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识别:升级你的“解锁”姿势

2017-08-31唐玮婕

华声 2017年14期
关键词:虹膜人脸识别指纹

唐玮婕

未来的生物识别技术将呈现多元化的交错式发展态势,谁能将各种不同的技术融合在一个平台上,谁就是赢家。

在科幻电影里,主人公进入秘密基地的识别技术早就形成了如下这条“鄙视链”:刷“手指”先是淘汰了按密码的传统方法;很快,更有未来感觉的刷“人脸”后来居上、取而代之,而后走红的要属虹膜识别,汤姆·克鲁斯在《碟中谍》还有《少数派报告》中,都在利用自己的虹膜领任务、确认身份……

电影中大行其道的“生物识别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包括如指纹、脸象、虹膜等,以及行为特征例如笔迹、声音、步态等,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

你或许早就发现,一些原先似乎是远在天边的场景,如今已经成为现实,而且应用越来越广泛——无论是金融支付、机场通关,甚至就是解锁手边的一部智能手机,都可以借助生物识别了。

记密码难?抛弃密码吧

相信很多人都碰到类似的尴尬:面对手机里层出不穷的应用软件,却总是记不起注册时随意设定的密码,只能不断重复着——找回,重设,又忘记的套路……

总而言之,记住密码这件事情看起来有点“反人性”,最终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彻底抛弃密码。于是,这几年生物识别技术开始流行起来,科学家和商业机构都在努力着把人本身变成密码,指纹、扫脸、虹膜检测等技术一个又一个地冒了出来。

从2015年3月起,雅虎邮箱的用户已经可以不再牢记自己的密码了。用户可通过手机短信接收一次性的随机密码。同年10月,雅虎进一步拓展了这一功能:用户无需键入一组密码,只需在收到服务方发来的询问通知时,确认是本人登录即可。由于现在的许多智能手机都配上了生物识别传感器,这个方式可能比短信更安全。

论起指纹识别技术在智能手机上大行其道的“功臣”,要属苹果公司,由于在第五代iPhone上搭载了指纹传感器,随后又陆续将之加入了其MacBook产品线中,从而推动了这项技术的普及。微软公司也行动了起来,旗下Outlook.com、Xbox.com、Skype.com等基于云端的服务已经可以支持约八亿用户通过智能手机扫描指纹进行登录。

不过,指纹本身存在一定局限性,不仅可能会被磨平,导致无法识别,也比较容易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干扰。此外,成本因素也不容无视,目前描纹传感器仍然是手机配件中摄像头以外最贵的零件。因此,指纹这种直接接触式的识别方式,未来可能会被非接触式的摄像头等逐步取代。

“面部识别”和“虹膜识别”成新宠

人体可以被用来当作“密码”的部分远不止指纹,面部识别就正在日益普及起来。

在国内,人脸识别似乎特别受青睐,银行、证券、金融社保、交通、教育、电子商务等场景应用频频刷屏,热度居高不下。2015年,支付宝就曾向公众展示“刷脸”实现登录和修改密码,今年在杭州开出的“无人店”同样也利用了这项技术。平安集团的人脸识别已经在旗下17个专业公司应用,帮助寿险、银行、普惠等公司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成本。与此同时,招商银行率先启用了人脸识别用于辅助银行开户、风险评估等银行业务,并投放了远程视频柜员机 (VTM),全渠道应用了人脸识别技术。

相比之下,人脸识别在采集的便捷度上确实很高,但其准确度与采集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光线充足、环境稳定等情况下,可能准确率接近虹膜识别,但是如果采集环境较差,精度也可能下降得很厉害。

与面部识别正越来越常见的“低姿态”相比,虹膜识别的“未来感”让这项技术更受科幻电影的偏爱———从《碟中谍》每次新任务的解锁,到《少数派报告》中装在地铁车站的公众虹膜扫描器,男主角汤姆·克鲁斯与虹膜识别实在缘分不浅。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之前就曾公布过一项虹膜信息收集计划:从2013年开始,FBI和部分联邦执法机构合作,开始在警察局、国防部和边境检查部门收集工作人员的虹膜信息用作身份识别。截至目前,已经收集了超过43万人的虹膜信息。FBI的下一步计划是建立一个刑事案件的虹膜数据库,有前科人员的虹膜信息将代替指纹用来识别身份。

有没有在机场大排长龙接受安检的经历?最近,美国生物扫描公司Clear宣布,即将在美国22个机场开始用指纹和眼睛虹膜检查人的身份,从而加快安检的速度。目前,这家公司已经在美国拥有70万会员,截至去年年底,Clear的技术共进行过500万次身份验证,他们还称自己是“唯一可以让用户快速且无缝隙通过机场安检的服务”。

除了安全領域以外,借由消费电子行业刮起的科技创新风潮,虹膜识别开始出现在各类商业应用中。最早富士通就曾在一款手机中尝试加载这项技术,后来微软的Lumia950也尝试过,可惜这些手机的虹膜识别效率很低,一点都不实用,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

直到去年,三星推出的Note7,才算是让虹膜识别“小露锋芒”。可惜,Note7上市没多久又陷入了爆炸门风波而宣告退市。但看起来,三星对虹膜识别情有独钟,全新旗舰S8系列上又再次引入了虹膜识别技术。

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只考虑准确度的话,虹膜识别的效果可能是最好的,因为唯一性最强。但是,虹膜识别需要高度的配合性,需要把虹膜信息采集入库,同时使用中,在手机上要搭载专门的摄像头,这些都可能导致成本的提升。

安全与隐私尚存疑虑

当诸如指纹识别、脸部识别等工具开始普及,人们的担忧也在同步升温。首先一点,这些新技术一定能将黑客挡在门外吗?

最近,三星的人脸识别技术被曝出相当容易被攻破,只要在镜头前放一张手机主人的照片,就能骗过采用生物识别的S8手机。三星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有多种方式可供用户解锁手机,而面部识别只能用于解锁S8,不能用于“打开三星支付或加密文件夹”。

声纹识别同样存在一定风险。今年4月,就有一家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宣称开发了一款语音合成工具,只需要最短60秒的录音,即可“复制任何人的声音”。尽管团队的动机是改进语音合成技术,但这款软件的出现可以说明,基于语音的身份鉴别系统,并不如想象中那样万无一失。

不难发现,无论从发展的时间,还是应用成熟度的角度,生物识别技术离成熟还有着一定的距离。不同的识别方式各有优势,也有不容忽视的缺点,在不同环境、条件和场景下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因此,目前阶段来说,通过采取多种生物特征综合的核验方式,应该是比较合理的解决方式。

与此同时,生物识别技术也很容易陷入“侵犯隐私”问题的泥潭。以虹膜识别技术为例,在传统的指纹采集过程中,指纹的收集是接触式的,就是说你必须把手指按在一个传感器上持续几次,才能收集到有效的指纹信息。而在虹膜数据采集时,红外线传感器可以在1到2米的距离上迅速扫描你的眼睛,几分之一秒内就可以记录下虹膜信息,采集对象有可能完全不知情。

猜你喜欢

虹膜人脸识别指纹
双眼虹膜劈裂症一例
人脸识别 等
像侦探一样提取指纹
揭开人脸识别的神秘面纱
“刷眼”如何开启孩子回家之门
基于自适应稀疏变换的指纹图像压缩
基于类独立核稀疏表示的鲁棒人脸识别
虹膜识别技术在公安领域中的应用思考
基于Hough变换的快速虹膜识别算法研究
基于K-L变换和平均近邻法的人脸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