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全科医生队伍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2017-08-31崔传霞孙斌唐立岷

中国卫生产业 2017年19期
关键词:社区卫生全科医生

崔传霞,孙斌,唐立岷

1.青岛大学,山东青岛 266003;2.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山东青岛 266071

我国全科医生队伍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崔传霞1,孙斌1,唐立岷2

1.青岛大学,山东青岛 266003;2.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山东青岛 266071

目的 探讨我国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现状,为今后全科医生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方法 分析现阶段我国全科医生发展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结果 近年来,我国全科医生发展虽取得一定成就,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全科医学的发展。结论 拓宽全科医生的来源渠道,加强社会对全科医生的认识和重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提高全科医生综合素质,增强全科医生岗位的吸引力,可解决当前我国全科医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全科医生;发展现状;问题

全科医生也称家庭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主要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病人康复和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其服务对象涵盖不同性别与年龄的人群以及所涉及的生理、心理、社会各层面的健康问题,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疾病谱变化,人们的健康意识以及对卫生服务的需求持续增加,要求医学的重心必须下移,必须更加关注疾病预防,更加关注健康管理,迫切需要予以全人照顾的全科医生。与国外百年经验和成熟做法相比,我国全科医生制度刚刚起步,一些地区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使用机制方面已经做出了有益探索。但全科医生的队伍建设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我们需要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深化医改、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更多的合格的全科医生,为保障居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夯实人才基础。

1 我国全科医生队伍发展现状

1.1 全科医生队伍的数量与结构

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全科医生188 649人。其中,注册为全科医学专业的68 364人,取得全科医生培训合格证书的120 285人。近几年,全科医生队伍规模得到较快发展,全国平均每万人口拥有1.37名全科医生。见表1。

表1 2012—2015年全科医生数量(人)

表3 2010—2015年社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和乡镇床位、门急诊、出院情况

表4 2010—2015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疗科床位、门急诊、出院情况

按照机构分布,全科医生主要分布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其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73 288人,占38.8%,平均每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拥有全科医生2.14人。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为80 975人,占42.9%,平均每家乡镇卫生院拥有全科医生2.20人。见表2。

表2 2015年全科医生机构分布情况

从学历结构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两类机构执业(助理)医师以大专学历为主,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中专及以下学历所占比例逐年减少。近六年来(2010—2015年),社区卫生机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执业(助理)医师年均增长率为9.3%,乡镇卫生院为8.1%。

从职称结构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的职称水平不断提高。两类机构执业(助理)医师职称以初级和中级为主,近6年来(2010—2015年),中、高级职称所占比例逐年增加。

1.2 全科医生的服务数量

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床位数、门急诊人次数、出院人数均逐年增加,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效能持续提高。2015年,全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拥有床位数较2010年增加了4.0万张,年均增长5.2%;门急诊人次数达到53 458.4万人次,较2010年增加了20 538.4万人次,年均增长10.2%;出院人数303.1万人,较2010年增加了83.1万,年均增长6.6%。乡镇卫生院床位数增加了20.2万张(年均增长3.8%),门急诊人次数增加了18 059.8万人次(年均增长3.9%),出院人数增加了20.5万人(年均增长0.11%)。见表3。

其中,全科医疗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角色”越来越凸显。2010—2015年,无论是床位数、门急诊人次数、出院人数,全科医疗科的服务量的增长速度均高于社区卫生机构总服务量的增速。其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疗科床位数、门急诊人次数、出院人数的年均增速分别为9.06%、15.21%、8.53%,其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服务量的比例均在逐年增加。

1.3 全科医生的教育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全科医学的概念引入和学科建立,国家和各地在全科医生的教育培养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全科医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国家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实践,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基本形成了包括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阶段的全科医生教育培养体系。

1.3.1 医教协同的全科医学院校教育不断深化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全科医学的教育体系日渐成熟,主要以基层医疗业务中常见疾病的医疗处理与社区医疗相关知识,使教育对象能具备为民众提供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可及性健康照护的能力,强调具备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全科医疗及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与态度。目前,全国有近百所医学院校设立了全科医学专业,一些医学院校也相继建立了全科医学院、系、研究所。

1.3.2 注重实践的全科医生毕业后教育初步建立 以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为主要模式的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制度初步建立。毕业后教育的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得到重视。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也逐步规范,以构建“5+3”为主体,“3+2”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为主要任务[2]。

1.3.3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全科医生继续教育不断丰富国家在总结各地做法的基础上,针对基层卫生人员实际,一方面,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和转岗培训,多途径培养全科医生。另一方面,加强全科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①对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全科医生,开展继续医学教育,以现代医学技术发展中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为主要内容,加强全科医生经常性、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教育培训。②对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全科医学继续教育活动。

2 我国全科医生发展存在的问题

面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形势,以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任务,尤其是建立分级诊疗的新格局,我国全科医生队伍规模、服务能力与建设健康中国、保障人民健康需求、满足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仍存在较大差距,全科医生的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2.1 全科医生总体数量不足

与2020年每万名城乡居民有2~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目标要求,尤其与一些发达国家全科医生占医师总数的1/3甚至1/2相比,我国全科医生数量缺口较大。

2.2 社会对全科医生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高

一些地方、部门对全科医生发展的支持力度仍然不够,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生的服务能力缺乏信心。

2.3 全科医生培养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

全科医学学科建设还比较薄弱,尤其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匮乏,带教能力不足,配套机制不健全,培养质量不高。

2.4 全科医生岗位仍然缺乏吸引力

全科医生待遇低、职称晋升难、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政策配套不完善,难以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从事全科医生工作。

3 结论

我国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需要建立一支立足于社区,为广大居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的全科医生队伍,承担起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所以,特提出以下建议。

3.1 拓宽全科医生的来源渠道,增加全科医生的配备数量

一方面,鼓励大医院医生进基层卫生机构支援工作,让优质的卫生资源下沉:另一方面,重点发展全科定向生,为基层队伍输送新鲜血液。高等医学院校要积极响应国家新医改的方针政策,把部分甚至大部分学生的就业去向,定位为基层地区。在吸引生源方面,可以采用减免学费、定向就业等方法增加吸引力,鼓励学生报考全科医生[3]。

3.2 建议将“全科医生”正名为“首诊医生”

带有偏见地、局限地认为全科医生就是基层低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提供医疗技术含量低的普通卫生人员,将严重挫败全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危及全科医学的未来[4]。改称“全科医生”为“首诊医生”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转变人们对全科医生的认知态度和观念。

3.3 重视全科医生的教育与培训,切实提高全科医生业务素质

要培养出合格的全科医生,一方面要改善外部因素,如通过提高全科医生医疗技术水平及增加专科医生从事全科医疗服务成本来推动全科与专科医学分化;推进医疗保险体制改革,以更好地调配卫生资源,加大对于基层的补偿力度,探索全科医生首诊制、签约服务等;尝试进行公立医院改革,取消医院的门诊服务,以便于患者回归基层;通过网络媒介宣传全科医生的优越性,改善公众认知[5]。另一方面要设计出系统、完整且具有操作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薪酬激励政策。如建立健全学科发展,在现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全国统考制度和国务院学位专业目录中,增加全科医学的内容[6];制定落实其薪酬、社会保障、岗位编制、职称评定等优惠政策,缩小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之间收入及地位的差距。

3.4 政府落实激励和优惠政策,增强全科医生岗位吸引力

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全科医生的薪酬待遇,加快推行全科医生补偿制度。一要提高人员工资水平,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二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分配制度,考核内容以医疗服务技术水平、质量、数量、病人满意度等为指标。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在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倾斜。三要设立全科医生岗位人员特殊福利津贴,对长期在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表现突出的人员发放奖金。

[1]肖纯怡,程晓明.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与全科医学教育现状分析[J].中国全学,2003,6(8):642.

[2]丁静,黄凯.全科医生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4):1140-1141.

[3]王陇德.建立解决农村医疗人才缺乏问题的长效机制[J].中国卫生经济,2005(1):6.

[4]刘露,江启成.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比较与反思[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12):940-942.

[5]代涛,黄菊,马晓静.国际全科医生制度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分析及政策启示[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5,8(2):1-7.

[6]任伟,姚岚,冯友梅.国内外全科医生制度现状及启示[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4):509-510.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General Practitioner Team in Our Country

CUI Chuan-xia1,SUN Bin1,TANG Li-min2
1.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Shandong Province,266003 China;2.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Shandong Province,266071 China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onstruction status of general practitioner team and provide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in the future.Method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development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in our country currently were analyzed and th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s.Results In recent years,some achievements had been obtain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and there were still some problems,seriously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medicine.Conclusion We can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eneral practitioner team in our country by broadening the source channels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enhancing the awareness and attention to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s,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ulture and education of talents,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enhancing the attraction of general practitioner post.

General practitioner;Development status;Problem

R192

A

1672-5654(2017)07(a)-0139-03

2017-04-06)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19.139

崔传霞(1992-),女,山东临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唐立岷(1971-),男,山东青岛人,博士,硕士导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E-mail:qytlm@126.com。

猜你喜欢

社区卫生全科医生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防、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探索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最美医生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社区卫生服务应再上层楼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