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惄焉如捣”之“捣”字

2017-08-10刘玉杰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本义

摘 要:《小弁》出自《诗经·小雅》,旧说是周幽王太子宜咎因褒姒之谗言被放逐,太子怨刺其父之诗。前人对诗句“我心忧伤,惄焉如捣”中“捣”字的解释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是假借义,通“疛”或“?”,“心疾”义;另一种认为是本义,“舂”或是“捣碎”。通过对“捣”字的甲骨文字形、文献印证、诗文创作、同义连用及“捣”字所在词句的词性、句义等各方面的考察,我们认为,“捣”字用的是本义,不存在假借义这一用法。

关键词:《小弁》 “捣”字 本义

《小弁》,是周幽王太子宜咎怨刺其父之诗。“刺幽王也。大子之傅作焉。”[1](P747)“正义曰:太子,谓宜咎也。幽王信褒姒之谗,放逐宜咎。其傅亲训太子,知其无罪,闵其见逐,故作此诗以刺王。”[1](P747)

对《诗经·小雅·小弁》“我心忧伤,惄焉如捣”中“捣”字的解释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毛诗认为,“捣”是“心疾”义。郑玄认为“捣”,丁老反,本或作“?”。《韩诗》作“疛”,除又反,义同。以上三家认为“捣”用的是假借义。唐孔颖达也认为“捣,心疾”,但对心疾的原因做了解释:“所思在心,复云如捣,则似物捣心,故云心疾也。《说文》云:‘捣,手椎。一曰筑也。”[1](P749)由此可知,孔颖达认为“捣”字使用的正是其本义,心疾只是由于如物捣心而形成的,并不是真正的心病。以上是较早的两种解释。清人马瑞辰与毛诗持相同观点,认为“捣”字解释为“心疾”用的是假借义,假借“?”“疛”字[2](P643)。日本汉学家竹添光鸿《毛诗会笺》对两种解释都有收录,其中引用了《易林》对诗的解释,“易林所谓心舂也”[3](P1288)。至于今人的解释,余冠英《诗经选》:“‘捣,舂。”[4](P225)周振甫《诗经译注》释“捣”为“捣碎”[5](P294)。程俊英《诗经译注》:“捣:舂撞。”[6](P215)多用其本义。基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经过考察我们认为,“捣”用的是本义,不存在假借这一用法。

一、字形

认为“捣”通“疛”或“?”,“疛”与“?”是异体字,解释为“心疾”义,证据不足。《说文》解释“疛”为“小腹病”。《玉篇》解“疛”为“心腹疾”。段玉裁认为是“心腹疾”,并就“小腹疾”义进行纠错,认为“小当作心字之误也。隶书心或作小”[7](P349)。所以他认为后世误传为“小腹疾”义。那么,“疛”到底是“小腹疾”还是“心腹疾”?据甲骨文字形“”或“”,《甲骨文字典》解释为:“象人卧床上以手抚腹之形,会小腹有病之义。”[8](P839)正与《说文》一样。况《吕氏春秋·季春纪第三·尽数》里有“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腹则为张、为疛……”[9](P52)高诱注“疛”为“跳动,皆腹疾”[9](P52)。“‘疛在本例句中是‘郁處腹所致,病位更可能在腹部,加之甲骨文会意小腹部,因此高诱注腹疾较妥当。”[10](P191)可知,不管是最初的字形还是传世文献里,都能证明“疛”为“小腹疾”。而“心腹疾”义只是一些字书那样认为,缺少必要的文献证明,至少应该存疑,而不能确定就一定有“心腹疾”义。

既然知“疛”为“小腹疾”,如果说“捣”假借为“疛”,是“腹疾”而不是“心疾”,那么诗句“惄焉如捣”解释为忧思就像得了腹病一样,恐怕就说不通了。故认为“捣”用假借义是不合适的。况且即便“疛”有“心疾”义,就已有的文献材料来看,并没有发现“捣”有通“疛”的其他例子,既然是假借用法,就不可能只存在于此处,不可能只有一例,这也从侧面说明假借用法是不存在的。

二、诗文创作

在诗文创作中,“捣”字常常能够营造一种外在氛围,以衬托人物内心的情感。如:

(1)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2)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北宋·晏几道《少年游》)

(4)萧瑟捣衣时候,凄凉击缶情怀。(南宋·刘克庄《风入松》)

“捣衣”连用,诗歌以此渲染一种冷清空旷只闻捣衣声声的情景,又兼之诗人独有的个人忧愁在里面,内外相交,愁肠百转,不得解脱。萧绎《金楼子·立言篇》:“捣衣清而彻,有悲人者,此是秋士悲于心。捣衣感于外,内外相感,愁情结悲,然后哀怨生焉。苟无感,何嗟何怨也?”[11](P60)由此知外在的捣物声声正是内心忧思忧愁的外化,以外在来衬托内心。诗“惄焉如捣”正是如此,诗文创作手法更是如出一辙。

除了“捣衣”之外,文学创作中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如:

(5)垂老恶闻战鼓悲,急觞为缓忧心捣。少年努力纵谈笑,看我形容已枯槁。(唐·杜甫《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

(6)药杵声中捣残梦,茶铛影里煮孤灯。(唐·李洞《赠曹郎中崇贤所居》)

(7)川路日浩荡,惄焉心如捣。(唐·陶翰《早过临淮》)

(8)秋香院落砧杵鸣,二三更,千万声,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元·张可久《迎仙客·秋夜》)

由这些关于“捣”的文学作品也可见,“惄焉如捣”之“捣”正是用的本义,与后世诗文创作手法一致,用其本义的说法不无道理。

三、语法

从语法词性角度来看,《诗经》中以忧心作比喻的结构里,比喻的部分多数是动词或形容词等谓词性成分。共有7个例子,分别是“惄如调饥”“忧心如惔”“忧心如酲”“心之忧矣,如或结之”“忧心如熏”“心之忧矣,如匪浣衣”“忧心如醉”。不以“忧心”为喻,但和“忧心”相关的诗句,《诗经》中共出现了25处,其中有22处用形容词叠音来形容“忧心”或是“劳心”,例如“忧心忡忡”“忧心茕茕”“劳心忉忉”“劳心忉忉”。其余三处出现了两次“忧心孔疚”和一次“忧心靡乐”。“忧心靡乐”是形容词性的,而“忧心孔疚”中的“孔疚”虽不是谓词性结构,但从结构来看,它与“忧心如X”的结构还是有差别的。整体而言,有关忧心为喻和形容忧心的诗句多是谓词性的。如果“惄焉如捣”中“捣”假借为“疛”,“心疾”义,则是名词了,与其他类似用例不符。若解释成本义“捣”,便是动词,与其他例子类似,则显得合理统一而和谐。这样,就诗的表达效果而言,以形容词性或动词性的词语来修饰比喻“忧心”,更具有表现力,能更加凸显诗歌主人公内心的忧愁苦闷。

再者,从诗的句意角度来看,“惄焉如捣”所在的章节里,共出现了三次“忧”字,那么关于忧愁的程度是反复咏叹呢,还是层层递进以说明忧思苦闷呢?我们认为在句意上是层层递进的,情感在不断加深。朱熹《诗集传》中对句子的释义是:“我心忧伤,则惄焉如捣矣。精神愦眊,至于假寐之中而不忘永叹。忧之之深,是以未老而老也。疢如疾首,则又忧之甚矣。”[12](P140)可知其忧伤义是层层递进的,那么“惄焉如捣”第一层次的忧应该不是忧思如疾病之义,故而“捣”当用本义,如物之捣心。且朱熹也认为“捣”是“舂”义:“捣,舂也。”从《诗经》中的其他篇章中也可知,在诗的同一章节里,同样存在层次上的递进关系,而不只是限于章与章之间。如《诗经·小雅·正月》“念我独兮,忧心京京。哀我小心,癙忧以痒。”便是如此。同一章里,先言“忧心京京”,之后忧思成疾“癙忧以痒”,朱熹曰:“癙忧,幽忧也。”[12](P129)可知是深忧,较“忧心京京”程度要深。

从“舂”和“捣”的关系上看,“捣”和“舂”是同义词。《说文解字》对“舂”的解释是“捣粟也”,《玉篇》是“捣也”。《首楞严经》有“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13](P318);王梵志诗有“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舂”和“捣”连用,是单音词同义连用形成复音词,更能说明二者是同義词。竹添光鸿引用《易林》对“捣”的解释,“所谓心舂也”,也知此处当用本义。《易林》:“雌雄相从,和鸣雍雍,解我胸舂”,“胸舂”即胸臆上下不定,如舂米于胸中也[14](P244),这与“惄焉如捣”类似,都和人的心理情感活动有关。《南田画跋》中有“文人笔端,不妨左无不宜,右无不有……《易林》云:‘解我胸舂,古诗云:‘忧心如捣”[15](P85)一句,知“捣”和“舂”互训,原诗用本义。现代汕头方言里有“舂心肝”一词,“痛心,伤心”[16](P5251)义,也与“惄焉如捣”相近,有可能是古语的保留,这也恰好证明“捣”字用的是本义,似物捣心,忧伤痛心。

四、心理

古代有一种刑罚为“舂”,就是让女人去舂米。《周礼》:“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于舂稾。”[17](P68)《管子》:“士三出妻,逐于境外。女三嫁,入于舂谷。”[18](P73)舂米又可说成捣米,可见在古时不管是舂米还是捣米,都是捣声阵阵,又适逢主人公忧伤难遣,两者相互交融更知忧之深,“忧心如捣”即是,上引《易林》“心舂”也是如此。因有一种惩罚的意味在里面,这正好应了《小弁》主人公的心境,贵为太子的他因褒姒之祸而被放逐,于他而言好似受了刑罚般。那被刑罚妇人的捣物声声,不正是太子此时的内心独白吗?这样诗歌更具表现力,也更能凸显主人公的忧思苦闷,这正是“捣”之本义所赋予诗歌的不朽魅力。

综上,《诗经·小雅·小弁》“我心忧伤,惄焉如捣”中的“捣”用的是其本义,“捣”字不存在假借义“心疾”的用法。

参考文献:

[1]《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日]竹添光鸿.毛诗会笺三[M].台北:大通书局,1975.

[4]余冠英.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5]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6]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7][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8]徐中舒.甲骨文字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

[9][汉]高诱.吕氏春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10]訾博颖,赵鸿君.《吕氏春秋》“痏”“?”“疛”病症名词考释[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5).

[11][梁]孝元帝.金楼子[M].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

[12][宋]朱熹集注.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3][印释]般剌密帝译,[元释]惟则辑注,崔世勋校点.首楞严经[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

[14]尚禀和.焦氏易林注[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15][清]恽寿平.南田画跋[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16]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17]崔高维校点.周礼[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8]梁运华校点.管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刘玉杰 陕西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710119)

猜你喜欢

本义
汉字里的大写数字另有意义
画说汉字——摆(bai)
咱们最初是啥样
韩嚼牙
咱们最初是啥样
咱们最初是啥样
汉字里的大写数字另有意义
分道扬镳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