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贾平凹作品在德语国家的译介情况

2017-09-03张世胜

小说评论 2017年3期
关键词:德语贾平凹译者

张世胜

贾平凹作品在德语国家的译介情况

张世胜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格局中,陕西的文学创作经常被誉为最有实力和成就的创作群体之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陕西的文学创作呈现出相当活跃的态势,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和稍后出现的高建群、叶广芩、方英文、冯积岐、杨争光、吴克敬、红柯等一批作家构成了陕西作家的强大阵容。1993年,陕西文学界集中推出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和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等长篇力作。由此,陕西文学以“陕军东征”的姿态,震撼中国文坛。

遗憾的是,陕西当代文学在德语国家地区的译介情况很不理想。德语国家主要指联邦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瑞士和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列托罗曼语四种官方语言,讲德语或瑞士德语的人占了总人口的63.5%),德语书籍的出版和发行销售在这几个国家基本是一体化的,只是标价的货币单位不同。

本文试图总结贾平凹作品的德译情况,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对如何改善提出初步思考。

一、贾平凹在德语国家的标签

德语国家地区的汉学家在介绍贾平凹时大多对他推崇备至,都承认他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地位,也对他在中国文坛的争议角色有所了解。已故的德国汉学家马汉茂(Helmut Martin,1940-99年)教授于1991年称贾平凹为“陕西地方文学的代表”。汉学家包惠夫(Wolf Baus)在1994年就将贾平凹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为流行、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是把他当做短篇小说家和散文家,但说到底主要还是把他当做长篇小说作家。”也有人注意到贾平凹在整个华语世界的影响:“凭借短篇小说和中篇传奇,他是中国当代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不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他还在整个华语世界都得到了认可。”2004年,包惠夫是这样介绍贾平凹的:“近三十年以来,他是中国优秀作家之一,是最为流行的作家之一。”并且指出其多重身份:“散文家、中篇传奇小说家以及长篇小说家、书法家”。近年来与中国文学结下各种恩恩怨怨的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在《中国文学史》第七卷《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认为,贾平凹“先是凭借关于故乡——陕西省商州山区世界的短篇小说赢得名声,后来他的情色长篇小说《废都》使他获得了可疑的声望。”很多汉学家都注意到了贾平凹受欢迎的程度:贾平凹“既作为小说家,也作为散文家属于中国大陆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是“中国当代最为流行的作家之一”。类似的评价还可以继续罗列:“近三十年以来,中国最著名的文人之一,也是优秀的长篇小说家、中篇传奇作家和散文家。”甘默霓于2012年强调了贾平凹作为散文家的名气,认为“他凭借1991年问世的长篇小说《废都》在国际上引起了关注。贾平凹在中国也是著名的散文家。”

二、贾平凹作品德译情况

德语地区的汉学界也意识到了,贾平凹创作的主要体裁是长篇小说和散文。同样的,陕西作家网也认为贾平凹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废都》《秦腔》《古炉》《带灯》等(陕西作家网,2013)。但是,贾平凹作品的德译本却大多是散文和短篇小说,以下为作品原名及德语译名和出版时间的详细列表: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贾平凹作品已经译成德语并发表的包括十篇散文(德语叫Essay,原意是非韵体的文章)、二十四篇短篇小说、一部长篇小说的节选、两篇自传性文章。这些德译作品分别为:短篇小说《火纸》《在商州山地——《〈小月前本〉跋》,散文《丑石》,长篇小说《废都》(原文前几段摘译,共两千三百多汉字),四篇散文《读山》《月迹》《秦腔》《落叶》,短篇小说《天狗》,自传散文《回乡》(摘译),短篇小说《猎人》《制造声音》,短篇小说集《太白山记》(共计二十篇),三篇散文《不必规矩》《泥土的形状》《辞宴书》(2010年首次发表译文,2012年再次收录),散文《闲人》。其中,《太白山记》是唯一一本以单行本形式发表贾平凹作品德语译文的,其他作品全都发表在杂志或合集中。值得注意的是,几年前吴漠汀(Martin Woesler)在自己的个人主页上宣称自己的《废都》德语译文几近完成,但迄今尚未问世。

原作品名 原发表 德语译文标题及其汉语回译 德文载体名称及中文译名 形式 译文发表时间地点 出版社 译者火纸短篇小说《火纸》,《上海文学》1986.2.Feuerpapier火纸Nach den Wirren. Erzählungen u n d G e d i c h t e a u s d e r Volksrepublik China nach der Kulturrevolution《动乱之后——文革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小说和诗歌选集》,128-158页合集 多特蒙德,1988年RWAG Dienste und Verlag GmbH Rheinisch-Westfälische Auslandsgesellschaft in Dortmund und der Chinesische Volksliteraturverlag in Peking主编:德中联合编辑小组本篇译者:Konrad Wegmann在商州山地-《小月前本》跋中篇小说《小月前本》,《收获》1983.5.Das Leben wandelt s i c h. A u c h i n den Bergen von Shangzhou 生活在改变,商州山里也如此B i t t e r e T r ä u m e.Selbstdarstellungen chinesischer Schriftsteller《苦涩的梦想——中国作家自传》,105-110页合集 波恩,1993年 Bouvier主编:Helmut Martin本篇译者:Susanne Kümmel丑石原发表于《人民日报》1981.7.20翻译依据《贾平凹散文选集》(范培松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Der hässliche Stein丑石Hefte für Ostasiatische Literatur《东亚文学杂志》第17期,80-82页杂志 慕尼黑,1994年 Iudicium-Verlag 本篇译者:Wolf Baus废都中篇小说《废都》,《人民文学》1991.10 Die verrottete Hauptstadt废都minima sinica《袖珍汉学》1996年第1期,111-117页杂志选译开头几页慕尼黑,1996年 edition global 本篇译者:Hans Link天狗 中篇小说《天狗》,《十月》1985.2.Himmelshund天狗ExKurs. Autorenhefte für Essays,Prosa und Lyrik. H. 7: Jg. 2(1998) (Novelle, 4-28 页选译 杜伊斯堡,1998年 Autoren-Verlag Matern本篇译者:Konrad Wegmann本篇审订:Oskar Fahr读山 散文 Den Berg lesen读山月迹 散文《散文》980.11.Mondspuren月迹合集 波鸿,秦腔散文《人民文学》1984.5.Shaanxi-Oper秦腔Ausgewählte chinesische Essays des 20. Jahrhunderts in Übersetzung《二十世纪中国散文选集》(汉德对照)1998年 MultiLingua Verlag 主编及译者:Martin Woesler落叶 散文《芳草》1982.2.Blätter im Wechsel der Jahreszeiten季节变换时的叶子

回乡自传体小说《我是农民》中的一章2000.10.Rückkehr aufs Land回到农村Hefte für Ostasiatische Literatur.《东亚文学杂志》第36期,57-65页本篇译者:Monika Gänßbauer杂志 慕尼黑,2004年 Iudicium-Verlag猎人短篇小说《猎人》,《北京文学》2002.1. 翻译依据北京新世界出版社《饺子馆》2000年Jäger猎人Hefte für Ostasiatische Literatur.《东亚文学杂志》第36期 ,66-87页本篇译者:Wolf Baus制造声音小说集《制造声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Die Stimme des Baumes树的声音Hefte für Ostasiatische Literatur.《东亚文学杂志》第44期 ,21-29页杂志 慕尼黑,2008年 Iudicium-Verlag 本篇译者:Hans Kühner太白山记短篇小说集《太白山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Geschichten vom Taibai-Berg. Moderne Geistererzählungen aus der Provinz Shaanxi太白山故事——来自陕西省的当代鬼怪故事Geschichten vom Taibai-Berg.Moderne Geistererzählungen aus der Provinz Shaanxi单 行本。20篇2009年 Lit-Verlag主编:Andrea Riemenschnitter不必规矩K e i n B e n i m m notwendig不必规矩泥土的形状《说舍得》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3月。翻译依据台北2007版本Die Erscheinungsformen von Erde泥土的形状Hefte für Ostasiatische Literatur.《东亚文学杂志》第49期 ,86-92页杂志 慕尼黑,2010年 Iudicium-Verlag译者:Monika Gänßbauer辞宴书Die Absage einer Essenseinladung辞宴书闲人《贾平凹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Der Müßiggänger 闲人Hefte für Ostasiatische Literatur.《东亚文学杂志》第53期 ,108-114页杂志 慕尼黑,2012年 Iudicium-Verlag本篇译者:Felix Meyer zu Venne不必矩,泥土的形状,辞宴书《说舍得》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3月K e i n B e n i m m notwendig不必规矩Die Erscheinungsformen von Erde泥土的形状Die Absage einer Essenseinladung辞宴书Kinder der Bergschlucht.Chinesische Gegenwartsessays《峡谷之子——中国当代散文集》,62-69页合集 波鸿,2012年 Projekt Verlag译者:Monika Gänßbauer

贾平凹作品的德语译者包括汉学教授马汉茂(Helmut Martin,1940-1999年)、汉学教授康拉德·魏格曼(Konrad Wegmann,1932-2008年)、汉学博士包惠夫(Wolf Baus)、汉 学 教 授 甘 默 霓(Monika Gänßbauer)、当代汉语语言文学教授洪安瑞(Andrea Riemenschnitter)、汉学教授吴漠汀(Martin Woesler)、中国文化教员司马涛(Thomas Zimmer)、汉语教师费纳(Felix Meyer zu Venne)、汉斯·林克(Hans Link)。从国籍上看,他们都不是华人,也符合翻译界的主流方向:从外语译入母语。这些译者大都有自己的汉语名字,都是三个字的;这或许可以说明他们对于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喜爱。所有译者都有其他主业,翻译只是他们的业余爱好;当然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在德国仅凭翻译文学作品很难生存下去。以上“业余译者”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没有人只专注于翻译贾平凹的作品,而是全都“心有旁骛”,还会翻译其他汉语文学作品。

出版贾平凹作品德译本的出版社分别为:《火纸》德译本所在的合集《动荡之后——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短篇小说和诗歌》(Nach den Wirren. Erzählungen und Gedichte aus der VR China。1988年)由德国北威州外国协会下属出版社(RWAG Dienste und Verlag GmbH:Auslandsgesellschaft Nordrhein-Westfalen)出版,该出版社位于波恩。出版《在商州山地——〈小月前本〉跋》德译本的出版社布维尔(Bouvier: Universitätsbuchhandlung) 附 属于波恩一家大学书店。位于慕尼黑的法庭出版社(Iudicium)拥有《东亚文学杂志》,先后在该杂志上发表了《丑石》《回乡》《猎人》《制造声音》《不必规矩》《泥土的形状》《辞宴书》《闲人》的德语译文。同样地处慕尼黑的环球出版(edition global)拥有《东方 视 角》(ORIENTIERUNGEN: Zeitschrift zur Kultur Asiens)和《袖珍汉学》(minima sinica)两本杂志,并在《袖珍汉学》上发表了《废都》的节译和一篇评论该小说的文章。杜伊斯堡的玛特恩作家出版社(Autoren-Verlag Matern)在杂志上推出了《天狗》译文。可以看出,这些出版社都不是著名的大出版社,上述的最后那家出版社每年只推出几本书。德国知名的人文社科出版社——苏尔坎普出版社(Suhrkamp Verlag)、费舍尔出版社(S. Fischer Verlag)、费利克斯·迈纳出版社(Felix Meiner Verlag)、雷克拉姆出版社(Reclam Verlag)、马修和赛驰出版社(Matthes& Seitz Verlag)、罗沃尔特出版社(Rowohlt Taschenbuch Verlag)——都没有推出贾平凹作品的德语译本。

如前所述,《太白山记》是唯一一本以单行本形式出现的贾平凹作品德译本。有必要在此仔细考察。该德语译本的正标题为Geschichten vom Taibai-Berg,意即“太白山故事 (集)”,副标题为“来自陕西省的当代鬼怪故事”(Moderne Geistererzählungen aus der Provinz Shaanxi)。其主编为苏黎世大学汉学家洪安瑞(Andrea Riemenschnitter),该编者还为德语译本添加了评注。该译本共159页,内有前言、名为“系列”的正文、后记、文献目录和特殊词汇表,每篇小说之后都有评注。其中的前言名为《以鬼怪景象出现的文化记忆——太白山故事集》,对这本书进行了解读,标题中的文化记忆主要指社会主流无意之间忽视或有意掩盖的集体记忆。后记包括四部分:有棱有角——偏远省份的青年痕迹、寻根——在文学史背景下的贾平凹作品总览、太白山故事集、世界文学根系里的地方根源。文献目录也分为四部分:贾平凹作品原作选目、西方语种译本、贾平凹及其作品研究文献、(关于中国及中国文学文化的)延伸文献。可能是考虑到德国读者对中国文化比较陌生,书尾的特殊词汇表对八卦、笔记、伤痕文学、女娲等深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值得一提的是,该德语译本还配有山东书法篆刻家鲁大东的绘图和篆刻印章图片。

三、针对贾平凹作品的评述

关于贾平凹作品的评论不多。1993年11月20日,马汉茂(Helmut Martin)在《新苏黎世报》上发表一篇题为《〈废都〉:贾平凹的情色畅销作品》的评论,对这部长篇小说的评价非常低:“可能废的不仅仅是中国的这座都城,连小说作者也废了,他开始写作时致力于创作说教性质的农村改革文学这种严肃的作品,现在却顺应时代,转而制造三流消遣文学的产品。”1996年,孟玉花(Ylva Monschein)在《袖珍汉学》上发表了长篇评论《一切都在崩溃?——贾平凹〈废都〉中的艺术和生活》,各节标题分别为:变化中的社会——文学市场的新法则,贾平凹——文学界的新流浪者,《废都》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城市生活——受限制的改写尝试,大城市作为情节发生地,老头是另一个世界的信使——魔幻现实主义因素,城市上层的荣耀和不幸,作家的自由或自由权力,爱着很多女人的男人,《废都》的结局是什么。孟玉花对这部长篇小说的评价比较中肯:“《废都》呼吸着自由创造的精神,对自身艺术愉悦欣赏的精神。”2009年,司马涛(Thomas Zimmer)在《东方视角》上发表了针对贾平凹作品《高兴》的书评。然而,《高兴》这本书并没有译为德语,有可能是汉学家看了原文之后写的评价,这在德国汉学界很常见。司马涛非常强调《高兴》中的情节和口吻与作者生平的关联;“城乡差异之外,还有一个关于传统和现代的对照,读者有机会思考历史变革背后的驱动力。”

网络媒体上也有对贾平凹的评价,比如柏林的《日报》(Tageszeitung)下面博客中的文章对刊载在《法兰克福汇报》上一篇关于贾平凹的被禁小说《废都》修订版出版的报道进行了评价(Helmut Höge,2009)此外,该博客也介绍了一个同姓贾的中国人(Jia Zhiping)翻译的贾平凹的散文作品。总体上看,除了马汉茂发表在《新苏黎世报》上的书评以外,有关贾平凹作品评价的文章在德国报纸的文艺副刊(Feuilleton)上极为罕见。

以上评论都有一个特点:引用的文献资料大多是汉语的评述文章。德语文献的匮乏也反映了关注度不够高。贾平凹的长篇小说都没有出德语版,现有的德译本以短篇为主;受此局限,贾平凹作品在德国引起的反响也比较有限。

四、译介不足的原因探析

贾平凹作品的德译情况在陕西当代文学中还算相对较好的,陕西当代文学在德语国家的译介情况并不乐观。实际上,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在德语国家的译介都不充分。其中的原因很多。德国汉学家吴漠汀认为,中国文学在德国还没有摆脱异域风情的地位(Exotikstatus),德国人只有在寻找迥异于德国文化的其他文化时才会阅读中国文学作品。他认为其中原因有三:第一,德国文学本身已经足够优秀,即便德国需要阅读外国文学,它也会首选译自美国文学的作品。第二,德国很多小型出版社不得不考虑现实的生存问题。第三,不同文化间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不同,例如,法国文化同中国文化更为亲近,所以法国对于中国文学作品的接受度就相对来说多一些。

德国之声的记者在2013年对德国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和高立希(Ulrich Kautz)进行访谈时曾指出:中国文学作品在德国书店中基本见不到,即便有,也大多是批评中国的作品。在访谈中,顾彬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最伟大的作品都已译为德文。高立希也持相似的观点,他认为,迄今为止,译为德文的中国文学作品都是上乘之作。这两位属于汉语文学作品的主要德语译者,顾彬翻译过鲁迅、茅盾、巴金、丁玲、北岛、杨炼、张枣、翟永明等作家的作品,而高立希译过邓友梅、王蒙、王朔、余华、阎连科等作家的作品。

贾平凹的作品之所以没能进入顾彬和高立希的“法眼”,得到他们的译介,应该还跟贾平凹作品自身的一些特点有关。

首先,贾平凹的作品中涉及到多种方言。作品中故事发生的地方位于河南、陕西和湖北交界的地方,各地移民汇集此处。南北方言混杂融合,从中诞生了很多新的语汇。商洛地区方言及地域文化都极为丰富。贾平凹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之后才去西安读大学。所以,他的创作肯定会受到这些方言的影响。一方面,他被动地受到了潜移默化影响;另一方面,他在创作当中也会主动运用这些方言。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指出,方言对于贾平凹作品中的乡土风情、人物性格以及作品主题的表现有很大帮助。

此外,贾平凹散文作品和小说作品中的语言特色又各有不同。散文中的语言质朴、细致、心性空灵、富有诗情画意。“空灵”即便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也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概念,对于德语译者来说也必定不易。另外,诗情画意也是译者难以处理的语言特点。中国学者研究发现,贾平凹小说中的语言又与散文有所区别。不同文体中不同的语言特点就造成了翻译贾平凹作品的困难。首先是方言语汇的使用,比如“瓜”这个词,它有不同的搭配方式(瓜娃、瓜子、瓜劲、瓜笑),产生不同的含义。面对这样的表达,译者首先要考虑是否需要将其译介到德语中去,如果有必要,又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此外,贾平凹作品语言中还有名词重叠(盆盆、面面、渠渠、山梁梁、心尖尖、树梢梢)和儿化音(盆儿是陶的,碗儿是磁的,还有盘儿,碟儿;敲打着,是一声儿水音,是一声儿铜律)等翻译难点。

贾平凹在创作中主动地使用方言表达,也是为了追求“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效果,即有意地激活旧词,还原古意,从而起到语言陌生化的效果(不用“团结”,而用“成团聚集”;不说“颓废”,而是说“坍塌废弃” ;不用“糟糕”,用“用米粉、面粉等物做成的食品”;不说“劳动”,而是说“劳你动手、劳烦” )。这会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会一带而过,而是激发读者停顿思考。这些方言语汇给翻译过程的两个步骤——理解和表达——都带来一定难度。

在贾平凹的作品中,除了其语言特点会给翻译带来困难以外,作品中的文化意象也是译者较难处理的问题。这些文化意象不仅仅是贾平凹作品里特有的,其他中国文学作品中也富含类似的文学意象,比如“夜猫子”“陈世美”“万元户”“梁山”等等(《浮躁》)。对此,很多进行中国文学研究的人在没有任何翻译实践的情况下就给译者提出了种种处理这些问题的建议,比如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或者舍去形象意义,转换形象等方法。然而,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是否能够真正使用这些策略,能够举一反三把这些策略推而广之还是一个疑问。

另外,很多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俗语、谚语、惯用语以及民谣也是翻译的难点,尤其是民谣还具备了诗歌的特点,这就又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也有人总结贾平凹作品难以翻译的原因时将贾平凹与其他作家——比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进行了对比,发现贾平凹作品的语言风格、主题呈现以及叙事手法都比较小众化,语言具有乡土性,对于细节的过度描绘给人一种琐碎的感觉,影响了故事性和可读性。如果作品本身的可读性就不强的话,那么译为外文的可读性就更加难以保证。无论是中国文学在德国,还是德国文学在中国,可读性永远都是一个难以避开的问题。跟莫言相比,贾平凹作品的现代性和国际性都有所欠缺。这些研究结论都是国内学者得出的,有时候他们仅仅看到两种现象,稍加分析就快速地认定现象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不免让人心生疑问。

事实上,德国学者和作家对贾平凹的国际性和现代性都是比较认可的。2013年,贾平凹参加了首届“中德作家论坛”,来自中、德两国的几十位优秀作家针对“全球化时代文学的使命和作家的责任”这一主题表达各自见解,深入探讨两国当代文学、文化现状。贾平凹以“一种责任与风度”为题进行了演讲,德国作家听众里有德国当代著名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福尔克·布劳恩(Volker Braun, 1939- ),后来他针对演讲专门创作了一首题为《责任(贾的讲话)》的短诗:天之高见之于/日月星辰。/地之深见之于/肮脏龌龊。/两间的空间填满生命/神灵,植物和动物。/加上人/迷惘,糟蹋。/它们让我震惊,它们让我惊骇。/我们变得多么富有/而另一方面又多么忧愁/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我不是孙悟空,能大闹天宫/我要把尘世的灵魂感动/我不对时代说是/也不说永恒。

五、发挥官方及民间力量,推动中德合作,改善陕西当代文学德译状况

中国对中国文学作品外译也日益重视,逐渐推出了一些扶持措施。“熊猫丛书”由《中国文学》( Chinese Literature)杂志社翻译出版,目的就是将中国文学作品(以现当代文学为主)译介给西方读者。“上海翻译出版促进计划”(Shanghai Translation Grant)是第一个以支持外籍译者译介中国作品为重点的地方性扶持方案。

中德合作的一个范例已经取得良好开端:《人民文学》编辑部和德国图书信息中心自2015年起开始推出第一期《路灯》(Leuchtspur),旨在介绍中国当代作家作品;这是继英文版《路灯》(Pathlight)成功出版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道路上又一重要一步。《人民文学》的目标就是打造“中国原创文学的权威载体,推动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第二期德语版《路灯》(Leuchtspur)于2016年推出,里面收录了陕西诗人伊沙的五首诗作:《动物搬家》《城市的风景》《父亲的爱,父亲的诗》《春天的乳房劫》《烟民萨达姆》,译者是奥地利人维马丁(Werner Martin),排版方式也还是德汉对照。该期封底就是《城市的风景》德语译文。《路灯》的标价有三种形式:人民币、美元和欧元,初衷应该是要推向国外市场的。

实际上,贾平凹作品的德译本之前也得到过中国官方的支持。比如,《火纸》德译本所在的合集《动荡之后——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短篇小说和诗歌》(Nach den Wirren. Erzählungen und Gedichte aus der VR China。1988年)由北威州外国协会下属出版社(RWAG)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合作出品。《太白山记》德译本(Geschichten vom Taibai-Berg)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资助印刷。

另外,陕西省已经不满足于陕西文学仅在国内得到承认,还开始对陕西作家作品走出国门、大力推介陕西作家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2009年,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翻译协会、西安翻译协会、陕西省作家协会承办的“首届东西部文化翻译产业论坛”在西安举行。这是陕西省人民政府首次将文化翻译产业论坛纳入一年一度的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是一次东西部以中译外为主题的高端论坛。本次论坛上,陕西推出了SLOT计划,即“陕西文学海外翻译计划”,由省作协和省译协联合打造“中译英”精品,并分别于2011年和2014年先后推出了《陕西作家短篇小说集》英文版(Old Land, New Tales: 20 Best Stories of Shaanxi Writers)和西班牙语版,将路遥、贾平凹、陈忠实、叶广芩、高建群、冯积岐、红柯、李康美、张虹等20位著名陕西作家的短篇小说代表作首先译成外文。但这种由中国译者(陕西翻译协会)完成、由中国国内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推出的外文译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受到国外读者的欣赏还值得考量。创办于1951年的《中国文学》英文版(Chinese Literature)作为唯一一本对外译介当代中国文学的官方外文刊物在2001年停刊,陕西方面的这种官办译介方式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具体到翻译实践方面,中外合作翻译陕西文学作品也有不错的范本。从2009年起,西北大学教授胡宗锋与英国学者罗宾(Robin Gilbank)开始合作翻译了包括陈忠实、贾平凹、穆涛、方英文、红柯、吴克敬等陕西文坛名家在内的小说作品,两人合译了贾平凹的《废都》《高兴》《白夜》《土门》《穆涛散文五篇》《闫安诗选译》《桑恒昌怀亲诗》等作品30多部。

胡宗锋与罗宾合译的贾平凹长篇小说《废都》2013年就已经完工了,但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出版社。而美国译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翻译的英文版《废都》(Ruined City)已经于2016年初面世。由此可见,翻译和真正出版之间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即使译者历尽千辛万苦完成了翻译工作,也还不一定能够找到出版机会,更谈不上引起专业评论界的关注了。

综上所述,陕西当代文学想要走出去,要做的努力还有很多很多。一要在翻译过程克服语言及文化移译的困难,以期完成好的译本;二要充分利用官方资助,发挥中德在文化领域的合作优势;三、还得借助于良好的图书市场契机,然后才能进一步面临异文化读者的接受。

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陕西文学在德语地区的译介困境及解决策略研究,编号:2014I38。

张世胜 西安外国语大学

注释:

①李国平:20年前的集体出发,树立了文学追求的标尺(http://www.sxzjw.org/sxzj/ft/201312/t20131210_180317.htm,2015/10/26)

②Martin, Helmut: Moderne chinesische Literatur. Ein Überblick. 1991. Manuskript. Anlässlich der Veranstaltung „Reinoldi 11.15“ am 23. Juni 1991.

③Baus, Wolf: Anhang zu „Der hässliche Stein“. Übers. Wolf Baus, in Hefte für Ostasiatische Literatur (HOL) Nr.17(Nov.1994)

④Wegmann, Konrad / Fahr, Oskar: ExKurs. Autorenhefte für Essays, Prosa und Lyrik. H. 7: Jg. 2 (1998).

⑤Baus, Wolf : Vorstellung des Jia Pingwas. In HOL 36 (Mai 2004)

⑥Kubin, Wolfgang: Chinesische Literatur nach 1949: Staat, Individuum und Region. Die chinesische Literatur im 20.Jahrhundert. Band 7 der „Geschichte der chinesischen Literatur“, hrsg. von Wolfgang Kubin, München: K G Saur 2005

⑦Kühner, Hans: Die Stimme des Baumes. Übers. H. Kühner u.a. In HOL 44 (Mai 2008)

⑧Wang-Riese, Xiaobing: Vorstellung des Jia Pingwas. In: Marc Hermann, Weiping Huang, Henriette Pleiger, Thomas Zimmer: Biographisches Handbuch chinesischer Schriftsteller. Leben und Werke, Band 9 der „Geschichte der chinesischen Literatur“, hrsg. von Wolfgang Kubin, München: K.G. Saur 2011

⑨Venne, Felix Meyer zu: Anhang zu „Der Müßiggänger“. In HOL 53 (Nov. 2012)

⑩Gänßbauer, Monika: Kinder der Bergschlucht. Bochum: Projekt Verlag 2012 (Autorenzeichnis)

⑪陕西作家网:“贾平凹”(http://www.sxzjw.org/sxzj/zyzj/201307/t20130730_172593.htm, 2016-01-17)

⑫Woesler, Martin: 个人主页http://martin.woesler.de/fr/china_literature_trends.html (2017/01/03)

⑬Martin, Helmut: Chinas verrottete Hauptstadt. Ein erotischer Bestseller. In Neue Züricher Zeitung. Nr. 271 (20./21.November 1993). 69. In: Ders. Taiwanesische Literatur – Postkoloniale Auswege: Chinabilder II. Dortmund: Projekt-Verlag 1996

⑭Monschein, Ylva: Alles im Zerfall? Kunst und Leben in Jia Pingwas Feidu „Verfallende Hauptstadt“, in minima sinica 1/1996

⑮Zimmer, Thomas: Rezension zu Jia Pingwa: Gaoxing (Glücklich), in: Themenheft Orientierungen 2009 (Chinesische Gegenwartsliteratur. Zwischen Plagiat und Markt?)

⑯Höge, Helmut: Chinesische Bauern/Kulturrevolution/Jia Pingwa. In: http://blogs.taz.de/hausmeisterblog/2009/08/24/chinesische_bauernkulturrevolutionjia_pingwa/ vom 24.08.2009. 《法兰克福汇报》的报道作者是Siemons, Mark: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24.08.2009

⑰Woesler, Martin: Interview mit dem Sinologen Martin Woesler. „Chinesische Kultur hat Exotik-Status noch nicht abgelegt“(http://www.buchreport.de/nachrichten/verlage/verlage_nachricht/datum/2009/10/03/chinesische-kultur-hat-exotik-statusnoch-nicht-abgelegt.htm, 2015/10/26)

⑱DW (2009). Literatur aus China: Eine Nische? (http://www.dw.com/de/literatur-aus-china-eine-nische/a-17067785,2015/10/05)

⑲孟万春:《贾平凹文学作品中的商洛方言及其写作意义》,《作家》2011年第11期。

⑳贺菊玲:《贾平凹作品中的方言俗语与乡土叙事》,《小说评论》2011年第4期。

㉑冯常深:《论贾平凹作品的语词特色》,《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㉒于亚莉:《试论汉语独特文化意象的翻译——以〈浮躁〉中的俗语典故为例》,《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㉓杨一铎、禹秀玲、周毅:《西方对莫言及贾平凹作品的接受比较》,《当代文坛》2014年第2期。

㉔布劳恩:《未终结的故事——福尔克·布劳恩作品集》,韩瑞祥选编;王彦会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

㉕郑晔:《国家机构赞助下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 ——以英文版〈中国文学〉(1951-2000)为个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

猜你喜欢

德语贾平凹译者
捉鱼摸鳖的人
贾平凹的手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德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月迹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