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剑平:未来农村的另一条现代化路径

2017-08-31文王幸芳

杭州 2017年8期
关键词:综合体农业产业现代农业

文王幸芳

陈剑平:未来农村的另一条现代化路径

文王幸芳

在植物病毒的科研领域,他潜心学问,早已颇负盛名。怀揣一份对农民的真挚情感,他继而为着“三农”事业奔波,叩问艰辛。

他说,我原来想的是从“I”到“T”,一生做好一件事。“I”就是“我”,把自己的科研工作做好,再变成“T”(Team),把团队带好。但现在,他余生做好这两件事外,还要加一件,做探索解决中国农村发展短板的事。

受访人

陈剑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省农科院原院长

记者:2012年,您首次将综合体的概念引入农业领域。这5年来,您边研究边实践,对于现代农业综合体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2017年2月5日,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田园综合体”概念。在您看来,这两者的内涵是否一脉相承?

陈剑平:现代农业综合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和综合开发模式,是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高级形态和升级版。农业综合体是解决产业的问题,解决一个村、一个园区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除了解决产业、就业问题,还要解决好农民的房子和生活问题。而农业综合体概念提出的初衷,是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目标,以提升农业产业为根本,提高小农户的农业经营水平和经营效率,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连接,把中国小农引入现代化发展轨道,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走出一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我心目中的理想农镇是农业产业发达的地方,一二三产融合,创新创业,科技支撑、文化创意、绿色化全产业链,农民生活富裕;是美丽的地方,人与环境和谐友好,人是环境的保护者、共生者,小镇因为人而获得生命和生长;是微笑的地方,人与人的和谐,构建熟人社会,破解现代文明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对抗;是安心的地方,人与自我的和谐,“此心安处是吾乡”,是一个可以融入归属的地方,是一个可以重塑自我的地方,是一个可以叶落归根的地方,是一个可以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田园综合体与农业综合体有相似之处,也有内涵区别,都是对拓展农业发展方式有宜的探索与实践。

记者:看得出您对这方面的研究非常深入。您的专业是微观科学研究,为什么会想到去做现代农业综合体?

陈剑平:这里面有一个触动我的故事。有一次,我到浙江淳安农村扶贫,看到一个小女孩坐在老屋门槛上,我问她你最向往的是什么?小女孩回答:“我最向往山核桃成熟的时候。”“你是不是很喜欢吃山核桃。”“我才不喜欢吃呢。”“那你为什么向往山核桃成熟呢?”“山核桃成熟,我爸妈就回家了。”原来,这个小女孩是个留守儿童。中国有3.7亿农民工,6000万留守儿童,我很想为这些思念爸爸妈妈的留守孩子做点什么。现代农业综合体的实践会是个很好的切入口。

记者:在您的这份为“三农”着想的体恤下,在嵊州,如火如荼开展的蓝城理想农镇是您的这份情怀落地的试验田和最好实例吧。当时有一种说法是,蓝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正是听了您的一番话后,才有了创办这个理想农镇的念头。您能描述下当时的情况吗?聊聊您和蓝城农业小镇的渊源吧。

陈剑平:5年前,我给宋卫平董事长讲了刚刚我讲的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我给很多企业家都讲过,但他们几乎都没有什么反应。但宋卫平董事长却无不忧虑地回应:“是啊,我们工地上就有很多淳安的农民工,孩子病了,常为误工费、交通费,硬是不回家。”在交谈中发现宋董事长是个非常有社会责任感、有人文情怀的企业家,我不顾初次晤面,冒昧地进言:“宋董事长,你房子造得那么好,都是农民工帮你造的,不少房子都是造在农民土地上的,你赚了这么多钱,是否该帮帮农民啊?”宋董事长情深意切地回应:“我早有这个想法,只是对农业不了解,不知道该怎么做。”即时邀请我到他的绿城集团做一次农业产业与农业科技的专题讲座。不久他毅然决定要跨行做农业,并愿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合作成立了绿城现代农业责任有限公司,地点选择在浙江省嵊州市。嵊州市委市政府对实施现代农业综合体探索这个项目一拍即合,积极支持。

我们要做的是农业园区的升级版,我们设计的农业综合体模式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驱动力,整合农业全产业链,实现农业功能的拓展与融合,突出农业科技支撑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成多种类型农业园区相结合的综合体。

记者:这个倾心打造的特色农镇,真正的现实落地与最初构想的有差距吗?

陈剑平:基于农业综合体建设特色小镇,蓝城集团的目标是力争在全国建100个,用这100个特色农镇示范带动全国一万个特色农镇的建设,以解决2~3亿农民生产、生活、生机的问题。梦想放到现实中,还是困难重重。在这条前行的道路上,会有政策资源的瓶颈需要去突破,比如思想认识、农镇标准、顶层设计、建设用地指标、农业产业与房产融合、融资、农民权益与收益等问题,急切需要政府进行系统研究解决。一个农业园区和一个农村房地产项目机械地组合,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农镇。这样的农镇是没有生命力的,农业园区最终也只能是一个噱头,从而农镇项目终究成为一个变相了的房地产项目。这些观念上的误区一定需要澄清,同时,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在审批时加以甄别。

记者:这次“田园综合体”概念的提出,是否可以视为一种可喜的信号,全国各地也掀起了探索热潮,这也是次观念上的洗礼和更新。

陈剑平:在建设田园综合体上,要避免一拥而上的狂热倾向,要避免过度的“长官意志化”,要防止田园综合体“房地产化”。以农旅为核心驱动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构建多功能复合和多业态组合,建设美丽乡村,这是目前大多数对田园综合体的认识和正在探索的模式。不过,我觉得这种模式不应当成为一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模式。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要避免农旅产业代替农业产业的倾向,不然剑走偏锋。因为只有具备老天爷经济——自然景观和老祖宗经济——历史文化积淀两个前提条件的地方,才适合发展旅游,把老天爷经济和老祖宗经济融合起来,变成老百姓经济。但这样的地方并不多,否则,都是人工建造的,是重资产,难以盈利。农业的三大基本属性是保障粮食安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这是永远不能偏废的。农业的核心产业、主导产业、支撑产业和配套产业都必须围绕这三大基本属性来展开。当然,在适当的地方,以适当的形式发展农旅是可以的,但它必须为发展农业产业服务,应该是农业产业派生出来的,是农业配套和延伸产业,而绝不能替代农业作为主导产业。

←嵊州现代农业基地局部

记者:您认为现在我们坚持的探索性实践,最大的意义是否在于是为未来农业发展提供范式,从而引领新变革?

陈剑平:农民为什么向往城市生活,一是就业,二是城市文明。如果把城市文明移植到农村,让城市的阳光雨露撒到农村里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交通、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农民就能过上城市人一样幸福的生活。再加上农村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把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融合打造成新的农村,农村就会变成城市人向往的地方。

中国改革开放过去40年主战场在城市,未来30年主战场将逐渐转向农村,真正解决“三农”和城乡一体化的问题。我希望的是,借鉴城市商贸综合体的服务业集聚、城市产业区与生活社区融为一体的农业综合体创新思路,应用于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创新,形成农业科技、资本、人才等先进要素集聚,循环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等农业新业态集合,新产业体系、新科技体系、新服务体系等支撑体系集束,农业生产新园区、农民生活新社区、市民康养新景区融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新平台。

希望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多一条实践路径。

猜你喜欢

综合体农业产业现代农业
深入考察调研 携手打造现代农业高地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Bořislavka社区综合体
Tikkurila教堂及住宅多功能综合体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启动会成功召开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西班牙AIGÜES DE VILAJUÏGA建筑综合体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农业产业基金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