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乐器果哈的传承与发展

2017-08-15姚瑶

神州·中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传承人

姚瑶

摘要:广西苗族果哈是苗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苗语称为“瓢琴”,果哈可自弹自唱,也可只弹不唱,弹果哈时唱的歌被称为“果哈歌”,果哈的曲调大多低沉温柔,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情感。本课题是对广西苗族果哈的艺术特征和文化传承进行研究,笔者主要到融水县进行实地田野采风调查,论文主要是对广西融水县果哈的艺术特征、传承方式和传承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融水县;果哈;传承现状;传承人

前言

苗族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广西苗族现主要居住在融水、隆林、三江、龙腾四处,苗族民间乐器有果哈、芦笙、苗笛等。下面本文主要介绍的就是苗族乐器果哈,伴随乐器果哈演唱的歌又被称为“果哈歌”。笔者在对融水县的艺人采访时了解到,果哈的演奏者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年青人会拉果哈、唱果哈歌的已经很少了。笔者对这种传统民族乐器的传承现状感到深深的惋惜,少数民族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里不可多得的瑰宝,因为正是它们的光芒才成就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县果哈的概述

苗族音乐不仅是苗族日常生活的写实,更体现了苗族民族生活的情趣。苗族音乐包含大量的民间歌曲和大量各具特色的乐器和乐曲。而这些音乐也正能体现出来苗族人民能个善舞的民族风貌,在此之中苗族最具特色的代表性乐器除了芦笙、苗笛外,还有形似小提琴的拉弦乐器苗琴(果哈)。果哈,是一种苗族的曲种,因伴奏用的弓弦乐器果哈而得名,果哈是苗族民间唯一的弓弦乐器,因其形状似瓢,主要分散在广西融水县大苗山地区的安太乡、红水乡、安陲乡和贵州东南部一些苗族聚居的地域

(一)果哈的制作工艺

果哈从外形上看虽然有点像小提琴,但果哈在民间制作工艺比较粗糙,制作果哈的师傅首先要找一段长约60厘米,直径为15厘米的鸭脚或炮桐木做成琴胚,再将琴胚二分之一的一端挖成瓢状,封上薄板作共鸣箱;再把另一端修成琴柄,给琴柄顶端钻孔,安上琴钮,用细麻或牛筋做成琴弦,再用棕丝、竹片制成弓,果哈就这样形成了。

(二)果哈的演奏方式

果哈一般在室內演唱,在假日或者农闲的时候大家聚集在屋子里听果哈演唱和演奏,果哈的演奏者以中年人和老年人为主,他们多采用自拉自唱的方式。果哈的唱词,有格律和乐律较为严格的五字句,也有七字句和自由体的唱词。果哈的音调低沉悠扬,恰当表现出了苗族人民淳朴、善良的性格。它另有一种较为独特的唱词方式"西松盈",每句要把唱词重复一遍,但句尾的词要用同义不同音的字。如上句末一字为"村",下句末一字则可以用"寨"。

果哈的演唱内容十分多样,传统的乐曲繁多。分别有叙述历史事件的、古代神话故事和传说的,当然也有歌颂爱情故事和苗族传统风俗习惯礼仪的乐曲。

(三)果哈的演奏姿态较常见的分为两种

一种是用右手持弓,将琴身搭到演奏者的左肩上,这一种和小提琴的演奏姿态很像;另一种同样是右手持弓,但是拿弓的方式和传统的二胡相似,通常只用一个把位。演奏时将琴靠在两腿之间或者是左腿上,琴头靠在胸前。在演奏中左手常用手指压弦,形成倚音、滑音或者某个变化音,整个演奏是和演唱想配合的。

(四)果哈的音域

果哈有二根弦,两根弦粗细相当,定弦一般为大二度(有个别地方亦有定小三度)。音域为大六度(F-D),音高不定,一般由演奏者(也就是演唱者)根据自己嗓音条件和演唱内容而随意选定。果哈并不像其他乐器一样1 2 3 4 5 6 7 的音全都有,它是缺少4 和7 的,而且在演奏过程中主要是以半音为主。

(五)果哈的特点及演奏的场合

果哈与其他民族乐器最明显的差别,就是用人的唾液代替松香,演奏者演奏时要先将弓毛放入口中,蘸取口中的唾液,用唾液来增加弓毛湿度,增强弓毛与弓弦的摩擦发音。果哈音量微弱,发音低沉,但音色独具特色,但它能与人的声音语言相互配合,适合表现出深沉温柔的情绪,常在唱劳动歌、比翼歌、古老歌的时候进行伴奏,以自拉自唱为主,也有其他演奏者为它伴奏。而果哈歌就像是说话一样,但是是把说话的音拉长,跟着果哈的节奏慢慢唱出来。果哈并不是在特定的场合演奏的,在农闲、晚上,只要大家有时间就会聚集在一起,演奏者就会边拉果哈边唱古老歌、劳动歌、比翼歌这些传统的歌,也会把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用苗语唱出来,。

二、广西融水县果哈的传承现状

果哈经历了一代一代的传承一直发展至今,在我们前去采访的融水县,了解到的果哈传承人。

1.梁老问,据资料记载2009年的时候他就已经79岁的高龄了,他是四荣乡荣塘村高皇屯人,自幼就会演奏果哈和演唱果哈歌,为果哈的传承和发展都作出了贡献,并且在2009年获得了融水苗族自治县“十佳民间艺人”。

2.覃毅光,覃毅光也是一位果哈的传承人,覃毅光的汉话说的比较好,为人也十分热情好客,这为我们的交流提供了很有利的条件,也为我们比较细致的介绍了果哈的构造特点、目前的传承现状等等。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果哈的传承人慢慢在减少,我们找到的能为我们提供资料的也只有这些。所以果哈的调查也就有所局限。

苗族地区的果哈师傅都是以中老年男人为主,虽然每村每寨都会对果哈进行保护和传承,但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村寨里的人也都用上了比较现代的电器,又随着手机、电视、电影、等传播手段的普及,还有更多的年轻人也都选择外出打工,因此村寨的传统生活受到时代发展的冲击,失去了一部份原有的属于自己民族的东西,这些变化都对融水县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影响,同时对果哈的传承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果哈的传承现状令人十分担忧。

同时在融水县了解到村寨里主要的传承方式有家庭中的亲子传承方式、师徒传承方式和民俗传承方式,其中师徒传承是主要传承方式。

结语

广西融水县果哈是苗族历史上的不可多得的拉弦乐器,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块艺术瑰宝,是苗族人民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包含着苗族文化的历史产物。

本文主要采用田野调查法、访谈法对广西融水县果哈的艺术特征、传承现状等方面进行论文的论证。本文对广西融水县果哈的研究很简略,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会关注广西融水县果哈的传承与发展,相信果哈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发展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融水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

[2]《音乐舞蹈采风调查方法[M]》何政荣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承人
庐陵民俗体育传承人的现状发展
数字化保护视野下徽州民歌传承人的传承方式研究
阜蒙县蒙古包文化的法律保护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气”
关于包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制度的思考
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对河南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