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的现状、对策和发展建议

2017-08-21刘波王海波

科技视界 2017年10期
关键词:科普教育防灾减灾气象

刘波 王海波

【摘 要】天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气候和气候变化与我们的生存环境和未来发展紧密相连。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多发重发,气象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在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中有超过70%属于气象灾害,因此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对于缓解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就变得更加重要。本文将就气象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性、现阶段我国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发展建议。

【关键词】气象;科普教育;防灾减灾;对策

1 我国面临的气象灾害现状及其影响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大部分地区季风气候特色鲜明,冷、暖、干、湿的季节变化大。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特定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致使我国气象灾害的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强度大、损失重,属世界罕见[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不断加剧,在我国发生的极端气象灾害呈现频发多发重发的特点和趋势,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社会经济总量不断增大以后,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比过去大得多。

图1 不同种类自然灾害损失占比

据统计,在我国所有的自然灾害中71%是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占8%,海洋灾害占7%,农林牧渔业灾害占6%,其他灾害占8%。在气象灾害当中,洪涝灾害最严重(36%),干旱次之(12%),台风灾害排名第三(11%),风雹灾害(6%)和低温冷害(5%)分别排在第四、第五位,这五种以外的其他气象灾害占1%。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统计,近10年(2006-2016年)因气象灾害平均每年受灾人口约3.5亿,死亡近2000人,总体上死亡人数呈逐年减少的趋势,直接经济损失近4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虽然在逐年减小,但平均每年仍达3400亿元以上。

2 我国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的现状

从上面数据的宏观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到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任重而道远。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对人民生命安全的进一步重视,从国家层面上已经做了相当多的工作来增强和促进气象防灾减灾观念的提升,比如为了加强气象灾害的防御,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制定了《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条例中明确规定了政府职能部门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职责分工,明确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同时条例规定“学校应当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和课外教育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气象等部门应当对学校开展的气象灾害防御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2]。可以说从国家层面来,政府已经意识到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了必要的措施,但在现阶段,客观来讲,我国的气象防灾减灾教育的整体工作水平仍然较低,基本上还没有形成规模,缺乏统一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顶层设计和强有力的具体实施办法,仍然存在人民群众对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和优质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资源缺乏之间的矛盾。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學习气象知识,认识和了解气象灾害,提高公众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对于在突发气象灾害来临时在最短时间做出正确的判断,为逃生和减轻国家、个人财产损失争取宝贵时间具有非常重大的积极意义。

图2 我国近10年气象灾害造成的受灾人口(上)、死亡人口(中)和经济损失(下)变化

气象部门有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充分说明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的重要性。2007年5月23日,重庆市开县义和镇兴业村小学发生雷击事件,造成7名小学生死亡、44名小学生受伤。除了缺少避雷装置导致学校教室易受雷击外,教师和学生缺少必要的防雷避险知识和正确应对雷击的技能也是造成此次伤亡事件的重要原因。在此次事件之后,中国气象局组织专家迅速编制了《防雷避险手册》及《防雷避险常识》挂图,并积极向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校分发和赠送,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避免了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也正因为该项工作的重大社会意义,《防雷避险手册》及《防雷避险常识》挂图获得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上面给出的事例应该是相当成功的,有效地避免了后续同类事件的发生,获得了社会和国家的认可,但如果从更高的层次或是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这也是一个“亡羊补牢”的例子,有些事情明明知道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危害,但在没有发生的时候,总是抱有侥幸心理。试想如果当地的学校能够坚持防雷方面的防灾减灾教育,做好防雷避险逃生训练,那么惨剧就可能不会上演。总的来说,防灾、减灾和救灾,应该以预防为主,把危险拒之门外才是最好、最安全的防御手段。同样,最好的科普教育也应该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3 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未来发展的对策、方向和发展建议

3.1 政策上重视,从顶层制定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规划和实施办法

从国家层面制定统一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规划,明确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的总体方案、任务和目标,并纳入相关部门的目标考核来保证和监督规划的落实和连续。针对不同的人群制定更加详细和具有操作性的实施办法,比如针对领导干部,气象部门联合中央、地方党校和行政学院将气象防灾减灾课程列入领导干部的学习计划并协助制定具体的教学大纲;针对中小学生,气象部门联合教育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课程标准;针对普通群众,气象部门联合民政部门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

3.2 做好领导干部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是进一步做好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的关键一环

科普工作总体上来说仍然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阶段,因此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做好领导干部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让他们充分理解气象防灾减灾对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性,对于进一步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措施来保障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领导干部带头重视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能对下面的人起到带头和表率作用,有利于把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3.3 做好青少年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关系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的未来和可持续发展

相对于成年人,中小学生在灾害面前显得更加脆弱,因此做好有针对性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

3.3.1 加强顶层设计,在全国范围内落实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进校园工作

无论对于成人还是青少年,气象防灾避险知识都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生存能力和技能,每个人都应该掌握一些身边经常发生的气象灾害的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而从中小学阶段开始学习和培养,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3.2 以寓教于乐、灵活有趣的方式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

目前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如果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开展,很难产生好的效果,应采用趣味化、体验式、互动式的多种手段,如科普剧、高科技体验(如VR、AR)等方式,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如果在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与学生的必修课的学习内容结合起来,那么会取得更好的结果。

3.3.3 以提高中小学生气象防灾避险能力为最终目标,避免“纸上谈兵”

做好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在灾害真正来临时,能够利用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更好的保护自己,拯救他们,因此实用性和能力提升是最重要的。

3.3.4 强化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进校园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提升学校的重视程度

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进校园的场所是在学校,学校的态度非常重要,要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作为重要的课程让学生来学习,要安排长期、稳定的课程和固定教师,让学生和教师都感觉到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的重要性。

3.4 做好普通公众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是提高全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基础

相对于中小学生,普通公众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工作难度更大,最重要的原因包括:一是普通公众流动性大,很难找到对普通公众进行科普教育的固定场所;二是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压力大、节奏快,尤其是在大城市,公众很难有更多的时间来接受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但这项工作也不是完全不能做而且也必須做。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3.4.1 应该从改变公众的思维和想法做起

目前大部分群众的防灾避险意识淡薄,认为参加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没什么用。如果不改变这种思维定式和不正确的想法,那么进行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就无从谈起,这项工作气象部门可以和民政部门、地震部门等多个部门联合开展。

3.4.2 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来普及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让公众从内心认识到了解防灾减灾知识和掌握避险自救技能的重要性。现在是一个新媒体、全媒体、融媒体爆炸的年代,各种不同的传播方式和解读形式丰富多彩,应多采用一些生动有趣,公众接受度高的方式方法来普及和传播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让公众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和掌握,让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3.4.3 多开展一些气象科普活动进社区、进农村和进工地的活动,紧紧围绕受众的急迫需求组织和策划内容

以科普活动为载体,开展气象科普讲座、播放气象科普片、发放气象防灾减灾手册、表演气象科普剧、组织气象科学仪器展示等,为公众创造更多的机会来接触和了解气象防灾减灾知识。

4 结语

总之,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长期坚持才能出效果的工作,只有通过各种政策、法规、制度等监督考核机制以及一定的激励机制,才能持续激发和调动公众对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才能使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在公众心理生根发芽,才能使之成为公众的潜意识行为,从而提高其个人综合素质,最终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郑国光,刘波.天气和变化的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6.

[2]国务院法制办,中国气象局.气象灾害防御条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朱丽娜]

猜你喜欢

科普教育防灾减灾气象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河北方案
浅谈人工影响天气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依托“村淘”项目建立科普教育网络平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