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省博物馆书画类文物的日常修复与保护
——以《千年风雅——馆藏宋元以来绘画精品展》展品为例

2017-09-03

客家文博 2017年3期
关键词:库房展品展厅

李 涛

广东省博物馆书画类文物的日常修复与保护
——以《千年风雅——馆藏宋元以来绘画精品展》展品为例

李 涛

书画类文物在日常保存和使用的过程中如果保存环境或操作不当,很容易发生各种不利于藏品长期保存的病害和不可逆转的损伤。为使书画类文物能长久、安全地保存,本文以《千年风雅馆藏宋元以来绘画精品展》展品为实例,从文物修复、库房及调用环境、操作安全等几方面,探讨书画类文物的日常修复与保护,为书画类文物的修复与保护提供参考。

中国书画以其特有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东方艺术体系中的一朵绚丽奇葩。而承载着这高雅艺术的载体,却是易损的缣帛、纸张。有人说,文物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洗礼下同类物品中的幸存者。而相对于处于同一个时代的玉器、陶瓷器等硬质文物来讲,书画文物能够保存至今,就更是难能可贵了。广东省博物馆书画类文物的收藏数量在全国博物馆中名列前茅,是研究书画类文物修复与保护的重要实物资料。

一、书画类文物的日常修复

今天,当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领略书画文物魅力的同时,还要感谢一项古老而又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画装裱、修复技术。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书画装裱、修复技术的化腐朽为神奇,我们今天就不会看到如此丰富的古代书画艺术品流传于世间。

《千年风雅——馆藏宋元以来绘画精品展》(以下简称《千年风雅》)展出的全部藏品均为书画和古籍等纸质藏品,因此对展览环境的要求相对较为单一。展览设在广东省博物馆三楼书画展厅,展出广东省博物馆馆藏从宋代到近现代的69件(套)绘画精品。

《千年风雅》的展品在上展前,有部分藏品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需要修复保护后才能安全展出。本次展览展品规格较高,大部分为珍贵文物。而评定为珍贵文物的一个指标之一,就是作品的品相要相对较好。因此,该批待修复文物的病害情况也较轻微,多为天杆开裂,轴头缺失等。现在的科学文物保护理念中有一个原则叫“最小干预原则”,就是说能不修复的文物尽量不对其进行修复操作;能小修的尽量不要大修;必须大修的尽量不过度操作,以免使伤情加重。对于天杆开裂这类病害,以往有些裱画师会直接建议重新揭裱,因为揭裱后的作品平整度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展览效果也会更好。但是对这类病害进行揭裱,犹如给一位轻微感冒发烧的病人通过开膛破肚的方法清洗内脏来降温一样,不但会增加风险,而且明显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的。还有一些装裱师会用与天头颜色相近的裱料直接贴到断裂处,使其连接完整,但这块“补丁”多少都会给观众带来违和感。

图1 天杆开裂病害修复前

图2 通过专用工具将天头裱料与覆被纸分离

图3 用与天头花绫颜色一致的绫料涂浆后插入剥离处,连接天杆开裂病害

图4 修复后恢复完整的裱件

本次展品的修复我们有别上述两种方法,采用的技术方法是“夹心”法,即将开裂的天杆(图1)通过专用工具将天头裱料与覆被纸从中间剥离(图2),然后自行染制、做旧与裱件天头绫料颜色一致的花绫,作为下一步操作的修补用料。将自制的修补用料剪成“楔子”形,双面涂浆糊后用镊子小心夹到天头裱料与覆被纸中间的剥离处(图3)。剥离处缺浆糊的地方用毛笔蘸稍稠的浆糊补填,然后衬垫吸水纸后用不锈钢镇尺压干,即完成了该幅作品的修复工作(图4)。

这样,在遵循现代“最小干预”修复原则的前提下,完美地对文物进行了修复处理,而且修补处达到了“天衣无缝”“补处莫分”的技术效果。不仅使文物看起来更美观,也避免了文物在展览悬挂期间因开裂处的应力作用,导致进一步撕裂甚至掉落的危险。

二、馆藏文物的安全保存环境

说起文物的安全保存环境,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只是文物库房的保存环境是否适宜。其实文物和人一样,在遇到周边环境突然变化的情况下,也会引起 “身体”不适,甚至“感冒”“生病”。忽冷、忽热,忽干、忽湿的环境波动,有时候比文物常年在已经适应了的“较不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下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例如敦煌出土的大量写经卷,虽然常年处于并不适宜纸张保存的干燥环境中,但是因为避光以及较为稳定的湿度环境,虽然经历千百年并没有发生太大损毁。

文物的安全保存环境包括但不限于诸如馆际交流或本馆库房到展厅的运输途中、在展厅中短期或长期的展览期间、在文物修复工作室的施工阶段等等。而这期间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保证文物的保存环境适宜,尽量减少文物保存环境的剧烈变化。

那么,文物适宜的保存环境都有哪些技术指标呢?我们通常评判文物保存环境是否达标的技术指标主要包括:环境的温、湿度;环境的光照度(含可见光、紫外线及红外线);环境中有毒、有害气体的含量;动物损害防控等等。

(一)文物保存环境的温、湿度

《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中,对每一类藏品都给出了适宜的保存温、湿度建议。大多数国有大型博物馆的库房中都有专门的库房分区,这一点在政府重视、经费充足的前提下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但是对于大部分中小型博物馆,就显得望尘莫及、无能为力了。

在展览方面,尤其是短期临时展览,投入大量资金以确保各类文物保存环境适宜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各类文物混合展览的时候,往往展厅环境适合了书画类展品,金属类展品的安全就会受到威胁,反之亦然。近年来,随着国家文物局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斥巨资投入到藏品微环境调控的研究领域。微环境调控是相对于库房或展厅的整体空间环境控制而言的。微环境收藏、展示装置受装置外环境影响较小,可以有效节省能源和建设经费,可以更快、更廉价的解决或部分解决我国大部分博物馆库房、展厅的现存问题,为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安全保存提供可行的方案,是目前我国文物保护领域研究的热点。

展厅的微环境可以是只有一件展品的独立中心展柜,也可以是一类展品的侧边展柜。微环境调控的好处有很多,除了微环境展柜的气候条件不受或很少受观众客流量及展柜外大环境波动的影响以外,更可以根据不同的展品种类设置相应的气候条件,从而给文物提供安全的保存环境。微环境展柜还可以有效过滤或隔绝外界有毒有害气体及粉尘对文物本体的伤害。

图5 无线传感网络示意图

广东省博物馆在展厅建设方面十分重视,也花了很大力气。常设展厅与临时展厅均有空间气候调控系统,可以应对各类文物的安全展出需求。为了及时了解和监控藏品库房、展厅以及修复场地的环境数据,提高文物保存的安全系数,2012年12月建立了无线传感实时监测系统(图5),24小时不间断监测馆藏文物的保存环境。该系统组成结构包括数据采集监测终端、系统自组网中继、数据接受网关、互联网网络和数据库储存设备,以及监测站平台软件等。

现有的无线环境监测系统,可以对馆内展厅、库房及重要的展柜以及文保中心的文物修复室实现实时监测文物保存环境基本参数的变化,并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监测参数传输到监测中心,以达到及时了解、查询环境质量及其变化的目的。

同时,通过实时监测环境,实现对异常环境质量的及时预警,第一时间提醒相关人员采取必要的保护和调节措施,有效提高馆藏文物保存风险预控的能力。系统还可以及时储存所采集的数据信息,逐步形成大容量的“环境历史数据库”,为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文物保护方法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并为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该系统的组建可以解决博物馆环境基本参数人工监测带来的不便,提升科学化、智能化文物科技保护的能力。

《千年风雅》在广东省博物馆三楼书画厅展出,书画厅的面积约1350m2,该展厅专为书画类展览设计,展柜内安装有恒温恒湿设备,在展览期间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运行,从而为上展文物提供全天候、无死角的安全稳定的气候环境。为了响应国家对节能环保的号召,平衡观众参观的温度感受以及文物对保存环境温度的实际需要,广东省博物馆的相关技术部门将书画展厅的温度设置为22℃。通过无线环境监测系统的实时监控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书画展厅内的气候环境较为稳定(图6)。从2015年9月16日到2015年12月15日的检测结果来看,常年湿度在50%-65%之间,日湿度波动小于5%;常年温度在20℃-24.5℃之间,温度日较差小于2℃。技术指标达到且优于《规范》提供的参考标准。

广东省博物馆书画库房的温湿度控制比书画展厅的技术指标更为精准,更有利于文物的常年安全保存。但是书画库房在博物馆一楼,库房文物运送到三楼展厅的过程中会有十分钟左右的路程是在没有恒定温湿度的环境中。千万不要小看这十分钟的环境变化。冰冻的矿泉水离开冰柜几秒钟,就足以使其表面“大汗淋漓”。为了避免这短短十分钟导致几百上千岁的书画文物“感冒”,在文保中心同事的建议下,书画库的同事先使用无酸纸张对书画藏品进行包裹,然后装入密闭良好的专用木箱中,再运送到书画展厅。这层层防护有如给书画文物穿上宇航服,足以抵抗十分钟外界环境对文物的“入侵”。

(二)环境的光照度(含可见光、紫外线及红外线)

在不借助任何设备的情况下,人类视力能感受到的电磁波长为380nm~780nm,这一波段被称为可见光(图7)。可见光只占全部电磁波普的极小一部分,却是我们用肉眼能够看到世界万物的首要条件。只有可见光达到一定的强度,我们才能清楚的观看周边事物,当然也包括我们在展厅观赏各类文物。

图7 电磁波谱·光谱

我们用来照明的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大类。自然光源的代表主要是来自太阳的日光。在日光中包含的全部辐射能中,波长在150nm~4000nm之间的占99%以上。除了可见光波段外,波长在780nm~1mm之间的是红外线;波长100nm~380nm的被称作紫外线。因此,如果选择日光作为展厅光源的话,除了我们需要的可见光以外,紫外线和红外线也同样会辐照在文物上。但在上述这三类光波中,肉眼不可见的紫外线与红外线,对文物所带来的伤害却是最大的。红外线传递的能量主要为热能,会使被辐照物体加速老化反应,变得干燥脆弱。而紫外线传递的能量对被辐照的物体伤害更大,它不仅可以使某些对光敏感物质的部分化学键发生断裂,引起长链断裂成短链,而且还会在空气中产生氧化性的基团,使被辐照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而加快老化速度。

《规范》中针对光线对文物伤害的敏感程度进行了分级。《千年风雅》中的展品均在对光特别敏感的藏品之列,因此对光线的要求比较严苛。广东省博物馆书画展厅内是没有自然光射入的,全部使用人工光源用来展品和展厅的照明。那么日光中含有对光敏材质损害极大的紫外线和红外线,是不是使用人造光源就完全安全了呢?其实不然。照明用的人造光源可以分为热光源和冷光源两大类。比如白炽灯、卤素灯等属于热光源,是通过通电后灯丝受热发光原理和热辐射原理而实现发光的。其特点是紫外线含量较低,但红外线含量很高。虽说紫外线含量不高,但是红外线的损伤同样不能小觑。例如一些热光源射灯,如果持续照射纸张的某一处,极易使该处发生变色、干脆、老化。

日光灯、节能灯和LED灯是目前人们使用最广泛的人造冷光源。日光灯和节能灯的发光原理是两个灯丝之间的气体导电时发出紫外线,紫外线激发均匀涂布在灯管内壁上的荧光粉,使其发出柔和的可见光。因此,日光灯和节能灯的紫外线含量比白炽灯高出很多,虽然红外线含量较白炽灯弱,但对于光敏物质来讲,其伤害作用更为明显。

LED灯发光原理是发光二极管通电后N区与P区少子与多子复合而发光。LED灯发光不是靠热能转化为光能,也无需紫外线激发荧光物质,因此红外线和紫外线含量都极低,十分适合用来作为展厅的照明光源。《千年风雅》展柜中就是使用不含紫外线的LED灯作为文物照明光源的。

前面我们只提到了紫外线与红外线对光敏文物的伤害,这并不代表可见光对这类文物没有影响。可见光波段介于紫外线和红外线之间,其能量特点也二者兼有之,也会通过能量传递引起化学键断裂及发生热效应。因此我们要尽量降低对文物的光照度。为了兼顾珍贵文物的安全及观众参观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千年风雅》展中我们将光照度统一调成50Lux。

(三)环境中有毒、有害气体的含量

受到现代工业生产的污染,空气中充斥着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等有毒有害物质,库房和展厅的装修也会带来建筑材料污染。《规范》中对这两大类物质的浓度限值也做了相关规定,其中《博物馆藏品存放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与《博物馆藏品存放环境建筑材料污染物浓度限值》中标示的日平均浓度限值是基于对人体健康及对馆藏文物双重影响的。

许多有机质文物都是多相性的材质——构成有机质文物的动、植物纤维或细胞是固相的,而这些物质的内部又含有一部分水分才能保证有机质文物的柔度或韧性;显微镜下,这些纤维间又有许多空隙,因此有机质文物中还含有一部分气体。这样的多相材质对空气中的水分、气体和微小颗粒物均有较强的吸附作用。

污染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会被有机质文物吸收,并与有机质文物纤维中的水分生成硫酸及硝酸。不论是硫酸还是硝酸,都会导致有机质文物的酸性水解反应,使文物发生劣化。一氧化碳主要是会对人体产生较大毒性,对文物的损害机理未知。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对文物具有很强的氧化作用。如果文物常年受到臭氧的氧化,势必会造成较大的破坏作用。

可吸入颗粒物除了本身化学性质多样以外,还会附着霉菌孢子、细菌以及病毒等。这些物质不论是人体吸入还是飘落到文物上,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要达到标准中要求的空气洁净程度,我们必须使用环保建筑材料、相对密闭、过滤设备相结合的方式。

广东省博物馆库房和展厅中使用的柜架均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环保材料,这样就将内部产生有害气体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博物馆建筑相对密闭,室内空气都是外界空气通过空调系统过滤后才进入室内区域的。在这多重把关的前提下,广东省博物馆的室内空气标准完全达到了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

(四)动物损害防控

《千年风雅》展出的书画属于有机质文物,十分容易被虫蛀、鼠啮。因此要积极做好动物损害的防控工作。

在文物上展前,文物保护修复科技中心(以下简称文保中心)对该批上展文物统一做了环氧乙烷灭菌处理,以确保不会因为个别文物带病(虫害或霉菌)而传染到展厅内的其它文物。同时还在展柜中放置灵香草,进行预防性驱虫保护。每周一闭馆期间都会对展厅环境进行消毒杀菌处理,将危害遏制于萌芽状态,使文物潜在的风险降到了最低。与此同时,每月还会进行一次展厅白蚁监测与防治等。

为了保证文物在展览期间的安全,公众服务部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对展厅进行巡查,实时关注展品的状态,并于每天闭馆后对展厅环境进行保洁。发现问题后会及时与相关部门汇报,由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处置。

三、馆藏文物的安全提借及使用

为了减少文物提借、使用等各环节中,由于操作者不了解文物的特性或操作不当而引起文物的损害,广东省博物馆非常重视对新入职同事及接触文物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工作(图8)。

图8 广东省博物馆对接触文物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现场

布展前文保中心与策展人、陈列展示中心等多部门会一起参与展览设计,将文物的展线位置提前精确定位,避免文物入场后频繁摘取,调换位置。布展过程中不可以使用不干胶、胶条及图钉等材料固定文物。不干胶会将脆弱文物撕裂,时间稍久,胶液还会渗透到文物内部,导致不可逆的损伤。即使是陶瓷这类质地较坚固的文物材料,不干胶粘贴以后也很容易留下胶痕,难以去除。图钉的使用不仅会直接刺伤文物,而且极易生锈并污染固定物。图钉是金属材质,还会导致接触处的电化学反应,加速文物老化。

同一件文物,应尽量避免频繁提借,更要避免长时间展出。书画类藏品更要尽量缩短展期,一般建议展期每年不要超过三个月。博物馆的工作核心就是保存和展示,但这两点又经常相互矛盾。《千年风雅》最初定的展期是三个半月。但开展后观众反响热烈,极力要求延长展期。为了平衡观众对展览的实际需求和文物安全保存的关系,最后在适当降低展厅照度的前提下,将展期向后延长了一个半月的时间。

四、结语

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何让这些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在为公众提供丰富展览的同时,还能避免或尽量减少展览过程中因为人为或自然因素对文物造成的损伤,使文物可以最大限度的延长保存年限,是我们修复和保护文物的初衷。

[1]国家文物局,《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2002

[2]于子勇.文物保护环境与安全操作[J].艺术市场,2005-06-01:120-121.

[3]王锡鉴 都云昆.从“5.12”地震论西部地区区域性文物中心库房建设[J].四川文物,2009(2):91-95.

[4]徐方圆 吴来明 解玉林等.文物保存环境中温湿度评估方法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224(Z1):6-12.

[5]党睿 王立雄 刘刚.文物保护性照明中的关键问题研究[A].海峡两岸第二十届照明科技与营销研讨会专题报告论文集[C].2013:400-406.

[6]刘硕.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故宫博物院文化遗产监测中的应用故宫古书画展厅环境无线监测系统建设[J].电子制作,2013(08):167-168.

[7]齐心.无线温湿度监控在文物展陈中的应用[A].融合·创新·发展数字博物馆推动文化强国建设2013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论文集[C].2013:112-119.

2017-6-5

李涛,男,吉林白山人,任职于广东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术。

猜你喜欢

库房展品展厅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展品被盗了
不断改变,不断进步 参观KEF展厅后随笔
石化某库房建设项目的全要素管理要点
BESPOKE ROMANCE展厅
化学品库房施工组织设计分析
GAB展厅
NORHOR成都展厅
海德汉EMO2019展品预览
CIM 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预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