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以浙江制造业为例

2017-08-24蔡舒恒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副教授

中欧商业评论 2017年8期
关键词:浙江省浙江制造业

文 / 蔡舒恒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副教授

张云路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研究员

许佳栋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研究助理

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以浙江制造业为例

文 / 蔡舒恒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副教授

张云路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研究员

许佳栋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研究助理

“浙江制造”公共区域品牌,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可行路径。

中国制造在近年来遇到了诸多挑战。首先,随着生产综合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传统制造业依靠人力成本相较于其他发达经济体低的竞争优势持续减弱。加之中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尚未得到改善,中西部地区产业链配套仍不完善,物流成本偏高,其承接东部要素成本型的产业和订单转移的力度不强,这导致2016年前10个月,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欧盟市场份额比2015年同期下滑1.8%,在美国份额下滑1.2%,在日本份额下滑2.1%,而同期部分东南亚国家,包括印度的同类产品在欧美日的市场份额均有所提升。伴随美国新一届政府上台,复兴美国制造业的政策所带来的美国制造业在中国布局的回撤和未来贸易摩擦的隐患也日益凸显。

中国制造的新发展:经济结构重构和增长动力重塑带来新变化

经济的下行以及制造业企业利润的萎缩,给了中国制造业企业更多的机会来重新思考战略布局。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开始摒弃原先机会主义主导的发展思路,正在尝试布局更多前瞻性和综合性的生产工具和管理系统。

数据和信息驱动的生产力提高首先,数据和信息成为中国制造业企业战略规划当中,被强化的最大要素,它们为企业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部署和执行战略以及预测绩效给出了扎实的依据。同时,量化的管理工具也被更多的制造业企业引入到了日常的管理当中,其中,建立在数据之上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等工具开始被更广的制造业企业所接纳,这也符合未来工业生产中,生产、运营和销售以数字为驱动的基本趋势。更进一步,2013年,工业4.0的概念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被提出: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cyber-physical system),将使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其中信息成了转型的关键。

结合互联网前沿科技的跨行业融合互联网和制造业紧密融合,互联网和传统行业深度整合,将成为中国制造对其他发达经济体制造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机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都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而正好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在研发上正在大规模地布局这些方面的商业化应用。这也为中国的制造业在这方面的整合提供了大量跨界合作机会,以及丰富的人才储备。

伴随着消费升级的产品创新中国制造业企业除了初期关注国际成熟市场之外,也开始逐渐把注意力放到了日趋成熟的国内市场。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对产品质量、创新性等要求的提高也在逐渐帮助中国制造业企业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它们可以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对需求的响应时间也越来越短,对服务质量的保障越来越高。当然,回归到制造业的本质,产品品质是一家制造业企业立足的根本,也是必然要着力打造的核心竞争力。

日益注重自主品牌打造最后,中国制造业企业在近年来更加注重自主品牌的打造。在早些年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的经验当中,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意识到,代工生产在国际分工体系当中的出路越来越窄,自身产品的可被替代性越来越强,这也直接导致了OEM模式利润的逐年下降,甚至负利润。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部分中国制造业企业在近年来要做自主品牌的决心,而支持其自主品牌培养的,正是中国制造业企业围绕着品质所进行的全方位创新。

从表象上看,以上制造业发展的新特征是经济增长放缓造成的,但本质上是经济结构重构和增长动力重塑所带来的。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是一个从经济学当中要素驱动型增长向着创新驱动型增长过渡的过程,这一转型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这些新特征会带来新的经济平台和机会,制造业必须要适应这个过程。

“浙江制造”区域公共品牌:“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的地域性实践

区域品牌缘起和改革开放初期浙江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的动力,是获取国际市场上更高的利润和得到出口退税不同,目前浙江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的动力,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借助引进国际一流技术,执行国际先进标准,加快其自身的成长速度。本研究团队之前的研究发现,六成以上的中国企业期望通过国际化来实现自身战略竞争力的提高,这个比例放在浙江省这样一个更加外向型的经济大省会更高。浙江制造企业很早就意识到,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经济分工体系中立足,就需要有国际标准的认证作为背书。

浙江省制造业企业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外向型特点和浙江省的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条件密切相关。首先,浙江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海岸线漫长且不规则,拥有众多世界级的良港,这使得其成为海外交流的肇始点。加之浙江省可耕种土地的面积相对较少,浙江人自古具有强烈的海洋观念,创造了与内陆农耕文化不同,更富开放精神的海洋文化,这让浙江人更早走上了向外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外向型发展道路。也因此,浙江省的开放意识要更加强于其他的省份。表现在数据上,自从2003年来浙江省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都在50%以上,远远高于同期其他地区的平均水平(图 1)。

浙江省的海洋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的农业和手工文化的发展。因为浙江省在地理条件上呈现的“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特点,浙江省的农业一直都保持着精细耕作的特点。也因为丰富的山川资源,自古以来,浙江地区在传统制造业上就占有一席之地,在消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具有代表性的匠艺,如东阳木雕、龙泉青瓷、湖州湖笔、杭州丝绸等都是具有悠久匠人精神的制造品。这些传统的匠人在浙江的历史上也有着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因为这些具有工匠精神的产品,浙江一直都是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更进一步地,浙江省一向以来都具有务实的历史文化传统。

图1 浙江省对外贸易依存度

由于相较于其他地区先发,所以浙江省的制造业要比其他地区更早地看到了转型的压力。转型中,建立一个能够助力浙江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的品牌建设制度体系显得很有必要。“浙江制造”区域公共品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浙江制造”品牌的战略构想始于2013年,是以“区域品牌、国际标准、市场认证、国际认同”为核心的品牌建设制度体系,以“高标准+严认证”为主要特征,符合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的品牌建设新路径,运用高标准来引领高品质发展,对符合高标准、高质量要求的浙江企业和产品进行认证,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和行业标杆,其入围的企业和产品都代表了浙江制造业最高水平,是浙江制造业的“标杆”和“领导者”。浙江省政府期望能够以点带面,完成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的战略布局。

接轨国际标准目前,发展中国家的认证体系仍然还是以模仿主流的发达工业国家的认证体系为主,但考虑到地区发展状况不均质,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在国家层面统一的认证体系的发展,并且以某个地区范围为基础的认证在国际上尚缺少标杆参照。所以“浙江制造”品牌建设体系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浙江地区制造业领先于国内平均水平的一个适应,也是浙江省政府在品牌建设制度上的一个创新。

“浙江制造”标准体系应用“A+B”的模式,A标准即《“浙江制造”评价规范》标准,对“浙江制造”品牌企业提出“品质卓越、自主创新、产业协同、社会责任”的特性要求,这承担了“浙江制造”的标杆责任。B系列标准代表的是“浙江制造”个性产品的综合要求,集中呈现了“浙江制造”产品标准“精心设计、精良选材、精工制造、精诚服务”的内涵。此外,“浙江制造”积极与国际知名的检测认证机构如美国保险商试验所(Underwriter Laboratories Inc.)、天祥集团(Intertek)、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SGS)、南德意志集团(Technischer Überwachungs-Verein,TÜV)合作,体现了“浙江制造”区域品牌要接轨全球先进制造的定位。通过国际机构为“浙江制造”品牌背书,减少了出口技术风险和市场壁垒,为浙江企业和产品打通了国际、国内市场,提供了国际“通行证”。

就整体的战略管理而言,“浙江制造”的评价规范以卓越绩效模式为基础,对战略执行的落地性进行了非常详尽的指导,对战略目标按照时间的迫近性进行了拆解和分类,并对相关层次分解、细化,以实现战略目标。

强调综合战略能力“浙江制造”的评价规范当中,除了对入围企业提出了在生产上各方面的质量和品控的要求之外,更是对生产之外的很多要点提出了明确要求,而这些要求很多正好回应了我们所观察到的中国制造的新发展:信息和数据促进生产能力的提高,前沿科技推进产品开发能力的提高,消费升级催化的综合服务能力的提高。而这些能力也正是“浙江制造”综合战略能力的体现。以上构成了“浙江制造”综合战略能力的硬件。

就整体的战略管理而言,“浙江制造”的评价规范以卓越绩效模式为基础,对战略执行的落地性进行了非常详尽的指导,对战略目标按照时间的迫近性进行了拆解和分类,并对相关层次分解、细化,以实现战略目标。这在战略推进的各个阶段保证了“浙江制造”稳定领先的质量水准。甚至对入围企业的战略部署和战略执行都有着具体的入围标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入围的制造业企业的综合战略管理素质。以上构成了“浙江制造”综合战略能力的软件。

注重数据和信息对生产力的提高对应信息化的特征,“浙江制造”的评价规范当中对入围企业的信息管理也提出基本要求,除了推进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管理系统(CRM)的应用之外,还提出了企业建立知识管理的信息平台用于学习和交流的要求。“浙江制造”鼓励制造业企业在生产当中将装备数控化、机器联网、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的应用推进到更深的层次,以完成制造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而这带来的,同时还有基于绩效、质量、环境、安全和社会责任、质量诚信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工作的组织、设计和公司治理。

作为首批通过“浙江制造”认证的公司,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代表。基于数字技术的“模块化设计、柔性化智造、敏捷化服务”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模式,使其能在国际工业汽轮机市场上与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重工和美国通用公司在同一水平上竞争。

利用高科技产业集群的产品升级由于地区产业集群效应,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企业集中地。在“浙江制造”的评价规范中,协同创新被提到与自主创新一样的高度,其中,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与传统产品的整合一直都是被鼓励推进的方向。因此,“浙江制造”在某种程度上也在推进着浙江“智造”的发展。如工业机器人在浙江的普及,目前浙江省拥有超过3万台工业机器人,占全国总量的15%以上,在绝对数量上稳居全国第一,仅仅在杭州市,拥有自主研发工业机器人的企业就已经超过40家。

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并购整合了欧美发达国家的机器人技术,结合自身的研发,已经跻身全球机器人细分市场的第一梯队。浙江大华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视频监控的龙头企业,利用杭州作为互联网前沿技术开发重镇的人才优势,组建了一个数百人的智能化识别技术开发团队,其开发的智能AI安防设备正在引发第三轮安防硬件设备升级的换机大潮。

面向用户的消费类产品升级浙江有着大量消费类产品升级的要求,因此培育了大量针对轻工业品的设计公司。杭州瑞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工业设计第一股,更是标志着浙江省的工业设计已经到了很高的水平;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在水槽洗碗机的研发历时3年,拥有40多项专利技术,可以像水槽一样安装,整合了水槽、洗碗、果蔬净化三大功能,打破国产洗碗机市场普及率不足3%的尴尬局面,上市8个月市场占有率就突破30%。这些面向消费类产品的升级,也促进了自主品牌的打造。

※※※※※

在中国同一时期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浙江省是最早挣脱了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发展起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省份。“浙江制造”的提出,在本质上是浙江省作为一个经济先行的大省对全新市场机会的回应。

猜你喜欢

浙江省浙江制造业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Mother
Task 2
第十五届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暨2021年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年会圆满召开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浙江省特级教师
——吴淼峰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