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借文本情境随文练笔之效与益

2017-08-08陈翠容

关键词:随文习作文本

陈翠容

综观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状,我们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害怕习作,只因其搜肠刮肚却未凑得只言片语;从作文教学上看,也是众多教师“望文轻叹”的区域——费尽唇舌始终打不开学生的灵感之门。确实,习作教学效果常常如吕淑湘先生说的“少、慢、差、费”。那么,如何让学生乐于表达,轻松地表达,精彩地表达?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学者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摸索,认为以文本情境为情境的随文练笔是不错的策略。

作文是一个人心灵的产物,是人情意的投射,是喜怒哀乐,对假、恶、丑或真、善、美的憎恨与热爱的映射。早在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了关于“情境”的论述,提出了“心物交融”说。讲到了“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阐明了“物”“情”“辞”三者的关系。即以物激情,以情发辞,以辞促思,又以思加深对物的认识。笔者认为在习作教学中,此“物”可视作教材文本,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中因体会作者的情感而产生自我的情感,同时又萌生表达自我情感的需求,情迁辞发。学生笔下的此情此景来自文本,却又高于文本。即教师可在阅读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顺势而为,靠船插篙,让难点重重的习作教学化为春雨,渗入常态的阅读教学。

一、把握情感“节点”,拾级而上

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又因文章的语言文字反映的是作者的情感思想等,作者对人事、草木、鸟兽、虫鱼等万物的情,无论喜或悲,还是愤与怒,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充分流露。教师应利用教材中的文本,把握文本中的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去触及学生的情绪和精神领域,把学习活动变成学生的精神需要,让文本的情景作为学生表达的支撑点,引导学生随着这一情感的“节点”,拾级而上。

例如,《鸟的天堂》一课,作者在写群鸟活动的场面时,对“一只画眉鸟”的描写生动有趣,鸟儿兴奋地欢唱,同时也是作者内心激动情感的流露。学生随文阅读至此,情感酝酿已水到渠成。此时,教师可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想象群鸟活动的其他场面。“瞧那只杜鹃鸟,和同伴在树枝间穿梭,你追我赶,多快乐!”……看着学生笔下一幅幅活泼灵动的鸟儿活动景象,我们不得不为学生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惊叹,这也正是抓住文本情境所带来的教学效果。

二、入文生情,呼唤纯净的童本心

儿童的世界奇妙而梦幻,是一个充满灵性的天地。他们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游戲规则生活着,有着与成人完全不同的快乐、哀愁、憧憬、期盼与体验方式。教育心理学的“积极反应法则”告诉我们:“让学习者自觉地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主动激发学习动机达到学习目标。”正如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后,也在经历了作者真情实感的感染与涤荡后,自我情感的表达需要应运而生——不需要太多的修饰,我口表我心。此时的情感流露就是学生内心最真实、最自然的反应,这样的语言也是最朴实无华的。

譬如,《火烧云》一文,作者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变化多展开想象,无论是一匹马,或是一条狗,都极富情趣。这种动态的变化恰似一个动画过程,学生读来趣味盎然,如身临其境,教师可引导学生随文阅读、想象。学生们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入情入境,有感而发,无须刻意。如,对云朵的形状描绘从过去“天上的白云像一只绵羊。”,提高到动态描绘的层面。一生写道:天边忽然飞来一条金龙。那条金龙十分威武,灵活地穿梭在云雾中。突然,它又张开血盆大口,喷出滚烫的大火球。可是一眨眼,它“嗖”地一下,钻进云层,消失了……如此纯净的语言,相信只有孩子们那颗最纯最真的童心才有的。

三、品文启思,走“生活化”的习作之路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盛而不枯渴,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可见,习作与生活是共生相融的。大多文章的原形都来自于生活,更多的素材是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在感受他人的生活世界、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反思着自己的生活,生活中的点滴事、物、情悄然呈现脑海。此时,教师若能抓住这一关键时机,引导学生动笔,把看似有些模糊,不够清晰的画面、思绪、情感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种练笔对学生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反倒轻松自如。此举也为学生在习作时有话可说,有话会说铺设了一条阳光大道。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第二组课文,作者对物的描写中,除了抓住事物的特点外,更多的是在向读者传递留心观察、用心感受身边事物的一种思想与态度。如课文《爬山虎的脚》,叶圣陶老先生对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颜色的变化的观察,绝非一朝一日,只有长期持续的观察,用心灵去感受它的成长,才能有如此细致、精彩的描写。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从而激起他们开始擦亮双眼去感知身边的事物的热情,也不枉本册教材编者的一番苦心,也真正充分利用这一教材进行教学了。

四、随文练笔,积累习作的语言

许多学生在习作中表现出语言平淡无奇,甚至是大量的口语化,亦见其习作语言积累的缺乏。那么,通过这样反复品读文本语言的精彩,大家语言的精妙,让这些语言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长此以往,学生在习作表达上语言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儿童是天生的模仿者,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出文情的同时,仿照作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第四组课文均为描写动物,有的是不同的作家写相同的动物,有的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作家笔下能有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归功于他们的妙笔方才生花。丰子恺将对白鹅的喜爱之情融入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的笔调。老舍先生笔下的《猫》与《母鸡》,真实、具体,写法却迥然不同。学生在品读本单元文章后,介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时也忍不住调侃一番:“朋友家的小花狗真是个地地道道的吃货……”的确,我们发现此刻学生笔下的小动物不再如过去描写的那般规矩,而是更具灵性。

近代学者王国维说过:“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言为心声,情动辞发”是习作的应然之态。笔者相信,以文本情境为情境的随文练笔的习作教学,更具生动性,更受学生喜爱,也定能在习作教学的原野上绽放出朵朵鲜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猜你喜欢

随文习作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提高小学生随文练笔水平的实践研究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快乐阅读
快乐阅读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