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德独特的军事指挥艺术

2017-09-01于海涛贾鹏

党史文汇 2017年8期
关键词:朱德战场敌人

于海涛+贾鹏

朱德是我党我军卓越的领导人。他在漫长艰险的革命生涯中,经历了无数腥风血雨的考验和硝烟战火的淬炼,逐渐形成了自身丰富独特的军事指挥艺术。探究总结朱德的军事指挥艺术,不仅有助于更加全面深刻理解朱德的軍事思想,而且有利于借鉴其思想精华更好地指导现代战争。

一、融科学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彰显卓越军事指挥才能

军事指挥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科学性,体现在其本身有着内在的规律和原则;艺术性,则体现在指挥员在尊重客观军事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开展军事指挥活动,并体现出思维谋略的精妙运用。二者的完美契合,往往造就和演绎出伟大将领卓越的军事指挥。朱德就是把军事指挥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优秀军事将领。

朱德早年从军,军事实践经验丰富。在苏联学习时就掌握了较系统规范的军事科学知识、形成了全面严谨的军事思维。但他并不机械遵照固有规则条框,而是刻苦钻研和深刻感悟军事指挥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努力将二者交融贯通。早在20年代在苏联学习军事时他就客观思考了回到自己国内怎样打仗的问题:“部队大有大的打法,小有小的打法。”“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奠定了游击战的基本雏形。在具体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他不断将建立在科学规律墓础上的游击战法创造性、艺术性加以改进完善,主要体现在:抓住敌人弱点,求得实行内线与外线的灵活作战,夹击敌人;对敌人的“包围”实行“反包围”,对敌人的“扫荡”实行“反扫荡”,对敌人的“蚕食”实行“反蚕食”,对敌人的“封锁”实行“反封锁”;力争战略指挥和战役指挥的主动权,运用游击战反复穿插,打破敌人纵深包围;集中兵力,歼灭分散敌人;以分散兵力,袭击集中的敌人;以军民大破坏,打破敌人的封锁分割;坚持平原游击战以援助山地,坚持山地游击战以支持平原等。这一系列凝结着军事指挥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闪烁着唯物辩证法光芒的战略战术,是人民军队宝贵的军事财富。

前瞻性预测是一种伟大的创新性思维,在军事领域尤为重要,也是检验和衡量指挥员指挥能力的重要特征。朱德对军事指挥科学与艺术的精妙结合,也体现在对战局的前瞻性预测上。早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夕,朱德在深入研究中日两国国情和军事力量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抗日战争不是一年半载与一两次战争就能解决的,战争的时间必会长久,战线必定会很宽。”1937年8月,他还准确地预测了“八一三淞沪抗战”。随后,在八路军总部出版的《前线周刊》上,他发表了《论抗日游击战争》,全面详尽地阐述了怎样从战略高度和具体战术上开展游击战争,以达成持久抗战并最终赢得抗战胜利的目的。同样,在解放战争中对战局的判断上,也鲜明体现出他将军事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造诣,表现在:第一,预见了三大战役尤其是辽沈战役的具体进程,并洞察出中原战场是决战的战场;第二,对东北和济南等战场形势作了分析总结,并预示1948年是决定胜负的一年;第三,对中原黄淮地区战场作出预见,并预示1948年冬解决东北问题。可见,朱德在三大战役发起前夕和进行过程中,基于对战场形势的冷静分析和敌我情况的客观认识,以严谨的军事思维和精妙的谋略艺术对全国各战略区尤其是华北、东北、中原、华东所进行的科学预见和宏观战略指导,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二、因时、因地、因敌、因情而变,积极灵活谋划军事指挥

孙子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战争和军事领域是攻防双方激烈对抗的领域,也是变化最为激烈和迅猛的领域,对指挥员的应急应变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朱德深刻地指出:“一切最好的战略战术,都是实事求是,合乎辩证法的。”如游击战强调见机行事,灵活多变,朱德在运用游击战术时,即根据实际斗争情况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战场形势。1929年6月,朱德率红四军第三次攻打闽西重镇龙岩城,守军陈国辉部凭借街道房屋负隅顽抗。紧要时刻,朱德认识到在巷战中逐房逐院地进行争夺对红军非常不利,他立刻下令采取“掏墙挖洞打老鼠”的战术,对敌军进行分割包围,各个击破,很快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使闽西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在华北抗日游击战争战略支点的部署和实施上,朱德坚持从不断变化的华北战场实际出发,谋划作战区域,设置战略支点,选择攻击时机。如1937年8月4日,朱德指出八路军作战区域应集中部署在恒山山脉为中心的冀察晋绥四省交界地区。然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当八路军开赴前线后,华北敌情却发生了重大变化——日军以平津为出发点,沿平绥、平汉、津浦铁路向山西发动强大的钳形攻势。在变化的敌情面前,原定以恒山山脉为中心建立战略支点的计划显然落后于战场形势。为避免八路军主力陷入日军战略迂回包围中,9月15日朱德等及时向毛泽东提出了八路军转向晋西北敌后发展的新建议,重新部署了八路军3个师的作战地区:一一五师以五台为中心,以太行山脉为活动地区,一二○师以管涔山脉及吕梁山脉为活动地区,一二九师以太岳山脉为活动地区。为使敌后每个战略支点在与日军的持久作战中都能发挥棋局中“活眼”的效果,朱德将党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也纳入统筹部署的视野,对山西决死队拟在五台山建立根据地的计划作了相应调整。遵照朱德的指示,已开到五台山地区的决死队迅即南下转向晋东南。坚持从华北战场实际出发,从华北战场全局出发部署八路军的作战区域,使得八路军在出师后短短2个半月内就在敌后立定脚跟,形成了彼此相连、互为依托的吕梁山、太行山、恒山、五台山等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一个个敌后战略支点成为抗战这盘棋局中布下的“活眼”,盘活了华北战场这盘棋,给日军带来极大的战略压力。

朱德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还体现在依据敌我特点以及斗争形势灵活进行战争准备尤其是开展针对性的日常的军事训练。萧克将军回忆说:“古田会议后,朱德亲自指导班战斗队形由一字形改为人字形,连战斗队形废除预备队(一个排)。前者对火力组织更好,后者与游击战争时期接敌运动的迅速性和战斗过程的短促性相适应。队列方面,废除班排连的横队,改为9个班纵队并列,仍称连纵队,这种队形利于小面积地块的集合和检查人数以及行军发现敌情能迅速疏开和散开。”这些基于战时需要的前瞻性因敌因情变化,无疑掌握了军事斗争先机,也在具体战斗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从侧面凸显出朱德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三、军事指挥中善于发现并积极攻击敌要害部位,争取战略主动

贾谊《过秦论》云:“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纵观战争史,高明的统帅往往出其不意专攻敌人力量虚弱和组织薄弱的地方,并抓住时机坚决果敢行动,达到最佳战果。当然,实际战争行动中攻防往往是辨证的,一方所认为的所谓要害部位并针对之施以重力,往往也是对方严密关注并予以重点施防的关键区域。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战局胜负牵系于关键要害部位的争夺,取决于关键要害部位的生死较量。朱德早年从军,长期军旅生涯积累的丰富经验使得他对军事地形和战场态势有着超凡的敏锐和深刻的理解。也正基于此,他在指挥军事时对要害部位的理解和判断及对关键要害部位的打击,常是坚决彻底且伴随着对要害部位的动态感知和理解,体现出伟大指挥家的睿智与英明。

比如在对日本侵略军作战中,朱德审时度势纵观全局,一针见血地指出:便利的交通对于现代化的軍队,是一个决定胜负的要素,日军一旦失去交通就会陷入被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摧毁敌人的交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因此,在什么时候、怎样破坏敌人的交通线,使敌人变主动为被动,成为他作战指挥中常常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1940年,当日军企图以扼守交通来分割、扼杀敌后抗日根据地、消灭八路军时,针对日军的“囚笼政策”已经“妨害根据地之经济流通”的严重情况,朱德认为打破敌人利用交通线对我军进行封锁的时机已经到来。摧毁敌人的交通线,既可使八路军获得后续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可使敌陷入困境、被动不利。在对华北交通线作全面分析后他指出,“平绥铁路到同蒲铁路还不能通车,石家庄到德州的铁路也远未修通”,日军“把正太铁路看成是连接山西和河北的重要交通命脉。”从这一正确认识出发,他决定在正太铁路线上展开交通破袭战,以摧毁敌人交通枢纽为首要目标。1940年8月8日,朱德、彭德怀、左权正式下达战役行动命令。20日,八路军在正太路上展开全面的破袭战,空前规模的交通大破袭,严重破坏了日军的交通线,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拖住、延缓了日军进攻我大后方的计划。

四、危急艰险关头彰显优秀的指挥心理素质

作战心理是个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而指挥员的心理更对整个作战过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情况下甚至会发生影响战局的重要作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和个性品质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和影响指挥员的整体指挥过程。朱德作为我党我军杰出的军事家,在关键时刻、关键战役中屡次临危受命,运筹帷幄,从容指挥,彰显出优秀的指挥心理素质。如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黎川失利后,军事顾问李德提出“以堡垒对堡垒”的口号,并采取“短促突击”等错误战法,致使广昌战役再度失利。战至8月,北线和东线相继被敌突破,西线与南线吃紧,中央苏区四面告急。李德无计可施,称病躲避。朱德受命于危难,毅然担负起指挥重任,收拾残局。他冷静判断战场态势,派兵遣将指挥红一、九军团等部,发挥运动战的特长,在东线取得了温坊大捷,并歼灭李延年两个师约4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这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唯一的一场大胜仗,使苦战一年的红军得到一次最大的补充,意义重大。

关于朱德的大智大勇及卓越的指挥心理,粟裕大将在回忆录中描绘了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转战闽粤地区的往事:“(部队)进到石径岭附近,这里都是悬崖峭壁,地形十分险要,只有一个隘口可以通过,却被反动民团占据了。这时朱德突然出现在队前,他一面镇定地指挥部队疏散隐蔽,一面亲自带领几个警卫人员从长满灌木的悬崖陡壁攀登而上,出其不意地从敌人的侧后发起进攻,敌人惊恐万状,纷纷逃跑,给我们让开了一条前进的道路。当大家怀着胜利的喜悦通过由朱德亲自杀开的这条血路时,只见他威武地站在一块断壁上,手里掂着驳壳枪,正指挥后续部队通过隘口。”粟裕总结道:“铁的事实告诉我们:真正的革命英雄,不是别人,乃是百折不挠、大义凛然的朱德同志和陈毅同志。”如此英绩,举不胜举。“猛将出于行伍”,朱德从事革命几十年,从基层军官做到高级将领,无数次行军打仗,他总是以身作则并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在危难险阻面前尤其保持卓越的心理素质和坚毅的指挥信念,并藉此影响和感染部下,从而使得人民军队不论在逆境还是顺境中总能保持乐观主动,不断创造新的胜利。可见,朱德在革命战争年月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取得的崇高威望,是从刀枪丛林中冲杀出来的,他高超的指挥艺术,是经过了血与火的考验的,是谋略与胆略的集中结合与完美统一。

未来战争在心理素质方面将给指挥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战争紧张、残酷、强度高、节奏快,加之敌方连续不断的心理攻击和心理欺骗,指挥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稳定的情绪实属不易。然而,作为军事指挥员,因身担重任,牵系战局安危,只有不断锻造勇敢、坚毅的心理素质,才能领导和指挥部队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并创造奇迹,朱德的大智大勇堪为千秋典范!

(责编 孟红)

猜你喜欢

朱德战场敌人
战场上的神来之笔
捡敌人的枪来用,靠不靠谱
C-130:战场多面手
敌人派(下)
也门,西方反恐的第三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