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成因分析

2017-09-02裴士艳

卷宗 2017年23期
关键词:社会个体家庭

裴士艳

摘 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校园欺凌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的校园欺凌仍旧不断出现,网络欺凌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要想治理校园欺凌,就必须找到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从源头进行整治。校园欺凌主要是由个体人际关系破裂、家庭教育责任的缺失、学校教育与管理不到位以及社会环境中的道德冷漠造成的。

关键词:个体;家庭;学校;社会

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频繁发生,几乎每天都有媒体报道校园欺凌事件,从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8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7)》,其中一份针对北京中小学校园欺凌情况的调查显示,46.2%的北京中小学生有被故意冲撞的经历,40.7%的中小学生有被叫难听绰号的经历,18.6%的学生有被同学联合起来孤立的经历。所谓的校园欺凌就是受害者在某段时间内被一个或多个学生有意地、反复地或持续地施以负面行为,导致受害者身体或者心理上某种程度的伤害。这种负面行为可能包括身体上的踢、打、推、撞和勒索、损坏财物等,语言上的辱骂、取笑、威胁、恫吓等。众所周知,校园欺凌事件会给学生的身心留下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分析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从而防治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1 个体因素及人际关系的破裂

从个人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人发生校园欺凌的可能能性不断增高。个人的不良嗜好(例如:吸烟喝酒等)虽然与校园欺凌没有直接关系,但也是潜在诱因。应试教育下,不管学生、家长还是老师都很注重成绩,成绩落后的学生往往会成为校园欺凌的对象。因为他们渴望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想要获得存在感,所以选择极端的方式去吸引同学老师的关注。还有就是个人性格上的因素。有研究表明,被欺凌者往往是那些性格孤僻、不合群、难以融入集体校园生活的学生。因为这部分人有自卑心理和性格障碍,所以较少与同学老师沟通,最终成为被欺凌者。欺凌行为其实是一个行为链条,而在这个链条中主要有欺凌者、被欺凌者以及旁观者。欺凌事件的发生体现的就是欺凌者、被欺凌者以及旁观者之间关系的破裂。同为学生,本来是单纯的同学关系,但是因为某种因素的刺激,同学关系发生破裂,导致欺凌者欺负被欺凌者,而也因为这种破裂的同学关系,导致旁观者看到欺凌事件选择漠视,置之不理,更有甚者通过手机拍成视频发在网络上,给被欺凌者造成更严重的伤害。因此个体人际关系的破裂是导致校园欺凌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给欺凌者造成不可磨灭的身心伤害。

2 家庭教育责任缺失

从家庭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以和为贵”,实际上是想要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在和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与“和文化”不相冲突的“忍”文化,随后“忍”不仅是社会所尊崇的美德,更被认为是人的一种高尚的修养。在“和文化”和“忍文化”的熏陶下,有些人无意中就在欺凌事件中做了“帮凶”。也有很多的学生在应对校园欺凌事件时选择了忍让的方式。从家庭结构来看,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学生容易遭受欺凌和被欺凌。例如:在核心家庭中,由于是独生子女,所以与同龄孩子相处的机会减少,导致不懂如何与人相处,人际关系差。那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可能就会采取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在单亲家庭中,由于缺乏完整的爱,缺少父母的监管,可能就会形成心理畸形、自卑等心理,然后遇到一些小事就会爆发压抑在心中的愤懑,从而导致校园欺凌行为产生。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也会造成校园欺凌的发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父母没有做好榜样,采取过度放纵或溺爱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那将来孩子采取暴力解决问题的概率就大。从家庭教育观念来看,不良的家庭教育观念,可能会导致孩子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差。家庭教育责任的缺失会导致一些学生采取极端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引发校园欺凌事件。

3 学校教育与管理不到位

学校教育的缺失,学生缺乏法律意识。一些学生认为同学之间的欺凌行为只会被教育,不会承担法律责任,因此就大胆在校园里行欺凌之事。在一些欺凌事件发生后,一些学校为了自己的利益、声誉等选择简单处理欺凌事件,只用教育、谈话等形式去跟學生和家长沟通,没有实质性的处罚方式,无形中就助长了欺凌者的气焰,造成更严重的校园欺凌问题。虽然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实质上还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视野下,学校老师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导致一些后进生为了搏存在感而选择一些偏激、极端的行为来获得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力,这样也容易引发欺凌事件。学校的管理存在缺失的现象,一些学校只对学生的课堂活动和校园活动进行监控,而对课余活动、自由活动时间的监控、学校以外的区域以及学校的监管等方面都有缺位的现象,存在一些管理上的漏洞,给校园暴力事件提供了契机。还有就是学校里的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做到位,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良好好的沟通交流机制,导致沟通不畅,老师不能及时发现一些校园里面的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从而导致问题不断积压、矛盾也会逐渐深化,这是欺凌事件发生的又一原因。

4 社会环境中的道德冷漠

校园欺凌为什么屡禁不止?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是因为欺凌行为中包含人性的道德冷漠。欺凌行为,看似是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个人行为,实则是会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社会行为。社会上,一些人看不见他人对道德的需要或者因为自身的利益无视他人的道德急需,这都是道德冷漠。在欺凌行为中,旁观者的道德冷漠表现最明显。旁观者们要么是跟欺凌者为伍,为恐天下不乱;要么就是无视欺凌行为,默默见证欺凌事件的发生。欺凌行为中,欺凌者的道德冷漠表现在无视被欺凌者的道德需要,制造被欺凌者的尴尬处境而且以此为乐趣。所以社会环境中的道德冷漠使被欺凌者受到双重伤害甚至多重伤害。人是社会的人,没有人能脱离社会单独存在。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会受到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从整个国家的环境来看,我国的两极分化严重,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东西方差距。这种国情导致权、钱等差意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明显,这些会给青少年带来自负情绪以及心理暗示。因此,一些家庭条件困难、父母分开、性格内向的学生,相对来说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对象。从社会环境来看,社会上的腐朽落后思想以及消极的情绪不断给校园生活冲击。腐朽落后思想会使学生正在形成的三观扭曲,再加上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因此极易受到蛊惑。社会恶势力进入校园也会使一些学生崇尚恶势力,拉帮结派,甚至误入歧途。还有新媒体的日益兴盛也使校园欺凌事件增多。尤其是一些不良书刊、电影等充斥这网络空间和文化市场,说明我国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和打击力度明显不够。这很容易使意志不坚定、自控能力差的学生走向校园欺凌的路。

5 国家的法律不健全

我国法律规定了未成年人的责任年龄制度,对于没有达到责任年龄的的未成年人犯罪,要么一罚了之,要么一放了之,很难让犯罪者受到应有的惩罚。一些犯罪者深知自己是未成年人,因此大胆的使用暴力解决问题,就是因为知道法律制裁不了自己。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我国对犯罪除了有性质上的要求外,还有数量上的要求,即必须要达到一定的量的标准才能视为犯罪,才能按照刑法给与其刑事处罚。即使给与处罚,也没有后续的跟进措施,导致校园欺凌事件重复发生。因此法律的缺失,给一些校园欺凌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因为他们知道即使自己犯罪也不一定就会犯法,也不一定就会受到刑事处罚。

参考文献

[1]颜湘颖,姚建龙.“宽容而不纵容”的校园欺凌治理机制研究——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法学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7.

[2]胡春光.校园欺凌行为:意涵、成因及其防治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

[3]孙时进,施泽艺.校园欺凌的心理因素和治理方法:心理学的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7.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个体家庭
家庭“煮”夫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