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正确理解抗生素在动物养殖业上的地位和作用

2017-08-30沈建忠中国农业大学

兽医导刊 2017年15期
关键词:养殖业兽药农业部

沈建忠/中国农业大学

如何正确理解抗生素在动物养殖业上的地位和作用

沈建忠/中国农业大学

一、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动物养殖业中,抗菌药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抗菌药物在养殖业中的作用无可替代,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抗菌药物从发现之初即用于动物疾病的防治,国外在上世纪50年代将抗菌药物用作饲料添加剂,我国将抗菌药物用于饲料添加剂始于上世纪70年代。目前用作饲料添加剂的抗菌药物约有60种,常用的有20余种。

我国是兽用化学制剂使用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其中抗菌药物使用量超过化学制剂主用量的70%,约三分之二的抗菌药物用作饲料添加剂。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0万吨抗菌药物用于养殖业。

2015年《中国兽药典》共计收录2 031种兽药。药物添加剂(含抗球虫药、促生长剂)占6%。我国每年使用抗菌药物原料约20万吨,50%用于养殖业,其中60%以上用作饲料药物添加剂。2013年抗菌药物用量排名前六位的是:氟苯尼考、多西环素、粘菌素E、恩诺沙星、杆菌肽锌、阿莫西林。

我国农业部2001年9月4日发布了《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农业部公告第168号),根据药物使用情况,将饲料药物添加剂分为两类:(1)具有预防动物疾病、促进动物生长作用,可在饲料中长期添加的饲料药物添加剂,产品批准文号需用“药添字”,共33种(农业部公告第2428号,2017年4月1日起粘菌素被禁用作饲料添加剂);(2)用于防治动物疾病,并规定疗程,仅允许通过混饲给药的饲料药物添加剂(包括预混剂或散剂),产品批准文号需用“兽药字”,共24种(须凭兽医处方购买使用)。

美国FDA已批准了45种抗菌药物,246个饲料添加剂品种,是允许使用饲料添加剂最多的国家,其中多数需要兽医开处方,少数则不需要,如杆菌肽锌和亚甲基水杨酸杆菌肽等。

据估,全球生产的抗菌药物有50%用于食品动物上。根据统计,欧盟国家平均每生产1 kg肉要使用平均100 mg抗菌药物,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养殖集约化和治病促生长等方面用药,抗生素使用量往往要翻番。按照2013年养殖业全年使用抗菌药物的报道来看,每年使用8.424(16.2x52%)万吨抗菌药物,同年肉产量8 536万吨,按此估算,我国每生产1 kg肉要使用抗菌药物987 mg,与国外相比,确实存在着过量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

抗菌药物的滥用,给我们带来了药物残留和细菌耐药菌问题。“饲料”加抗菌药物;“中药产品”加抗菌药物;“疫苗”中加抗菌药物防腐;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组方使用;多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动物养殖中使用人用抗菌药物等现象,都是现在亟需解决的。

面对兽药残留超标,我国近年来加强了兽用抗菌药的监管。

2013年9月,农业部发布了《兽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办法》,开始将抗菌药物纳入兽用处方药物管理。2015年6月,农业部发布公告,决定自2016年1月1日禁止食品动物使用诺氟沙星、培氟沙星、洛美沙星、氧氟沙星等4种抗菌药。2015年7月,农业部发布了《全国兽药(抗菌药)综合治理五年行动方案》。2016年7月,农业部发布公告,决定从2017年4月起停止硫酸粘菌素用于动物促生长。2016年8月,14部委联合发布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将进一步加强兽用抗菌药物的研发、生产、流通、应用的监管和耐药性监测,应对动物源细菌耐药带来的风险挑战。

2017年3月22日,农业部公布了《全国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性行动计划(2017-2020年)(征求意见稿)》,2020年实现“重点实施促生长兽用抗菌药物逐步退出工程”,开展促生长人兽共用抗菌药物风险评估工作,如金霉素预混剂等产品,计划到2020年前完成清理退出工作;开展促生长动物专用抗菌药物风险评估工作,如黄霉素预混剂等产品,到2020年形成保留或退出的政策建议;开展喹 啉类抗菌药物风险评估工作,如乙酰甲喹、喹乙醇、喹烯酮等品种,到2020年形成逐步退出方案。

二、残留监控

1.残留产生的原因。

(1)违法使用:使用禁药、淘汰药、人用药、原料药。

(2)兽药质量不合格或不稳定:兽药中含不明成分或成分超标。

(3)标签外用:改变用药对象、超剂量使用、改变给药途径、改变给药间隔和用药次数。

(4)不遵守休药期:屠宰前用药掩藏症状。

(5)随意配伍:互相影响体内存留时间。

(6)饲料、环境污染:无意残留。

2.兽药残留的特点。

(1)复杂性。肉、蛋、奶、心、肝、脾、肺、肾、脂肪、皮肤、毛发、尿液中均有残留。

(2)隐蔽性。感官难于判断,除非有颜色变化,例如苏丹红、孔雀石绿。

(3)微量性。一般均在ppb水平,大约在10-9kg左右。

(4)蓄积性。可在动物和人体特定靶器官蓄积。

在原本基础上设置墩式基础,使建筑物在较好的土层上更加稳固。此方法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挖坑,然后将混凝土填入其中,使其更加稳固,适用于水位低、基础浅的地区。混凝土墩分为两种类型,即连续与间接,当间接土墩的承受力达不到要求时,采取连续混凝土墩的方式。加深基础加固法的施工工艺为:在建筑物的附近开挖导坑,尺寸通常为1.3 m×0.8 m,挖至1.4 m左右,混凝土浇筑至约70 mm,然后进行2 d的养护,将速凝剂与膨胀剂以适当的比例调配后灌注其中,充实水泥浆,最后挖坑、修筑混凝土墩,直至工程托换全部完成。

3.兽药残留认识的误区。

(1)检出率≠超标率。

(2)仪器分析检测限越低越好,关键是定量限。

(3)快速检测产品的两个极端认识误区,万能vs无用。

(4)快速检测技术及产品的地位。

(5)夸大兽药残留的危害。

4.发达国家兽药残留防控的特点。部门高度配合;监督机制完善;强调可追溯性和后续行动;监控计划设计科学、操作性强;严格兽医检查制度;政府工作透明公开。

5.控制兽药残留的关键在源头,研发、审批、生产、流通、使用各环节。

检测兽药残留的方法主要有快速筛选检测技术(包括微生物分析和免疫分析)和定量确证检测技术(色谱法和质谱法)。

三、细菌耐药性

FAO、WHO、OIE等国际组织高度重视动物源耐药菌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多次召开会议商讨对策。2013年3月OIE在法国巴黎召开食品动物谨慎使用抗菌药物会议,60多个国家的官员和专家参会讨论并达成共识。

1.碳青霉烯耐药性的现状与趋势。

碳青霉烯是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目前治疗多重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最有效的抗菌药物。2009年首次发现携带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基因的“超级细菌”。耐碳青霉烯肠杆菌能够对所有已知的β-内酰胺酶抗生素(包括碳青霉烯)耐药,根据美国CDC统计,全球每年约有23 000人直接死于耐药菌导致的感染,泛耐药肠杆菌流行已经失控。

我国于2011年首次从山东发现动物源(禽)的NDM-1阳性鲁菲不动杆菌,随后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发现了动物源NDM型碳青霉烯耐药菌。

2.细菌对多粘菌素耐药的现状与趋势。

自上世纪80年代起,许多国家将多粘菌素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动物促生长和疾病防治。细菌对其产生的耐药机制主要为染色体介导,不宜水平传播。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机制为:PhoP/PhoQ和/或PmrA/PmrB双组分调节系统的激活引起一系列脂质基团的修饰,从而导致脂多糖结构的变化。

3.畜禽源MRSA的流行现状与趋势。

首株耐甲氧西林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英国被发现,随后在世界各地的医院、社区、养殖场广泛流行,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的“超级细菌”。

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MRSA列为12种对人类健康最具威胁的细菌中“高度致命”级别。

目前,我国多地区已分离获得猪源MRSA,包括黑龙江、河北、陕西、湖北、四川、北京等11个地区,MRSA携带率约为11%。主要流行克隆为ST9型,未发现猪源ST398型MRSA。欧美发达国家LA-MASA的携带率大多在1%左右。相当于亚洲其他国家(日本0.9%,马来西亚1.4%,韩国3.2%),我国猪源MRSA检出率较高,比泰国猪源MRSA10%~40%略低。

四、启示和应对策略

1.养殖业发展仍离不开抗菌药物,合理、谨慎使用是关键。

2.兽药残留需从养殖源头、运输、屠宰、加工和贮藏等各环节全程监控和管理,包括加强兽药质量、落实处方药制度,人兽药分离。

3.耐药病原菌可能在动物-食品/环境-人体之间传播,加强兽医-医学合作,采取共同措施。

4.尽快落实兽药残留和细菌耐药性风险评估,逐步淘汰危害大的兽药品种。

5.开发新型动物专用抗菌药物及替代品。

6.提高规模化养殖的比例,提高畜禽养殖水平。

猜你喜欢

养殖业兽药农业部
兽药残留检测中的优化与应用
养殖业如何应对饲料成本高企
未来三年农村养殖业发展方向
食用菌多糖作为添加剂在养殖业中的应用
农业部一号文件关于养猪都说了啥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
中兽药在家禽养殖中的作用与应用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
兽药
农业部将实施H7N9流感根除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