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野下激活学生大声朗读的措施

2017-08-10张梅

广西教育·B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指导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张梅

【摘 要】本文基于核心素养的视野,论述朗读素养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语文教师应从意识上引导学生重视朗读,在行动上做学生的榜样,并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激励学生大声朗读,从而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达到强化语文基本功和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 大声朗读 指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B-0099-02

朗读,是语文传统的教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传统语文教法的精髓。时至今日,这一传统教法仍是语文教学取胜的一大法宝。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轉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是一种口头语言。所谓大声朗读就是在早晚读中学生放开声音响亮地朗读学科有关内容。大声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也是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学好知识的重要途径。笔者在平时十分注重在早晚读指导学生开声读书,以强化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和提高语文能力。

一、从意识上引导学生重视朗读

梁实秋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咏,实际即朗读也。朗读是把书面上的无声语言转化为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朗读问题作出了精辟的论述:“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教学中,笔者专门向学生强调了朗读的重要性。首先,向学生指出:当你开声朗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同时达到人的中枢神经,可以增加对大脑皮层的刺激,大大强化对语感对象课文的理解。其次,笔者以往届考取理想大学的师兄学姐作为例子,指出他们在早晚读中大声朗读,由过去的自卑、胆怯变为自信大增,成绩突跃,考取理想大学。比如一位师兄在经验介绍中讲:“要成功,就要开声读书,读出自信,读出成功。”这样发生在身边的事例,无疑是学生最好的榜样。

同时,笔者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以下信息:有关最新医学证明,人在大声朗读时,副交感神经会加强工作,大脑得到放松,心情也就爽快了。健康学家认为:朗诵犹如“健身体操”,可使大脑皮层的抑制和兴奋过程达到相对平衡,血流量及神经功能的调节处于良好状态;朗诵有如唱歌,能增加肺活量,使全身通畅,有怡情养性的独特作用;朗诵还是一种“思维体操”,是人们“向上思想”的精神动力,大声朗读,可以培养语感,加深印象,提高理解,产生自信,体验成功。

在班级中,笔者让每个学生用一张纸片写出如下的话:“我要开声读书,我要大声读书,读出信心,读出干劲,读出成功!”然后把它张贴到书桌面上,每次语文早晚读他们先异口同声地喊出口号来,让他们精神大振。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名句,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之一,《考试大纲》中列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内容。因此,高中生的早晚读更应抓到实处。

二、从行动上老师做好学生的榜样

朗读,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在指导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老师的示范、学生的听辨,由扶到放,循序渐进,才能水到渠成,哪些地方读得紧凑,哪些地方要舒缓,哪些地方要停顿,朗读中的抑扬顿挫等问题老师都要悉心指导。

在教学中,笔者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读范文,大声读,抑扬顿挫地读,声情并茂地读,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才能扣人心弦,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实现新课改中的教育目的。

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具有巨大的言语感染力量,学生在用感官感知作品之时,同样用心灵在感受作品,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例如,笔者在上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以慷慨激越的情调,把学生带入那“汹涌大江”的境界。在范读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时,以满腔热情和铿锵有力的语调,让学生领悟到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在范读徐志摩《再别康桥》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时,以舒缓优美的语调,把优美而略带伤感的语言作深情的吟唱,让学生产生这样的感觉:怎一个“美”字了得!正是老师在这种或激昂或委婉的美读过程中,让学生在“目视其文,耳醉其音”之时,不知不觉“心同其情”。这样,朗读比单纯地讲解分析更能使人体察入微、感人至深。

三、在指导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叶圣陶先生指出:“中学里往往不注意读语文,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达出逻辑关系,付出神情意态了。这是不能容忍的。”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需要老师作出正确的引导。其中重要方面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语调。它们各有侧重,互相区别,又具有共性,是朗读声音形式的支柱。

(一)停连。停顿和连接是指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停顿的目的主要是让听者听懂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加重感情色彩,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下转第107页)(上接第99页)停顿是口语中的标点符号,有长短不同的停顿,句子层次的关系也就清楚了。有人说,停连是朗读的“王牌”和“支柱”,可见它在朗读中的重要性。在朗读中,连到好处,停在妙处,就会使文章组织严密,感情奔放,语言推进,意思连贯,造成声音更强的流动。

(二)重音。重音是指语句中为了表情达意需要着重强调的词和词组。同一句话,重音不同,就能传达出不同的语意。至于重音落在哪个主要的词或短语上,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来决定。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时,“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的“看”要读重音,因为诗人站在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看”起到总领作用。在朗读中,读重音时,突出其统领的效果。

(三)语气语调。每一句话都有特定的语气,不同的语调来表达,语气的声音形式的就是语调,语调是语句在具体的感情支配下所形成的声音高低、升降、曲折变化的形式。语气语调能表现出声音的轻重强弱、语流的停连快慢,节奏的缓急起伏,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是传情达意的核心手段。在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中,指导学生循着文章的优美、生动、凝练的语言,充分运用适当的语气语调,展现文章的意境和情韵。诗中从不同角度揭示“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是发自诗人肺腑的心声,感情热烈而深沉。开头句“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语调深沉,低音缓慢,把回溯祖国数百年来贫困、落后状态表现出来。当全诗结束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的后一个“祖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聚点,声音形式的制高点,在朗读时,要调动各种因素和手段沿着语音链条像“祖国”这一凝聚点推进。这样的朗读,不仅抒发了强烈、深沉、激昂的爱国之情,而且使诗的主题更鲜明地展现出来。

老师有意识地引导朗读,让学生知道怎样“读”,并在“读”的过程中加强了对课文的透彻理解和体会。其中包括音、形、义的全面感知以及深层意义的领悟。这样,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文学欣赏能力、思维想象能力都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张志公说:“使学生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朗读得多了,优秀作品中经过加工锤炼的语言会跟自己的口头语言沟通起来,丰富自己的口头语言,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长期坚持大声朗读,就会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体验名篇佳作的精髓,主动地消化和吸收;长期坚持诵读,就能养成眼到、口到、耳到、心到的良好的朗读习惯。同时形成良好的语感,背诵又是内化语文材料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把诵读形成的语感积淀下来。这样,就会使学生“出口成章”,它所积累的大量词汇、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对于学生的写作具有直接的模仿和借鉴作用。

综上,加强朗读,激励朗读,有利于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阅读鉴赏能力,从而达到强化语文基本功和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作者简介】张 梅,北流中学教师,中学高级职称,广西基础教育名师深蓝工程培养对象。

(责编 江月阳)

猜你喜欢

指导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