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家埠木版年画传承人杨洛书口述史

2017-08-08王万顺梁成帅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木版年画

王万顺 梁成帅

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兴起于明初,历经明、清、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由于社会变迁、政治动荡等原因几度盛衰浮沉。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21世纪,在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号和国家各级政府部门、文化机构的重视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随着传统文化的遗失、乡间民俗的消逝以及审美观念的更移,年画作为一种民间色彩浓重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形态、功能、生产与消费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面临着保护难、传承难、发展难的窘境。著名文化学者、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说,传承人是民间文化传承过程当中的主角,传承人口述史是“非遗”保护的最好方式。遵照这一理念,我们走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家埠木版年画传承人杨洛书先生,试图从重复言说的新闻报道之后发前人所未发,零距离探访他的工作与生活现状,深入了解他的艺术人生,揭秘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倾听关于发展木版年画的经验、困惑与希望。

杨洛书,男,字易元,1927年生,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西杨家埠村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杨家埠年画第19代传人。出身于木版年画世家,少时耳濡目染,16岁正式跟父亲学习木版年画,20岁初成,30岁精通,继承经营父亲的同顺德画店。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抗日电视剧《大掌门》主人公杨德龙的原型就是其父杨盛德。2006年,杨家埠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杨洛书成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人生经历、学艺生涯

王万顺(下面简称王):杨老师您现在九十岁高龄了,身体还这么好,忙里忙外的,平时做运动吗?

杨洛书(下面简称杨):平常不运动,有时候头晕,刻版刻的,累出一个职业病来,把颈椎刻坏了,把血管挤得狭窄了,供血不足,因此头晕。医院里说,你别剧烈地活动,人家剧烈活动行,你别剧烈活动,你这个病喜欢(应该、适合的意思)多休息,别和别人一样剧烈运动,你不行,因为你供血供不上,供血不足,你这个病是职业病,给你拍的片子一看,你这个颈椎坏了,你这个脊梁骨狭窄了,弯曲了,变形了,这是你的职业病。

王:可见您这一辈子为了木版年画付出了多少心血!您是怎么学上这个木版年画的,谁教的?

杨:杨家埠年画是祖辈相传,没有专门的老师,都是他爷爷传给他爹,他爹传给他儿子,他儿子再传给他孙子,杨家埠年画家家户户都是这个模式:老的教给小的,画版、刻版、印畫……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杨家埠姓杨的始祖叫杨伯达,是四川梓潼县人,洪武二年迁民到潍坊这个地方浞河(流经潍坊市寒亭区境内的一条河流)岸边的杨家埠来,带着这个手艺来的,就一辈儿一辈儿地往下传,传到我这里是第19代。我做木版年画,从16岁开始俺父亲就教给我,先学着印画,再学画版,然后教着我刻版,等到刻到二十多岁,刻的版这个质量不能说完全达到,也差不多能行了,到了中年三十多岁,技艺就精通了,不用临摹了,也不用俺父亲再教我了。

王:父亲教您的时候要求严格吗?

杨:我是独生儿子,还有个妹妹,就俺姊妹俩,所以俺父亲拿着我太娇气了,很关心我,舍不得打我—下子,舍不得啊!生气的时候只是用这个手指头戳着我的头说:“这这这,你再弄成这样,到时候我就揍你!”这就是惩罚了我,已经很严重了。要是印坏了画,父亲就说我,说我就是惩罚我。他严格地教训I我,我就很好地接受。为什么这么说呢?你要是没有严格的老师,就出不了高徒啊!父亲教这个武艺(指年画)的时候,别谢绝了他的严格,应该好好接受。以前的时候我跟着俺父亲享了福了,想吃什么就买什么,一点也不难为我,随便我吃。

王:听说您父亲是一个传奇人物。

杨:俺父亲叫杨盛德,字俊三,兄弟两个,排行老二,开过画店、杂货铺,当过庄长、小学校长,是杨家埠年画的挑头人。他的武功很高强,土匪晚上来架他的票,一开门,三只匣子枪指着他,当时他手疾眼快,打倒了三个,跑了。土匪就把我架了去了。那是我父亲的一个干兄弟干的,他知道我父亲闯俄罗斯回来挣了钱,于是勾结土匪,把我抱走了。为了赎回我,家里什么样的东西也卖干净了,大牛大骡子,那些浮财(指金钱、粮食、什物等动产),都卖干净了,地也卖。土匪要三千六百个大洋,就是银元,一大堆啊,多少啊!待了一个月的时间,俺父亲把钱交上,土匪就把我送回来了。当时我一岁,不记事儿,在炕上拿着碗喝粘粥,土匪跳上去,用胳膊夹拿着就走了。那个土匪头子是寒亭的张宪书,后来在县衙门里被割了头,吊在城门上示众。咱这里演那个电视剧《大掌门》,就是演的俺,它演的那个画店,俺叫同顺德画店,它再了个同德画店,俺父亲叫杨盛德,它给起了个名字叫杨德龙,就是我父亲。当时我父亲从俄罗斯带了一个女人回来(电视剧中有此情节),闯俄罗斯的没有第二个,就是我父亲。到现在,他的出国护照我还有,俄罗斯邮票都贴着,到现在我还保留着。

王:同顺德画店是怎么回事?

杨:同顺德,是我继承的我父亲的画店。我爷爷的店号叫同顺堂,我父亲和同顺堂分居之后,自立门户,取名同顺德。我爷爷那一辈儿现在没人了,这个同顺堂老字号现在由我小儿子杨付涛继承着。我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不,是三个女儿,两个儿子。他现在用着我爷爷的号,同顺堂已经注册了。

王:你们印的画一样吗?有竞争吗?

杨:他用着我爷爷的,我用着我父亲的。两家印年画是一样的,但是画店各自经营各自的。我爷爷印的这个画和我这个也是一样的,我父亲继承我爷爷的,我继承我父亲,因此这些画样一辈儿一辈儿能传下来。

制作流程、代表作品、注意事项

王: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制作流程是怎么样的?

杨:流程上面(指墙上的展板)都有了,分年画创作、雕刻画版、版套印刷、烘货点胭四大步骤。画样是现成的,都一样。刻版最难,也是我最擅长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使用的木料过去采用野生的棠棣木,现在用梨木代替了。买来木料,用锯子把它解成四公分厚的板,放在大水湾里泡上十多天,然后捞上来晒干,用胶拼接成坯板,按画样的大小裁开,用木工刨平。把画样翻贴在板上,用刻刀刻出线条,再用打板刀打出来;把刻好的线条印下来,再翻贴在另一块板上,刻它的色版,有几遍色就刻几块版。杨家埠木版年画就是按遍数套出来的。印画的大案子有两米二长、一米二宽,案子的中间开一道二十公分宽的口,印画从口中下纸。工具还有用棕子绑成的用来印刷的把子,有色盆、趟子、支板等。一种颜色印一遍,五种颜色就是五遍。印好后,用大裁刀割下来,搭在架上晾干就是成品。

王:请您演示—下怎么刻版。

杨:先用立刀把这个线条理出来,理完之后,再用打刀,把不用的木头打了去,把线条留着。造这个版要好几个月。比如造这一副门神——神涂郁垒,他两个对着脸,这一对版得刻半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们共有十个颜色。你看这一个版反面还有蓝颜色的色版,再有它的红版、紫版、黄版,这一扇大门就是五块大板,刻这一对就得十块,因此这个板相当难刻。这个是特大门神,杨家埠旁没有,只有我这里有。那时候我有力气,也来得及,因此我就刻了两对特大门神,除了

神涂郁垒,还有一对秦琼敬德。我自年轻最喜欢刻这个版,都是拿这个大锤敲。这个版是我终身代表性的作品,最喜欢的,最拿手的。这四块大门神,花了一年功夫我全刻出来了。亏得我刻出来了,那个时候身上有力气,现在不行了。

王:万一刻坏了咋办?刻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杨:刻坏了的,把它打了去,打补丁,弄块木头粘上,把刻坏了的故事贴上它,再重新刻出来。也有刻坏了的,有啊!这个画吧,这个人头这个五官,不小心一个失误,耶嗨——,把眼刻坏了,刻坏了怎么着,就得用刀子整个地把它挖了去,把人头挖了去,再弄上块木头,用胶粘上,粘上以后刮平,刮平以后再把这个人头贴上,再重新刻。刻木版最关键的地方就在这个五官上,这个人,身上这一些东西怎么着也行,就是少着块也行多着块也行,但是这个五官哪怕一点不行也不行,最厉害的就是五官。早先,俺父亲说,刻这一个人的整体,先刻他的身体,把这个全身刻出来了,到最后再刻他的五官,这个最重要。木版好看不好看,喜怒哀乐,完全在于五官。

王:得加倍小心。

杨:我学艺的时候,要求得很严,刀法一定要深刻,线条流畅精细,一定要严格地刻,好生加小心,不要考虑其他的事儿。用心在版上,把心放在版上,不要有私心杂念。这个脑子想着别的,再用这个刀子,暖暖——,完了,刻坏了!这个刻版,你这个心就在这版上边,光考虑刻版,其他什么事儿也别考虑。还有印画,他这个印画,也不敢分心,在这里印着画去考虑他的家务,看着不作声,但他在考虑他的家务事儿,我就知道。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印出来的画,搭了这个杆上晾干,早上我落货(从杆子上取晾干的年画),我落下这个货来揭开看看,你這个印画,不对正版,错版了,平时不过就是一张两张,你要是成十张成二十张错了版,你就是印画不看画了,光寻思你的家务事儿了。差距大了,我就知道了。

创新、保护与传承

王:潍坊杨家埠、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是中国木版年画最著名的三大产地,与其他地方的木版年画相比,咱们杨家埠木版年画有什么特色?

杨:不一样。杨家埠木版年画线条精细流畅,构图饱满,色彩鲜艳。我看了,他们那个刻得也小,净是些小版,我们这里净是些大画,他们没有,都是些小人小画,和俺杨家埠不同。他们那些版,不费力,两三个小人,这也算是一幅画,很少啊!河北武强,天津杨柳青,都是半印半画。杨家埠就是大红大绿。工艺方面,制作流程,也有差别。我们是五块版,这五个颜色全是手工印的。杨柳青都是印上线条之后半印半画,只能用手画,就一个版,印出来再用笔上色。我们杨家埠整个木版年画,全是手工制作。

王:杨老师刻了这么多年,有没有在一些地方进行创新?

杨:零几年的时候,我创新了四大名著,是新的表现题材。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现在是国家级传承人了,就得必须保护民间文化,让它发展和传承。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要想弘扬木版年画,就得革新、创新,老是守着这些老版没有什么意思。近年来我增加了四大名著、杨家将、三个“戏出”,还有二十四孝这一些作品。全都刻出这些木版来。二十四孝就是20套,四大名著就是四百套,杨家将20套,戏出30套。

王:工程量十分浩大啊!

杨:一套5块版,5种颜色,聚起来才能成为一套。你看这个是线版,由这个线版,反贴上,再画出来,刻它的颜色板,这一张画就是5个颜色。

王:刚才您说的是题材内容上的创新,具体工艺上有创新吗?

杨:刻版呢,继承我父亲教给我的,是一样的。画版、构图、刀法、刻的流程都一样一样的,他怎么刻,我怎么刻,没有改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继承了他的技艺。最近这几年我也在创新,这些版俺父亲没有。

王:最近您还有什么创作计划?

杨:现在我的题材比以往多了。除了这些,今年还有封神演义,已经刻出来15套了。我这个年龄不允许我刻多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这个年龄太老了呀!我计划着刻四五十套,这已经不少了,这还得叫我儿女帮着刻。哎呀,这一套就得半个多月,还刻不出来。这一套版子就得20天。

王:您老搞了一辈子木版年画,中间没有断过吗?

杨:“文革”时候中断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杨家埠木版年画多数都是神像,比如灶王、门神、财神,都是过年的时候老百姓烧香磕头祭祀用的,所以才叫它年画。现在这个印画,和以前不一样了。现在把这个年画归到民间艺术文化里,以前不是。以前杨家埠三百多户人家大男小女都是印年画的好手,没有不印年画的。杨家埠印年画是季节性的,不是常年性的。种完小麦,干完农活,全庄各户开始印年画,在农历十月初十开工,到了腊月初十停工。这是杨家埠立下的规定,一定停工,不停就是违反规定,没收年画,罚款六块现大洋。杨家埠专门有个管理年画的组织。

王:过去的年画带有浓重的迷信色彩,“文革”“破四旧”它们不就遭殃了吗?

杨:“文革”时候,木版我就藏起来了,用塑料布包起来,埋在天井里的地底下。要是在放在外面,早晚被翻了去。我藏下了四五十套木版,后来我捐给中国历史博物馆一些。那个时候不让刻这些老木版了,刻新的,比如劳动生产、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国防。济南工作队下来改进杨家埠的木版年画,是由国家指定的改进木版年画的工作队,那时候就中断了,我不干了,画也不敢印,版也不敢刻,就停工了。就干了其他别的了,干啥呢,种地,当时家里还有地,现在没有了。

王:现在好了,您现在是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传承人,怎么干都行了。

杨:民国时候,我父亲就是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挑头人,当过庄长,当过学校校长,那个时候很红,这个名誉很高。可是呢,我现在也不低于俺父亲。我现在比俺父亲还在以上。我父亲不过是管理全村的一个村长,我这个影响是在国际上。我沾了俺父亲严师出高徒的光,他严格地教训我,没有他,我也发展不到今天,我也不能像能工巧匠一样来创作这些木版,我也没这些能耐。归根结底,就是我父亲教的,不是他教出我来,我到了今天啊?我这一辈子,其他行业什么也没干,光弄这些年画。现在年轻人不行啊,现在杨家埠刻版的找不出几个人来。这个刻版,奇(非常的意思)累得慌,你看我这手上都是大疙瘩,鼓鼓着(因常年刻版关节变形)。

王:这个是你外孙,他现在刻得怎么样?

杨:他刻得很好了,技术过关了,自小我就培养他,现在学成了。

王:将来这个手艺您打算交给谁呀?

杨:这一辈子我就是刻出了这些好的木版。现在你看我九十了,我这个木版到后来是传给我哪个接班人呢?我哪个儿女呢?现在呀,我最头疼的就是我的接班人。我整天在心里揣着,整天想,我给哪个接班人呢?哪个人能行,我就双手交代给他,委托给他,千万别给我毁坏了,你呀给我保存着,给我印下去,传下去,给我发扬出去,这是我终身的理想。但是呢,以后没有我了,我看着我这些好作品,我心里整天困不着觉地想,到底我这个作品到后来是落在哪个孩子手里,能给我担当起来,能给我好好地把我所刻的这些好木版,我所创作的这些好作品,能源源不斷地给我传下去,这是我最担心的,我这一辈子最担心的。你看我这木版,费了这么大的心血,这个版最难刻,费了这么大的心血,到后来不知道怎么着。我现在整天困不着觉,我整天想啊!我整天想,整天考验我这五个儿女,到底哪个儿女能够接受我这些好的东西,能不能给我传下去。我挺担心……

采访后记

我们多次拜访过杨洛书老人。记得第一次是在2016年初头的第17天,正是农历腊八节,中国许多地方有喝腊八粥的习俗。那天早晨,我们吃了油条,喝了豆浆……。天空落着雪粒,在热心的杨英文先生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潍坊杨家埠杨洛书老人家中,见到了这位被称为“中国年画王”的名人。杨老今年虚岁九十,但是身体似乎还挺硬朗,在家庭作坊里进进出出,精神也不错,一旦打开话匣子,除了说话有些絮叨,声音洪亮。

采访进行了大约一个小时,老人突然问:“现在几点了?”有人说10点半了。他说:“我要做饭了。我得收拾炉子去。”然后起身径直离去。家里进门的外间客厅和西间作坊各生着一个火炉。他在外间的炉子上坐上炒锅,加水,上面摞上两层篦子,里面放上馒头、火烧,还有半只扒鸡。西间的炉子上也坐上炒锅,用来炒菜。趁着老人忙活,我们到其他房间和楼上参观了一下。楼上有3个人在装订年画,年前有一些货要出。院子南屋有—人在裁年画。今天来上班的共有6个人,其中包括他的大女儿和三女儿。其他人还在忙着,印画的印画,裁画的裁画,订画的订画。杨老一个人炒了两个菜,一个洋葱,一个白菜。午饭点到了,杨老自己家里人留下吃饭,雇佣的其他人下班回家。

据杨老的大女儿说,老人的生活比较规律,早上六点左右起床,吃完饭就干活,午休到下午两点,晚上九点左右睡觉,睡前喜爱听评书,比如杨家将、封神演义等。

对于一般人来说,耄耋之年,四世同堂,应该是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的年纪。但是老人还要亲自给大家做饭,让我们感到非常震惊。杨老所在的村子都是青瓦白墙的二层复古式小楼,从外面看美观整齐,里面却反差极大。我们进过一个房间,脏乱不堪,床铺也没收拾,我们不愿相信这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老的卧室。采访中间还有个细节,老人的外孙来演示刻版,老人一遍遍地催促,问完了没有,完了快走,有些多余地一再叮嘱外孙不要把他的木版弄坏了。外孙的表情很无奈。我们猜出了几分。在民间艺术门类中,年画是耀眼的一种。杨老已经是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衣食无忧不在话下,在杨家埠,生意也应该不会太差,但是为什么还要亲自紧紧地把持着这份家业,过着简朴得有些过分的生活,这么“卖命”呢?

(责任编辑:朱家雄)

猜你喜欢

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色彩的象征与应用研究
中国年画
开封木版年画传人任鹤林守护“门上春秋”40载
论潍坊木版年画社陈克红的传统文化传承之路
绛州木版年画:追忆民俗味道
羊年画羊缪印堂
缪印堂的“年画”
开封木版年画
牛年画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