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猫腻古风玄幻武侠作品的空间演进历程与哲学思考

2017-09-03

小说评论 2017年3期
关键词:建构空间

刘 卓

猫腻古风玄幻武侠作品的空间演进历程与哲学思考

刘 卓

作为中国当代网络文学中的主流,空间对玄幻武侠类作品而言,是一个首要而关键的因素。空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范畴之一,其具体内涵能够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延展。网络本身就是科技革命所缔造的一个崭新的空间,其延展性、跨越性、开放性为附着其上的网络文学带来了独特的空间感,也延展了网络文学对空间更深远的想象。

猫腻,著名网络作家,2007年发表《朱雀记》,迄今为止已发表或出版《映秀十年事》《朱雀记》《庆余年》《间客》《将夜》等数部长篇小说,均可划归为通俗类武侠作品,本文试从《庆余年》《将夜》《择天记》入手,揭示猫腻作品中空间的逐步演化,从中揭示作家的唯物史观与哲学思考。

一、遵循——《庆余年》的二维平面地理空间构建

《庆余年》讲述了一个穿越重生的灵魂范闲在新世界的成长历程,描绘了以南庆国为中心的历史风云变幻,展开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书中的地理空间,主要从两方面建构:作者以某些地点为中心,比如澹州、京都、上京、江南、东夷城,不断向外延展,逐渐勾画出各国的疆域边界;同时在这些地点中,精心描绘某些特殊的人文地理空间,如范府、皇宫、剑庐、神庙等。这种“自然地理空间+人文地理空间”的结合,是作者遵循现有的客观空间规则创作的产物,成功构建了全书的二维平面地理空间。

1.自然地理空间的建构

达比认为:“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小说具有内在的地理学属性。小说的世界由位置和背景、场所和边界、视野与地平线组成。”在自然地理空间感的营造上,《庆余年》做得非常成功。全书共七卷,第一卷在澹州,第二卷在京都,第三卷苍山雪,第四卷北海雾,第五卷京华江南,第六卷殿前欢,第七卷朝天子,每卷的标题都或隐或现地标注出某个地点。这些地名点缀在小说的叙事过程中,伴随情节的发展深入,逐渐展开一幅由南庆、北齐、东夷、西蛮、南诏等国家构成的宏大的万里江山地图。

从书中的地名来看,庆国的青州、定州、沧州、梧州、达州、杭州、苏州、胶州、颍州、苍山、崤山、东山等无一不是中国地理行政区划中直至今日仍在沿用的地名,燕京为北京的别称,上京为辽代都城,江南路、江北路与长江南北两地完全契合,东山路就是山东的倒装,西凉路脱胎于河西走廊的古代割据政权名……即便是澹州,这个在中国地理行政区划中找不到的地名,也有一个读音完全一致的城市“儋州”出现在海南省。至于南庆、北齐、东夷、南诏、西蛮等国名,与中国古代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南诏有异曲同工之妙,且所辖地域大致相当:西蛮王帐,占据了西面的草原;南庆东临大海,有几大港口;东夷临海,位于南庆东北向;北齐、南诏更是直接得名于中国南北朝与唐朝时期的割据政权。北齐的前身北魏,也是南北朝时期强盛的北朝政权。书中皇帝前往位于庆国东海之滨东山祭天,与古代皇帝于泰山封禅极为相似;杭州的西湖风景优美,只是没有断桥和雷峰塔;苏州的华园、明园亦是苏州名园的翻版……

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会从作者的描述中勾勒出一个自然地理空间的心象,同时,在读者脑海中原有的、关于同类自然地理空间的一般心象也会浮现出来。一旦匹配度较高,认为该地理空间符合原有同类地理空间的一般特征,就会自动识别为此类地理空间。《庆余年》中,故事发生的这片大陆与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似度颇高,只在某些细节方面有所变化,读者甚至可以根据作者的描写绘制出一幅大致的地图(如图1)。

图1 庆余年地图

虽然该图的精确度还有待推敲,但作为人类空间语言的地图,实际上包含着一种文化占有的话语权。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讲,自然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当主人公发现庆国的星空原来也有太阳、月亮、星星的时候,他终于确认这里这里“还是地球”的时候,在一片与中国极为相似的地理环境中,中国文化的发展是顺其自然的。故而,这种经过变化又与现实重合度极高的地理空间完全契合了作品的古代风韵,使之增添了地理的可信度;而主人公范闲与叶轻眉的穿越者身份又为现代感提供了依据,使作品成功构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具有现代感的古代世界”,这不但为人物塑造、情节发展提供了可信的背景,更使读者的期待视野得到极大满足,使读者从潜意识中认同了中国文化在这片大陆上的继承与传播,使文学改良运动、古诗三百首、《红楼梦》的风行一时等成为了有理可据的情节。

2.人文地理空间的建构

迈克·克朗以为,地理景观是“一个价值观念的象征系统,而社会就是构建在这个价值观念之上的。”书中的人文地理空间建构,主要来自于某些特定地点的特殊建筑景观,这些特殊的建筑空间隐晦地暗示了其所代表的不同社会阶层与价值观念。

《庆余年》中的皇宫有两座,一座是南庆的京都皇宫,一座是北齐的上京皇宫,一庄严,一奢华,其中尤以京都皇宫更具代表性。通过散落全书的描写,作者着意强调了京都皇宫作为政治权利中心的空间感。皇宫的神圣、庄严之感,主要来自于其空间距离的宏阔——“皇城前地广场极其雄伟阔大,当年阅兵时曾经容纳过十万方众”;城墙也宽大无比,“上面可以并行四匹骏马,全由青砖所筑,自然流露出一股肃杀气息”;还有高高的瞭望塔在一侧。加上雕梁画栋的太极殿,长长的玉石台阶,仿佛是北京故宫的翻版,以至于主人公范闲第一次进入皇宫时,心头不由涌现出一种荒诞感,“怀疑自己是不是来到了故宫博物院。”这种巨大的空间尺度使作为政治权利中心的京都皇宫庄严感、神秘感倍增,成功还原了读者心中的古代皇宫形象。而神秘,恰恰是中国文化表现威严的重要手法。

神庙也是书中颇具代表性的人文地理空间。如果说皇宫象征了俗世的最高权柄,那么神庙代表的则是世俗之外的最高权柄。作为全书最神秘的所在,这座不知远在冰原何处的神庙,极大地影响到历史的发展。范闲为寻找迷失在神庙中的五竹,与友人历经艰辛,最终到达极北之地的雪山,找到神庙,才发现神庙不过是个军事博物馆,是“一座本应是数十万年前的文明遗址。”这座宏伟至极的博物馆,拥有巨大无比的广场与建筑,其建筑材质与风格、高度、广度等,都不是范闲所处时代能够拥有的。其中残存的壁画与科技诠释了人类毁灭又重生的历史进程。

《庆余年》中“自然地理空间+人文地理空间”的空间结构模式,就本质而言,是为了塑造故乡或家的感觉。“在大多数情况下,创作想象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便是确定一个完全具体的地方。不过这不是贯穿观察者情绪的一种抽象的景观,绝对不是。这是人类历史的一隅,是浓缩在空间中的历史时间。”从主角范闲的穿越者身份来看,他心中认可的故乡,始终是那个此前被毁灭的世界。所以他才会给澹州的孩子讲述《楚门的世界》,所以才会大肆传抄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他所作的一切,只为寻回故园,寻回自己真正的身份。而“创造家或故乡的感觉是写作中一个纯地理的建构”,所以才有了书中二维平面地理空间的出现。

二、突破——《将夜》的三维立体空间与武道空间建构

《庆余年》结束后猫腻写作了《间客》,在空间塑造方面将目光投向浩瀚的宇宙。此后的《将夜》继承了《间客》在空间描写上的突破,将《庆余年》中的二维地理空间模式提升成三维立体空间结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开掘了个人武道空间的建构。这是作者空间观向前迈进的一大步,显示出作者在掌握平面空间建构规则后,试图突破创新的心境与欲望。

1.从二维平面空间到三维立体空间

《将夜》在地理空间的建构方面,仍然继承了《庆余年》的传统,对国名、地名沿用了中国古代的国名、地名,读者可以看到青峡延绵,岷山茫茫,渭城朝雨,长安雄壮……这是一种现实自然地理空间的文学性转化,是人类生产生活的自然环境空间拓展而成的非物化空间,宣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合理性,立定了作品的古风基调。此外书中所写的长安城,书院,桃山,知守观……这些人文地理空间,都与作品的古风古韵相契合。

但《将夜》并未就此止步,反而在二维空间建构上更进一步,构筑起立体三维空间结构。主人公宁缺起先发现,所处世界没有月亮,星星的位置稳定不动。在旅行中,他逐渐发现世界是个扭曲的封闭体,类似于只有一个曲面的莫比乌斯环,但这种封闭式空间无法遏制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求,所以才有了夫子的世界旅行和飞天之举,以及叶苏用生命换来真实宇宙的展现。书中结尾处详尽描述了三维宇宙空间的出现:那个蓝色星球于轨道上重现,影射的正是地球在宇宙空间中的运行。主角宁缺亦是穿越者,他对现存平面世界的所有空间判断,都建立在穿越者已知的三维空间概念上;也正是基于他的判断与疑惑,才为二维到三维的空间转换提供了科学的合理依据,也推动了情节的进展。

就作品主题而言,书中三维空间的设立,是为凸显人类的求索精神。以夫子为代表的修行者们向昊天发起的挑战,正是人类探寻未知世界的真实写照。夫子将人类在求索过程中的真诚与执着,刻画得尤为生动传神,以至于有了“天不生夫子,万古如长夜”的感慨。这位以孔子为原型塑造的夫子,为寻找世界的边缘,曾无数次地漫游全地,最终发现世界是平面的、扭曲的、封闭的。为了破除这个封闭的世界,他与昊天惊天一战,最终成为夜空中的一轮明月,给被遮蔽的世界带来真实宇宙空间的一线曙光。夫子、叶苏等人的探寻,是人类为了洞悉未知世界付出努力的象征;最终封闭世界的二维平面地理空间如气泡一般消失,使一个蓝色星球重新出现在宇宙的轨道上,未尝不是对人类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的喝彩;此后修行者们争相飞出天外,探索未知的空间,更是人类求索精神的延续。

由平面到立体,由二维到三维,《将夜》的故事始终指向空间的演进;其中,人,不只是修行者,而是人类,是导致空间最终发生变化的根本推动力。可以说,空间既是情节发展的背景,更是《将夜》的重要主题之一,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空间演进展开。这种空间演进虽然玄幻色彩比较浓厚,但作者的唯物史观仍然在其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正是“以人为历史推动力”观点的生动体现。

2.个人武道空间的建构

《将夜》对空间概念的突破,不只表现在由二维空间转向三维空间,对个人武道空间的建构亦构筑了书中的多重空间。“空间”一词在《将夜》中共出现251次,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与武道空间密切相关。所谓武道空间,是指武侠小说中,修行者凭借自身武力所营造出的、纯属于个人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不论力量还是意识,都在修行者的绝对掌控之下。如果说《庆余年》中的空间建构,完全遵循了现有的、客观的空间规则;那么《将夜》的空间建构,是作者试图突破现有空间规则的一次创作尝试。作者试图在一个现有的大空间内,开辟一个纯属于个体的小空间;在一个客观的现实世界中,营造一个由个体力量与精神外化而成的空间,使之成为修行者个人意志的绝佳表记。这种个人武道空间的建构,突破了传统武侠作品中描绘武打招式与武打场面的窠臼,以空间写武道,将内在于人物的心灵世界用一种外在维度表达出来,起到了强化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也增添了作品的玄幻色彩。身前一尺之地与樊笼即是武道空间两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身前一尺之地,是修行者凭借自身武力所营造出的个人武道空间,范围不大,仅有一尺,却自成一个独立的世界,惟有经营好身前一尺之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种武道空间的防御性功能强于进攻性功能。书中描写柳白与君陌在青峡前大战,君陌用两百余柄剑连续向柳白攻击,柳白手中只有锈剑一把,却自成一个世界,作者在此将柳白的武力值放大到人类的极限,完美地凸显了个人的意志与力量。

而樊笼,可被看做是身前一尺之地的扩大。樊笼道法乃昊天道门精深道法之一,功能主要是囚人,可以强行改变天地元气细微走向,形成囚笼,从而控制对手的活动空间。这种强大的空间营造同样凭借修行者的个人武力,前代裁决神座曾用一座樊笼阵,把光明神座困在桃山十余年不能出;叶红鱼在青峡前万剑齐出,将书院二弟子君陌困于其中片时;但最令人震撼的樊笼,是轲浩然“在魔宗石壁间刻下万道剑痕,凭剑痕里的浩然气”筑成的樊笼神阵,能够直接隔绝任何天地元气,将一代修行天才莲生困死数十年。樊笼空间与身前一尺之地一样,都是武道空间的典型例子,是修行者护己攻人的强大武器,在较量中颇见成效。

书中的武道空间并不宏大,却与个人息息相关。它在宇宙的大空间中,开辟了个人的小空间,使作者试图突破原有空间规则进行创作的尝试落到实处,使作者在三维宇宙空间的基础上又开辟了个人空间,表明作者的空间观在进一步发展。

浙江石化与霍尼韦尔签订《智能互联工厂建设合作谅解备忘录》,就浙江石化舟山4000万吨/年炼油与石化一体化项目达成新的合作意向,致力于打造更为现代和智能化的新一代互联工厂。

三、创造——《择天记》的随身空间建构

《择天记》在整体空间营造上延续了《将夜》的三维空间结构模式,开篇就营造出一个立体世界的环境,其玄幻色彩也比较浓厚。但与之前的作品相比,《择天记》的空间建构最突出的特点在于:空间具有游戏属性。此前的《庆余年》与《将夜》,其空间更多走向一种宏大建构,暗示主人公的精神故园;《择天记》的创新在于:作者将空间的游戏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使作品在保持了以往人文性的同时,突出了一种游戏的娱乐效果。这是自2014年以来网络文学泛娱乐化的大势所趋,是网络文学逐渐与游戏、影视等其他文化娱乐产业深度交叉融合的结果。《择天记》作为“大IP时代”的重要作品,游戏、动画、电视剧与文学几乎同时上线或拍摄,《择天记》同名端游更由小说作者猫腻担任联席主策划。这种文学与游戏的深度结合,对空间建构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而书中随身空间的出现,就是空间的游戏属性体现的最佳例证。

1.随身空间——游戏性的空间建构

随身空间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游戏中,是游戏的道具之一。20世纪90年代,大宇资讯股份有限公司制作发行的系列游戏《轩辕剑》,以独特的内涵和厚重的历史感风靡一时。从《轩辕剑贰》开始,出现了上古十大神器之一的炼妖壶,这就是随身空间的最初原型。相比之下,大多数网络小说的随身空间设计比较简单,仅仅是一个可以生产诸多新奇事物、可供主角使用或买卖的空间,可种田,可修仙。真正将随身空间当作一方天地来营建的作品,并不多见。《择天记》中随身空间的出现,可以被视作是游戏性空间在网络文学中的变体,体现了文学与游戏结合后的娱乐性。

《择天记》中的随身空间不少,如周园。周园,是一千年内整个大陆最强者周独夫的小世界,是周独夫凭借自己非凡的武道修为营造出的属于自己的世界。显然这种小世界的设定,承袭了《将夜》中的个人武道空间构造理念,与身前一尺之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同时又增添了游戏属性,使之带有一种道具色彩。周园每十年开启一次,出现地点飘忽不定,内中空间如同《轩辕剑》的炼妖壶一般无比广阔,有“当年被周独夫战胜的绝世强者的兵器或者功法秘笈”以及他自己的传承,是无数修行者梦想前往的藏宝之地。在周园中,有森林、草原、湖泊、丘陵、山野、园林,生活着数万头珍贵妖兽,埋藏着数万把名剑和十一座拥有巨大能量的天书碑。主角陈长生在周园历险,最终继承了周独夫的传承,成为周园的新主人,将周园纳入一块黑石中随身携带。此后,陈长生常出入周园,疲惫时供他安歇,危机时供他躲藏,周园已然成为他的精神家园,与他的精神世界隐隐相通。周园的无所不容,周园的宝藏与妖兽,周园的随身携带性,都隐隐指明了它的游戏与娱乐属性,彰显了作者在创作时兼顾其他娱乐领域的思考。

2.新空间规则的创造——随身空间的本质指向

但是,这种随身空间的建构仅仅只与网络文学的发展大势密切相关吗?随身空间背后的本质指向又如何呢?如果我们站在空间演进的角度,就会发现:随身空间是猫腻空间观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它体现了作者对新空间规则的创造。

“相传天书降世,天空里神火相随,空间被撕裂,最后留下了无数空间的碎片…… 随着时间流逝,无数年时间过去,大陆上的空间碎片越来越少……稳定的空间碎片被人类找到,修行者以恐怖的大神通打开,修炼极高妙的法器为门,如此便能沟通空间碎片与真实的世界……这便是小世界”,“如果进入空间的人拥有超过某个界限的真元数量,空间碎片便会崩裂,连同进入空间的人一道化作虚无。”

作者尝试在已知的空间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空间并设立空间的新规则。空间已经不再是纯客观现实规则下构建的空间,而成为了人为规则控制下的产物。这是作者的空间观自然发展、逐步演化的产物,更是对空间建构的创造性突破,其背后透露出的唯物史观与科技史观与此前的《庆余年》《将夜》一脉相承。作者始终站在了人类进步的立场上,从学习空间规则,到突破空间规则,再到创造空间规则,完美地展现了人类进步的阶梯。

四、总结

从以上三部古风玄幻武侠小说的空间建构可以看出,猫腻的空间观始终在演化与发展中,其精神基础是唯物史观与科技史观。如果说,《庆余年》中的二维平面式空间建构是遵循客观空间规则的产物,那么《将夜》的三维立体式空间建构就是一种发展,实现了从二维向三维空间的突破;同时以个人武道空间为突破,开始尝试探索建立新的空间;《择天记》中游戏性空间的出现,表明作者已经突破已有的空间规则,能够建立起一个新的空间并创造出新的空间规则。遵循——突破——创造,是猫腻三部作品之空间观发展的轨迹,也是作者哲学思考推进的轨迹。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社科项目(17JK2436),西安市社科专项(14XF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刘 卓 西安翻译学院

注释:

①转引自[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5页。

②【申精】庆余年地图_庆余年吧_百度贴吧 http://tieba.baidu.com/p/4428413247

③④⑥⑦⑧⑨猫腻:《庆余年》,起点中文网。

⑤[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5页。

⑩[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三卷)》,白春仁晓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67页。

⑪[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0页。

⑫莫比乌斯环,公元1858年,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Mobius,1790~1868)和约翰·李斯丁发现:把一根纸条扭转180°后,两头再粘接起来做成的纸带圈,只有一个面(即单侧曲面)。这种纸带被称为“莫比乌斯带”(也就是说,它的曲面只有一个)。莫比乌斯带在艺术和文化作品中也经常被引用,作为“无限循环”的一个象征。

⑬猫腻:《将夜》,起点中文网。

⑭⑮⑯猫腻:《择天记》,起点中文网。

猜你喜欢

建构空间
建构模型 探求最值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创享空间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