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审美体验的性格

2017-08-11王章超

魅力中国 2016年50期
关键词:交互性审美体验悟性

摘 要: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认知方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不论中国还是西方,尽管方法各异,但都强调审美体验的悟性和交互性,这种性格是一种感悟生命的情怀,它一方面追求意蕴的长久性,另一方面也是对审美对象的全方位的直接把握。

关键词:审美体验 悟性 交互性 审美对象

[1]在“审美”一词被正式确立起来的现代性中,审美经验概念的统治地位才得以确立[1]在这一确立过程中,体验是对审美活动本质的一个说明,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审美对象(主要指生活)之价值与意义的感悟,与人的生命存在直接相关。要领悟生命以及世界的意义,审美体验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是人与世界交互的纽带。审美作为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说到底就是一种“悟”和主客体之间的“交互性”,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审美体验是一种感悟生命的情怀

体验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在中西方出现的历史都比较早。古希腊的柏拉图最早地看到了体验和审美之间的关系,在《伊安》篇中,他就提出了在文学批评中要对文本加以细细地体验。他说:“颂诗人要把诗人的意思说出来”[2]当然柏拉图强调的是欣赏者对创作者的理解和体会。

西方的体验观念到了近现代发达起来,日益受到重视,根据H·G·伽达默尔的考察,在德意志文献中,“体验”一词在19世纪70年代就是一个与“经历”相区别的用词。“体验”的德语原文为“Erlebnis”即“经历”的名词化。而“erleben”又是“Leben”即生命、生存、生活(相当于英语中的life、live、living)的动词化。其变迁过程为:Leben→erleben→Erlebnis。①显然,“体验是一种跟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经历。后来,“体验”一词在狄尔泰那里得到了较为明确的阐述。他认为对生命和生活的本体的认识应该有自己特有的认知方式,他把这种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科学认识论的方式称为“体验”,他是这样说的:“理解和解释是应用于精神科学的方法”[3]并认为这种理解和解释首先是一种主观的体验。

总起来说,狄尔泰所讲的“体验”是和生命、生活共生的,不可分离的,是对生命、生活的“理解和解释”,另外体验还是内在性的,是从生活着的个体的内在感受生发出的。而到了现象学,“体验“便获得更深刻的哲学意义。胡塞尔把 “体验”纳入“意向性结构”,据此,主体和客体的区分便同时消融在“体验”中,是一种对生命及其无限性的整体的参悟和穿透。

而在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中同样存在着强烈的体验色彩,无论是接受还是创作,都注重体验和感悟。老子讲“致虚极,守静笃”(《老子》第十六章)就是一种感悟的方法。庄子在《大宗师》篇中提出要“外生”,就是把生死置之度外,也是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体验。魏晋时期的宗炳提出“澄怀味象”(《画山水序》)“怀”、“象”分别代表的是身体和世界,意即这种审美观照的实质乃是对人生和宇宙的本体的观照,同样是对生命的一种感悟。由此可见,中国的“体验论”具有更高的层次,有对宇宙生命的感悟和体验。

审美体验是一种感悟生命的情怀,那么,我们应怎么理解这种生命呢?我们认为这种生命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哲学范畴。它不仅指作者主体的生命存在,還包括一切有生命的自然现象和无生物性生命的,但却处在重生不息的创造与劳动状态的自然界。就是说,这种生命类似于中国道家所说的“道”、“气”,对生命的感悟当然包括对宇宙生命的感悟,即对世间万象的生命感悟。

二、审美体验追求一种意蕴的长久性,也是对对象的长期浸润过程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体验”范畴产生之初,它就跟对时间意识的特别强调密切相关:体验是在永恒的,无限的时间中的“经历”,对历史的两头(起点和终点)完全开放的。体验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只要对象存在着,对它的体验也就在进行。体验是一种永无休止的过程,只要兴趣存在,体验也就存在。在体验中的反复品味、玩味,逐步达到一种深邃的境界,从而进入到生命的广阔自由天地中。这时,永恒的时间超越了有限的时间,体验到生命向无限奔去。孔子闻“韶”而“三月不知肉味”,达到了一种入定的境界。

宋朝的大儒朱熹提出了“涵泳说”,意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应该沉潜其中,反复玩味才能获得其中的真正含义。他在《诗集传序》中自述研究《诗经》的方法就是“于是乎章句以纲之,训诂以记之,讽泳以昌之,涵濡以体之”(《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四),这里的“涵濡”就是强调全身心的投入,与对象融为一体,细细品嚼,慢慢体味,才能真正领会文本蕴含的深意。朱熹反对的是对作品浅尝辄止的理解,提倡不间断地投身其中,只有这样,对作品的理解才算完整,所获得的认识才算是可信的。

伽达默尔曾经说过“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了一种使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个东西就属于体验”[4]伽达默尔在这里强调的同样是体验的持续性特征,体验是无时不在进行的,没有体验,就没有审美活动的发生

三、审美体验是一种对对象的全方位、整体式的直接把握和超越

伽达默尔在解释“体验”概念是说:“体验”一词的构造是以下面两个方面为依据的:其一,体验是是一种直接性的,这种直接性是在所有解释、处理或传达之前发生的;其二,体验是从直接性中获得的收获,也就是说,它是直接性所留存下来的结果,即体验是非间接性获知的结果,它要求意识直接与对象同一,而摒弃任何中介的、外在的东西,具有不可分析、不可判断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依伽达默尔所说“是指感性现象与超感性意义的合一状态”[5]体验是对本质的瞬间把握,既有形象的个别性,又具概念的普遍性。“它是如此地具体,仅其本身就完全和形象一样,但是,它又是如此地抽象和富有含义,就如同概念一样”[6]这种“把握(体验)是抽象和具体、个别和普遍性的高度统一。

也就是说,在这种把握中,是“主体在意象中对存在的自由体验,其特征在与同现实时空的悖离”[7]是一种对现实的中断,从而更快地进入到对现实的自由体验,在摆脱现实境况的进程里,意识实际上已经建构了意象的虚幻世界,感受到对其中所呈现出来的自我与世界的直接同一。

上文提到的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感兴,而“感兴”的出现,也就是意识对实在的超越由来已久。孔子在谈到诗的作用是提到大著名的“兴”、“观”、“群”、“怨”说(见《论语·阳货》)。“兴”,朱熹的解释是“感发志意”,就是说,诗歌可以是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进而引发欣赏者无穷的想象和联想,从而超越了审美形象自身。一朵花的审美形象或一首诗的审美意象超越了这朵花或这首诗的实在具象的自然性和静止性,是对对象的实在性的超越,建立了一个幻想的天国,里面充斥着各类的二律背反,包括抽象和具体,普遍和个别,一般和特殊,理性和感性,精神和物质,从而获得的是一种全新的认知和感受。无论是形象还是意蕴,都不仅仅满足于形象本身。再者,由于主体全身心地投入,主体也获得了提升。

总之,审美体验是整个审美心理过程的中心环节,体验着就是生活着,在审美体验中,人的外在生活变成了人的内在生活,而且对象的生活也变成了人自身的时候,生活即体验,体验即审美,人的一切外在现实变成了自身生命活动的现实。它包括内在生活和外在生活以及整个生活关联域的透视,具有一种对生活的巨大穿透力。

作者简介

王章超(1982.03-)汉族,河北大名人,现为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群众艺术馆馆员,现主要从事群众文艺创作与辅导,主要研究方向为群众文化,当代大众文化等。

猜你喜欢

交互性审美体验悟性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童心 童眼 童耳
新媒体语境下艺术传播的发展及城市运用探究
数字化城市公共艺术交互性内涵研究
多媒体技术项目制作实例剖析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
生活的悟性
When I Grow Up,I Want to Be…
记性与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