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信仰出发谈中国鬼话与日本怪谈

2017-08-18陈颖何书卿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7期
关键词:信仰

陈颖+何书卿

内容摘要:按照民俗学的分类,鬼还可属于民俗信仰之列,所以研究鬼文化还可从信仰方面出发。中国古代民间文学把鬼故事称为“鬼话”,在日本称作“怪谈”,两者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大的不同,但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鬼文化都是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本文将从两国的信仰方面出发,比较两者的异同。

关键词:鬼 信仰 鬼话 怪谈

从古至今,在众多文学作品中的鬼怪形象都是人们幻想出来的抽象的形象,人们通常通过鬼故事来反映一些社会现象或者讽刺一些社会现实,而中国和日本两国在对“鬼”的形象进行具象描绘的时候,有很多地方是相似的,但又有很大的不同,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本文试图从两国的信仰出发去解释这个问题。

1. 鬼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在探讨两国的信仰问题之前,首先要知道鬼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思想基础。

东方各国把灵魂分为鬼与神,即“鬼者阴之灵,神者阳之灵也”①。在中国,最初,人们将对自然、动物的敬畏之心,把自己看不见、摸不着、无法控制的力量统统称为鬼神。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对鬼与灵魂有了概念,山有山鬼,水有水鬼,风雨雷电等当时无法用科学证明的现象都归为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开始进步,鬼的概念逐渐由万物都可为鬼变成了人死后的灵魂。

到了夏朝,人们的善恶观念越发明显,对鬼也有了好鬼和坏鬼的区分,做好事的鬼被归为神,从后世明代道士陆西星所著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就可以看出夏商时期人们思想的转变。商代人们的鬼神崇拜现象体现在祖先崇拜上面,修缮祠堂,祭祖等等行为都是祖先崇拜的体现。再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鬼的态度的转变,加上当时作家们的想象力,鬼故事开始出现在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中,这也促进了鬼话这一文学样式的产生与发展,到了唐宋时期,唐宋时期社会稳定,人们的生活富足,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学作品中也就相继出现了很多好鬼的形象。

中国的邻国日本,跟中国有着一衣带水的关系,两国的文化有相似性,但又有很大的不同。在日本,有记载称鬼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在日本最早的《古事记》当中就有关于鬼的故事,日本学者高平鸣海在其作品《鬼》中就提到:日本在古代受到自然力量的危险,大自然对他们来说神秘又危险,所以说日本鬼的源流是自然鬼②。这就跟中国最初对鬼的认识很是相似。日本在中国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日本本土性的元素,在日本,很少用到鬼这个词,他们认为鬼也属于妖怪的一种,所以具有日本特色的日本怪谈文化也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鬼话和怪谈“鬼”形象的异同

比较““鬼话”和“怪谈”的异同,最主要的就是从两者的描写主体“鬼”的形象出发,我将从二者“鬼”形象的相同和不同两方面分开论述。

2.1鬼话和怪谈中的“鬼”形象的不同点

观看众多的文学作品和古籍资料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的鬼话和日本的怪谈中,对于鬼的形象的描写,有很大的不同,那究竟不同在何处,这些不同又以怎样的方式展现给我们呢,作者将鬼形象的不同点分为鬼的形貌,鬼出现的时间和鬼的性格特征三个方面来阐述。

2.1.1鬼的形貌不同

日本的鬼可以根据身体颜色的不同分为红鬼、蓝鬼、黑鬼、白鬼等种类③,日本的鬼除了人死后的灵魂之外还包括妖怪,所以日本的鬼总的来说应是亡灵和妖怪的总称。中国的鬼即是人死后的灵魂,均为人形,无其他形态。魂魄又分为魂和魄,倾向于魂属性的鬼为魂鬼,倾向于魄的鬼为魄鬼,中国的鬼包括魂鬼和魄鬼两种。

2.1.2鬼出现的时间不同

中国的鬼出现时间一般是晚上,佛家有云:邪不胜正。鬼应归于邪的一类,所以应是害怕光明,只可夜晚出现。如冯梦龙《古今谭概》里的一则笑话 :嘉靖中,锡人王富、张祥俱有胆,素不畏鬼。夏日同饮溪上,日且晡,未醉。

王曰:“隔溪叢冢中,昨送一新死人。吾能乘流而过,出其尸于棺外。”

张曰:“吾能黑夜出之。”

王曰:“果尔,输汝腊酿一瓮。”

俄而日没,张子方欲入水,而王亟归家取酒。张遂过溪,迂回而上,见棺已离盖。方疑之,忽棺中出两手抱张颈。

张惧,私祝曰:“汝少出,俟我赌胜,明日当奠而埋汝。”

言毕,抱益急。张大叫,声渐微。溪傍人家闻声群持火来照,抱张颈者,乃王也。盖诡言取酒,从阔出先渡,出尸而伏棺中耳。因相与大笑。比过溪,月已上矣。时方大瘟,而二子竟无疾矣。④

虽说是一则笑话,但是也反映了中国鬼的出现时间是晚上。

在日本,鬼可以随时出现,让人防不胜防,如日本经典的一则鬼故事《鬼笑》,财主的女儿在出嫁的那天被鬼从花轿中掳走,事发突然,让人反应不过来,这一则故事非常经典的描述了日本的鬼可以任何形态和可以随时出现的特点。

2.1.3鬼的性格特征不同

在中国众多的鬼话故事中,鬼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有善,有恶。恶鬼的恶体现在害人,如《论衡·论死》中记载到“ 世谓死人为鬼, 有知, 能害人”⑤。在《搜神记》一书中记载了亭鬼杀人的故事:“汝南汝阳西门亭,有鬼魅。宾客止宿,辄有死亡。其厉,厌者皆亡发,失精。⑥”恶鬼之外还有善鬼,如《聊斋志异》里面的鬼都是善良可爱的,虽为鬼,但仍然富有人情味,最为经典的就是小倩和宁采臣的故事。

在日本,对鬼的描写很少有善的,大多数都是恶鬼,吃人的鬼。如《鬼姐》的故事:阿赛库,布库姐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鬼吃了姐姐阿赛库并变成了阿赛库的模样和布库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最后还吃掉了父母。这也体现了日本对恶鬼敬畏的态度。⑦

2.2鬼话和怪谈中的“鬼”形象的相同点

中国和日本两国的文化交流从唐代鉴真东渡便开始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两国文化相互借鉴融合,自然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两国的“鬼”形象是否也有相似之处,作者将从鬼的技能和现实意义两方面来分析

2.2.1鬼的技能--会使用幻象迷惑人

中国和日本很多作品中对恶鬼的描写都是青面獠牙、形容可怖的。如中国《画皮》中的鬼,在人面前可遮挡住自己可怖的面貌化身美女诱惑人,日本的“鬼母”⑧形象,也是化作张三郎的母亲,来迷惑张三郎。

2.2.2都是对现实的反馈

千百年来,人们对鬼话和怪谈的创作数不胜数,所谓无风不起浪,每个作品都不可能平白无故的出现,都是对现实的反映,如鬼的一个类别“社会现象鬼”,社会现象鬼可以用来指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生意时的阴谋鬼,男女之间的相思鬼,都被当时很多文人用来讽刺社会现实,控诉阶级压迫。

3.信仰对“鬼话”和“怪谈”的影响

鬼话和怪谈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人们对鬼文化的信仰和宗教信仰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3.1中国信仰问题对中国“鬼话”的影响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人们对鬼的态度的变迁和鬼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作者将从中国的鬼信仰和宗教信仰两方面阐述中国信仰问题对中国鬼话的影响。

3.1.1中国“鬼信仰”对中国“鬼话”的影响

鬼信仰产生的时期可以追溯到人们刚对鬼魂有概念的远古时期,那个时期,人们有了关于鬼的信仰之后,如他们所愿,也找到了关于灾难,疾病与死亡发生的原因。

因为找到了疾病和死亡来临的原因,人们开始了对鬼怪的祭祀活动,换一个说法也就是人们为了解决死亡和疾病而对鬼进行的一种乞求讨好的仪式。如一些少数民族,当他们的青壮年突然出现生病或者身体虚弱的情况,当地人就会认为是鬼招走了他们的灵魂,就会立即进行招魂仪式或者与之相似的巫术来帮助生病的人恢复健康。对鬼的信仰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就成为了鬼话创作的来源。

关于鬼信仰的还有不同的分类,大致可分为祖先鬼和家鬼、物鬼、自然现象鬼、社会现象鬼、害人患病的鬼、野鬼、恶鬼、善鬼等⑨,相比中国,日本对鬼的定义除人死后的灵魂还有妖怪,对鬼的分类也有报恩类,鬼助人,害人类,吃人类,复仇类,但大多数都是害人和吃人的恶鬼为主,如小泉八云的《怪谈》中的第一个故事《无耳芳一》⑩。方一是一位盲人,因其精湛的琵琶弹奏闻名乡里。可是让平家的鬼魂缠上了,差点死去,后被和尚发现,为了使方一摆脱鬼魂纠缠,就在他全身写满《心经》,唯一的缺漏是耳朵。耳朵被鬼揪掉了,遂成为有名的『无耳芳一』。

3.1.2道教对中国“鬼话”的影响

佛教和道教作为中国的传统宗教,对中国的鬼话发展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道教也是最早和鬼信仰进行融合的,道教创造除了地狱,冥府中的鬼的官吏体系,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道教的地下鬼谱系和神仙谱系,地下鬼谱系为:丰都北阴大帝,地府七十二司,判官,煞鬼等;神仙谱系则为: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而来的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另外道教按照人间的秩序创造了天庭及其玉皇大帝和一系列官员,吸收了佛教地狱和海中世界的概念,作为天庭的附属,也创造了阎罗殿和水晶宫的一系列神仙官员,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灶王等。道教所尊敬的神都成为了众多鬼话当中的神仙角色。

3.1.3佛教对中国“鬼话”的影响

佛教是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的,对鬼话的影响相对道教来说要晚一些,但是佛教善恶有报、轮回的思想都在鬼话中仍有很明显的体现,具体表现在《聊斋志异》和《子不语》等的鬼故事中,因受欺凌而死的人化作厉鬼复仇,被感化之后投胎重新做人等都是善恶有报,因果轮回。所以我们经常可以在影视作品中看到佛教设道场做法,超度亡灵的情节。

3.2 日本宗教信仰对日本“怪谈”的影响

在日本,鬼文化是从中国传入的,虽说日本在上古时期也有关于鬼的故事的出现,但是跟中国千年的文化比起来,日本人們对鬼的信仰除了最初的自然崇拜之外再无其他,所以,作者认为,对日本鬼文化的造成最大影响的应是宗教信仰。

3.2.1神道教对日本“怪谈”的影响

谈到日本宗教,首先想到的便是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神道教传说中所崇拜的日神、月神、海神、草神、山神、土神、木神、雷神、八岐大蛇等,很可能与当时对日、月、海、草、山、木、土、雷电、蛇的原始崇拜有关。而古代日本人相信山川、河流、巨石、动植物以及风、雨、雷、火等自然现象背后都有神灵,人死后也有灵魂,神灵的数量号称八百万之多,属于典型的多神教。反映在怪谈中就变成了狐妖大仙等形象,与之对应的日本特有的驱鬼巫师阴阳师就随之出现在怪谈之中,体现了神道教的教义和宗旨。

3.2.2佛教对日本“怪谈”的影响

再说到佛教,也是对日本文化影响很深的宗教。在古代日本,佛教是经中国传入日本的,所以佛教对日本的影响在某些程度上来说跟中国很相似,佛教所说的因果轮回、善恶有报的教义在日本同样有 很深的社会基础,被日本民众广泛接受。日本民间在每年七月十五举行的,用于祭祀祖先亡灵的盛大的盂兰盆节,也是佛教的节日。小泉八云《怪谈》中的很多鬼故事都有前世因今生果的因素在里面。不过,日本“鬼”受佛教影响最大的应是“鬼”的形象,在佛教传入日本之后,日本的鬼的形象一度跟中国极为相似,一提到鬼,就会有:身高一丈八尺以上的男性,长着或红或绿或黑或黄的皮肤,浑身毛烘烘的,体格健壮,头上长着两个角,腰间系着虎皮的兜裆布,手里拎着大铁棒,长着一只或两只大眼睛,从大嘴里露出锋利的獠牙11的形象出现,受佛教的影响,鬼狰狞恐怖,性格残暴的性格一度成为鬼的固定形象,经典的形象如“酒吞童子”和“茨木童子”。一直到现代,日本的鬼的形象才逐渐转变为人的形态的形象。

4.结语

通过对中国“鬼话”和日本“怪谈”比较研究,我们知道两者虽有相似性但总体上是不同的,中国鬼话的产生和发展体现的是从远古时期人们对鬼的自然崇拜到对祖先鬼、家鬼崇拜的人们知识水平进步过程以及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日本怪谈则是日本人民在本国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中西文化创造出独具日本本土特色的青面獠牙、面目狰狞的鬼形象的本土文化的创造过程,可见,文化都是自己创造的,中日两国人民的信仰不同,对鬼的形象的塑成自然就不同,即不同的文学作品的根源是不同的文化底蕴,不同的文化内涵以及不同的民族气韵。

参考文献:

①参见 孔洋 《中韩日志怪小说比较研究》,延边大学 2014

②参见 高平鸣海.《鬼》.新纪元社,1999:97.

③参见蔡春华《现世与想象:民间故事中的日本人》 ,125页

④冯梦龙《古今谭概》:“不怕鬼”

⑤东汉,王充《论衡》论死篇

⑥ 《搜神记》卷十六:西门亭鬼魅

⑦参见蔡春华《现世与想象:民间故事中的日本人》,130页

⑧参见蔡春华《现世与想象:民间故事中的日本人》,129页

⑨见张劲松 《中国鬼信仰》:鬼信仰的种类

⑩小泉八云《怪谈》:无耳芳一

[注:文章基金:KYS125617056,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基金。本文通迅作者为何书卿。]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与法学院)

猜你喜欢

信仰
信仰
信仰
漫画
信仰是一种力量
信仰
信仰是什么
自由与信仰
论教师的教育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