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木镶嵌的涅槃与重生

2017-08-09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宁波家具文物

马 涛

(宁波博物馆,浙江 宁波 315100)

骨木镶嵌的涅槃与重生

马 涛

(宁波博物馆,浙江 宁波 315100)

骨木镶嵌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2008年6月,宁波骨木镶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使骨木镶嵌艺术再次引起社会的关注。文章首先在介绍骨木镶嵌历史发展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骨木镶嵌的制作工艺,并给出了骨木镶嵌的传承保护的建议。

骨木镶嵌;历史发展;工艺;保护修复;传承

1 骨木镶嵌的历史发展

骨木镶嵌是一种非常古老、文化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那时候就已经有利用兽骨来镶嵌装饰器物的技艺了。殷商时期,镶嵌工艺已经成为“六工”之一,考古也发现了许多那一时期在木底上嵌骨、嵌蚌(螺钿)、嵌象牙的文物。而现在所说的宁波骨木镶嵌工艺,是狭义上的概念,它是以牛骨、象牙、黄杨木等材料为镶件,在木器之上拼嵌图案或文字的艺术形式,形成于明末清初,那时与木雕关系特别紧密,难分出个性特色。到了乾隆年间,宁波工匠将铜丝锯用于木器加工中来,骨木镶嵌技艺才有了长足发展。至道光年间,宁波骨木镶嵌行业达到高峰,出现了大中型专业作坊,专业从事的匠师达到100余人。当时,宁波及其周边城乡对骨木镶嵌家具和工艺品的使用十分普遍,凡婚嫁喜事,皆以骨木镶嵌体现身份排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件骨木镶嵌家具来装点生活,而富贵人家更以骨木镶嵌精品争奇斗艳,并以此炫耀。可以说,乾隆至道光年间,宁波骨木镶嵌艺术取得的成就最高,以其别具一格的地域特色和巧夺天工的装饰技艺名噪海内外。

骨木镶嵌在宁波落地生根,绝非偶然。而与宁波特殊的历史地位、人文环境和物质条件关系紧密。宁波历史悠久,在距今7 000多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中,就考古发现了数量可观、制作精良的工艺品,囊括了骨、木、陶、象牙等诸多门类。唐宋至明清,宁波(明州)一直是中国著名的国际贸易港口,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各种材料,尤其是外来的优质硬木一直不曾缺少。并在此基础上,诞生了4大传统家具流派之一的“宁式家具”(又称“甬式家具”),骨木镶嵌工艺广泛应用于宁式家具上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在外观上,宁波骨木镶嵌与广东和苏州应用于家具装饰的工艺,存在一定雷同,但技艺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广式镶嵌开槽很浅,甚至不开槽而直接把象牙、螺钿等黏贴于器物表面,最后是用“灰浆”刮平的,与历史上的“金银平托”工艺或者“堆漆”工艺很接近,实际上并未真正达到“嵌”的工艺;而苏式镶嵌确实是硬嵌(开槽的镶嵌),但镶嵌的镶件往往很大,是大范围整片镶嵌图案,且嵌缝较粗,工艺技法相对比较简单,与宁波骨木镶嵌的“天衣无缝”差别还是很明显的,而在构图方式上宁波传统工艺更强调多枝、多孔、多节,图案丰富、线条曲折,这既追求了一种华美的视觉效果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又使得镶件与器物本体结合更加紧密,不容易脱落,地域特色是十分鲜明的。

2 骨木镶嵌的制作工艺

按照镶嵌方法的差异可以分为平嵌、高嵌、混合嵌3种。平嵌(图1)是骨木镶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大多数为民间百姓所用,选材十分广泛,家具多以榉木为主体,装饰题材丰富多彩,生活气息浓郁,雅俗共赏;高嵌工艺(图2)十分复杂,其雕刻刀法圆浑,打磨抛光力求细腻,往往使用象牙或者黄杨为镶件,用于酸枝、花梨、紫檀等名贵木材之上;混合嵌(图3)就是使用牛骨、黄杨、象牙等多种材质做为镶件,混合镶嵌于一家器物之上,出现的时代较晚。一件作品中,人物主体及显露肌体部分采用象牙,服饰背景和衬托部位多用黄杨木或牛骨拼嵌,画面更显生动活泼,艺术效果极高,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家具实用与美观的紧密集合。可以说凡是使用高嵌和混合嵌的器物,就一定是精品,仅为官僚富商阶层所用。

历史上骨木镶嵌与朱金漆木雕是存在很大交集的,但这种交集不体现在具体某一件器物之上,而是从事这两个行当的工匠师傅往往存在着交集。宁波朱金漆木雕和骨木镶嵌一样,都是根植于浙东地区精湛而古老的民间手艺,代表着宁波匠师以精细工巧、内涵丰实为特色的艺术追求。宁波有一句老话叫做“雕雕嵌嵌,一个师傅下山”,说的就是从事骨木镶嵌的老师傅往往是木雕师傅出身,而他们从事的主业正是朱金木雕,若说在器物上的交集,朱金木雕其实与泥金彩绘工艺结合得更紧密些。后来器物上选择使用骨木镶嵌工艺的,很多是出于“惜物”的考量,因为许多精品家具,所使用的酸枝木、紫檀这些贵重木料在古代是十分稀缺的,雕刻会浪费很多,故而选用镶嵌这种工艺,既追求了图案的装饰性,又节约了不少木料。

图1 宁波博物馆藏清平嵌骨狩猎归来花梨木圈交椅(一对)

图2 宁波博物馆藏清高嵌黄杨木人物故事红木床花板

图3 宁波博物馆藏清道光混合嵌象牙黄杨人物故事红木图板

3 骨木镶嵌的工序

宁波骨木镶嵌的工序[1]十分复杂,不算前期原材料制备,就有拷贝、贴花、钉骨、锯花、排花、胶花、拔针、凿槽、平底、修边、胶合、刨平、线雕、髹漆、刮漆等十几道主要工序流程。每一道工序都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最后成品的艺术效果和实用功能。其中,高嵌作品最为关键又最费时费力的工序是在镶件上起浮雕,图案要讲究艺术表现,就是靠艺术家本人对每一处神态、体态进行反复雕琢,这个过程是很费工的,也是最考验艺术家本人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水平[2]。而平嵌主要难点是“以刀代笔”在木坯上起槽,然后把镶件嵌平,再整体打磨平整,这期间都是不能有一点错误的,否则整件作品就报废掉了,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心无旁骛,一刀一琢力求精准。

而镶件的种类有很多,精品多选用象牙,其次是黄杨木,而最常见的还是牛骨,当然还有见过嵌铜片的,但非常少,不是宁波传统骨木镶嵌工艺中的主流。其中使用象牙、黄杨木、牛骨作为镶件,与木器本身存在很大的反差,显得色彩丰富,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在历史上是先有木嵌,后有骨嵌。可以说,木嵌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影响到骨嵌的形成。在宁波镶嵌技艺直接用于家具制造之上,使用黄杨木为镶件的器物明朝已有所见,往往都很精美,因为黄杨木毕竟是一种昂贵的材料,现在创作的新作品也是如此,只有做一件精美的大件作品时,才会使用黄杨木。选材过程中,制备骨片是最为关键和复杂的,取用的新鲜牛腿骨,需要先浸泡几天,再反复高温熬煮以去除油脂,之后放到清水缸里浸泡15~20天,浸泡的清水需要天天更换,以免发臭出虫,如此才能制备出合格的骨片。至于木料我们主要使用紫檀、酸枝、花梨等名贵木料,也有以榉木为骨架配以花梨挡板的,这种主要是从节约成本出发。

4 骨木镶嵌的传承与保护

正是因为这种工艺十分复杂,制作时往往都不惜工本。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门被迫洞开,受到了越来越多外来因素的影响,而宁波作为“五口”之一,更是首当其冲,包括西洋家具在内的舶来品大量涌入,充斥着市场,极大地转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使得传统的骨木镶嵌家具日渐没落,大型工坊纷纷倒闭,一些富有才华的骨木镶嵌工匠也只能做上门加工的活计,虽身怀绝技,却依然终年劳作也难得温饱。新中国成立后,宁波工艺美术厂以杨阿玉、臧成芳、金小甫为代表的老艺人们着手恢复宁波骨木镶嵌工艺,并带出了一批技术骨干,制作的产品逐渐重新为人们所喜爱,后有几经沉浮。但到2001年,宁波工艺美术厂宣告歇业,从事骨木镶嵌的匠师或退休,或转行,全市仅有零星数十人还从事与骨木镶嵌相关的修补业务,整个行业濒临消亡。

直到2004年陈明伟先生创建宁波第一家民间博物馆——紫林坊艺术馆,开始致力于骨木镶嵌的传承保护和项目申遗,骨木镶嵌才重新引起社会关注的目光,逐渐为世人所知。

现如今有很多新材料、新方法不断涌现,但是否引进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争议还很大,很多做非遗的老先生坚持所谓的“原汁原味”,一丝一毫不去改变。但我们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面对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方法也需要持开放的态度,在反复尝试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可以接纳并广泛使用。陈明伟先生主张只要能把一件骨木镶嵌作品做到精致美观,经久耐用,达到它应有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就是好的,就是可取的。在利用新材料方面,他一直也在尝试和比较,例如:骨木镶嵌在历史上使用的胶黏剂是宁波本地产的黄鱼胶,这种黄鱼胶是使用东海产的黄鱼,取它的鱼皮熬制而成的,不但制作复杂、周期漫长、成本高昂,而且黏性不好,耐老化性能差,黏上的镶件比较容易脱落。而现在使用的胶黏剂以环氧树脂类、丙烯酸类(例如:101胶)的为主,使用方便而且坚固稳定,多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实际创作时,是手工的就一定要坚持手工,并且要体现更高的手工技艺和艺术追求。现在已经有人电脑绘图后直接使用机器切割骨片,更有甚者,使用树脂类的材料代替骨片,这样做出的成品就完全与我们所坚持传承传统工艺的初衷背道而驰,是极不可取的。

陈明伟先生强调追求更高的技艺是超越历史的,要少一点匠气,多承载一些创作者的思想。首先,搞艺术的人若不懂诗词文学,不会书法绘画,他搞出来的艺术品是艺术品吗?不懂中国传统文化,他的技法就一定会遇到瓶颈,一个人的品味品质、文学涵养直接决定了他的作品所能达到的高度。真正的大家不会纠结于一种具体的工艺之上,他一定是在书法、绘画、诗词文学、音乐等多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而一个在许多方面都有所建树的人,他来学习某种工艺技法一定会游刃有余,因为他具备了底蕴。作为后来人,在专注具体工艺技法的同时,可以更多地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为什么这么多工艺美术者到最后都成不了真正的大师,并不一定是没有耐心,专注力不够导致的半途而废,而是他们的术外功夫不到位。现如今许多工艺美术人往往太关注技法本身的娴熟,并仅以此为立身之本,却发自内心地不重视或者完全拒绝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反之亦然,我们做非遗传承,最后还是要拿作品说话,一味地夸夸其谈,但做不出来得到大家认可的作品,那更是事与愿违。今后要做好传承,必须利用好各种社会资源,同时又要分清艺术与产业的界限。陈明伟先生这些年陆续开发了100多种骨木镶嵌产品,受到广泛欢迎,国家也在努力振兴中国传统工艺,鼓励优秀文化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相信非遗传承会越做越好。

与此同时,我们从如今宁波公私收藏的骨木镶嵌类文物来看,这种工艺形式在历史上所达到高度是极高的,这些珍贵文物也是这一非遗形式发生、发展的最有力的证明。但目前,这些珍贵的骨木镶嵌文物或多或少出现了各种残损(图4),究其原因,主要是保存环境的不适宜、保护措施的不到位、日常养护的不及时。作为文保工作者为使文物更长久地流传下去,必须肩负起保护文物的责任与担当。首先要为这些文物提供更为适宜的保存环境,存放骨木镶嵌的库房必须有较高且恒定的湿度和凉爽洁净的空气,要避免太阳直射,远离空调出风口,相信只要做到这几点,骨木镶嵌类文物就会长期处于稳定状态。而对已经出现问题的文物,要尽快采取措施。例如:因为长期日晒导致木质变色,尤其是作为镶件的黄杨木,不应使用核桃油、橄榄油等油性的溶剂。虽然油性溶剂短期内会有较好的效果,但时间久了会吸附大量灰尘在器物表面,难以清除。应该视情况选用木器蜡或者文保专用的木材稳定剂进行保养,这种方法虽然见效比较缓慢,可能需要一两年的时间,但却不会带来不可逆的副作用。又如:镶件缺失部分需要进行补配的,则应该选择与原材质相同的材料。其所处的开槽位置因为长期胀缩,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形,在重新镶嵌时需要先对槽口进行清洗整理,去除胶痕和污染物。又因为文物的特殊属性,不可能在文物表面重新打磨、抛光、髹漆,因此对镶件的处理要格外小心,尺寸要力求精准,胶合过程中尽可能不影响文物本体。

图4 发生镶件缺失与开裂的骨木镶嵌文物

5 结束语

2008年6月,宁波骨木镶嵌工艺顺利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这种宝贵文化遗产的亲历者,荣幸之于,更希望日后能够在保护、研究历史文物的基础上,对这种艺术形式在保护、传承上也起到应有的建设性作用,使它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传承于后世!

[1]陈明伟,陈素君.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宁波骨木镶嵌[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2:109-137.

[2]长北.宁波骨木镶嵌髹饰工艺调查[J].创意与设计,2014(3):66-69

The Decline and Renascence of Inlaid Wood Carving

MA Tao
(Ningbo Museum, Ningbo Zhejing 315100, China)

Inlaid wood carving, an traditional craft, can trace its history back to Longshan culture in the late Neolithic Age. In June 2008, Ningbo inlaid wood carving has been listed into The 2nd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List, which has raised the public awareness. Based on introduc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laid wood carving, this paper mainly illustrates the craftsmanship of inlaid wood carving, and further proposes related protective recommendation.

nlaid wood carving; history development; crafts; conservationand restoration;inherit

J50-05

A

马涛(1990-),男,博物馆馆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物科技保护与传统工艺的科学化发掘。

E- mail:t.ma@nbmuseum.cn.

浙江省文物保护科技项目 “骨木镶嵌类文物的保护修复——以宁波传统工艺的科学化研究为指导”(2017020)

猜你喜欢

宁波家具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一图读懂宁波
文物的逝去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
文物失窃
喜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