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建一个村落文化共同体

2017-08-31文张永谊

杭州 2017年8期
关键词:村落乡愁传统

文张永谊

再建一个村落文化共同体

文张永谊

↑桐庐县横村镇

今年年初,杭州市委、市政府全面部署了“联百乡结千村访万户”的活动,机关干部下沉一线,走村入户,感受农村变化,共商农村发展、农民致富之计。笔者到了桐庐横村镇白云村,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给偏远农村带来的发展变化,也感受到农民守住了“绿水青山”,也盼望着让它尽快变成“金山银山”,如何寻找到“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路径,还需要我们从长计议,认真地思考“变”的路径。

从离乡到返乡

白云村,位于横村镇西部,超过85%的人口外出经商、打工、求学,是典型的“空心村”。上个世纪80年代,白云村响应“想致富,先修路”的号召,修通了乡村公路,农民走出了大山,农产品销到了山外。如今,我们走进白云村,他们依然提出要“先修路”,而今天的“修路”则是为了打造“城里人的第二故乡”,让外面的人“走进来”,做乡村旅游、乡村旅居。修路目的的变化,彰显的恰是农村发展的大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了一个“争做城里人”到“争做乡村人”的历史变迁。“美丽乡村”的建设,一方面为农民创设了优美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则迎合了城里人的审美需求,许多人渴望返璞归真,融入自然、愉悦身心,追求自我、生态生活。因此,一个空心化的村落,要让那些闯荡过、打拼过,有了一定经验与资本积累的人回乡创业,再造乡村,把没落的村庄重新激活,以文化传承为引领,恢复原生态的居住、原生态的农耕,让情怀落地,让心灵有所寄托,让更多的人体验并拥有自由洒脱、纯粹自在、心灵回归、天人合一的生态生活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是强调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保护好生态环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祥和宁静的山水田园风情,是吸引人们回归乡村的重要因素,而乡村道路、乡村民宿的建设,恰是再造故乡的好方法,乡村文明不仅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构成中华文化生命体的细胞,携带着民族文明演化的秘密和基因。因此,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我们都需要故乡,栖居的故乡、心灵的故乡!

从旅游到旅居

我们处在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度,拥有适合乡村旅游、旅居的丰富农业资源,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如何表达乡村文化、如何从乡村旅游发展为乡村旅居至关重要。我们在走访中会发现,困扰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难题,在于村落空心化、发展动力不足、发展资金缺乏。我们又要看到,任何发展都需要“时机”,传统村落已经成为越来越稀缺的一种资源,开展旅游、旅居可谓“势在必行、大有可为”,城市反哺农村、发展反哺乡村的时机已经成熟。传统乡村生活的闲适性,正是当下民众喜欢旅居乡村的心态,正是休闲旅游市场追求的方向,具有无穷的吸引力。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切忌资本圈地,切忌短视行为。当下部分开发将原住村民悉数迁出,让投资者入驻经营,迎合低层次的旅游市场,媚俗于眼下畸形的社会心理需要,打造纯粹的“乡下城市宾馆”,失去了乡村乡韵、乡魂。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急功近利,原生态地保护就是一种科学发展,带有文化基因的传统村落,没有文化融入的开发,真不如不开发。如果走进一个村落,没什么惊奇炫目,没什么惊艳激动,只觉得一切就是留存在童年记忆中的样子,平和、喜悦充盈心灵,有一种“住”下来的激动与冲动,我想,这便是“回家”!

调查显示,目前全球约有3%的国际游客为乡村旅游者,并且乡村旅游正在以年均增幅6%的速度发展。清新的田园风光、恬静的自然环境满足了都市人远离喧嚣、返璞归真的情感需求,让逐渐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回应有的价值和生命的延续。而以乡村旅居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可以将居住和旅游融为一体,舒缓紧张的竞争性生活,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达到生活和工作无间相融的生命状态。我很欣赏白云村郑城村的民宿建设,他们修旧如旧,保留了这个村庄原生态的风景和原真性的人文,恢复了天人合一的慢生活环境,古朴纯真,恬淡静谧,原汁原味,成为一种文化、精神、灵魂的载体,是我们心灵回归的“桃花源”。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我想,这或许是杭州市新农村建设的下一片“蓝海”,为大量“空心村”的再建寻到了路径。

从传承到再建

我们走访到的“空心村”并非个例,解决大量“空心村”问题,人们直接的思路就是搞旅游开发,专家这样说,领导这样想,村民也这样渴望,朝思暮想“村道两旁停满了一望无际的私家车”,大量的城里人跑到农村来消费。这,已经成为波及面极广的思维定势。坦诚地讲,在目前条件下,如果方法得当、措施正确,通过旅游展示、传播、发挥村落多方面文化的同时,提振经济、惠及民生,形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是值得鼓励和支持的,也是非常可取的。但是,“新农村建设就是开发旅游赚城里人钱”的思维定势一旦形成,必然会阻碍对其他发展途径的探索和实践,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之路会越来越窄。传统村落的核心价值在于包括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在内的文化血脉,传统村落的旅游绝不能离开这个基本点,乡土文化才是乡村旅游的立足点和灵魂。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依托乡村丰富的自然环境、人文资源、农业基础,发展集农耕文明、观赏、娱乐、体验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应该是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当下乡村旅游的开发涌入了大批的商业资本,资本的天性是“嗜血”,寄希望于它自发主动地保护发展文化,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钟情于短期的开发、短期的收益。而新农村建设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再建,不是投资者的博弈,不是设计者的竞技,不是让农民来演戏,只有复兴了乡村文化,房屋宜居了、村庄变美了、产业导入了,进而吸引返乡人群,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让感念以往悠闲自在、淳朴敦厚的乡村生活成为现实。

因此,开发传统村落的旅游,应该充分地、坚定地认识到,传统村落的核心价值在于传承和弘扬文化基因,不可为一时利益而损害传统村落的核心价值,要以其村落文化的保护、传播和发挥为出发点,努力通过旅游的外来刺激,服务于重启村落的内源发展力,再建村落文化共同体。

从乡愁到文化

传统村落不仅有陶渊明笔下的乡村情境和美好意蕴,更有浓厚的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是以乡村为主导的文明,它是民族的记忆、民族的乡愁。留住乡愁,就是要把承载传统特色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好;留住乡愁,需要的是原生态的传承,原汁原味留下来的记忆;留住乡愁,还要延续“乡愁”,这又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

“乡愁”其实就是人的恋旧情结,留住“乡愁”就是守住文化,守住我们心灵的寄托,守住精神的家园。从文化的角度看,乡村旅游是一种依赖于乡村资源感受和体验乡村文化的旅游活动,其“聚焦点”就在于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文化特性和本真属性,留住这些活态风情,古村古树古建筑是乡愁,好山好水好生态是乡愁,独具地域特色的建筑是乡愁,传统风俗人情也是乡愁。传统村落、传统风情,还珍存着人类童年时代未泯灭的初心,守住了它们,就是守住了乡愁;守住了乡愁,也就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桐庐县横村镇白云村

中国古代农村是耕读乡村、耕读传家,劳作滋养身体,读书修身养性,由此形成古代乡村特有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良性循环模式,乡村文化的丰富多样,传递着迥异于城市生活的恬静意境。随着“田园综合体”试点的推进,人们将从单纯的观光欣赏转变为追求深度的体验,在参与生产劳作和民俗工艺的活动中,体会到农耕文化知识和乡土生活经历,人们对乡村、对传统、对文化便会自然生成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新型的乡村文化体系,应该是实现乡愁梦的有效载体。

在我看来,“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必然承担起乡村环境空间和精神文化共同存续的重任,更多地追求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多地追求与自然、生态、文化的共融与共存,把新农村建设成既是人们享受新鲜空气的空间,也是人们创新创业、安放心灵、寄托乡愁的空间。

猜你喜欢

村落乡愁传统
乡愁
乡愁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九月的乡愁
油画《村落》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回头一望是乡愁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