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尖上的中美交锋

2017-08-31佚名

华声 2017年14期
关键词:礼宾国宴里根

佚名

碟子有点小,一个肉丸子滚到桌子上。奥巴马拿起筷子,把它夹了回去。米歇尔用筷子,捏得比较靠下,但很灵活。她夹起从辣锅里捞出的牛肉,蘸着芝麻油碟的小料吃了下去,点头称赞。

若要对比美国前“第一家庭”用筷子的技术,恐怕不那么容易分出胜负。虽然两人更习惯使用刀叉,但在两次出访中,还是找机会体验当地美食,大秀筷子功夫。

奥巴马的镜头,发生在2016年5月23日,他访问越南期间,光顾当地一家米粉店。米歇尔的镜头,则是2014年3月,这位时任美国“第一夫人”带领两个女儿访华,在成都一家火锅店,吃了顿正宗鸳鸯火锅。

吃什么,怎么吃,都是外交的一部分。有时候,中餐仍然还会给这些美国领导人带来一些困扰。摆在政治家面前的,吃,就是政治。

总统访华,自备干粮

吃中国特色小吃,米歇尔并不是第一个。2011年,美国副总统拜登访华时,特意造访鼓楼附近的姚记炒肝店。美国人不习惯吃动物内脏,拜登在时任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陪同下点了炸酱面、包子和几个凉菜。

美国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更加接近中国人日常生活,加深了解,同时,也可以向中国民众展示出亲民的一面。

“这应该是美国方面提出来的”,察哈尔学会秘书长张国斌说,这种自选动作,一般中方不会安排。察哈尔学会是一个以公共外交为研究对象的民间智库,其成员多为资深外交官。张国斌曾先后在外交部礼宾司、钓鱼台国宾馆等机构工作,后相继担任中国驻非洲、法国外交官。他介绍,外国政要访华,行程需要双方协商敲定,即便不需要中方官员陪同,也要与外交部门商定,以确保访华政要的安全。

外出就餐同样如此,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必须要提前告知。“如果美方提出来想去吃北京烤鸭,可以,但是你提前告诉我”,张国斌说,中方需要对这家店做安全检查,保证不出事。

前外交部礼宾司参赞吴德广记得,1984年里根访华时,因为美国国内一场针对他的刺杀过去不久,美国先遣组官员对访华期间的安全工作特别谨慎。

据吴德广回忆,负责里根访华饮食起居的先遣组官员提出要求,要派其特工人员下厨房监督中国厨房做菜,里根吃的东西都必须经过特工人员检查。中方显然不能答应这种要求,外交部当时主管礼宾的副部长韩叙回应:“给美国总统吃的东西,我们领导人也同样吃。”

但除了官方准备的宴会外,钓鱼台国宾馆为里根夫妇准备的日常用餐,都遭到美方拒绝。吴德广回忆道,“中方在总统套房备餐间安放的各种物品全被搬到了走廊里,当然谈不上他们吃中方准备的早餐了。可口可乐、橙汁、去咖啡因的咖啡等各种饮料,都是从美国运来的。其实,中方知道里根只喝去咖啡因的咖啡,宾馆也准备了,美方安全人员不让里根喝。”

美国领导人访华,除了公开场合就餐,“他的水,他吃的东西”都是自己带的。张国斌说。以1998年克林顿访华为例,当时访华团携带的防弹车、生活用品等大量后勤保障物品重达100多吨。

“各种不可思议的食物”

虽然中美两国从1784年就开始了接触,但1949年中共建政后,中美交往切断,此后二十多年里,彼此提防和敌视,以至于当双方准备开始交往时才发现,对彼此文化所知很少,尤其是在餐饮文化上表现明显。这应当也是后来美国驻华官员颇为重视中餐文化的原因之一。

尼克松访华前,曾派以基辛格为首的美国先遣小组数次秘密访问中国。其时,尼克松的助手德怀特·查宾就曾遭遇过一场尴尬。一场招待宴上,最后上的菜是一道鸭头,周恩来将切成两半的鸭头分别递给基辛格和查宾,查宾尴尬地把它递到嘴边“碰了碰,但并没有吃”。

为了接待首次访华的尼克松,热情好客的中方几乎举国动员来操办这次接待工作。比如听说尼克松喜欢吃海鲜后,有关方面决定准备新鲜的黄海鲍鱼以做备用,东北的潜水队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进行采捕,张国斌回忆道,“那个时候我们对国外不了解”,但又希望能为来宾提供最好的东西,同时也能展现自己的待客之道。

美国人也表现出了对中国的尊重和真诚。虽然中国国宴为了照顾西方人的习惯,提供筷子的同时也会摆上刀叉,但尼克松和夫人还是决定入乡随俗使用筷子。在来中国之前,这对夫妻已经多次练习过筷子的用法。

由于当时中国国宴并未实行分餐制,为了表现中国人的好客,周恩来特意夹了一块菜肴放进尼克松夫人的盘子。过了一会儿,尼克松夫人终于用筷子夹起它送入口中慢慢咀嚼。这些画面,很快被传回美国,标题为:拿着筷子的尼克松夫妇。

尼克松“破冰”后,美国总统接连到访。吉米·卡特是唯一没在任期内访华的总统,但在中美关系中,他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在未征询国会或要求国会同意的情况下,他宣布与中华民国断交转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1981年8月,卸任后的卡特来到北京,仍然受到元首级接待。他不但吃到中国政府准备的精美宴席,还品尝到了北京特色小吃油条。时任外交部美大司司长全程陪同。

其实,就在卡特离开白宫前,已经品尝过中国菜了。他应该是首位邀请华人厨师进白宫制作中国菜的美国总统。1981年1月,中餐馆老板郑进玉在白宫为他和家人烹制了北京烤鸭、扬州炒饭以及川式缅因州大龙虾等中西合璧的菜式。

国宴的讲究

外交餐饮接待属于礼賓接待的一部分。在与美国恢复交往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领导人互访逐渐增多,礼宾上的互相交流才频繁起来。外交部礼宾司前副司长高建中记得,“有次一位领导人出访,他说老高你派个人给我讲一讲,什么政治都不要讲,你就讲刀叉怎么摆放,怎么个用法。”

对照之后,领导人和礼宾部门都发现,中国招待宴会程序繁琐,决定开始精简。在以往的国宴上,唱国歌、敬酒仪式、双方领导讲话,都是必备环节。此外,中国人举办完招待宴会后,外国访问团还要举办答谢宴。一般而言,也是中国外交部的礼宾司和人民大会堂承办,费用由对方支付。

随着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增加,访华领导人越来越多,“后来一个礼拜就有两场,或者是十天八天就有一场,领导人真是受不了”,张国斌说,礼宾部门发现国外的礼宾工作并没有这么繁琐,于是从70年代开始,不断对礼宾招待宴会制度进行改革。

答谢宴取消了;奏国歌环节取消了,因为主宾刚入座,就要为奏国歌起立,过于繁琐;双方领导人正式讲话也取消了;菜品数量也不断调整,先是“四菜一汤”,后来变成了“三菜一汤”;为了卫生方便,国宴也开始实行“分餐制”,即一人一份,“食不共器”,从此不再会有彼此夹菜的情况出现;宴请人数也不断压缩,一般而言,大型宴请主、客比例为1:2,如外宾5至6人,中方不能超过2至3人……

随着中美间关系日益密切,中餐还走进了白宫国宴。2015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奥巴马在白宫设宴,招待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中国的绍兴黄酒和南瓜月饼,也出现在宴会的餐桌上。

“这次国宴代表了美国友好的、聪明的外交方式,特别是对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我们通过领导人之间的情感互动把事情搞定,”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亚洲事务的高级顾问康达说,“这是……保持两国高层间的互动畅通的关键互动方式。”

摘编自2016年第17期《看天下》

猜你喜欢

礼宾国宴里根
吴刚:宴食亦有风骨,使馆里的国宴传奇
国宴之开水白菜
淮扬菜走进“国宴”73年
外交礼宾一线见闻
南希·里根:1921~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