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诗经》中兴诗类别的思考

2017-08-10李瑶俐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3期
关键词:鹊巢绿衣歌者

李瑶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中有很多此种结构的诗篇,先吟咏自然界中的事物,再继而表达自己的情感,朱熹把这类诗歌的表现手法归为“兴”,下定义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而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对“兴”便有了一定的研究。《论语·阳货》中记载:

子日:“小子,和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叶舒宪先生认为这里的“兴”是“发动”、“起”的意思,引申为“兴盛”,并举出许多了《诗经》相同用法的诗篇。叶先生更多的是从产生源头和文化特质上来阐释“兴”这一范畴,本篇将注重于对“兴”这一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不同运用而形成的不同类别进行简要分析。

“肃肃兔置,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国风·周南·兔置》)《兔置》篇共三章,每一章都先以“肃肃兔置”起兴。就本章看,前两句描写捕猎的兔网结得又紧又密,捕猎时传来一阵阵响亮的打桩声,后两句则写武夫有着雄赳赳的气概,是公候的好护卫。朱熹认为这两句称赞了文王德化之盛:“化行俗美,贤才众多。虽置兔之野人,而其才之可用犹如此,故诗人因其所事以起兴而美之。”由此可知,兔置和武夫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两者虽同为粗俗之物,但都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作者采用联想的方式将两类事物联系在一起,并且两类事物有着或隐或显的关联。此类兴诗在《诗经》的所有兴诗中占有较大比重,有学者统计,《诗经》中兴诗总计125篇,其中使用“喻兴”手法的兴诗有107篇。可见这类具有相似性的起兴是《诗经》兴诗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其中《邶风·绿衣》、《陈风·防有鹊巢》、《郑风·山有扶苏》和《小雅·四月》与前文所述兴诗有些许不同,以《绿衣》第一章为例: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兮,曷维其已。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为:“比也。绿,苍胜黄之间色。黄,中央土之正色。问色贱而以为衣,正色贵而以为里,言皆失其所也。”朱熹把此篇定为“比”诗,但其实“比”诗和兴诗有很多相同之处,有时也难以严格区分,这篇《绿衣》便是如此。在当时,衣服颜色搭配是有讲究的,通常是正色在外,问色在内,这样才合乎礼义。歌者先咏衣服搭配不合乎礼义,以此引出自己对高低颠倒、正庶不分的担忧。诗中前后吟咏的两件事物关联十分明显,并且前一事物是反常的事物和现象,带有明显的言外之意,这一点与《兔置》、《桃天》、《穆木》等直接以常见事物起兴有些不同。再如《陈风·防有鹊巢》也是如此:

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谁俯予美?心焉忉忉。

中唐有甓,邛有旨鹂;谁俯予美?心焉惕惕。

这首诗兴句的意思是,堤坝上有了鹊巢,丘地上长出了紫云英。后两句则写作者担忧心爱之人被他人欺骗。堤坝上有了鹊巢和丘地上长出紫云英都是反常现象,表明爱人被他人所骗(或者可以理解成被他人橫刀夺爱)也是一种很难令人相信的事情。二者之间有一定关联,可归于兴诗。此篇与《绿衣》一样,兴句都描写反常之物,有强烈的言外之意,凸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还有少量兴诗,起兴之物与实际歌咏之事之间并无直接关联。比如《国风·卷耳》第一章: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前两句写所“嗟”之人在采摘卷耳,后两句转而写怀念远人。朱熹在《诗集传》中把此诗划定为“赋”,但前两句确实起到了引出诗歌主体的作用,符合朱熹对兴诗的定义:“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故也可以把它当做兴诗。很明显,这首诗前后两句并没有什么内在相关性,歌者在采摘卷耳的时候突然想起了许久未归的游子,两件事情之间具有跳跃性,这和《兔置》、《绿衣》等兴诗都不同。

总而言之,《诗经》中的兴诗数量较多,并且大致上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起兴物与实际歌咏之物具有内在联系,如《桃天》、《兔置》等;二是两者之间并无实质性关联,如《卷耳》、《采薇》、《园有桃》等等。其中第一类兴诗中有个别诗篇的起兴物为非日常事物,这类兴诗突出了歌者所咏之事的反常性,突出了歌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猜你喜欢

鹊巢绿衣歌者
草原歌者的大爱情怀
二鹊救友
蒙古族青年长调歌者——都兰
绿衣警察
冬去春来
记比邻双鹊
绿衣孩子
“小青蛇”
歌者和履痕
我坐在宽大的群里(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