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类本科人才的“产学研用创”培养模式研究

2017-09-01黄文李文

计算机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产学研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模式

黄文+李文

摘 要:分析地方普通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指出传统“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各方利益出发,以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为中心,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为核心,让各方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参与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构建新型的计算机类“产学研用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创新创业;计算机类;转型发展

1 地方普通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与“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加快、社会文化建设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人才培养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颁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必须采取有力举措破解转型发展改革中顶层设计不够、改革动力不足、体制束缚太多等突出问题”。

事实上,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一直都在“进行中”,“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是最典型、最成功的应用型转型发展案例。我国“产学研”合作先后经历了从“产学研联合”到“产学研结合”,再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3个发展阶段[1]。但是,目前仍缺乏较好的、成熟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原因有3个:一是“产学研用”各方缺乏合作培养人才的动力;二是顶层设计缺乏符合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和企业自身利益的政策[2];三是“产学研用”合作关系的主体不明确,特别是学生在其中的角色处于被动[3]。

如何破解“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难题?2012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有6条标题出现“创新”二字,2015年6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健全创业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支持大学生创业”;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背景下,不仅要创新“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更要解放思想,将创新完全融入“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产学研用创”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 计算机类本科“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及主要问题

2.1 计算机类本科 “产学研用”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目前,由于教育国际化日趋成熟,国内外“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大致相同,只是在实施过程中支撑体系有所不同。按合作对象、合作区域、合作主体分类,国内计算机类本科“产学研用”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模式。

(1)根据合作对象分类,主要有高校、政府、企业合作;高校(群)、政府、产业链合作;高校(群)、政府、行业联盟合作。

(2)根據合作区域分类,主要有国家专项基金项目、地区科技(产业)园区、校企协同研究(创新)中心。

(3)根据合作主体分类,主要有政府主导、高校主导、企业主导。

国内“产学研用”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或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 工读结合,工学交替,如“3 +1”联合培养模式;②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学生顶岗锻炼;③校内合作培养,以校办企业和校内实习基地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④校企合作共建研发中心; ⑤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合作研究[4]。

不管是哪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或形式,都是以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为基础的,因此各方合作的稳定性是成功的关键。相关研究表明,约50%的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持续时间为3年左右[5]。也就是说,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背景下,大部分“产学研用”合作仍然持续不到4年,不足一届本科学生的培养周期。因此,目前的“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的难点,急需用新的模式破解难题。由于计算机类学科专业自身发展迅猛,产业或企业自身也具有生存周期短的特点,“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稳定性更加不确定,由此带来的问题也更加突出。

2.2 “产学研用”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

在本科人才“产学研用”培养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是高校对“产学研用”的定位。目前,高校评价还是以排名和学科建设为核心,以科研项目立项级别、科研课题产生的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高低来评价教师的水平。从高校的角度,参与项目合作更看重的是项目完成后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以及项目对职称评审发挥的作用,而真正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所助益、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未能合理反映[5]。高校在本科人才“产学研用”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研”,忽略了“产”“学”“用”。从根本上讲,高校参与“产学研用”的主体是教师或专家,他们最重要的利益集中在“研”上,而不是企业的“产、用”和学生的“学、用”上,导致高校在“产学研用”四轮驱动的模式中,只驱动了“研”这一轮,在“产学研用”合作过程中没有将本科人才培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地方政府最主要的问题是自身的推动力不足。目前政府在“产学研用”合作过程中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存在问题:①政府制定的政策、法律、法规及相应措施不健全;②政府财政支持仍然不够;③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产学研合作缺乏纽带[6]。这些缺失主要归咎于不当的政绩观,有些地方政府仅把 “产学研链条”合作看成开一场技术交流会,只注重在交流会期间签订的合作协议是多少,合作的意向项目有多少[7]。政府政策的推动作用、政府财政的支撑作用以及科技中介的纽带作用短期不能作为直接政绩,“产学研用”本科人才培养就更加不是直接政绩,导致政府自身的推动力不足。地方政府在“产学研用”合作过程中很少考虑本科人才培养,更不要说将其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企业最主要的问题是得不到全部利益。“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人才培养具有正外部性,参与人才培养的单位得不到全部的利益,而其他单位却可以分享人才培养带来的部分利益[2]。企业是需要本科人才的,企业也可以为本科生提供实践教学平台,一家企业在本科人才“产学研用”培养模式合作过程中付出了很多,但能留用的本科人才却是极少数,因此企业在“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缺乏动力。对于计算机类本科人才培养,企业如果接收学生实习,在场地、设备、指导教师等方面都要付出很多,而且在人才培养方面得不到足够的回报,因此IT企业不愿意将计算机类本科人才培养放在“产学研用”合作的重要位置。

综上所述,不论是高校、政府还是企业,其“产学研用”合作的核心利益并不是本科人才的培养,只有当本科人才的培养成为“产学研用”合作各方核心利益的重要环节时,本科人才“产学研用”培养模式才能成功。

3 新型计算机类本科人才的“产学研用创”培养模式

传统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是以企业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目标的。图1的“产学研用创”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图1整个体系中各方合力均集中在人才培養教学体系,而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各个模块交集于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见图2,不管是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还是中介机构,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都可以找到自身的定位和利益点。

本科人才“产学研用”培养模式要获得成功,需要两个必备条件:一是学生要成为培养模式的主体,二是培养模式要符合参与各方的核心利益。目前,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大背景下,“产学研用”培养模式中融入“创新创业”体系,形成新的“产学研用创”人才培养模式,是破解“产学研用”培养模式困局的一个必然选择。

首先,融入“创新创业”体系的“产学研用创”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产学研用”培养模式主要是以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为中心,以产业为主体的一种合作模式。“产学研用创”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应用创新、思想创新、理念创新为中心,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为主体的一种合作模式。

其次,融入“创新创业”体系的“产学研用创”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各参与方的核心利益。对于大学生,这是一个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为主体的合作模式,其核心是对大学生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符合大学生的核心利益;对于地方政府,遍布各地的创新创业中心或园区需要大学生的不断涌入,这也是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组成部分;对于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已如火如荼,就差一个与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融合机制;对于企业,可以用较少的成本使用更多的大学生为其服务。

当然,“产学研用创”人才培养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专业的学生,但对于计算机类本科人才,是很好的培养模式。在高校或政府主导的创新创业园区内,由大学生自备设备开展“产学研用创”,场地、设备、指导教师等问题迎刃而解。在“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类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在空间(平台或合作伙伴)的选择上,由于计算机类大学生基本掌握了“互联网”技术,他们可以“+”任何其他行业进行创新创业,选择空间巨大;其次,在成果转换时间上,由于现代信息流动的极速性,计算机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转换也具有极速性;最后,计算机或信息类行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带有极强的“以小搏大”特点,可以用较小的成本获取巨大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是各种风险投资最青睐的行业。

4 结 语

由于传统“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的根本目标是技术创新,而不是人才培养,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上,不论是政府、高校、企业,还是中介机构,都不是根本利益方,因此,传统模式很难解决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普通高校应用型转型背景下,亟须找到一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地方普通高校计算机类本科人才培养由于场地、设备、指导教师的成本更高、技术泄密风险更大,这方面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本文提出的“产学研用创”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符合地方普通高校计算机类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新模式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以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为中心,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为核心,让“产学研用创”各参与方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参与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以较小的投入产出比,各自获得较大的回报率,使人才培养的各参与方从利益无关变成利益相关,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在计算机本科人才培养上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吴亚东, 宋丽丽, 陈元松.“产学研用”模式下计算机专业“三创”人才培养方式[J]. 计算机教育,2012(7): 43-44.

[2] 姜鸿, 王卫星, 王永利. 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的动力模型及其应用[J]. 现代教育管理, 2013(9): 54-57.

[3] 马宁, 王立. 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分析[J]. 科学学研究, 2005(12): 244-248.

[4] 尤祖明, 迟强, 潘明财, 等. 产学研用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4): 108-112.

[5] 曹霞, 于娟. 产学研合作创新稳定性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5(5): 741-747.

[6] 范福娟, 崔瑞锋, 苗玉凤. 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职能特点分析与借鉴[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10(1): 36-38.

[7] 刘芬芬. 政府在产学研结合中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 商品与质量, 2010(12): 6-7.

(编辑:孙怡铭)

猜你喜欢

产学研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