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浇灌心灵的甘霖

2017-08-26王娅婷孙磊

江西教育B 2017年8期
关键词:陈忠健康成长教授

王娅婷+孙磊

一次他乡邂逅,有幸结识了陈忠老师,进而拜读了他的“健康成长三部曲”。读着读着,有一种直抵内心、相见恨晚的强烈感受。这位年近古稀的长者,用了六年时间,撰写并出版了《一瓣心香——陈忠教授讲演录》《一往情深——陈忠教授交流录》《一点灵犀——陈忠教授案例录》。“三部曲”围绕着教育的一个核心话题——“人的健康成长”说事儿。

通读全书发现,“健康成长三部曲”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汇。一个简朴的工作室,一个智慧的老人,一个热情的微笑,一个温馨的握手,一番发自肺腑的谈话,一场声情并茂的讲演,一连串络绎不绝的求助者,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教育画卷。陈忠教授是这幅画卷的主角,也是这幅画卷的织造者。

陳忠教授的教育视野与育人实践有几点独特之处:一是立足高校,同时又对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大学以及研究生教育,乃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即整个教育链条给予关注,故而有高屋建瓴的格局。二是通晓文史哲、社会学、心理学及性学等多学科。他涉猎面广而深,再结合自身的观察和思考,致力于用文学的笔法去描绘,用可读可思可感的输出方式,同大众分享自身心得。三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的链接。他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再把实际操作经验提炼成理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使正能量自然流动。四是坚持坚守长效。他眼界开阔,不搞短期效应。

这样的“三部曲”,其风格必然是活泼的年轻态。难怪,一位“80后”的初中女老师读了作品后,写道:“这不是一个静止的老者。许多老人把所有的时光用以回忆,躺在往事的被褥中不愿起来。但陈忠教授是年轻的,虽然他年近古稀,但他仍是一个求知欲强烈的孩童:为什么黑夜没有光?为什么上帝拒绝人类的飞翔?为什么我们会哀苦,对快乐视而不见……”

(一)

《一瓣心香》是陈忠老师的讲演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陈忠教授就顺应时代,立足本土,面向全国,作各种讲演多达1800余场,听众近百万人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他的心中,“凡人都会自然成长,但倘若想‘健康成长,便离不开教育。具有人文精神的公民,更需要科普的熏陶和传播,更需要科学习惯的养成和民主素养的提升。”社科讲座便是面对群体的一种人文教育,是讲者与听者心灵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这是他与旁人有别的对讲演的定位。

他从数以百计的讲演稿中,精选了16篇,分爱国、做人、求学、访日四章。陈教授是一个有追求、有激情、有行动力的人,他以杨绛、周有光等百岁文化老人作为标杆,量度自己的言行,时刻提醒自己要坚守和笃行内心的初衷。所以,他跟青少年聊爱国、做人、求学时,从不就事谈事、就物谈物、就学谈学。他强调“目中有人,人中有心,心中有情”。第二章“做人”篇,他讲性别教育、情感教育、婚恋教育、感恩教育、家庭教育,因为这些在当下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失。第三章,他与大中小学生谈论求学之事,要求大家思考:“我为什么读书?”“我将来最想干什么?”帮助大家弄明白:学生不是读书机器,学生是人,是在学校读书的人;做人,要做主人,不要做奴隶;要做学习的主人,不要变成考试的奴隶、分数的奴隶。他从职业、敬业、乐业的递进境界中,阐释自己的教师观与学生观,深入浅出,耐人寻味。

爱国章的三篇,均以方志敏和他的《可爱的中国》为切入点,扣住理想信念、家国情怀、革命斗争、抗日救亡、狱中文稿、文化符号等内容,多层次多视角地诠释方志敏的爱国精神。陈忠教授充分利用江西丰厚的红色资源,让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史实与故事相结合,使爱国主义教育变得生动立体,看得见摸得着,容易入耳入心,也提升了育人的效果。在日本访学期间,他还把方志敏的事迹和精神介绍给当地学生,让方志敏精神影响世人。

(二)

《一往情深》是陈忠教授的交流集。这位年近古稀的“孩童”,在与老师、学生、家长、朋友和自我的交流中,探寻黑暗中的光明,给灵魂插上翅膀;穿过时光隧道里的哀愁,把快乐、幸福拥抱。陈忠教授用大量交流的经历,反复强调交流的意义,竭力告知青少年正确、有效的交流对于人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我们每天都好像在和很多人交流,但真正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又有多少呢?只有当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是一致、准确无误的时候,才能称作是一次成功的交流。现实的交流总是充满误解:你觉得自己明明说得很清楚,对方的理解却南辕北辙;有时仅仅为了说清楚一件小事,你耗费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和精力;有时一对非常相亲的父子、母女、师生,或非常相爱的伴侣,会因为交流不畅让彼此都受伤,消耗彼此的感情。

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在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封存在他们记忆里的父母、恩师的口传心授、谆谆教诲,双方平等交心的深入交流,是滋养人生的源泉。陈教授深有感触地说:“人生一辈子,倘若遇上一位好老师,那是一种幸运;倘若遇上一群好老师,那是一种幸福。我很幸运,我拥有幸福。”青少年时期,与朋友的交流、与自我的交流,就显得更加急切与重要。该文集中的万字长文《潜伏在成长过程中的亲情心结——穿越时空的“隔界”交流》,写了一位优秀的女孩,缘于不懂得如何与父母及亲人良性交流,从而不断遭遇心理伤害,从自卑、自闭、自咎、自残,最后走向自杀的令人心痛的故事。陈教授通过事实与经验告诉我们:缺失良好的人际交流,对于人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

《一点灵犀》是陈忠教授亲历的心理求助案例集。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迎来了拨乱反正、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大好春光,陈忠毛遂自荐,成为一所地方高校的文学老师。缘于一次次的偶然,他从文学跨界德育,又跨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实践。上世纪90年代初,他是江西省高校最早开设这方面选修课的老师,有数以千计的学生从他这里接受了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启蒙教育。25年间,他还义务接待心理求助近万人。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加上不断钻研,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心理“名医”。案例集中,包含了多名大中小学生、老师和公务员的心理求助故事,分设学之惑、考之惑、谊之惑、钱之惑、情之惑、性之惑六章,建构起完整的框架,涵盖面广、层次分明,既有丰富的内容,又有严密的分析。用陈忠教授的话说,心理求助就是面对个体的一种人文教育,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心理困扰、情感困惑时,是需要寻求他人的心理施助和自我的心理调节的,这是一种现代意识。

叫别人干不如做给别人看,这是培训行业里一句经典的话。陈忠教授做到了!陈忠教授不是一个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教育领域的角色转换以及在应用心理学领域不断拓展。陈忠教授用他的实践和人生经历说明了自强不息、顽强学习的重要性,他用行动为年轻人诠释了专心治学的内涵,他倾心教育,为教师做出了榜样。

按理说,心理求助者应该向陈忠教授致敬,可是,在书的前言中,十分意外,陈教授却明确表白,要向心理求助者致敬。他写道:“不管别人怎么说,不管别人怎么做,不管社会怎么变化,我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教师,应该向时代致敬!向生活致敬!向学生致敬!向一切爱我和被我爱的人致敬!学会感恩,乃做人之道。”如前所述,陈忠教授不是心理学家,不是心理咨询师,他就是尽一份人民教师的良知和责任!坚守情本位,陈忠教授用自己的爱心、真诚、耐心,营造出心与心相融的氛围,共同寻找心理平衡的“金钥匙”,打开学生健康成长的大门。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

猜你喜欢

陈忠健康成长教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Femtosecond enhancement cavity with kilowatt average power∗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1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2
因为有你,我才健康成长
携手,让我们一起走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