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住大地的巨型史书哈尼梯田

2017-09-03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张惠君

今日民族 2017年7期
关键词:保卫战哈尼村寨

□ 文 /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张惠君

守住大地的巨型史书哈尼梯田

□ 文 /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张惠君

(网络图片)

哈尼梯田延续千年的雕刻

哈尼梯田主要分布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区,海拔从140米至海拔2000米,连绵数百里,散落在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几个县中,共83万多亩。梯田形状或大或小千差万别,层层叠叠,少的地方有几十、几百层,多的地方上千层,最多的地方达到了3000多层。据相关专家介绍,哈尼梯田现在的规模较以前有所缩减,虽然现在的规模不如过去,但其规模在世界上仍是独一无二。梯田缩小的主要原因在于上世纪5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人们不再把梯田视为天神赐予哈尼人的圣物,而只是一种普通的农业生产资料,既然是一种生产资料,就得服从生产、服从经济效益,梯田被改种其他作物或者成为旱地,梯田面积就逐步缩小了。

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哈尼梯田火了起来。到2000年,梯田核心区的元阳县旅游业已经成为了该地的经济支柱。2013年6月22日,哈尼梯田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5处世界文化遗产,这仿佛又给哈尼梯田添了一把“火”。当时,很多人怀揣着好奇的心情从四面八方涌来,就为一睹梯田为快。哈尼梯田不仅仅是哈尼人千年雕琢的沉积,也蕴藏着丰富的技艺与文化。只有深入实地去感受,才能真正欣赏到哈尼梯田的壮美,才能触及到哈尼梯田文化的精髓,也只有足够的了解,才能体会哈尼梯田博大精深的内涵。

有学者从哈尼族口传诗歌中了解到,在隋唐时期,已经掌握了精湛水稻种植技艺的哈尼族,因战败陆续迁徙至红河南岸,通过传授农业技术和制作工具的技艺,得到了傣族、彝族的接纳。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哈尼族头领带领族人们开山挖田。现在,我们看到的梯田就是从1300年前就开始建造的。在明朝时,有农学家发现了哈尼梯田利用水的精妙之处,不惜笔墨作了记载。到了近代,民族学家们发现了梯田为什么能沿袭千年的奥秘,除了技术之外,还有文化。哈尼人把梯田耕作的技术和传承融入到了哈尼文化之中,使农耕与文化常常分不出彼此。到了最近10年,又把哈尼梯田归纳为“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位同构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更加突出了梯田与人的生态关系。

哈尼梯田正在老去的守望者

自哈尼梯田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一拨又一拨的旅游者带走了无数的哈尼梯田影像,尽享旅游的乐趣时,却有许多相关的部门和专家学者陷入了忧虑之中,哈尼梯田的保护和可持续性,成为了首要问题。梯田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如果没有人耕种,哈尼梯田也就不复存在。实际上,飞速的经济发展已经使得哈尼梯田到了消失的边缘。

“哈尼梯田真的就要没有人耕种了!”这已不是无病呻吟或危言耸听的矫情。现在我们还能观赏、体验、聆听、记录梯田,也许不久的将来,这一切将会成为逐渐远去的记忆。

在哈尼梯田较为集中的区域内,鲜见年轻人的身影,村庄里主要是留守的老人、儿童。中青年们大多外出打工或在乡镇上做生意谋生。在田间地头,我们见到许多正在劳作的老人,他们年纪大多在50至80岁之间。老人们说:“年轻人不愿意种地了,他们挣钱去了。”哈尼族老人陆朝贵告诉我:“再过一些年,就没有人会种梯田了。要种好梯田需要有丰富的经验,现在50岁以下会种梯田的人已经很少了。”根据老人们介绍,梯田需要常年的护理,要用水泡着,田埂要勤除草,否则水跑了,埂就塌了,梯田也就废了。梯田的埂是需要维护的,这不仅需要气力,也需要技术。现在由于年轻人外出打工,没有了劳动力,老年人体力跟不上,如今梯田维护的质量呈普遍下降的趋势。

现在,老年人已经成为了哈尼梯田的主要守望者。这些老者们,他们不愿意把祖宗传承下来的梯田荒废,虽然辛劳,他们却一直坚持着劳作。

哈尼梯田承载的时代之重

在世界上,特别是亚洲国家,有很多梯田,但大多都消失了或正在消失。梯田为什么会集体走下坡路呢?这背后其实是大时代的变迁,也是工业、后工业时代所致。

哈尼梯田是一种山地农业,需要强劳动力才能承担。农业是低效产业,要提高农业的效益就要实现机械化,而机械化又需要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与之配套,但哈尼梯田是山地,而且形状各异,高低错落非常之大,限制了机械化的使用,人力和畜力仍是主要动力。中青年不再愿意像他们的上辈人那样把汗水滴进田里,把时光耗在田里,因为梯田劳作一年的收入不如出去一月挣的钱,而且在市场化的社会里,没有经济基础就享受不了现代的生活,甚至还会成为贫困人口。在我们调研的村寨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中青年人外出打工,而且老年人对此持支持的态度。

在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时代里,哈尼梯田已经无法承载中青年人的心,也无法承载他们改善生活的渴望,弃田,外出打工,不仅是中青年人的选择,甚至也是老年人无奈的选择。

哈尼梯田打响生态保卫战

哈尼梯田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光靠老年人的守望是不可持续的,这一点当地政府也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于是政府全方位出招了,出钱又出力,誓要带领这一方人民打赢梯田保卫的持久战。

如果要打赢梯田保卫战,就必须做好梯田这篇大文章。哈尼梯田是“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同构的经济、社会、生态体系,缺一不可。目前,当地政府建立了专门的机构,制定了责任制;出台了森林保护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要营造“绿色水库”,确保哈尼梯田遗产区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因为森林生态好了,才会有水;有了水,还要有水塘沟渠,水才能够流到每家每户的田里,同时政府又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完善哈尼梯田灌溉系统,水和四通八达的沟渠是梯田的血脉;梯田有水了才能发展梯田经济;梯田经济发展好了,来自梯田的收入高了,年轻人才会留下来,梯田保护才会后继有人,梯田的文化也才能够传承。这是一个完整的梯田保卫战的缜密方案,这一结果直接关系到哈尼梯田的命运。

发展梯田经济是这一系列保卫战中的攻坚战。为了发展梯田经济,省政府决定让云南世博旅游集团承担起打造和提升这一区域旅游产业的重担,让旅游产业成为支撑梯田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同时,州县政府倡导农民种植传统的红米,并把它打造成了名特产品,价格提升至30元左右1公斤,以提供给外来的游客。为了让梯田经济进一步增值,政府主导开发梯田食品系列,如稻花鱼、泥鳅、虾以及许多产自稻田的野生菜等。多措并举的经济发展手段,无疑为梯田经济注入了无数新鲜血液。

没有村寨,梯田就没有了人文气息。近年来,生活好起来的人们,为了追求现代生活,不愿再建盖传统民居。为了能保持民族传统村寨,政府进行了统一规划,要求村寨的房子必须保持传统民居的外观,鼓励农民开办农家乐以增加收入,并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文化是哈尼梯田的灵魂,正是有了融入到生活、生产、精神之中的农耕文化,才使梯田在1300年间保持并扩展。现在,围绕着哈尼梯田的文化保护与包装活动正在如火如荼。为了吸引游客,打造了《梯田印象》《梦幻梯田》大型表演节目,并把传统的“五节一宴”,即五个民族传统节日和长街宴,以及“泥巴狂欢节”“农耕文化节”打造包装成了当地特色旅游产品,成效显著。

最近这几年,哈尼梯田保卫战正酣,而村寨里的中青年人并未放慢他们外出的脚步,梯田是活性遗产,如果中青年人不能成为保卫战中的主力军,那么哈尼梯田也将随着守望者的老去而“老去”。

(责任编辑 刘笑)

猜你喜欢

保卫战哈尼村寨
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路径
首届哈尼梯田无人机摄影(像)大赛获奖作品
两伊握手
锅巴粥
特朗普放话要会鲁哈尼
香香树保卫战
地球保卫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