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拒绝文化虚无主义

2017-08-15任张琳

神州·中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任张琳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发展现状,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予以深刻审视。习总书记的传统文化观表明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而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传统文化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深刻论述,形成了科学完整的传统文化观。这一最新的理论成果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一、態度:科学辩证与创新

自近代中国陷入民族危机开始,爱国人士便开始试图对传统文化进行评估以探索挽救民族危机之法。在此过程中,两种观点鲜明对立:极力宣扬西方文化,彻底否认中国传统的文化虚无主义;极力倡导中国历史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强烈排外的文化复古主义。

习近平秉持着中国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历史唯物主义者的基本态度,科学分辩证地评析中国文化。他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1]充分表明我们应尊重历史,科学辩证地继承、运用、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在批判继承的过程中要警惕克服两种极端倾向,即以“西化论”为表现的文化虚无主义和以“极端崇儒”为特征的文化保守主义。

习近平强调:“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创造性转化要立足于当代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利用好网络、影视、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成为宣传阵地,使传统文化具备大众化特点,以此推动其发展;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以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是中华文化实现创新、再创辉煌的必然要求。

二、定位:历史渊源与精神源泉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通过大量的论述从现代化和未来发展的角度对传统文化作出更加科学全面的定位。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五千年中华文化的传承中走过来的,这包含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近代170多年斗争史、90多年党的奋斗史、新中国60多年发展史和改革开放30多年探索史。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仍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3]以强调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厚的精神滋养。

(二)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源泉

习近平在山东曲阜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深刻道出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性和基础性作用。因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建立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弘扬的基础上,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源泉。

三、发展:深度探析时代价值

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对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予以系统阐述,主要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世界性问题之启发

当今世界存在着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匮乏、局部地区战争等一系列全球性的问题。习近平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4]。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所展现的天人和谐思想对当下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引领性启示;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对国家间的和平相处具有积极意义;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体现了我国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包容态度。中华文化虽然产生和发展于中国,但是其产生的影响已越国界。

(二)治国理政之镜鉴

习近平在2014年10月13日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经验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从三个角度对传统文化在当下治国理政中的作用予以深刻论述。

第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治国理念的内容。革故鼎新、经世致用、清廉从政等都可谓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现代化发展和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二,传统文化是现代化国家治理的根源。“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5]。

(三)个人修养之法宝

个人修养和伦理道德的至上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点。习近平在与北大师生交流座谈时指出:“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他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开学典礼上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传统文化在个人修养塑造上具有时代价值,全社会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从政修养。

结语

我们应尊重历史,对传统文化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观,克服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这两种极端倾向。这样,人民因此而文化自信,国际社会将更加亲近中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9-27(1).

[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4(1).endprint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虚无主义的症状、成因与马克思论虚无主义的克服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