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国人为啥痴迷中国菜

2017-08-31肖婷婷

华声 2017年14期
关键词:老外中餐

肖婷婷

网络上有一种文化,叫做“大中餐沙文主义”。“教徒”们坚信中餐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会吃的民族。目睹外国人民因为鲤鱼黑鱼泛滥、小龙虾肆虐花费大量金钱和人力去处理生物危机,我国网友却只有一个朴素的心声:运到中国,我们吃了!

诚然,叫嚣“中国菜天下第一”我们没理没据,但外国友人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中餐是真的叫他们痴迷,毕竟咱们中国菜自古就是那么讲究。老外到底有多么痴迷中国菜?

有的老外晒出来到中国后的照片,活脱脱从莱昂纳多吃成了高晓松;有的老外离开中国必买一箱老干妈辣酱;还有的老外一个人干掉一盆毛血旺,连汤都不放过,更有中国留学生因为贡献了一盆牛肉烧土豆被房东免了一半房租。

怪不得有人调侃,在中国最好玩儿的事情有三件:一是北方人看南方人在北方玩雪;二是南方人看北方人在南方挨冻;第三就是中国人看老外在中国吃饭。

中国饮食如何渗透世界

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就开始了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通过丝绸之路同中亚各国开展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活动。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萝卜、石榴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等物产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我国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啖炙法,很早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人们喜欢吃的烤羊肉串。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它也扩大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泰国处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加上与我国便利的陆上交通,两国交往甚多,中国的饮食文化对当地的影响很大,以至于泰国人的米食、挂面、豆豉、干肉、腊肠以及使用的羹匙等,都和中国内地有许多共同之处。中国的陶瓷传入泰国,当地人才有了精美实用的餐饮器具,并使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大为改观。中国移民还把制糖、制茶、豆制品加工等生产技术带到泰国,促进当地食品业的发展。

菲律宾人从中国引进了白菜、菠菜、芹菜、莴苣、花生、大豆、梨、香蕉、柠檬等蔬菜和水果。他们爱吃中国饭菜如馄饨、米线、春饼、叉烧包、烤乳猪等,使用的炊具也是中国式的尖底锅和小煎平锅。菲律宾人特别喜欢吃粽子,平时把粽子当成风味小吃。菲律宾的粽子依据中国古制,呈长条形,味道很像浙江嘉兴的粽子。

茶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世界影响最大。各国语言中的“茶”和“茶叶”这两个词的发音,都是从汉语演变而来的。而且中国的茶改变了外国人的饮食习俗。例如:英国人由于中国的茶而养成了喝下午茶的习惯。而日本人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道”。

西方人是为活而吃

对于中国人重视吃,中西方的观点是一致的。美国著名学者、传教士亚瑟·史密斯(中文名为明恩傅),早在1890年就在《中国人的素质》一书中对中国人重视吃作了如下描述:“中国人非常讲礼貌。常见的礼节是左手合起,放在右手之中,不停地朝胸部方向上下运动双手(作揖),表示在自己心中容有对方。在拱手作揖的同时,他们还互致问候,虽然常用的客套语是‘吃饭了没有,因为在现世一切永远都在于吃。”而几乎是一个世纪后的1988年,美国作家保罗·瑟鲁(Paul Theroux)在《乘着铁公鸡畅游中国》一书中说:“在中国,如果不去餐馆吃一顿,那么任何的旅行都算不完美。除非在那个地方吃了一顿,否则中国人不会认为自己到过那个地方。”

西方人是为活而吃。在吃的方面,西方人比较讲究发挥吃的生理作用,也就是说吃饱、有营养即可。而中国则赋予了吃更多的精神内涵。“西方的先哲,苏格拉底也罢,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罢,康德、黑格尔也罢,他们似乎都不大谈到饮食问题,可中国的圣贤、哲人,几乎人人都要谈到这个话题。”据考证,《论语》中孔子提到“政”字41次,“食”字也出现过41次,并且“其中30次是当吃讲的”。孔子发表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议论。

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林语堂先生说,“人世间尚有任何事情值得吾人的慎重行事者,那不是宗教,也不是学问,而是‘吃”。而且,中国人从不羞于谈吃。中国有以名人命名的菜名,比如“苏东坡肉”、“江公豆腐”,但是在英國,“华兹华斯肉排”或“高尔斯华绥炸肉片”将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不仅如此,以苏东坡命名的菜还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羹”“东坡腿”“东坡墨鲤”等,还有以南宋民族英雄和词人文天祥(号文山)命名的江西名莱“文山肉丁”,以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命名的“大千鸡”等等,不一而足。总之,在中国,菜可以因人而声名远扬,人也可以因菜而流芳百世。

“其他菜”距中国菜还差一个“炒”

其实令外国人痴迷的中国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鲜明的派别,只吃一盘酸辣土豆丝就能五体投地的外国人,恐怕也会因美食迷恋上中国历史。

在北方,古齐鲁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烹饪技术比较发达,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的雏形。在南方,楚人统一了东南半壁江山,占有今天的“鱼米之乡”,“春有刀鲚,夏有鲥,秋有肥鸭,冬有蔬”,一年四季,水产畜禽菜蔬联蹁上市,为烹饪技术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由于又融汇了南方很多民族的民风、民俗和饮食习惯,逐渐形成了今天苏菜的雏形。而在西边,秦国占领了古代的巴国、蜀国,产生了至今影响巨大的川菜的前身,南越国建都则催生了粤菜的诞生。

天下食材都差不多,为什么老外们偏偏觉得中餐是霸王?这恐怕要归功于我们的独门绝技——炒。不少网友也调侃道,全世界两大菜系是中国菜以及“其他菜”,而他们之间只差一个“炒”的距离。

唐宋之后,“炒”在史籍上出现频率日渐增多,而北宋时期更是开始出现了许多以“炒”命名的菜肴,譬如《东京梦华录》里就有“炒兔”、“炒禽”、“炒蛤蜊”等等。其实老外并非不会炒,只是他们善用的橄榄油、黄油沸点低,不像咱们的花生油爆炒来得利落。

有一种自豪感来自中国美食

相传几千年前,江湖河泊里有一种双螯八足、形状凶恶的甲壳虫,不仅挖洞使稻田缺水,还会用螯伤人,故称之为“夹人虫”。后来,大禹到江南治水,派名为巴解的壮士督工。巴解想出一法,在城边掘条围沟,围沟里灌进沸水,夹人虫过来,就此纷纷跌入沟里烫死。

烫死的夹人虫浑身通红,发出一股引人的鲜美香味,巴解好奇地把甲壳掰开来,一闻香味更浓。便大着胆子咬一口,谁知味道鲜透,于是被人畏惧的害虫一下成了家喻户晓的美食。大家为了感激敢为天下先的巴解,用解字下面加个虫字,称夹人虫为“蟹”,意思是巴解征服夹人虫,是“天下第一食蟹人”。

传闻难考证真假,但中国人对于美食的热情和整体发展,却是有目共睹。

当初,孙中山先生走遍全球,比较客观看待中外各方面差异,他说了很多中国应该向外国学习的地方,但是他说了一个看法:“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

中国菜之于中国人,是一种文化自信。别怪“大中餐沙文主义”太极端,一个民族吃得满意,不也挺值得骄傲的么?

摘编自2017年4月25日《济南日报》、豆丁网

猜你喜欢

老外中餐
海外中餐繁荣基地齐聚扬州,共商海外中餐发展
以食为“桥”推动中餐文化走向世界
海外惠侨工程
——中餐繁荣基地简介
老外说汉语
吃饺子
河中餐厅
老外自荐当“楼长”
中餐餐具包装设计略论
悠闲英语(84)美式中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