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大众”范畴

2017-08-22徐甜甜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4期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畴

摘 要:“大众”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概念,对文学研究中主体与客体的分析具有直接影响。基于此,本文结合文学批评的相关理论,着重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的“大众”范畴进行分析,为现代文学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向导。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大众”范畴

作者简介:徐甜甜,女,山西人,马克思主义原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01

引言:

文学批评是现代文学发展的一部分,文学批评站在更客观的角度评析文学作品,是文学创作、传播与接受的思想理论基础,也是文学艺术发展中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的文学研究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能够进一步解析文学批评中的“大众”范畴。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文學批评以文学鉴赏为研究基础,结合文学理论、文学现象,对文学作品内容解析,并提出相应的文学发展新方向,实现提升作品艺术价值的作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综合西方文学研究的相关理论,建立文学研究的新框架,构建现代文学研究新理论。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以社会劳动作为研究基础,与社会实践同步发展,具有客观性和辩证性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大众”范畴

(一)文学欣赏者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大众”范畴,广义而言,是指文学研究的一切受众群体,即文学作品的“大众”范畴理解为文学欣赏者,但文学批评的“大众”并不是指人,而是指欣赏者的思维。人所在的生活环境不同,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角度也不同,这一观点在西方义文学批评的“大众”的定义中得到了较好的证实。例如:阿诺德认为,文学批评的“大众”是指通过文学作品赏析,能够传播积极乐观精神的人,欣赏者能够从作品中挖掘生活“真谛”并传播,就是文学批评中“大众”;而利维斯在阿诺德文学批评中“大众”理论分析基础上,将“大众”范畴定义为:欣赏者中少数具有文学赏析辨别的人。两者虽然对文学欣赏者的定义范围不同,但其最终都将文学批评的“大众”归结为人的思想意识。

或者,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大众”范畴的理解,可以将其归结为所有阅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期望。例如;我们对某小说类文学作品欣赏后,结合作品塑造人物形象,分析故事变化下的本质,从而进一步解析该小说作品中人物塑造的相关性文学创作策略;欣赏议论文类文学作品,结合论点、论据等,明确作者观点论述方向,并寻找、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漏洞,读者思想在阅读、积累、创作过程中融合,再产生新的文学作品,这一周期循环过程的文学欣赏者,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所提到的“大众”[1]。

(二)文学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大众”范畴,也可以狭义概括为文学创造者,社会文学形式多元化发展,文学作品种类也逐步丰富,一方面,以中国文学发展为例,古代文学古诗、宋词、元曲,近代议论文、小说、说明文等等形式。文学创造者对文学内容的深入、多层次研究,逐步达到作者文学形式自我突破。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价值观作为文学作品衡量依据,解析文学创造者的这一行为,是作者自身辩证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实现新文学创造价值的提升。同时,文学创造者的文学灵感来自于社会,作者自身辩证发展的,更是对社会生活的升华。例如:作家进行文学作品创造,并不是一气呵成,而是需要反腐对文学内容推敲、琢磨,经过对文学作品多角度解读,最后形成文学作品,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看做是创造者在文学理论指导下,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文学创造“大众”范畴。

另一方面,文学创造者有时也通过个人创造,表达对社会某种现象的集中反映,文学创造者在文学创造中不断的归纳,发挥文学作品艺术多元塑造的优势。例如:鲁迅文学作品是我国现代文学代表典范,其中《孔乙己》、《阿Q正传》中塑造的孔乙己、阿Q人物形象,就是作者将生活中所看、所感、所闻内容总结,将作者思想融合为文学创作形象,表达个人情感,达到传播文学理论,升华文学思想的成果,狭义层面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大众形象”,也就能够通过文学作品突显出来了。

(三)文学“主体”与“客体”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角度,解剖文学发展的趋势。我们对文学批评中“大众”范畴的认识,也可以从文学作品自身角度出发,其一,文学“主体”。文学理论将其概括为一部文学作品中的核心[2]。例如:鲁迅文学作品《阿Q正传》的“阿Q”就是文学“主体”,《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就是文学“主体”。文学“主体”通常是作者塑造的带有特定性格特征的角色。阿Q的麻木不仁、自我嘲讽的人物特征,就是文学作品中“大众”性格的典范。其二,文学作品中通常具有两方面“大众”形象,一部分是文学“主体”,另一部分就是文学“客体”,是文学“主体”性格形成的社会环境。例如:阿Q的麻木不仁、自我嘲讽的性格,是其生活的社会环境,社会民众的精神状态具有直接关系。将以上文学作品中两者相结合,就构成了文学作品中的“大众”形象,这也是文学研究的主体部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大众”范畴的一部分。

结论:

综上所述,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大众”范畴研究,对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引导。在此基础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大众”范畴归纳为:广义范围内所有文学欣赏者、狭义范围内文学创造者,以及文学作品角度下的“主体”与“客体”。因此,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大众”范畴更加明晰,促进我国当代文学作品自我评价、自我更新。

参考文献:

[1]周晓露.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大众”范畴[J].当代文坛,2016,(02):20-24.

[2]周晓露.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大众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范畴
文学批评新生代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英国新左派文化批评的安德森印记
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探析
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