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五年来现代诗人李金发研究综述

2017-08-18杨梦迪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7期
关键词:客家文化综述

杨梦迪

内容摘要:李金发是中国文学史上褒贬参杂,讽誉不一的象征诗风第一人,可谓特殊,近十年来其的研究在文学史地位重新书写、作品解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定的荒区有待开垦。进行综述,有助科学认识李金发研究,希望能将其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亮点挖掘出来,进一步扩大李金发研究的范围及深度。

关键词:李金发 作品研究 综述 象征诗歌 客家文化

李金发(1900-1976)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被重新挖掘和评价的中国新诗诗人,对其的研究按照时间顺序姑且可以分为两段,一是共和国成立以前的研究,共和国成立以前的李金发研究已达相当的水平,体现出了宽阔的研究视野和多样化的研究视角,但大多为对其诗歌及其与象征诗派关系的研究,二是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对其诗歌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也有对其小说的研究,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在这一阶段中,2000年10月28—30日,廣东梅州举行了“李金发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知名学者,海内外专家学者六十多人参加了研讨会。李金发的长子、美国夏威夷大学政治系教授李明心先生也特意从美国回到梅州参加会议, 并做了“怀念我的父亲李金发”的讲话,这一研讨会的举行,对李金发研究的意义不可谓不重大,基于此,本文将研究综述开始时间定于2000年。

一、李金发文学史地位及意义

在“李金发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上被集中讨论的一个话题即是如何给李金发在中国新诗史上一个合适的定位。李金发最广为人知的主要诗集《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以及古希腊恋歌》、传记《雕刻家米西盎则罗》、艺术史《意大利及其艺术概要》、文学史《德国文学ABC》等著作都创作于20年代,因此杨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提出,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对中国文学进行总结的时候,站在世纪的高度以总结百年文学经验的姿态来总结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歌实践,是很有学术价值和意义的事”[1]。在共和国成立之前,对李金发的评论多呈两极化,赞美与肯定李金发的,有周作人、黄参岛、宗白华、苏雪林、钟敬文等人。周作人是李金发的伯乐,他认为李金发的诗是“国内所无,别开生面的作品。”苏雪林更是进一步肯定了李金发的诗歌地位:“近代中国象征派的诗至李金发而始有,在新诗界中不能说他没有相当的贡献。只这一点李氏的诗便值得我们讨论了。”[2]

否定与贬低李金发诗歌的则是胡适、梁实秋、蒲风、任钧等人,以胡适最为偏激,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研究,自八十年代李金发被重新挖掘和评价以来,大多都肯定了李金发对象征诗派的开山作用,肯定了他的文学史地位,2000—2016年的研究更是如此,研究者大多认为李金发是将象征主义诗学主张引入中国的第一人,充分肯定了李金发历史贡献。李金发不仅将象征主义引入中国诗坛,他的诗歌实践也确实是对“诗的语法”的创新,他的诗歌中意象之间联络是不同寻常的,常常罗列单个的意象,需要读者自己寻找意象间的联系,这种创新往往被看成是不通顺的。因此读李金发的诗常常感到费解难懂。其实这却是作者在艺术上的创新,是象征派诗歌传到中国后的最大特点。

二、作品研究

(一)诗歌

1、分期问题

李金发的诗歌创作严格来说持续时间比较长,但20年代三部诗集出版后,就较少作诗,但根据陈厚诚为李金发所做传记,姑且按照时间及诗歌风格的转化,将李金发的诗歌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

李金发1920就已开始写诗,1921年秋到达巴黎后,生活的艰难、心境的孤独和思想情绪的颓废忧郁,都指引了他的象征派诗歌创作。他的第一本诗集《微雨》就主要写于这一时期。他用神秘朦胧的意象来寄托自己痛苦、绝望的情绪。这一阶段的诗歌创作,只是李金发个人情感的抒发,是个人内心世界的表达。基本无关时代和国家民族主题。其第二本诗集《食客与凶年》也基本上是《微雨》的余绪,延续着象征派诗歌的神秘风格。

(2)第二阶段

李金发丧妻来到柏林以后,认识了一位名叫格塔·朔伊尔曼的德国少女,两人很快陷入爱河。这可以说是李金人生中最为具浪漫和幸福的时光,在这一时期,他写下了不少感情细腻,温柔的爱情诗。编定了他的第三本诗集《为幸福而歌》。这本诗集一扫李金发过去诗歌的痛苦、绝望、阴郁,表达温柔的爱和对幸福的想象,有浪漫主义的痕迹。

(3)第三阶段

李金发“自1925年回国起,到1937年抗战爆发止,共发表诗歌新作五十多首。”[3]他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仍渗透着他惯有的忧郁,对人生的悲观,但更添了回国经历忧患的感伤,情感更为真挚与凝重。诗歌语言也有由晦涩难懂向明白晓畅转变的倾向。是他诗歌创作上有成就、有特色的一个阶段,值得重视和研究。

(4)第四阶段

抗战期间,李金发写了不少诗歌启示人们与侵略者战斗。控诉日寇暴行,歌颂抗日战士的英勇斗争和牺牲精神,表达了爱国主义的精神。诗歌主题突破了对个人内心世界的书写,转而关注现实,甚至诗风也告别过去的颓废忧郁,可见乐观的影像,转变巨大,诗歌语言也有通俗化的趋向,遗憾的是近十五年来对李金发后期的诗歌创作少有研究的,目光都放在其神秘晦涩的象征主义诗歌上。

2、艺术风格

胡适曾说“李金发的诗是‘笨谜”,他的诗歌表现了丑怪美而又朦胧,无疑是晦涩难懂的,这是研究者都认同的李诗诗歌风格,但对于这种晦涩研究者有不同的解释,蓝棣之(清华大学)在“李金发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上指出晦涩、朦胧、难懂是李金发诗歌的一大特点,极有意味,值得研究。认为李金发诗歌的晦涩是言之有物的晦涩,不同于现在普通年轻人的晦涩,他的晦涩中涵容了其难言的个人化的情感体验与生命感受。研究者对李诗“晦涩”特点的阐释有所不同,但是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基于其象征主义神秘晦涩的诗风,都能更全面更深入地分析李金发诗歌的风格特点,这种多向阐释性使李金发诗歌研究领域常析常新。

研究者对李诗的“晦涩”虽各有阐释,但是对李诗营造神秘晦涩风格的手法的分析大多是相同的,李诗爱用通感的手法表达陌生化的效果,善于运用“远取譬”[4]的比喻方式挖掘事物间新的联系,大量运用“省珠串”[4]的句式,罗列跳跃的意象,抽取出联想的线索以表现“欲挪榆的神秘及悲哀的美丽”[4],营造晦涩难懂的诗风。

3、意象及象征意义

李金发将大量的丑病意象引入到中国诗歌中,常常描写事物本身但又另有寄托,诗歌充满了象征性,无论是哪个时期的研究,其诗歌意象及象征性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1)灰色意象

不同于一般诗人常以蓝天白云、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等作为意象以升华幸福、理想、和谐等美好主题,抒发对生活的热情和思考,李金发的诗歌常充满了丑恶、死亡、梦幻、恐怖、畸形甚至绝望等因素,内容大体描写人生的悲哀、死亡与梦幻、爱情等内容,意象多为污血、残阳、死尸、枯骨、荒野、寒夜,這些幽暗的主题和灰色的意象构成了他诗歌的主要特质,多数研究者认为李金发之所以把死尸、孤血等一系列丑病意象灰色意象引进诗歌领域,是因为他主要受波特莱尔在《恶之花·序》中说:“艺术有一种神奇的本领可怕的东西用艺术表现出来就变成了美,痛苦伴随上音律节奏就使人心神充满了静谧的喜悦”的影响,信奉丑恶的东西经过艺术形式的升华会转化为美的美学。运用这些灰色意象营造出神秘、朦胧、阴郁的意境,来暗示、象征黑色的忧郁、生命的悲哀、心灵世界的哀伤悲苦。

(2)荒诞意象

对李金发诗歌灰色意象的研究已十分成熟,2000年以来,对李金发小说意象进行深一步分析的有乌琼芳等学者。他们指出李金发诗歌中充满了独特荒诞意象,传达出一种“荒诞感”,这种荒诞感常常为读者所不解,充分体现出了诗歌的象征性。

李金发在国外漂泊的时期,正是其创作其主要的象征主义诗歌的时间,身在异乡,难免有孤寂、无助的飘零感。李金发虽然居住在都市,但是生活的艰难,对故乡的思念和现实的孤寂,情无所系,因而诗作中常出现寄托情感的荒野,选荒原意象入诗,这种生活实景与诗歌意象的差异构成了令人战栗的“荒诞感”。

在李金发的诗歌中,“微笑”可以作为一个独特的意象来分析,微笑本义是美好、幸福、光明、阳光,可以传递稳静、平和,诚恳与亲和的情感,读者可以从微笑意象中体会到细致美好的情感,可以感受到微笑营造的温和意境,但李金发诗歌中的微笑意象往往带有莫名其妙的无奈、局促等消极感受,美好的意象与阴郁的诗境形成矛盾,就使李诗在情态表达上形成怪异的荒诞感。

4、语言

李金发试图沟通中西,融古今中外于一体,诗歌中文言文和白话文相间,又加上他长年身在异国,对汉语和法语都不太纯熟,因而他被濡染的中西交错的欧化语言使他的诗歌语言显得生涩、拗口。他的诗歌打破了语言的习惯模式,创造出了怪异的汉语诗,对人们的审美习惯带来挑战和颠覆,也因此其诗歌语言才更有陌生化的效果。建国前不少研究者认为他的语言的超常规和大量的生疏文言句法,使他遭受到垢病。但近来的研究者普遍认为李金发诗歌的语言为人垢病的“古奥”和“欧化”,正是他试图“沟通”中西,为现代诗歌语言寻求传统根基的努力。

5、影响研究

(1)对解诗学的影响

李金发认为诗歌艺术的力量是靠暗示出来的,忌讳解释与说明,大量省略诗句间联想的线索,要考读者自己寻找线索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要读懂晦涩艰深的诗歌,自然导致中国解诗学的产生。

(2)对中国新诗的影响

李金发的诗歌虽然十分晦涩难懂,但给中国新诗带来了美学上的冲击,对新诗的纯诗化有重要作用。并且李金发的诗歌实践为诗歌意象的选择添加了新的选项、诗句间跳跃、间断的衔接方式体现了独特的艺术追求,突破了中国古典诗学以意境为核心的制限,开创了中国现代诗的范型,对中国新诗带来极大影响。近十五年来的研究也多有涉及李金发所生影响的,但是这一阶段研究有特色的一点是加大了李金发对台湾诗歌影响的研究力度与深度。

李金发不仅开启了大陆现代主义诗歌的先河,也推动了台湾50—70年代现代诗歌的创作和发展。在“李金发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上台湾的诗人向明以“李金发在台湾”为题指出在1959年6月,因李金发的诗歌创作,在台湾诗坛引发了一场以苏雪林和覃子豪为两方代表的新诗论战,一次为契机,李金发在台湾第一次受到诗坛广泛的注意,台湾诗坛和学界开始深入对李金发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小说

李金发被称为“诗怪”,被其象征主义诗风第一人的光环所掩盖,对李金发的研究大多囿于他的诗歌创作,以其小说创作为研究题材的作品数量不多。近十五年来,逐渐有学者对李金发小说创作加以研究,从新颖的角度切入,有了一定的成果。

1、客家文化

李金发的小说创作绝大部分都是短篇小说,1942年在重庆出版的合集《异国情调》中收录了李金发的三篇短篇小说、《异国情调》、《飞剪号带来的英勇》。王树荣称“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小说中,不乏像《一个女性的三部曲》这样的故事,认为这篇小说“除了写山村景色颇有散文美外,可说没有较突出的特色”,私以为这种看法有失偏颇,李金发的短篇小说中引起研究者一致关注的正是《一个女性的三部曲》。

2000年以来,客家人的形象、精神风貌及其背后的文化底蕴,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热衷研究的主题。美国传教士罗伯·史密斯说:“ 在我所见到的任何一族的妇女, 最值得赞赏的当推客家妇女了”。彭永彬就从客家文化视野的角度对这篇小说进行分析,认为这篇小说反映了客家山村愚昧落后、冷酷野蛮的“盲婚”习俗,反映了落后封建的客家文化;称对女主人公加以迫害的“没有仁慈心的人群”的“精神文明”“让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 形象,有着20世纪20 年代“乡土文学”的印记”。他同时深入研究了小说主人公形象,认为李金发既着力描写“盲婚”制度下客家少女菊英的悲剧,又以饱含感情的笔调叙写了客家妇女顽强不息、勤俭朴实、聪明善良的精神风貌。

李金发虽然一生常年身在异乡,但他对家乡有不可磨灭的感情,对家乡的一山一溪都有着无限的怀念,客家文化李金发文学创作的深刻的渊源,他笔下对家乡梅州生活环境的深刻描写,对菊英形象的刻画对研究客家文化、客家历史、客家教育、客家婚俗、客家方言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2、爱国精神

据李明心在(李金发之子)称,李金发痛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他放弃去毛里求斯,在兄弟旁边过安全和舒适的生活的机会,决意回国共赴国难。李金发这

种浓郁的爱国热情不仅尽抒于其后期的诗歌创作中,在其为数不多的小说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王树荣称其短篇小说《飞剪号带来的英勇》中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确实是佳作”。认为李金发的爱国之情是十分明确十分强烈的,决无半点“朦胧”。

三、研究荒区

1、李金发作为象征诗风的第一人,一提起他的诗歌就以“神秘晦涩”来概括其艺术風格,难免有简单化之嫌,他“弃妇”类的诗作自然是象征的,但是李金发在抗日战争前后也创作了不少如《亡国是可怕的》、《无依的灵魂》、《人道的毁灭》、《轻骑队的死》、《可怜的青年》等启示人们与侵略者战斗;控诉了日寇毁灭和平与幸福的法西斯罪行,歌颂了抗日战士的英勇斗争和牺牲精神的诗篇。这些诗作一扫过去的悲观阴郁,格调明朗,突破了个人内心世界的狭小天地,转而关注丰富、悲壮的抗战现实,在艺术方法上则除个别诗仍留有象征派的痕迹外,绝大部分都已是写实的了,语言也更加通俗化。对李金发诗风的巨大变化研究较少,实为憾事。

2、李金发除了诗歌创作以外,还收辑了客家地区山歌中有关的情歌,编成《岭东恋歌》,因原稿烧毁,1928年夏天他又回到故乡梅县,向村童聆教,注释抄写,重新编辑;翻译了《古希腊恋歌》、《托尔斯泰夫人日记》、《魏尔仑诗抄》等大量外国作品和论著,还出版了传记《雕刻家米西盎则罗》,有着有不小学术成就,然而李金发却从未作为学者在文学史中存在过,这无疑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3、对李金发小说创作的研究本就不丰富,寥寥的研究者关注较多也只是《一个女性的三部曲》,其《异国情调》、《鬼屋人踪》等取材新颖、情节惊险跌宕的小说、《世界是如此其小》等主要反映留学生生活的20 余篇小说、紧紧围绕抗战的主题和抗战现实写的不少论文、游记和置于《仰天堂随笔》总题下的不少散文随笔,对构成更生动、真实的李金发,研究其人其事其作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却几乎都没被谈到,很是遗憾。

参考文献:

[1]洛奇.读李金发《晚年诗文两篇》[J].新文学史料,2001,(2).

[2]苏雪林.论李金发的诗[J].现代(第3卷),1933,(3).

[3]陈厚诚.李金发传略[J].新文学史料,2001,(2).

[4]高波.细读李金发──兼论中国的现代诗[J].四川大学学报,2000,(4).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客家文化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面向自动问答的机器阅读理解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唐开大庾岭路、赣水交通与石固神信仰
“闽学四贤”理学思想与闽西北客家文化特质
谈客家擂茶文化及其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