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大学教与学的关系

2017-08-23朱於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学习型人才大学生

朱於

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及社会教育事业的辐射中心,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培养学习型人才的中坚力量。面对现如今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校如何将先进的学习、育人理念落实到培养目标中,并引导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融合,是构筑学习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坚实基础。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师与学生面对的则是要处理好教与学过程中的四种关系。

一、基础与专业的关系

现代的系统论提出了所谓的整体效应。首先,系统是指由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的结构、性质、功能的整体;其次,系统的整体效应表现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也就意味着当一个人集一定的素质、知识、能力于一身时,它们将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它不是素质、知识与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系统的有机组合体。那么这个组合体的结构是否合理,将会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学习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从其要求来说,是要让学生们按照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及实践环节等进行基础性的学习;另一方面就其性质而言,它的培养对象是人而不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机器零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分别进行专业的、深入的学习与挖掘。现如今,社会生产内容的不断变化与生产节奏的加快,大学生所要面对工作对象的学科综合性越来越高,即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社会需要的学习型人才,除了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基本的哲学观点、能力、品格等也逐步成为用人单位的聚焦点。

实质上不论任何学科,哲学基本观点的掌握是最根本的要求。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工具。同时哲学也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类思维知识等的概括和总结,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各门科学的升华并反过来指导各门科学的发展与人们的实践,是“科学中的科学”。因而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大学生应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与历史唯物主义观,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大学生才能正确的认知和对待大学学习活动,从而自觉主动地进行专业学习,把握专业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不断创新。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则应注意对学生的思想及观念进行引导,强化公共课及思政理论课的重要作用,并注重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置于同等的地位。冉云飞曾在《沉疴》一书中对我国的大学教育的偏科现象有不少论述:“现在的高等学校里,学人文科学的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知识缺乏基础性的了解;而自然科学诸科的学生,则连一般的艺术修养的浅表知识都还没有”。可见,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同样重要,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两者的相辅相成。就大学生而言,应学会平衡基础学习与专业学习的关系,两者不能偏废,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随着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产业的崛起,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人力资本在比尔·盖茨身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暴利”现象。人力资本之所以能形成巨大的竞争优势,显然是由于日益升值的“知识”通过实践转化成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也就映证了知识理论与实践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理论—实践”范畴就构成了中国现代学术理论和学术思维的一对基本范畴;随着1949年新中国成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为指导思想,“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对于包括教育学在内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更加具有统览全局和贯彻始终的意义。可以说,离开了实践与理论的支持,人才及学习型人才的培养就失去了坚固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的人才理论要求实践造就人才,认为人和人脑都是劳动的产物,都是实践的产物。人才的出现不仅需要良好的先天素质,也需要后天大量的社会实践。这就要求学习型人才要把学习置于人类生活的广阔视野中考量,不仅把学习作为一种常态的认识活动,还应把学习当做一种生存的状态和实践的方式,在实践中追求真理,开拓创新。

而认识的正确与否,其最终都需要实践来进行检验,并且由正确的认识上升到真理的过程是反复的、无限的。人们应深化对这一过程的认知,掌握认识运动的规律。大学生要成为学习型人才,更要坚持在实践中把握真理。因为信息时代的今天,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每时每刻都有新的知识产生,对于浩如烟海的各种信息,若不加以辨别判断,就会容易失去方向,不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影响学习的效率及结果。

因此,在大学学习阶段,教师和学生都应尤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者既有所区别又相互依存, 还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相互转化。作为哲学范畴的共性是指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的本质属性,个性则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共性与个性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大学教学活动也同样体现着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教学方法的选择十分关键。教无定法,但不能无法。首先,教学的对象是人,基于哲学角度来分析这个“人”的内涵,它既能指代所有的人,即由人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指独立的个体的人。换言之,前者是考虑人的共性,后者则是考虑人的个性。因而,根据“人”的不同含义,在教学时采用的方式方法也截然不同。其次,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们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并将其延伸到课外进行扩展学习和深入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事实上,在外部教育环境、教育条件等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学生的先天素质知识能力结构、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需要、以及学习的特质等都不尽相同。正如《論语·先进篇》中提到,子路与冉有同问孔子:“闻斯行诸?”,结果孔子给出的答案完全不同。这是因为孔子从实际出发,根据子路和冉有的不同性格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即因材施教。

在现代大学教学活动中,学习场合的不同、学生类型及其学习水平、能力表现等的不同,需要教师凭借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智慧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在现如今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按照班级的整体能力水平和学习风格来设计教学计划,同时也要兼顾个别学生(差生、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等)的学习,采取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在自尊自信的状态下持续的学习。

四、第一课堂与第二、三、四课堂的关系

学习型组织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公式:L

学校作为教育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往往第一课堂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是经过人类历史和实践证明的真理性认识,第一课堂的教学实则就是以经典的“旧”知识来教育“未来的人”。即促使学生在掌握现有的本质的规律和观点后,还能够在实际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独立自主学习,不断进行创新和开拓。

但实质上,教育的目的不仅只局限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使人们能够拥有在不断变化着的环境中保持自我竞争优势的学习能力,这也是学习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校园是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阵地,高校的学生组织、图书馆、实验室等作为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资源地,其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更多在“第一课堂”之外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此外,与象牙塔一墙之隔的社会“大学”,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的发展影响个人的发展,同样,个人的发展也牵动着社会。现今,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部分原因就是由于高校的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相错位。加之,作为第四课堂的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当前的教育方式、教学条件等都相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盡快适应这种变化,并且应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快速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术等,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同时要注意四个课堂学习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发挥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功能。

成为学习型人才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必然要求。只有正确处理好大学教与学中的四个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竞争,实现自我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成为学习型人才。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学习型人才大学生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基于核心知识的项目式学习型小学英语社团
浙江开放大学:以开大特色探索学习型社会“浙江示范”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第二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发布《学习型城市3X3X3X3青年声明》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