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薪火相传民族根 踵事增华文化美

2017-09-03方绍荣,刘瑜澍,纳梦月

今日民族 2017年7期
关键词:临沧市傣族少数民族

薪火相传民族根 踵事增华文化美

青华幼儿园的民族课间操

需要一位彝族俐侎人母亲花上2年才能为女儿做好的整套新娘服;以村为单位,每年泼水节上都要上演的歌舞比拼;能唱上三天三夜不停歇的拉祜族“古根”;以及经由傣族姑娘最轻柔的手才能做出来的“构树皮”古法造纸……在临沧,多种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各美其美,在创新传承中焕发着别样生机。

传承 民族文化润校园

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的打歌调和谐地衔接为一体,踩着节拍,身着各自的民族服装、挂着天真可爱笑容的孩子们跟着老师欢快起舞,有的古灵精怪,有的憨态可掬……这是临沧市临翔区青华幼儿园每天都要进行的民族课间操。一曲舞毕,孩子们既锻炼了身体,又寓教于乐地体验到了别具特色的民族曲风、舞蹈特点。

据介绍,成立于2012年12月的临翔区青华幼儿园,少数民族幼儿人数占到了幼儿总数的40﹪。根据幼儿园邻近少数民族村寨的实际,园长李宇春把发展的特色定位于“绿色生态、民族传承”。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她和她的团队简直把功夫下到了幼儿园的每一个细节里:园里的游乐沙场旁种植着当地特有的芭蕉树、果树,还有一栋精美的缩小版佤族传统“干栏式楼房”; 教室外的长廊加入了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从中国风、佤傣拉祜风到物产风不一而足。但最有趣的,还是幼儿园老师们群策群力想出的“体验式教学法”。据介绍,每年的泼水节,青华幼儿园就会把附近的上寨缅寺的象脚鼓、大铓等傣族传统乐器借到园中,并邀请上寨的傣族群众、家长一起穿上傣族服装,在校园里和孩子们一起敲锣打鼓、欢歌舞蹈,欢庆泼水节。甚至会把课堂搬进社区,带领孩子们在附近的少数民族村寨里拜访非遗传承人、走进村民家体验民风民俗,用自己的耳朵、眼睛等直观地感受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培养民族文化审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它们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而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保持这份蓬勃的生命力之美,就不能只是简单的宣传、展示。对此,临沧市有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优秀案例。

忙开完小教师为学生展示制陶工艺

忙开完小的师生作品

青华幼儿园的民族小木屋

例如,青华幼儿园就曾通过走访民族村寨、访问老人、回忆儿时玩过和创编的游戏的方式共收集整理了150个多民族乡土游戏,历时两年形成了《青华幼儿园民族乡土游戏集》《教案集》《论文集》。目前,《青华幼儿园民族乡土游戏集》已被中央民族大学作为民族文化传承资料收藏。

同样在临沧市绚丽且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上妙手做文章的,还有双江县沙河乡的忙开完小。双江,不仅是我国的多元民族文化之乡,也是中国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4个主体民族联合自治的多民族自治县。

由于靠近傣族村寨,忙开完小就专门设置了两个最受学生欢迎的少年宫特色项目——象脚鼓舞和土陶制作。这两个傣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忙开完小并没有呈现出“可远观不可亵玩”的高大上形象,而是成为了孩子们能自由参与其中,也能骄傲地自我表现的兴趣爱好。

据介绍,早在建校之初,忙开完小就确立了“以打造艺术特色为突破口,实施特色活动,带动特色发展”的路线。而艺术特色校的打造突破口,就是陶艺。

傣族土陶制作,是傣族文化的活化石。忙开完小的土陶制作室内,除了长长的工作案,还陈列着许多学生土陶作品。“除了老师,学校还邀请附近傣族村寨的老手艺人来给孩子们上课,带着学生们一步步完成泥料粘合、上色、焙烧等工序。”一位老师介绍,通过陶艺课,学生们不仅亲身体验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还极大地培养了自己的专注力、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感觉得到孩子们非常为自己的民族文化而自豪。”这位老师表示,只有让少数民族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真正激发自己的文化主人翁意识和文化自信,继而才能增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也只有这种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才是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内生动力。

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在滋养着民族精神,青华幼儿园和忙开完小仅是临沧市民族教育工作中的两个案例。临沧市坚持教育投入向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民族教育发展快马加鞭。目前,全市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9.5%;市内的2所省一级完中增设少数民族高中班,免学费、住宿费,市级财政给予每人每年2000元的生活补助;自去年9月1日起,耿马、沧源、镇康等3个边境县均已启动实施14年免费教育……就在这样大力的投入扶持下,临沧教育战线的工作者们正在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方法,把民族文化乃至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校园的方方面面,让传承内化在点滴之中。

满足上述4个配齿条件的齿轮组合才能构成双星行星机构,表2列举了4组可以装配成双星内外啮合单排行星机构的齿数组合.

青华幼儿园一角

弘扬 走俏市场“民族风”

定制一本独一无二的芒团纸笔记本,你不但能够通过手机直播来确定是用蕨菜叶还是用三角梅来装点封皮,甚至还能看到自己中意的那片叶子是如何从山上采摘到的。“去年通过网络,我们大概销售了3万元。”芒团村傣影手工艺术有限公司经理艾影说。她十分看好互联网的可能性,因为借助“互联网+”,她的很多创新设想都将拥有更大的可能性,而且芒团纸的美名也能更好地宣传出去。

芒团村拥有“中华傣家造纸第一村”美誉。按古法制作的芒团纸现已传承了600多年,完整地保留了发明初期“浸泡、蒸煮、捣浆、浇纸、晒纸”五步流程,原料来自构树的树皮,是我国古代造纸术留存至今的“活化石”。有趣的是,传统中,芒团纸的制法传女不传男,尤其是浇纸环节,只能由女性纤柔的手指完成。男人们则偶尔出些力气活,帮忙采料和捣浆。

李冬妹和学徒切磋手艺

尽管芒团纸因其坚韧洁白、柔软光滑、久存不陈、防腐防蛀、纯天然无添加、力撕不破而闻名,但由于全程人工古法生产,芒团纸产量并不大,多用于经文誊写、普洱茶包装等,用途尚显局限。和很多优美却缺乏效率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一样,芒团手工造纸技艺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难题。

2011年,芒团村得到了云南省民族宗教委下达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资金100万元,村里实施了“特色民居保护改造、特色产业培育与发展、推进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民生改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五大工程。紧接着2013年,耿马被列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第一轮“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的十大示范县之一,孟定芒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示范村建设项目也自此启动。

芒团手工造纸的传承与发展赶上了好时候。项目的实施,有效地保护了傣族传统民居建筑,传承和发展了传统造纸文化;反过来,造纸业的发展又激活了特色村的打造。以弘扬芒团纸等傣族传统文化技艺为初衷的傣影手工艺术有限公司,就在这时候应运而生。

2014年,23岁的艾影成立了公司,带着芒团村的父老乡亲开始探索一条“古法以新,新法承古”的市场化之路。她在继承了传统工艺的同时,大胆创新,在浇纸环节,将采摘好的新鲜花朵或绿叶根据设计图案拼接摆放。完成后,会呈现出一种“美人如花隔云端”的朦胧之美,传统的白绵纸由此成为了生态的艺术品。而后,她再延伸开发,注入文化元素,制成记事本、装饰画、灯罩、扇子等,芒团纸渐渐拓展成为富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芒团村现有造纸专业户62户,年产白绵纸100多万张,每家每户生产的不同规格、不同图案的芒团手工纸,全部由傣影手工艺术有限公司统购统销,现在大家越来越注重环保、生态,我们的产品越来越受欢迎。”艾影介绍,现在芒团纸相关产品已远销广东、上海、泰国、缅甸等地区和国家。

今天的芒团村,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少数民族群众增收的双重效益,造纸已成为当地老百姓增收的主要渠道。据统计,2015年,芒团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180元,比2011年增长27.7%。

这样的故事还发生在彝族俐侎人身上。

俐侎人崇尚黑色,服饰皆以黑色为主,古朴典雅。俐侎人至今仍保存着手工制作服饰的传统工艺。在俐侎人村寨里留心观察便会发现,几乎每位俐侎妇女双手都沾满着蓝黑色,这是她们在制作服饰时留下的印记。

家住乌木龙乡岩子脚组的李冬妹,是彝族俐侎服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介绍,每到农闲季节,村里几乎各家各户都在自己织布缝衣。由于需要纯手工精心制作,一套俐侎服装往往需要花几个月到1年的时间,市场价能卖到5000多元。

以前,她的好手艺主要是给家里人制作服装,而现在,李冬妹则以致富带头人的身份,带着村里的妇女们探索起了民族工艺市场化的路子。每个月,她都要和另外两位传承人一起组织培训,在自家庭院里上公开课,传授俐侎服饰制作手艺。她还开发出了适宜各年龄段的男装、童装,女装细分为普通装、盛装、新娘装等,并顺应发展需要和审美需求,改良了传统挎包,研发了可装手机和少量钱物的精美布包。如今,李冬妹的俐侎系列服饰和布包,每年能带来3万元左右的收入,学徒们也因为坚守民族传统服饰工艺而尝到了甜头。

艾影和李冬妹的故事,只是临沧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两个典型例子。一直以来,坚持超前保护、适度开发和合理利用并重,挖掘、传承和创新并举的原则,临沧市已然走在了我省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前列。

据介绍,临沧市始终致力于发挥好以佤文化为主的多元民族文化资源富集的优势,把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作为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的过程,以民族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并取得了不少成绩: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等民族文化活动知名度不断提升,已成功举办4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2018年还将承办云南省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同时,文艺精品不断涌现,临沧作家作品《我的乡村》和《最后的秘境——佤族山寨的文化生存报告》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开发得到加强,全市有28个村被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翁丁村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最后的原始部落”。民族民间文化挖掘、收集、整理和保护工作成果丰硕,“沧源佤族木鼓舞”“临沧傣族构皮手工造纸工艺”“双江布朗族蜂桶鼓舞”等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代文明的车轮不可逆转地驶向前方,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新文化的同时,也在消解着旧的传统文化。如何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既能不失其本,又能紧随时代?在中国梦这个大背景下的临沧故事,或许能提供一种答案。

艾影公司的产品门类已越来越多

艾影展示自己的作品

猜你喜欢

临沧市傣族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临沧市:组建“普通高中四校教育联盟”
少数民族的服装
傣族:亲水的民族
绿色生态主导、带动工业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临沧市米荞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试析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教育
西双版纳州傣医常用姜科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