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民族关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现状探析

2017-08-15王海生

神州·中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民族政策历史演变

摘要:在我国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格局下,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因其地域、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认知和特点。影响新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因素也较为独特,既有长期的民族宗教等历史因素,也有社会转型时期不同民族文化和心理差异、突发事件等的影响。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既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大力推进“嵌入式社区”营造、加强宗教生态建设,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同时,还要加大对“三股势力”的打击力度,营造良好的周边国际环境。

关键词:新疆民族关系;民族政策;历史演变

一、新疆民族关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中心,具有独特的地缘政治。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之地,历史上东西方人种、民族、宗教、文化等在这里碰撞交流。自汉代伊始就有明确的居民族属记载,当时主要有月氏、羌、乌孙、塞、匈奴和汉人。汉朝时期,汉武帝两度派张骞出使西域,以加强同西域诸地的联系,共同对付匈奴——“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张骞出使西域不仅扩大了汉朝在西域诸地的政治影响,而且加深了同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此后,历代中央王朝不断加强对西域的经营,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越来越密切。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在这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疆各族人民共同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新疆和平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疆开展了建党建政、剿匪反霸、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经济,新疆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从根本上清除了民族压迫、敌视、仇杀、斗争的根基和条件,使新疆各族人民永远摆脱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获得了政治上的平等,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确立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政治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全面实施和兄弟省市的援疆工作的大力推进,新疆各族人民之间,新疆同内地之间的交往交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各族人民在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交往交流更加密切。

如今,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落实,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广大穆斯林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了充分保障,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和提高。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全区常住人口为 21813334人,汉族人口8746148人,占总人口的40.1%,各少数民族人口13067186人,占总人口的59.9%。[1]现有维吾尔、汉、哈萨克等55个民族和伊斯兰教、佛教等六种宗教。千百年来,各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宗教信仰在这里碰撞共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繁荣发展,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居住格局。各族人民在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中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随着各民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也相互离不开的社会生活与发展格局。

二、新时期党的民族政策的发展和完善

2010年1月18日,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有利于民族平等团结进步、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作为衡量民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2]2014年4月27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对做好新疆维护社会稳定、推进跨越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加强党的建设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调研中强调指出,“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新疆的问题,最难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2014年5月28日至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民族分裂势力越是企图破坏民族团结,我们越要加强民族团结……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部署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工作,推进“双语”教育,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序扩大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接受教育、就业、居住的规模,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3]2014年9月28至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新载体和方式,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4]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发展完善,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指明了正确路径。

2016年10月16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指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不断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感情,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疆召开了“民族团结一家亲”动员大会,安排部署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与基层群众结对认亲,各民族党员干部群众之间相互结亲,实现党员干部结对认亲全覆盖。同时,鼓励引导各民族干部群众经常走访互动,从日常生活入手、从具体事情做起,共创共建、增进感情,不断密切各民族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在全区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是为认真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際步骤,是进一步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的有力抓手,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成功经验。endprint

为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总目标再动员会议精神,全区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和教师广泛开展了“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联系学生、联系家长,与学生交朋友),着力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根基。通过“三进两联一交友”不仅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把各类学校建成培养维护祖国统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阵地,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交往交流,拉近了感情距离,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一家亲”、“三进两联一交友”是新时期新疆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贯彻落实。

三、影响新疆民族关系发展的因素和障碍

(一)社会转型期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心理差异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比较突出

民族文化,就是指一个民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切文化成果,体现民族的特点、风格、信念以及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新疆,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因其长期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不同,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之社会转型时期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对民族传统文化、原有生产生活方式产生冲击。民族间、人民间的防御心理和自我保护意识过于强烈,而这些则从心理层面及行为层面严重影响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据一项调查研究发现,通过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发生冲突方面的调查发现,有69%的人选择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有15.3%的人则竭力维护本民族文化。[5]在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差异造成的问题呈现易发、高发趋势,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对民族交往交流的影响不断增强。加之,少数民族群众到中东部地区务工经商的越来越多,内地汉族群众到民族地区开发建设、旅游观光逐年增加,对彼此民族文化、生活传统、宗教信仰、习俗与禁忌以及地方风俗习惯的不够了解和尊重,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的产生了误解、矛盾甚至是冲突,极大地影响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二)人际关系、民族交往需求弱化,进一步淡化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观能动性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自觉意识相应增强、主动交往的主观意识降低,促使民族之间、个体之间交往的社会条件逐渐减少。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和商品流通渠道以及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在物质需要方面不存在某一个民族垄断某一行业的情况,人人都可以通过不同渠道购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满足自己生产生活需求。由于商品流通渠道便利,加之民族认同和民族情感以及语言交流方便等方面的因素,人们在采购某一商品时往往会从本民族经营者手里购买,导致同一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生产、经营和生活中的互补性相对减弱,减少了民族交往的渠道和机会,弱化了民族交往的主动性,甚至有时候成为竞争对手,不利于民族交往交流。另一方面,由于同一民族的宗教信仰、语言因素、民族情感、心理作用、文化认知和生活习惯等特点,导致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不同族别的生活圈子。特别是少数民族受传统习惯和宗教信仰以及饮食习惯因素影响,更愿意跟本民族成员在一起,这样就导致了不同民族的人们生活局限在本民族的亲朋好友生活圈里,由此出现了同一民族交往交流密切,不同民族交往减少的现象。

(三)宗教信仰是影响和制约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道无形的鸿沟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派别的群众之间应互相尊重。但在新疆就宗教信仰的群众性和民族性而言,总体上是一个民族基本上信仰一种宗教或多个民族信仰同一种宗教,具体表现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回族等10个少数民族基本上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文化已经同这10个民族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些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群众信仰佛教、基督教、天主教,还一些不信仰任何宗教的无神论者。在民族交往过程中,由于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或者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之间缺乏沟通与了解,一方面出现了宗教极端势力强调某一宗教的纯洁性和至上性,不宽容信仰其它宗教和不信教的群众、民族;另一方面出现了不信仰宗教的民族、群众对信仰宗教的民族、群众的宗教感情、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尊重不够,甚至歪曲和排斥,从而彼此伤害感情,造成民族间误会、摩擦、矛盾与隔阂,甚至还引发生群体性事件,影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四)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差异性是影响和制约民族关系健康发展重要因素,不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地区封闭的打破、民族交往交流增多,会极大地促进民族交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经济取得快速发展。兄弟省市的援疆工作的全面实施,更是在人力、财力上对新疆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全疆各族人民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新疆经济起步晚、发展慢,城乡发展不平衡,南北疆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南疆四地州,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如果民族地区发展差距持续扩大,而且这种趋势长期得不到根本扭转,就会造成心理失衡乃至民族关系、地区关系失衡”。[6]加之在社会转型期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利益关系不断整合再分配,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利益意识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问题应运而生。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或同一地区不同民族、同一民族不同家庭之间,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贫富差距拉大。这些差异性会在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产生社会隔膜,阻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五)周边国家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给新疆民族关系发展造成了很大消极影响

新疆与8个国家接壤,拥有近5600 公里长的边境线,有哈萨克、柯尔克孜等9 个跨界民族与周边国家的主体民族有相同的语言文化、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难以割舍的民族宗教历史渊源使新疆的民族关系易受周边国家政治局势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各国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及偶发性的民族问题也极易对新疆的民族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在近几十年来的国际政治中,民族因素和宗教因素的影响力度明显上升,影响范围明显扩大,致使民族因素、民族问题、民族矛盾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局面。发生在不同民族之间或不同宗教(派别)之间的突發事件,处理不当也将严重影响民族、群体之间的交往交流。突发事件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影响明显加大。endprint

四、促进新疆民族关系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巩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根基

多元文化共存,是新疆的历史和现状,解决文化认同问题,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民族共同因素不断增多,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文化差异是最重要的差异,风俗习惯的不同则是文化差异的最直接表现。要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中增强共同性、包容性。按照自治区党委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战略部署,不断加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教育,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疆这片多元文化并存的疆土上,既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要处理好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使其在现代文化的引领下,形成既保留不同其它文化的特性,又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在交往交流过程中,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通过建立和增强各族群众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不断夯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基础。

(二)积极推进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创新民族交往交流方式,营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动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调要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这是继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三交”后,对促进民族关系发展的又一次重要论述。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鼓励不同民族成员在同一社区环境中居住生活,要把握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吃穿娱乐、婚丧嫁娶等日常环节抓起,在和谐共居中、互帮共学中、团结共事中、幸福共乐中,力促交往交流交融。大力推进双语教育,加强双语学习,架起民族交往交流的桥梁。创新民族交往交流的方式和载体,多举办“结对子”“走亲戚”“交朋友”“民族团结一家亲”“三进两联一交友”等促进民族交往交流的活动,交往多了,交流才会更深。

(三)积极推进和创新宗教事务管理,全力确保宗教领域和谐稳定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宗教共存地区,世界上多种宗教在这里传播、发展、碰撞,许多宗教均能在新疆找到影踪。新疆有10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也都在新疆事实的存在着。不同宗教之间、不同宗教信众之间,同一宗教的不同民族信众之间,交往交流还不够深入。因此,新疆各级宗教事务管理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方针政策,不断改进和积极创新宗教事务管理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宗教事务管理水平和能力,全力确保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当前尤其要着力推进和强化新疆的宗教生态建设,引导和鼓励不同宗教之间开展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从而增进相互了解,促进相互尊重。

(四)继续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质基础

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新疆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不断改善全疆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在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上发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强地方自我发展能力。从国家、自治区层面加强对南疆四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以特殊的财政、投资、金融、人才等政策促进南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持续完善对口支援机制与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加大扶贫攻坚和民生改善力度,继续加大对口援疆力度,立足区位优势,努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

(五)防范和打击“三股势力”,构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安全保障

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良好的社会环境尤为重要。长期以来,新疆一直是“三股势力”对中国从事分裂和暴恐活动的试验区,也是我们打击暴力恐怖活动的前沿阵地。因此,提高依法治疆能力,特别是维稳方面提高群防群治预警能力。同时,也要强化国际反恐合作,特别是要发挥好“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在联合打击暴力恐怖主义的积极作用,共同挤压“三股势力”的国际生存和活动空间,从而降低突发事件对新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影响。

五、结语

新疆邻国众多,跨界民族问题错综复杂,并且地缘相连,所以因边界领土原因、民族宗教原因而产生的问题也就越多。新疆要努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及与周边国家主体民族的同源同宗关系,多开展国家间、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和各种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促进相互了解,加强合作交流,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上)》[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

[2]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Z].新华网.

[3]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5-30(01).

[4]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举行[Z],新华网,

[5]资料来源:叶萍主持的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资助重点项目“乌鲁木齐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研究”课题调研数据.

[6]姚彤,李行.自治区民族工作会议暨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召开[N].新疆日报,2015-05-09(A01).

作者简介:王海生(1979—)男,山东曹县人,宗教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与宗教事务管理,現就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宗教事务局)研究所,从事民族宗教政策研究工作。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族政策历史演变
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在云南地区的实践效应
斯大林的民族理论
浅析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战略的历史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从范例复制到自由表达:对我国幼儿园美术教育观的历史演变考察与现实反思
从分离走向融合:幼儿园游戏与其他教育活动关系的历史演变
中共中央秘书长和秘书工作部门的历史演变(上)
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理念
论国民经济恢复的成功经验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