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化视野中的中国网络侦探小说

2017-09-03江秀廷

小说评论 2017年3期
关键词:作家小说

江秀廷

网络文化视野中的中国网络侦探小说

江秀廷

侦探小说作为一种文学舶来品,在继承中国传统公案小说理念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的法制精神,在20世纪初登上了中国通俗小说的舞台,出现了以程小青、孙了红为代表的侦探小说家和霍桑、鲁平等为读者津津乐道的侦探形象。新中国成立以后近三十年时间里,同港台武侠、言情、科幻小说的繁荣发展局面不同,在 “一体化”的文学体制下,包括侦探小说在内的类型小说在中国大陆几乎销声匿迹。新时期以来,中国大陆的通俗小说家“努力补课”,王亚平的《刑警队长》、海岩的《便衣警察》、朱维坚的《黑白道》等“公安法制小说”受到大众读者的欢迎,这些作品可以看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侦探小说。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网络文学(特别是网络小说)在中国大陆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小说在众多的文学网站上安家落户、生根发芽。在各种网络类型小说中,侦探小说常常与悬疑小说、推理小说、侦破小说、公安法制小说甚至惊悚小说混为一谈,尽管它们拥有某些相同的要素,不同点却极为鲜明。关于侦探小说,《辞海》是这样定义的:“产生和盛行于欧美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通俗小说,描写刑事案件的发生和破案经过,常以协助司法机关专门从事侦察活动的侦探作为中心人物,描写他们的巧诈和冒险,情节曲折神奇。”侦探小说研究专家黄泽新、宋安娜归纳出了侦探小说最重要的几个特征:情节的构建以案件为核心、为主干;参与侦破案件的侦探在作品中唱主角;重视悬念的设置和作用;具有智趣、惊险、神秘等审美特征。那么,网络侦探小说具有哪些不同以往的新特征呢?这些新特征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下面试从网络侦探小说的暴力犯罪、侦探形象、叙事策略三个层面来谈谈这些问题。

一、暴力犯罪的重口味特征

一般侦探小说都遵循着案件发生、侦探出场、侦察推理、案件告破几个写作流程,案件的发生是一部侦探小说不可或缺的起点。在众多的案件中,凶杀案是最为常见的也最吸引读者眼球的,生命的珍贵决定着“命案必破”。网络侦探小说里存在着大量的暴力事件,小说作者在力度上强化了罪案给读者带来的震撼效果:这首先表现在一部侦探小说由多个命案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在雷米的《心理罪》(网络连载时名称是《画像》)里,有着嫉妒、报复心理的孙普借鉴世界上著名的疯狂杀人案例,连续杀死了六个人的生命,为小说增添了恐怖、紧张的悬念效果;另一方面,一个杀人事件原型在多部小说中得到了共同呈现,例如蜘蛛的《十宗罪》、周浩晖的《死亡通知单·宿命》、陈九歌的《血色天都》都从不同角度“还原”了曾经轰动一时、案件至今未告破的“刁爱青碎尸案”(又称南京“1.19”碎尸案),罪犯残忍的作案手段时至今日仍旧吸引着作家、读者的注意力。

与传统侦探小说相比,网络侦探小说作家笔下的犯罪案件具有强烈的“重口味”特征。首先体现在罪犯残忍的作案手段上,这其中又以对受害人尸体惨相的刻画最为突出,以《十宗罪》为例,在《肢体雪人》中,嫌疑人为了报复几个大学女生,把她们杀死后从每个人身体上砍下一部分,最后在雪地里拼凑成一个雪人。凶杀案故事的发生引起了悬念,为侦探的出场做好准备,而在这个故事中,对死亡本身的聚焦给人带来强烈的恐惧感。在《骷髅之花》中,作者在案件开始时这样写道:“死者裤子被脱下,下身赤裸,竹笋从阴部贯穿进腹腔,雨后春笋生长速度奇快,尸体被顶到了半空中,惨不忍睹,对于一个女性来说,这种死法极其残忍。”受害者是一个生活糜烂,运用权势控制囚犯以满足自己私欲的女派出所长,杀人凶手难以忍受她的变态行为就把她杀死了。像这样残忍的杀人手段在小说里还有很多,比如把受害人的生殖器割下来塞到他的嘴中(见《蔷薇杀手》);凶手杀害孕妇后剖开她的肚子,填进一个能发声的洋娃娃(见《鬼胎娃娃》)等等。其次,小说里有着大量的令人作呕的场景,这些场景不时地刺激着读者的感官。《地窖囚奴》里侦察组人员按图索骥打开地下铁门后,发现了一具尸体,“尸体已经高度腐烂,脸部肿胀,眼球突出,口唇外翻,胸腹部隆起成球状,四肢又肥又粗,皮肤呈污绿色,全身肌肉呈气肿状……副局长何安全主管忍住胃里的恶心,上前查看,一名警员拍照取证,这具腐败的巨尸突然爆炸了!嘭的一声,汁水四溅,一股令人作呕的恶臭弥漫开来。”

除了残忍的作案手段和令人作呕的场景描写,网络侦探小说中还有大量的“癖”与“虐”,这同作案主体的变态心理有着极大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时候网络侦探小说中的重口味书写与小说的情节发展并没有多大关系,那么小说作者为什么要花大力气刻画罪恶呢?大量暴力事件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首先在个体层面上,恶被认为是人的本质属性。特别是在“原罪”观念得到广泛认同的西方文化传统中,人只有依靠宗教忏悔才能得到救赎。在笔者看来,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心理因素成为犯罪案件发生的重要内因。与电影这种视觉艺术相比,文字在展现大众心理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通俗作家正是在准确把握读者阅读心理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而读者的阅读心理受当下社会现实的影响,社会心理状况是形成读者阅读心理的土壤。一方面,大众的心理疾病问题会引起人们的恐慌,变态心理就成为侦探小说家关注的焦点,把心理变态当作犯罪动机能很容易引起读者的认同。雷米《心理罪》系列就把罪犯的杀人动机归结到他们不健康的心理上,在小说《心理罪·画像》开头,年轻的凶手杀人后把受害者的鲜血和牛奶混合起来喝,这样做的原因是他害怕自己像亲人一样得血液方面的疾病,不停地饮血才能缓解心理的焦虑和恐惧。

其次,罪恶、暴力同社会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对罪犯的态度则反映着社会的文明程度。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贫富差距、暴力拆迁、医患矛盾、官员贪腐等诸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侦探小说作家站在民间大众的立场上,某种程度上肯定了暴力的合理性,他们迎合了读者不满社会不公的心理,这是网络侦探小说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 法国哲学家福柯运用知识考古的方法在其著作《疯癫与文明》里详细研究了人类的“疯癫史”,具有理性意识的普通大众正是采用剥夺的方式来对待那些非理性疯子的,疯子们从被放逐的“愚人船”到大禁闭的监狱再到精神病医院,他们身上的兽性被牢牢地控制着。在福柯看来,疯狂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

种现象说成疯狂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狂的历史。疯子终于得到了“平反”,那么他们的“近亲兄弟”罪犯就不能一味地受到指责,“纯粹恶”的帽子要摘掉,积极地引导和对话应该代替一味的剥夺,这正是网络侦探小说不再将暴力、罪行简单化处理的可贵之处。

暴力根源的问题解决了,作家大力表现暴力的原因就不难理解了。除了作为批判人性和社会的工具,暴力、罪恶、丑本身就是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的,先锋小说家早已在“审丑”的力度和广度上走在了侦探小说家的前面。作家余华对丑恶、死亡、暴力、凶杀、流血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一九八六年》里的中学历史老师在“文革”中受到迫害而发疯,他那慢条斯理地自我凌迟让我们触目惊心。另一位大作家莫言也有同样的“癖好”,他的《檀香刑》就是一部表现杀戮、残忍、变态心理的作品。与文学领域审丑相对应的是,更受大众欢迎的电影艺术也有类似的倾向,“暴力美学”成为艺术界热门的话题。昆汀·塔伦蒂诺的代表作品《低俗小说》《杀死比尔》对暴力(武打动作)的处理就呈现出舞蹈化、诗化、表演化的倾向,人们在观看此类电影的时候,像是在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血腥、凶残的暴力场面有时反倒呈现出一种视觉的美感,进而消解了暴力的残酷性。这也反映了重口味暴力的审美化具有游戏、娱乐的功能,读者可以在特定的网络空间里感受刺激,放松神经并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二、侦探形象的偶像化塑造

在世界侦探小说史上,留给读者大众最深刻印象的便是一个个经典侦探形象,比如夏洛克·福尔摩斯、波洛、麦格雷、艾勒里·奎因,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缜密的思维,锲而不舍的职业态度,以及维护公平正义的精神操守,即便是在侦探小说并不十分发达的中国,程小青笔下的霍桑、蓝玛塑造的桑楚也深受读者的喜爱。与传统侦探小说作家大多全职创作不同,网络侦探小说家多数有着正式工作,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受到个体职业身份,网络文化语境,时代娱乐精神的共同影响,他们笔下的侦探形象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传统侦探到网络侦探的最大变化就是他们由异于常人的智者化身为传媒时代的大众偶像。

在网络侦探作家的笔下,侦探不仅有较高的颜值,年龄也很小,是名副其实的“小鲜肉”。《心理罪》里的方木是一个帅气阳光的大学生,很受女同学的喜欢,他在小说里还同班花谈了一场令人羡慕的恋爱;《十宗罪》侦探四人组中的苏媚,“风情万种,明眸皓齿,笑容可掬”,年纪轻轻却是一个懂五国语言的黑客高手。网络侦探高颜值、小鲜肉现象是同当代人们的审美倾向分不开的,尤其受到影视传媒、综艺节目的影响。

偶像化的第二个表现是侦探性格气质上的转变与突显,网络侦探作家笔下的侦探具有“高冷”的特征。他们往往相信自己的专业能力,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对周围人群的冷嘲热讽甚至恶意中伤采取不屑反驳、懒得解释的态度,同时也不会妥协。他们往往对物质没有太多的要求,那种冷漠的、不近人情甚至不计后果的处事方式往往得不到认同。傲气、傲娇是侦探高冷性格的心理体现,给他人以“酷”的感觉。与此同时,这些高颜值、高冷的年轻侦探正义感十分强烈,继承了经典侦探的传统美德。在呼延云的名作《黄帝的咒语》中,三位身份不同的侦探明显地具有高冷的性格气质特征:首先是官方警探刘思渺,她年轻美丽,专业素质高超,却又对他人及其冷漠。小说里还有一位少女侦探爱新觉罗·凝,她同样具有高冷的气质特征,包括她的实习老师在内的所有人都难以入其法眼。小说里的正牌侦探呼延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恃才傲物,对他人不肖一顾。中国的网络侦探小说作家对侦探帅气、高冷性格的塑造明显受到福尔摩斯等西方影视剧中的侦探的影响,西方世界中自由、开放、个性张扬的文化理念丰富了中国侦探的精神品格,他们不再是那种谦虚的、低调的、热情的道德楷模,网络侦探作家笔下的侦探也从代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性格特质的官方警探变作了自我的、个性张扬的私人侦探。

偶像化的第三个方面体现在对年轻侦探能力的夸大处理上,他们一开始就带着闪亮的光环出场,破案时虽然也会遇到一些小麻烦,但他们总能轻易过关,这些年轻侦探成为网络侦探小说中的杰克苏(女性则称为玛丽苏,网络侦探小说的侦探多为男性,故杰克苏更为常见)。作者夸大侦探能力最常见的方法是在其出场的时候就交代他们的高学历背景、异于常人的办案经历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头衔。《十宗罪》的开头是这样介绍侦探四人组的大脑——梁教授的:“梁书夜,梁教授,曾任国际刑警组织中国事务处首席顾问,美国FBI犯罪行为特邀分析专家,先后在美国各州与全球十七个国家参与调查三千多起重大案件,世界多所大学的荣誉教授,目前刚刚退休,回国安度晚年。”介绍武警画龙时则这样写道:“画龙,武警教官,全国武术冠军,国际警察自由搏击大赛第一名,三亚散打王,95年泰王杯60公斤级金腰带获得者……”在周浩晖的《死亡通知单》系列小说中,也有类似的高手组合。作者这样的设定显然受到美剧《犯罪心理》《犯罪现场调查》(《CSI》)的影响,开篇就强化侦探的技术能力,无疑会大大提高读者的审美期待——这么厉害的人物组合会面对什么样的对手,破获多么困难的案件呢?这种强化、夸张的人物设定同样给作者带来很大的挑战,《十宗罪》为读者所诟病的一点就是那么强大的组合所做的事情,乡镇派出所的片警也能做到。小说作者还十分擅长运用衬托的方式表现侦探能力的强大,衬托的对象往往是官方警察。通常情况是面对棘手的刑事案件,警察们束手无策,这个时候年轻的私人侦探就会出现,他们在现场勘查、犯罪心理研究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并掌握一些警察们所不具备的破案技术,最终能够顺利地解决问题。雷米笔下的方木就是这样一个被衬托出来的高手,面对血腥的连环杀人案件以及变态的罪犯,以邰伟为代表的市刑侦大队难以破案,大学生方木却能运用高超的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勾勒出罪犯的大致样貌,从而迅速地捕获了杀人凶手,平息了城市的恐慌。在此后的案件中,警察局遇到困难时都会求教于这个年轻人,方木的高大形象因此深入人心。传统作家笔下的侦探擅长于实地考察和逻辑推理,中国网络侦探小说中的侦探更多地运用“犯罪心理画像”“弧式七分析”等科学方法破案,这些方法能很好地展现主人公的业务水平。

网络侦探小说中侦探形象的转变在侦探小说史上是有参照物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兴起的“硬汉派”侦探就同古典时代的侦探有着极大的差别。古典时代的侦探往往身份高贵、风度翩翩,甚至有着较高的艺术修养,塞耶斯笔下的温西爵爷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而在“硬汉派”作家达希尔·哈米特和雷蒙德·钱德勒的笔下,侦探已经完全世俗化了,他们看重金钱,同妓女发生性关系,吸毒并与警察作对,山姆·斯佩德和菲利普·马洛不再是正义的化身了。这些硬汉侦探的塑造同美国的硬汉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严肃作家海明威也塑造了很多硬汉形象),现在侦探形象的转变同样受到中国当下的大众文化语境特别是网络文化的影响。其一是草根文化,草根的心态、逻辑想象的衰退、非理性力量的崛起,使得网络侦探小说成为陈平原评论武侠小说时所形容的“成人童话”。其二是粉丝文化,又称为“迷”文化。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是文学活动的四要素,读者在网络小说中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作家作品的粉丝数量直接影响着网络小说的生产与消费。下面是笔者于2016年6月10日在百度帖吧的调查、整理:

类别 吧名 吧主 粉丝群名称 会员 发帖量小说类型粉丝群 侦探小说吧 红晓薇 马蹄北去 推理大师:37621 807647篇小说作者粉丝群 周浩晖吧 木云少 何必告别 皓月争辉:10576 91333篇小说作品粉丝群 心理罪吧 北平罗飞 心理醉:58692 385849篇

表格反映了网络侦探小说的受欢迎程度,同时说明网络侦探小说的创作已经不是作家一个人的事情,这些粉丝在论坛、贴吧里同作家互动,为侦探小说的人物设定、情节发展出谋划策,作家则会充分听取粉丝的意见,甚至会把粉丝写进自己的作品里。正如鲍震培在《媒介粉丝文化与女性主义》中说的那样,“粉丝文学不是独立的文学形式,它是附丽于偶像而存在的、以天马行空的幻想和想象力为创作动机、以娱人娱己为目的、以强烈的情感性和通俗化形式美为最主要特征的次生态文学。”在这种文化形态的影响下,附丽于偶像的网络侦探小说粉丝也在不自觉中将侦探偶像化了。

三、部落空间里的拼贴与混搭

在侦探小说的网络发表空间里,管理者(吧主、斑竹、站长、小编等)、作家(写手)、读者、评论者各司其职,组成了一个临时的部落,网络侦探小说的叙事具有部落化叙事特征(这里所说的叙事是广义上的,只有在同传统媒介叙事的比较中才具有意义),它的特点表现在:从作品生成方式上看,网络侦探小说由历时性的生产转变为共时性的生产,以往的文本创作、编辑审查、商业出版、读者反馈、作品生成模式直接演变成文本——作品模式;从作家、读者间的关系上看,两者更趋于平等、互补,读者创造力空前的解放使得小说的叙事声音由单一变为多元;从读者或者粉丝的角度上说,部落化叙事具有强烈的区隔性,正如约翰·费斯克所说:“粉丝会做出严格的分辨:哪些属于粉都,哪些不属于粉都。这种文化领域的分辨还会和社会领域的区隔联系起来。粉丝社群和社群之外的世界之间的界限非常分明。”读者的讨论、建议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作者原有的构思,读者的“催更”“赞”“mark”推高了作家的创作热情,反“太监”言论则会使小说更加完整。如果小说受关注度高,斑竹就会将帖子“标红”“加精”,进一步扩大它的影响力。同时一些读者会充当起评论者的角色,及时地给予读后感式的的文学批评。网络侦探小说家之间的关系往往十分和谐,会留贴支持甚至联名推荐。在雷米的《心理罪》将要出版之际,包括庄秦、一枚糖果、大袖遮天在内的知名网络作家发帖支持、称赞,出版后的小说封皮上赫然写着“蔡骏、周浩晖、蜘蛛、法医秦明、求无欲联名推荐”。在这种互助写作的部落文化的影响下,拼贴和混搭成为最常见的叙事手段。

“拼贴”叙事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特点。在严肃文学创作中,无论是余华的《第七天》还是贾平凹的《老生》,运用拼贴的手法将社会新闻事件移植到小说中成为纯文学写作的常见的叙事手段,这种写作方式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在网络侦探小说中,拼贴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案件内容的拼贴、文体语言的拼贴、人物身份的拼贴等。首先,侦探小说必不可少的犯罪案件里,作家加入了大量的新闻事件、国内外的经典刑事案件,营造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同时,作者会在小说的开头加入很多名人名言(如《十宗罪》),或者引用古书典籍的段落(如《黄帝的咒语》),用大量的信件结构小说(如《暮眼蝶》),这些技巧提高了作品的文学性、知识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陌生化效果。此外,作家还会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拼贴,《死亡通知单》中的杜明强,他的外号是Eumenides,来自古希腊的复仇女神,他原本是一名警察,却又像武侠小说中的大侠一样,凭借一己之力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他是古今中外英雄的合体,给读者很大的吸引力。

网络侦探小说部落化叙事的另一种表现是混搭,也可以称之为兼类。通俗文学具有鲜明的模式化特征,类型小说的命名就是通过其共有的核心叙事模式确定的。不同类型的通俗文学有着不同的模式和氛围、语境,比如哥特小说中的神秘与恐怖,言情小说中的浪漫与温馨,科幻小说中的新奇,武侠小说中的壮烈等等。网络侦探小说正是把恐怖、言情、武侠、推理小说中的各种要素混搭起来,呈现出不同于传统侦探小说的新特征。这种混搭有以下几种方式:首先是侦探+恐怖的混搭模式,恐怖小说同侦探小说的结合是一种最常见的混搭方式;其次是侦探+言情的组合,中国作家多受到日本推理作家的影响,东野圭吾最为著名的两部小说《嫌疑人X的献身》《白夜行》,就是以侦探+爱情著称的。再次,网络侦探小说中出现了侦探+武侠的兼类模式。武侠小说是中国特有的小说文类,在现代通俗文学史上,孙了红笔下的侠盗鲁平就集侦探和侠客两种身份于一身。除了以上三类,网络侦探小说还有其他的混搭方式,《黄帝的咒语》就是一部集恐怖、侦探、传统中医为一体的小说。通过混搭的方式写小说继承了通俗叙事传统,张恨水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就曾在其代表作《啼笑姻缘》里加入了武侠元素;同时也是符合网络文化多元并存现状的,文类的交叉确实能给读者带来相对新奇的阅读体验。

拼贴和混搭并非仅仅存在于网络侦探小说中,其他的网络类型小说作者也常常运用这两种叙事手法进行写作。例如当下盛行的网络玄幻小说就是传统的武侠小说和幻想类小说的综合体,穿越小说则是由历史小说和言情小说组合起来的。多元混杂成为网络小说共同的书写特性:在传统小说写作中,情节完整统一,结构严谨有序;网络小说却是开放的、松散的,作家并不追求故事的完整性。因此网络侦探小说中的拼贴叙事和混搭叙事就表现出对传统叙事的反叛,对原有叙事规则的挑战,这种叙事模式消解了传统侦探小说创作的“深度模式”。托多罗夫认为侦探小说的叙事方式是一种二重叙事,即每一个故事都是由侦探故事和犯罪故事组成,在两个故事的“碰撞”中,一个机智、聪慧的侦探面对悬念丛生的谜团,通过缜密的逻辑推理,给读者一个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解答。“深度模式”的消解使得侦探小说呈现出反诡计、反侦探的浅度书写现象。网络侦探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与“小白文”当道的写作现状离不开网络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受到怀疑、反叛、颠覆的青年亚文化的影响。英国伯明翰学派早期的青年亚文化研究者认为,“亚文化是与身处的阶级语境相联系的,青年亚文化产生于社会结构和文化之间的一个特别紧张点。它们可能反对或抵制主导的价值和文化。”在当今的网络小说写作中,从网络写手到网络读者青年占据着绝对主力的地位,那些刑事犯罪案件已经不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也早就厌烦了惩恶扬善的道德说教,在公共的、匿名的空间里找点乐子、指点江山成为年轻人共同的兴致。除了对抗主流文化,“小白文”

现象也与网络读者的过度年轻化有关,网络文学的阅读者从青年扩大到了青少年,这种简单甚至空洞的写作也有过度讨好读者之嫌。优秀的侦探小说是不能写成小白文的,因为侦探小说是依靠新颖的、陌生化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随意的混搭会伤害其文类特性,也会弱化该类型小说爱好者的阅读兴趣。网络大众的反叛、解构无疑是推动类型小说发展的重要动力,但解构之后的建构更应该值得我们重视。日本的推理小说有本格、变格、社会派等多种派别,它们产生的时间虽然不同,却能够长期共存、争奇斗妍。中国网络侦探小说的风格相对单一,尤其缺少以解谜为主的古典本格派小说,我们必须警惕这种小白文式的侦探小说写作倾向。

结语

暴力犯罪的重口味特征、侦探形象的偶像化书写、叙事模式的转变,是网络侦探小说区别传统侦探小说的典型表现,这种改变既与侦探小说作为一种类型小说自身的内在演变有关,又受到新兴的大众传媒的影响。在审丑文化、粉丝文化、草根文化、青年亚文化以及消费文化共同作用下,网络侦探小说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样态。如何评价这类小说的新特征,如何加强网络文化对网络类型小说的健康引导作用,是值得每一位研究者认真思考的。

由于网络侦探小说的写作不再受制于传统的编辑审查制度,因此摆脱了国家意志、普法宣传的附庸地位而具有了自己新的审美价值。从写作内容上看,案件发生的社会原因以及罪犯的犯罪心理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使得该类型小说超越性了简单的消遣、娱乐功能。随着法制理念的深入人心,侦探小说的小众化接受现状必定会有所改观。然而,网络侦探小说的创作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写作者对侦探小说的文体认识不足,常常将侦探小说、悬疑小说混为一谈,作家的创作能力同欧美、日本作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没能充分地利用、发挥中国自身强大的文化优势。另一方面,文学研究界对侦探小说不够重视,即使在通俗文学研究领域,相较于武侠小说的研究,有分量的论文、专著还比较少。此外,为了鼓励侦探小说家的创作,我们同样要学习推理小说强国日本,包括江户川乱步奖、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日本推理文学大奖在内的众多奖项为日本推理文学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只有尽快树立健康的、积极的网络文化价值观,网络侦探小说的内容品质才能得到提升。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视域中的网络文学研究”项目成果,编号14BZW151。

江秀廷 山东师范大学

注释:

①任翔、高媛主编:《中国侦探小说理论资料(1902-201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11页。

②同上。需要指出的是,在日本,侦探小说被称作推理小说,因为战后日本的汉子简化改革中取消“侦”字,他们以推理小说的称呼代替了侦探小说。

③④⑤⑥蜘蛛:《十宗罪》,http://bbs.tianya.cn/post-16-680766-30.shtml.

⑦鲍震陪:《媒介粉丝文化与女性主义》,《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⑧陶东风主编:《粉丝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⑨阿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30页。

猜你喜欢

作家小说
作家的画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作家潞潞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文学小说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