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水平的调查研究

2017-08-28刘海英陈天刚

黑龙江科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外表独生子女心理健康

刘海英,陈天刚,吴 靖

(1.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 2.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安徽 芜湖 241000;3.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 200000)

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水平的调查研究

刘海英1,陈天刚2,吴 靖3

(1.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 2.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安徽 芜湖 241000;
3.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 200000)

对629名女大学生进行自我客体化问卷测试,探讨当代女大学生的自我客体化现状。结果发现:a.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水平得分负值居多,负值占调查总数58.6%,正值比例为41.4%,平均值为-1.73,标准偏差为13.14,其中自我客体化水平得分偏高,在13分以上的样本为119个,占19%;b.自我客体化水平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c.自我客体化水平在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由于在性客体化环境中女性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外表会被他人作为主要观察和评估的对象,她们会内化一种第三者的视角,将自己当作基于外表被观看和评价的物体来看待,Fredrickson和Robert把这一过程称为自我客体化(Fredrickson&Robert,1997),性客体化通常是指女性的身体部位或者性功能脱离本人,沦为纯粹的工具或者被视为能够代表女性个体本身(Bartky,1990;孙青青,郑丽军,郑涌,2013)。研究表明,在性客体化环境中,女性会体验到一种社会性焦虑,长时间的社会焦虑会导致抑郁情绪(Peat&Muehlenkamp,2011),女大学生的自我客体化与性功能障碍关系显著且身体羞耻在中间起中介作用(Calogero&Thompson, 2009a;Tiggemann&Williams,2012)。自我客体化用第三者视角关注自己的身体属性,想到的是“我看起来怎么样”,而不是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关注自身内在属性,想着“我能怎么样”或“我感觉怎么样”。自我客体化容易形成女性对身体外在形象的习惯性监控。持续的自我身体监控,会引起外貌和身体安全焦虑,减少心流体验,内部知觉迟钝,身体羞耻等,对女性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容易引起进食障碍、抑郁、性功能障碍等心理问题(郑盼盼,吕振勇,2015)。由此看来,自我客体化水平和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提高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做好重点关注对象的教育工作,了解女大学生的自我客体化水平状况非常必要。

1 方法

1.1 被试

分别在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合肥学院、宿州学院、滁州学院、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和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抽取样本。共发放问卷780份,回收问卷720份,回收率为92%,有效问卷共629份,有效率为89.8%。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由Fredrickson和Robert(1998)编制,赵方翻译和修订的自我客体化问卷(Self-objectification Questionnaire,简称SOQ)。该问卷包括5个与身体能力相关的项目和5个与身体外表相关的项目,共10道题目。要求被试对10个项目进行排序,最后用身体外表相关项目的得分总数减去身体能力相关项目得分总数,总分在-25分~25分,分数越高说明自我客体化水平越高。本研究所采用的自我客体化问卷具有良好的区分度,高低自我客体化组的p值小于0.001,差异显著。校标效度为0.476(P<0.001),重测信度为0.82(P<0.001),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1.3 程序及数据处理

采用SPSS18.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的描述性统计

表1 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分值分布表Tab.1 Score distribution table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 self-objectization

表1结果显示,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水平中的负值比例为58.6%,正值比例为41.4%,其中自我客体化水平得分偏高在13分以上的样本为119个,占总人数的19%。同时统计得出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得分平均值为-1.73,标准偏差为13.14。

2.2 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水平在独生子女方面的差异

表2 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在独生子女方面的差异Tab.2 Differences of female student self-objectivity in the only child

注:P>0.05。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独生子女与否对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水平没有显著差异(t=-.440,df=627,P>0.05)。

2.3 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水平在年级方面的差异

表3 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在年级方面的差异Tab.3 Differences of female student self-objectification in grade

注:*P<0.05。

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结果如表3所示,不同年级的学生自我客体化水平没有显著差异(F[3,625]=1.245,P>0.05)。

3 讨论

3.1 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水平负值居多,负值占58.6%,超过正值半数以上,所占比例较大。从整体数值上来看,女大学生的自我客体化水平大部分不高,这一结果与于庆鼎(2016)的研究类似(M=-6.29,SD=13.65),这可能是因为自我客体化涉及对他人视角的内化和对自身价值的看法,会受到自身和文化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今中国社会各种思潮涌动,社会价值观多样化也造就了女性差异化的自我价值认知,这可能是女性在自我客体化程度上表现出较强离散型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用于测试的自我客体化问卷,是通过被试报告对身体外表和身体能力两方面认知评价来排序,在被社会认可的价值观中认为身体能力比外表更重要,这就容易在女性理性认知层面认为能力重要,而在实际行为中更关注身体外表。通过团体辅导也发现,少数女大学生在自我客体化水平得分不高,但表现出了很强的身体监控倾向,所以被试在理性认知层面可能认为能力比外表重要,而实际行为中更关注外表。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水平得分高于13的人数为119人,占总人数比例约为19%。自我客体化水平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自我客体化程度较高的个体可能有较低的心理安全感和较高的外表焦虑水平(于庆鼎,2016)。从比例上看数字不大,但绝对人数不小,对于这部分女大学生应给予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3.2 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在独生与非独生子女方面的差异分析

非独生子女的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水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的自我客体化水平。在独生子女方面的显著差异可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的家庭环境中受到的教育更注重身体健康和能力发展,而较少因为性别原因被差异对待,在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性别差异化教育较少,孩子也缺少不同性别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对比影响。非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关注可能会因为性别不同而区别对待,女孩受到性客体化环境影响更多,不同性别兄弟的存在,可能会更强化女孩对女性性别差异化的性客体化环境的内化。

3.3 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在年级方面的差异分析

不同年级的学生自我客体化水平有显著差异,大二学生的自我客体化水平显著高于大一、大三、大四学生,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大一女大学生刚结束高中紧张的备考状态,那时候全身心投入准备高考,较少考虑身体外在状态,与他人的比较主要在学习方面。进入大学以后,通过一年对大学生活的适应以及大学时间相对充裕,男女生交往增多,大学里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也常常集中在大学二年级时期,在这些丰富的交往活动中更多呈现出性客体化文化环境的影响,使得女大学生在大二年级时自我客体化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进入大三以后,学业和就业的压力导致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水平产生波动,大体呈下降趋势。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在进入大三后开始面对迫近的就业压力,开始规划就业或考研,因此对身体外在属性的关注度会降低,大三、大四的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水平显著低于大二年级的女大学生,大四年级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得分均值最低。

4 结论

A.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水平的负值比例为58.6%,正值比例为41.4%;平均值为-1.73。

B.自我客体化水平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C.自我客体化水平在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5 建议

A.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有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方案,知识普及中需要有性别差异性,要帮助女大学生合理认识人的内在和外在对个体发展重要性,社会文化对性别差异性的影响,尤其是性客体化对女性的影响,使她们认识到女性身体外在虽然被看重,但内在能力和感觉对一个人的健康发展更重要。B.对女大学生进行适当的团体训练,使她们增强对身体机能和感受性的重视,运动可以改善理想身体意向对女性吸引力的消极影响(Prichard&Tiggemann,2012),因此在团体训练中注重女大学生身体活动的训练,帮助她们从过度的关注身体外在平衡到对内在能力和感受的关注上,提高她们的心理健康水平。C.可以把非独生子女和大二年级的女大学生作为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对象,给予适当的性别心理教育,针对自我客体化水平偏高的女大学生人群开展提升内在能力和身体感受的团体辅导训练,帮助她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 孙青青,郑丽军,郑涌.性客体化与女性自我客体化[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10):1794-1802.

[2] Peat,C.M.,& Muehlenkamp,J.J. Self-objectification, disordered eating,and depression: A test of meditational pathways[J].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2011,(35):441-450.

[3] Calogero,R.M.& Thompson,J.K. Potential implications of the objectification of women’s bodies for women’s sexual satisfaction[J]. Body Image,2009,(06):145-148.

[4] Tiggemann,M.,& Williams,E. The role of self-objectification in disordered eating, depressed mood, and sexual functioning among women a comprehensive test of objectification theory[J].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2012,(36):66-75.

[5] 郑盼盼,吕振勇,Todd Jackson .自我客体化对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极其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01):93-100.

[6] 于庆鼎,赵玉芳.自我客体化对女大学生外表焦虑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6,6(04):452-457.

[7] 方晓义,刘璐,邓林园,等.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与干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01):100-107.

[8] 于庆鼎.女性大学生自我客体化与外表焦虑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9] Prichard,I.,&Tiggemann,M.The effect of simultaneous exercise and exposure to thin-ideal music videos on women’s state self-objectification,mood and body satisfaction[J].Sex Role,2012,(67):201-210.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self-objectification level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LIU Hai-ying1, CHEN Tian-gang2, WU Jing3

(1.Department of Marxism,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u 243032, China; 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3.College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00, China)

A total of 629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were tested by self-objectivity questionnaire to explor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elf-objectivity of contemporary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The scores of self-objectivity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were mostly negative, the negative value accounted for 58.6% of the total survey value, positive value was 41.4%, the average value was -1.73, the standard deviation was 13.14, and the samples with high level (more than 13 points) were 119, accounting for 19%. b.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ne-child and non-only children. c.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vel of self-objectivity between the grade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Self-objectification; Mental health;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2017-04-16

本文系安徽省人文社科项目(SK2015A290)

刘海英(1973-),女,硕士,讲师; 陈天刚(1986-),男,硕士,中级教师,中学心理健康教研员。

B844.2

A

1674-8646(2017)12-0178-03

猜你喜欢

外表独生子女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可爱的外表下藏着恶毒的“心”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昆凌 甜美只是外表,我的心里住了个男孩
低调外表下的大惊喜 Rosso Fiorentino Pienza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