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谣言遇到互联网

2017-09-01朱春阳

当代贵州 2017年32期
关键词:浏览量辟谣金庸

当谣言遇到互联网

朱春阳

媒介管理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媒介管理学学科带头人,复旦大学媒介管理研究所所长。曾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首届中国最具影响力人文社科青年学者(100人)(2015年度),获中国传媒经济学科发展杰出贡献人物奖(2015年)等。

互联网是一个社会认知能力的集合体,放大了人类社会的理性光辉,从而给了谣言一个更为艰难的生存环境。

刚刚过去的这个建军节期间,人民日报客户端遇到了一个小麻烦。他们7月29日夜晚8点钟推出的一款互动H5产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官照》迅速刷屏了。截至7月31日晚18时,页面总浏览量超过2亿,人民日报客户端拟就此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但很快网上就出现了一个帖子称:这是一个冒充人民日报客户端的网络诈骗新手段,服务器位于加拿大,是为了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实施诈骗。谣言迅速反转了网民对这款产品的好感,甚至江苏的一家公安系统的官方微博也转发了这一谣言。

人民日报客户端也快速出击,7月31日当晚发表了声明:请造谣传谣者歇歇吧!这一声明打消了网民的疑虑,激起了新一轮的“军装照”体验热潮。截至8月1日中午12时,该产品页面总浏览量达到4.67亿,创下了人民日报新媒体H5浏览量最高纪录。从谣言的出现到辟谣声明,发生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间,剧情反转又反转,让人眼花缭乱,却又不断放大了人民日报客户端产品的扩散速度。

关于谣言遇到互联网,究竟是福还是祸呢?对这一问题的回应有很多种答案。

我们可以再来看看另外一个谣言传播的案例。或许是因为武侠小说成为了雅俗共赏的社会文化最大公约数,谣言对金庸先生情有独钟。关于金庸先生去世的谣言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多次流传,辟谣的方式也从媒体辟谣演化到网络辟谣。现在辟谣只需要微博上晒一张金庸先生在铜锣湾散步的照片,谣言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

在传统媒体时代,辟谣的周期相对漫长,而现在,基于互联网发布的便利性,辟谣也就是分分秒秒的事情。从辟谣的效率来看,谣言遇到了互联网实在是一件不幸的事情。谣言传播得快,但是辟谣的速度也很快,传谣辟谣之间,事件往往成为舆论的焦点。

互联网的辟谣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无影灯效应”。所谓无影灯效应,就是多人在场的相互印证相互论证。谣言通常在不可确认的状态下会传播得更快。互联网空间类似一个言论自由的市场,当一个谣言在互联网的公共空间广为流传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必须接受人们的质疑和相关各方的印证,在一个透明化和公开化的环境中接受检验。正是在各类声音的交锋过程中,那些具有说服力的说法最终胜出,最终消除了谣言带来的社会危害。互联网是一个社会认知能力的集合体,放大了人类社会的理性光辉,从而给了谣言一个更为艰难的生存环境。这是时代的进步。

但社会大发展总是复杂的,人类也是理性和感性交织的复合体,感情与理智的冲突,常常让人内心不安,也让社会陷入无序。我们从大量的政府舆情案例当中看到,辟谣首先要解决相信谁的问题,即信任的问题。

传播学中关于“信息”这个概念有一个很好的界定,即信息是不确定性减少的量。如果辟谣的内容不能减少谣言带来的不确定性,那辟谣就等于是无效的。这一点,互联网倒是值得学习,开放、合作、沟通,是互联网传播的要义,也是政府获取信任资源的主要途径。

从这一点来看,谣言遇到了互联网,“谣言止于智者”的论断也要改一下了,更贴切的说法或许应该是“谣言止于信者”。

(责任编辑 / 李坤)

猜你喜欢

浏览量辟谣金庸
热议李子柒
“最强辟谣101条”引发质疑
为金庸因一错字查证道歉叫好
游记表述与游客关注度的关系研究
谁是金庸小说第一情圣
金庸的财富江湖
真相查清之前别急着辟谣
《江南Style》浏览量超20亿
辟谣联盟:一切谣言都是纸老虎
CNZZ报告显示中国网民地域分布差异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