印象最深的是“饿得慌”。学校里没食堂,用的是炉子。炉子常灭,他经常饿肚子。中午用废纸、干柴做饭,几乎每顿饭都吃挂面。晚上,听会儿收音机吧,只能收到一两个台,说的“不是卖药就是治病”。那种孤寂,只有经历了的人才能体味。

教学第二年转到牛分岭。在他的记忆中,牛分岭教学课堂多,他在回忆这段日子时的笔记中写道:在炎热的夏天,树林深处就是课堂;在我的脚受伤、拄着双拐的时期,办公室我的床成了给学生讲授知识的课堂。

在超树岭,刘绍敏说,这里离家40里地,冬天常常是回到家天就全黑了。离家远,他买了摩托。冬天8∶20上课,天不亮就出门了。路不好走。冬天下了雪,不好化(到山里雪一个月半个月化不了),路上都是冰,特别滑,只能骑一段推一段……

就这样,这些年来,刘绍敏走在这条从学校到家之间漫长的山路上,寒暑交替,却风雨无阻,不知不觉间,当年那个“干起事来好像从没疲倦过”的年轻人,已步入了如今的不惑之年。

刘绍敏回忆,一次,暑假到曲阳培训去,有位校长在讲座时放了段视频,说的是一位老师冒着大雪去学校上课,我在下面听着,热泪盈眶,这不是说我嘛!

他也感叹过,回想起来,这些年为了别人的孩子,很少有空儿管自己的孩子。他说,“有时,逢着下雨天,看村里家长来接孩子了,我也想过,我孩子没人接。”他家里弟兄多,经常是嫂子帮着去接。

在这样的劳碌后面,是家人的默默付出。刘老师的爱人在一个厂子上班,多年里刘老师一直顾不上家,整个家全扔给了她。刘老师知道爱人的不容易,说起来,他憨厚地一笑说:“那时,爱人嘟囔两句就听着呗!”

那么,这样坚守到底是为了什么?

刘绍敏说,山区更需要老师。至今,他还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家长看到他,说“有老师了有老师了”的那种激动。

风风雨雨这些年走过来,刘绍敏最难忘的,还是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快乐。

什么是他快乐的事呢?刘绍敏说:学生有进步了,费了很大劲儿学会了,是快乐的事;不止学习,别的上面也一样,孩子们有变化有进步就高兴。

我就想过学校里的生活,跟学生在一块儿就快乐。平时觉得累,就是放假了也歇不了几天,过几天就去学校转转去。在家里也想着学校的事……

刘绍敏老师自认是一个埋头苦干的人,无论做什么都会全身心投入、付出。他说,这些年,要说支撑自己走下来的动力,还是学生。

作为土生土长的山里人,刘老师说,我喜欢山,喜欢爬山。爬到山顶时,从山上往远处看,特别开阔。这些年里,他也领着孩子们去爬过好多次山。他带的三、四、五、六年级的学生都爬过。他告诉记者,孩子们一出去特别兴奋!多爬山,多开阔眼界,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们也能心胸开阔,不要成为小心眼的人。希望孩子们将来长大了,能成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人。

他说,要说动力,就是我希望我就像这山里的山石,能让孩子们站在我的肩上,看到远方……

猜你喜欢

教学点刘老师学校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刘老师想开小车
幽默的刘老师
学校推介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要求全面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