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大夏“民本”思想探析

2017-08-10李雪莹刘宇赤

船山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民本思想民本表现

李雪莹+刘宇赤

摘 要: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为指导,吸收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精髓,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先后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刘大夏作为明代名臣,无论是入主兵部还是作为封疆大吏,他始终以“民本”为念。研究古代先贤的民本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从严治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从刘大夏的传记、诗文等资料入手,运用实例,详解其“民本”思想的主要表现并探讨“民本”思想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刘大夏;民本思想;表现;原因

引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以民为本”代表了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彰显了中国特色的民主理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里,以民意为主导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谓“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民本”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考察民本思想的进程与历史价值,可以为鉴今资治提供丰富的文化养分。

刘大夏(1436—1516),字时雍,湖广华容人。明英宗三年,举湖广乡试第一。历任兵部职方司主事、郎中、福建右参政、广东右布政使、浙江左布政使、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兵部尚书等。他为官“爱民”、为政“护民”,在中国传统“民本”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明代思想家陈献章评价其“爱民如子,守身如女,无论今人中,即古人亦未易当也”。①

刘大夏历经明英宗、宪宗、孝宗、武宗四朝,一生富有传奇色彩。而作为一位留名后世、政绩显著、品德高尚的循吏良臣,“以民为重”的吏治思想贯穿其政治生涯始终。

刘大夏“民本”思想的主要表现有五个方面:

一、心系百姓,关注民情

刘大夏一生以民生为念,无论在朝还是在野,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下属,无论是公务交往还是私人应酬,他都时时刻刻记挂百姓。刚入仕朝廷不久的一个夏天,他看到京城达官贵人生活悠闲,百事懈怠,而进京沿途民不聊生,便触景生情,挥笔写下《炎暑赋》:农夫“耕耘在畴。日当午而未食,汗交面而弗休。虽勤劳于溽暑,尚未必于成秋!”士卒“冒风尘于烈日,荷甲胄若红炉。足前趋而欲歇,气阻怃以难苏”,进而反思为官之身应负为民之责,“居廊庙之上兮,匪徒乐己之乐;念农兵之艰兮,亦当忧人之忧”。②他将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處江湖之远,则忧其民”的忧乐精神真正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怀。

明英宗正统八年,李东阳等十八人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他认为,乐己之乐,于民无益,倒不如外补为吏,到基层工作,为民做些实事,于是向内阁首辅李贤提出“外补”(即京官外调)要求。很多人不解,翰林院是一条仕途通达的“终南捷径”,他却说:“为学不力,孰与就习吏事,有惠及民也”。③

刘大夏济世忧民的情怀,从初入仕途到各地为官,几十年间始终如一,从未改变。他常常告诫下属要关心百姓疾苦。他曾以西汉循吏龚遂和黄霸的故事劝钟粤太守要关心民瘼,赢得百姓的口碑与歌谣:“萍水殷勤说久要,休将忠告认相嘲。一官比旧俱增禄,百姓于今未卖刀。侈用终非循吏事,清名已重圣明朝。烦君更把民财惜,收拾龚黄道路谣”(《经浔境奉规钟粤太守》)。④

在私人应酬中,他也时常对同僚好友表达向百姓的牵挂。一位姓周的朋友要到嘉定做官时,他言辞恳切地写下“佐县未应双鬓白,爱民须仗寸丹心”(《送周主簿之嘉定》)⑤来勉励他勤政爱民。弘治五年,刘大夏迁任浙江布政使,他在留别陈献章时,不仅抱愧自己“未酬东广愿”,而且令他忧心忡忡的是:“闻道浙西民更苦,不知何药可疗穷”(《留别陈白沙先生》。⑥

刘大夏在为官任职时,时时处处注意施行济民之道,待到晚年告老还乡,依然是“父老出门愁国税,儿童乞食说家贫。太平天子方朝会,定播殊恩到我民”。(《元日感怀》)⑦。看到年迈的老人为赋税发愁,黄毛小儿到处乞食,他爱民悯农的心情溢于言表。真可谓“丹心报国时犹壮,白发催人岁易流”(《海上偶成》)⑧。

如果说古代官吏大多都有重农意识的话,刘大夏“以民为重”的思想则表现更加明显。在华容丁忧的几年间,亲自参加劳动,感受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原田有稻供疏食,野径无尘染素衣”(《山居偶成》)⑨。甚至在被贬流放时,也始终心系故土:“南国草堂松菊在,不知相见是何年?”(《夜宿安陆县僧房感怀》)⑩刘大夏晚年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写成《田家诗》十二首,以诫子孙不违农时,做好农活。

二、崇尚生命,反对战争

成化年间,明朝属国安南(今越南)侵犯老挝,兵败之后请求明朝派兵支援。当时的大太监汪直想借此捞财邀功,向宪宗朱见深献计“讨伐安南”。宪宗于是命令兵部查阅成祖年间用兵安南的军事档案。时任兵部职方司主事的刘大夏首先想到的就是一旦狼烟四起,百姓必将遭殃。为免生灵涂炭,他便将有关山川、地形、交通线路等重要资料藏匿起来,拖延战时,使战争不了了之。

成化十八年,云南猛密地方首领曩罕弄侵犯木邦。曩罕弄早年因不肯进献宝石而得罪了镇守太监王举。王举便肆机上疏进言要朝廷出兵征讨,而曩罕弄则以重金贿赂朝廷阁老万安。万安召集刘大夏,命他前去安抚。刘大夏拒令不从,因为一旦答应,便是默许侵夺。果不其然,曩罕弄夺取木邦之地后,西南诸部互相侵扰,仇杀掠夺,多年不禁。政府用兵长达十年,而当地百姓不堪其扰,刘大夏不忍乱况横行,百姓无安,事后他写下“风雨传宣赴泗城,履危冲瘴不胜情。丁宁休蹈前车辙,万姓生全在此行”(《雨中遣使》)B11的诗句来表达对百姓的担忧。

成化二十一年,刘大夏任职福建右参政。初到闽海道,兵久废弛,仓储颓乏,刘大夏亲督察看,善任用人,修仓计储,整饬海道。一日,琉球商船被台风卷至平海地区。当地守军本想借机围捕,而刘大夏则先军队一步登上商船,问清原由后给予他们生活物资,并准许他们安全出境,避免了争端。刘大夏一贯反对战争荼毒生灵。他曾在途经寇兵屠戮已尽的废城感怀伤情,写下《观废州空城用前韵》:“甘棠无复存民望,芳草犹能不世情……独怜遗孽悬崖下,瘴雨蛮烟日望晴”。B12战争过后,满目疮痍,草木皆废,民不聊生。《到田州府》更是亲听战乱后老百姓的诉说:“蛮长横兵陈勇武,村翁扶杖诉残伤。如何万顷桑麻地,天与凶人作战场?”B13另一首《过望墟》则表达了战争带来的祸患:“村中剩有千年产,兵后惟存数草庐”,他认为无论战争的胜利或者失败都会屠戮生命,所谓“古云一将功成日,万骨应枯语不虚”。B14

三、深入群众,调查研究

刘大夏做官,不尚空谈,而是亲力亲为,勤勉实干。孝宗弘治六年,黄河决口,河运被堵,居民垫溺。时任浙江布政使的刘大夏升任右副御史,督治河决。他除了召集山东、河南两省守臣讨论治河之策外,还亲自赴往张秋镇等地实地考察,“循河上下千余里,相度形势”B15,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征求治河良策。刘大夏在充分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写下《议疏黄河筑决口状》,提出“治河三策”:其一,整修堤防。“筑塞东注河口。尽将河流疏导南去,使下徐、沛,由淮入海”;其二,漕道分流。“疏导汶水接济运河,万一河流东决,坝可以泄河流之涨,堤可以御河流之冲”;其三,委任得人。“若黄凌岗等处提防委任得人,可以长远”。 奏议得到批示后,治河工程开始执行。复筑长堤以御洪流,保住大名、山东两地;疏通孙家渡、四府营河几十里,又修筑长堤由河南胙城至徐州等地,灾情得到有效控制。治河之事,关系着数千万百姓的生命和生活,刘大夏始终秉持着“忧民”之思。他在一份给皇帝的奏陈中写道:“臣等仰知皇上洞见黄河迁徙之害,深为国计民生之忧。凡智力所及,不敢不尽。但欲兴举,此等工役。未免劳民伤财”。他考虑到筑修堤坝需要人力钱财,而当时正值荒歉,财用无从取办,所以他建议“斟酌前项工程,于理应否兴止”。B16皇帝最后采纳了他的建议。此次治河,刘大夏“身亲量度,因能任功,五旬而事将成”。B17

弘治十年,年过六旬的刘大夏兼任左佥都御史,前往北边筹措军饷。临行之前有人劝他北边粮草多属贵族子弟经营,而刘大夏本人素与此辈不合,因此不宜过刚过直而带来祸患。刘大夏则义正言辞地说道:“处天下事,以理不以势;定天下事,在近不在远”B18,到了当地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当地的百姓向他们当面了解情况。在充分掌握实情后,他立即改革收购政策,颁行《收市法》。新法规定粮、草皆以官家收购,实行“粮十担,草百担”的开秤标准,打破了先前“粮百千石、草千万束”,由中间商从中渔利,并难以满足武备缺口的籴米法,有效地保护了普通百姓的利益。除了整理粮草,刘大夏通过实地勘察,深入调研,在充分了解宣府当地的地形地势、民生民情以及需治问题后,写下《论宣府屯田疏》,向朝廷建议屯田新政。不到两个多月,宣府粮草满仓,当地人民也受其利。

四、将心比心,夷夏平等

刘大夏始终秉持夷夏平等的观念,他本人也曾两次前往少数民族聚居的两广任职,对各族人民和睦相处感受更为深切。他在《谒新建文庙》一诗中写道:“边民共沐新朝化,殊俗应承上国风。莫道山川限夷夏,从来人心一般同”B19。边民和内地同为中华子民,应该共享盛朝,山川也阻隔不了夷和夏,因为“人心一般同”。弘治元年,瑶、苗、黎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广东增城发生暴乱。当地土豪劣绅和官兵大规模袭扰瑶山,瑶民举起大旗,奋起反抗。朝廷增派几千精兵入主瑶寨,几方兵力互相交织,场面十分混乱。刘大夏到职以后,率部走遍瑶山村寨,目睹瑶民生活惨状,产生恻隐之心。此后,他想出分而治之的政策,设立龙门、从化等县,让瑶山地区逐渐平息下来。

后来,广西田州发生动乱,刘大夏反对镇压,力主安抚,他亲赴田州,兵不血刃,比较妥善处理了当地土司叛乱的问题。事后,他乘船离开田州。一路上牵挂的还是战火余温中的田州百姓。于是在路途中接连写下《元日舟中写怀》《田州发舟顾夷民有感》《过浔州有感》等一组诗,其中的“东风未解夷民瘴”“泪痕宁为别离流”“瘴烟如旧待谁消”等诗句彰显出了刘大夏对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百姓的忧与爱。

两广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如何处理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异族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地重务。弘治十三年,年过六旬的刘大夏升任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第二次前往两广。他带着两个家徒刘德、刘诚来到岭南苍梧。苍梧原是百越少数民族一个大部落名称,后作为地名沿用。刘大夏到任后做了两件大事来安抚少数民族地区。他先是了解到当地镇守太监王敬私役军士,军队废弛军训,沦为王敬私奴,士卒们叫苦不迭,刘大夏以兩广军务总督之职劝解王敬免去私用军役,此后,两广军纪大肃。而不久之后“十三村”大乱也与军事相关。刘大夏亲自到崇山峻岭的“十三村”了解情况,得知广西都指挥使司为了对付“瑶乱”,常年征役青壮年。农耕地区农忙无人看管,加上县衙随意镇压,村人苦不堪言。刘大夏因感于“民以食为天”当即下令改制服役团练,制定“什伍法”,限定每月初一、十五,村民轮流服役。此法一出,百姓既可以安心耕农,又能全心训练,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

五、珍惜民力,革弊简政

弘治十四年,任职两广总督仅仅一年的刘大夏调任兵部尚书。《宣召录》记载,次年正月,弘治皇帝召见刘大夏,问他为何数次拒绝召用。刘大夏答道:“近年四方民穷财尽,易于生变。兵部掌握朝廷机务,万一生变,臣才不足以了此事,忧惧不敢来”。一句“民穷财尽”立刻引起弘治帝的兴趣,他认为征科赋敛是祖法常制,为何会引起“民穷财尽”,因此继续追问下去。刘大夏说:“近年征敛恐不止于常制,姑以臣巡抚地方言之,如广西取铎木,广东买香料,费用钱粮,动以万计”。B20铎木、香料这些都是取自于民的,如果钱财费用过多,便会给百姓造成极大负担。几日之后,皇帝和刘大夏再一次就兵部机务展开讨论。皇帝问其天下卫所军士如何,刘大夏回复到“与民一般穷”。究其原因,盖因“运粮有脚价、还债之费,京操有做工、赔料之费,此外浪费犹有臣等不可知者,所以俱穷”。事后,刘大夏会同朝廷相关大臣写成《会议救荒弭盗疏》,以革除弊政。

中国古代实行征役制度,普通百姓在缴纳赋税的同时还要轮流参军。徭役之苦和兵勇负担几乎是并行的。刘大夏任职兵部,了解军民负担沉重以后,毅然上疏。其中,《乞休疏》更以兵政之弊责己误国,他列举了各地官军的军务之苦:“京师官军,在卫者,苦于出钱,在营者,困于私役,逼令逃亡,江南军士,多因漕运破家,江北军士,多以京操失业……边军最苦,而升赏恒施于势要;禁卫最严,而苞苴公行于肘腋”。B21因此,他请求选贤任能,以救兹弊。《处置军伍疏》则提出军卫之弊:“事姑息者,图了故事,恃刑罚者,逼足三分。或将老稚之人起解,或买无籍之徒充数,雇妻易户,逃移相继”,这从根本上造成了军伍的治理混乱;“各营军每多私役。官拨营作,负累尤甚。卫所差遣,需索百端,军不聊生,何以自存”,“私役”和“需索”十分繁杂,严重打击了军士的积极性。而且,在刘大夏看来,军民问题本质上是同根同源:“臣所云止缘军伍而言,穷究其本,又在于民。今四方民穷财竭,逃亡过半,版籍所载,十去四五”。所以,他最终的提议是:“痛减征敛之繁,慎重守令之选。”B22军困民穷的问题经过刘大夏的陈述得到了朝廷的重视。

这里还不得不提一桩广受争议的历史公案,即藏匿海图,阻止再行“郑和下西洋事”。英宗九年,朝廷下令查看宣德年间郑和下西洋的水程资料。刘大夏考虑到“三保太监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者万计,纵得珍宝,于国家何益?”B23于是便将水程资料藏匿起来。他的出发点与平常世人皆有二异。世人以为郑和下西洋宣扬大明国威,顺便带来他邦之珍奇异宝,而刘大夏则认为多次下西洋,费钱费粮,给百姓带来极大负担。况且此时国力渐衰,与国立之初大相径庭。他之所以胆敢越雷池,冒大不韪,就是民重君轻思想的反映,当然也得到了许多朝臣的暗中支持。后人以此责难他封闭保守,应当说这是历史的问题只能历史地看。

六、刘大夏“民本”思想的原因解析

(一)传统文化“仁民爱物”激励刘大夏德政为民。刘大夏作为儒士,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重要概念。早在商周时期,“民本”思想就有所体现。周公将“德治”和“护民”结合起来,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尚书》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将“民”视为国家稳固的基础。到了春秋时期,孔子主张用仁爱和礼治来“爱民”,孟子则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重民”政策。以“仁”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提倡“仁民爱物”,刘大夏深受影响,从登进士,入翰林到主兵部、任外官自始至终都保持“以民为重”的理念。

(二)制度安排强化刘大夏体察民情。其中有两项制度尤使朝廷命官能保持与乡土、与民众的“亲密接触”。一是科举制。从隋唐兴起的科举制度,打破了士族门阀的统治,让贫困子弟能够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去出仕作官。官员不能世袭,因此在考取科举之前,都是百姓的一份子,这使得很多官吏能够体尝民间疾苦。特别是儒家传统“先富后教”的政治模式使得刘大夏这样的循吏既能重视农耕桑织,又能体会生产劳动者的艰难辛苦。二是“丁忧”。父母去世,官做得再大、担当的事务再紧急,都必须回家守孝三年,再次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居家”过日子。刘大夏先后两次“丁忧”使他有机会能够会回到湖广老家,亲身体察百姓疾苦,亲自体验农耕生活。

(三) 家风教育质朴高尚促使刘大夏待民以义。刘大夏出生于官宦家庭,他在《寿藏记》中写道:“予家自宋都统制府君由东平来居华容,终元之世,无仕者”。B24整个元朝近一百年时间,一个大家族,没有一个人出来做官,体现了家风传承的重大原则立场。到明朝,刘大夏祖父、父亲先后为官,特别是他父亲刘仁宅执政爱民,对刘大夏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刘父早年乡试中举以后,被授为江西瑞昌知县。上任之初,他发现瑞昌乡民极其贫困,于是连夜写出奏报,要求减免当地税课二万缗,快马加鞭,亲赴省城,呈交于江西巡抚。起初,巡抚认为刘仁宅作为朝廷命官,应该为朝廷收缴税课。刘仁宅则从怀中拿出瑞昌当地的“观音土”,告诉巡抚百姓无以为食,靠黄土充饥。最后,在刘仁宅的坚持下,瑞昌县被免去了数千担的粮税。此后的几年,刘仁宅为瑞昌百姓切切实实办了几件好事:禁止屯军骚扰百姓,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倡导县民种植桑麻,改善人民的生活;兴办学校,改善当地的教育状况。瑞昌百姓十分敬爱刘仁宅,为了感激百姓的厚爱,刘父还将刘大夏的小名取为“瑞昌保”。中国封建社会,官吏的提拔和监督,都是通过御史考察的结果来决定的。正统六年,刘父的政绩和品行在考察中排为江西第一,便以“瑞昌治行第一”的名分得到提拔。

刘大夏从小随父任职,辗转各地,耳濡目染父亲德治爱民的为官之道。而他的母亲、哥哥嫂嫂都在平常的生活中,时刻提醒他要记得百姓的疾苦。刘大夏早年赴试时,正值家乡遭灾,民无以为生。当地官府欲救济前往。他的兄弟说:“汝发迹之日,义不可苟。官府之财,皆取诸民。而乡里贫,民且有相周之义。今若不顾义取之,则他日出仕,以临别省之民,将何所不至耶?”B25于是,兄弟两人拒绝了官府的资助,靠母亲变卖嫁妆筹措盘缠。

(四)长辈激励同僚相勉刘大夏亲民爱民。他与尹佥宪、谯文美、陈白沙等人交往甚密。尹佥宪要任职河南时,他说:“乘骢莫惮时巡苦,宵旰怀民正若伤”(《送尹佥宪督屯河南》)B26;劝勉朋友骑马出巡时不要害怕吃苦,每日宵衣旰食,要勤于政事。谯文美出任南康太守时,他鼓励对方“慢向别时论宦况,须知到日达民情,琐闱郎署多知己,拱听循良好政声”(《赠别谯文美出守南康二首(其一)》B27。“达民情”“好政声”就是他对同朝为官的好友的最大期待。还有一位叫做周镶的同僚曾在刘大夏老家华容任职,辞官还乡时,刘大夏以诗赠别。他说:“海内于今说太平,止凭循吏慰民情”。(《奉别周大尹还嘉禾》)B28,在他看来,只有为官体察民情,百姓才会得以安生。对刘大夏影响最大的贤者还有内阁首辅杨溥。刘大夏少时随父拜谒杨溥,史传杨溥以“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为其取名“大夏”并将曾孙女许配为姻。《明史》评杨溥“质朴廉静,无城府,性恭谨”。杨溥的道德品质影响着刘大夏,这使得他作为官吏,自省自清,廉洁爱民。同为湖广华容人的黎淳也曾于圆觉寺内教授过刘大夏,这位后来被钦点为殿试状元,担任过皇帝讲解经史职官的“清白吏”对刘大夏爱民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清人谷应泰所撰《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大夏在中枢,议革勇士,节光禄无名供馈,岁省官府浮费数百万”,大太监刘瑾派人前去查看,发现“大夏家实贫”。B29刘大夏也以德政善行劝勉任内官员,他与德县令吴廷举“对榻而谈,问以军民休戚,遂为忘年友”。B30吴廷举在任内“毁淫祠,刊家礼,导民冠婚丧祭,存赡鳏寡孤独,冰蘖自持,有强项风”,最后成为一代名臣。

无论是外放任官还是内守京畿,刘大夏始终不忘百姓。“敢將民瘼等闲看”(《官窑舟中与廷玉大参夜话,蒙廷玉惠诗,奉和原韵》)是他一生重民爱民思想的真实写照。“以民为重”是其根本,“深入民众”是其方法,“崇尚生命”是其基础,“夷夏同心”是其主张,刘大夏的“民本”思想在其宦海沉浮始终未变,他“简朴而好文,勤瘁而忘倦。功在朝廷,而口不自言;名满寰区,而志欲无见”B31,为世人留下了堪鉴之迹。

【 注 释 】

①B16B20B21B22B24B31

刘传贵校点:《刘大夏集》,岳麓书社2009年版,第4、9、28、15、16、23、4页。

②④⑤⑥⑦⑧⑨

B11B12B13B14B19B26B27B28

刘传贵:《刘大夏诗文选注》,团结出版社2015年版,第163、76、24、97、129、46、47、65、70、72、71、72、22、32、122页。

③B17B18B23B25B30

熊治祁编:《湖南人物年谱》(一),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8、35、36、29、27、33页。

⑩刘绍祥、刘戎:《刘大夏正传》,团结出版社2016年版,第169页。

B15B29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505、645页。

(编校:乌 媛)

猜你喜欢

民本思想民本表现
兜底治疫
政治合法性的三种来源及其内在关系
《孟子》折射出的契约精神
浅析彭德怀庐山上书事件体现出的民本思想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儒家民本思想浅析
试论洪遵的生平和著述
从民本思想到执政为民的传承和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