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诗词大会》中诗词文化的电视呈现技巧研究

2017-08-07于凤仪

视听 2017年8期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大会诗词

□ 于凤仪

《中国诗词大会》中诗词文化的电视呈现技巧研究

□ 于凤仪

《中国诗词大会》从开播以来就受到很多电视观众和网友的关注,这档节目的成功与传统诗词文化的电视呈现方式有必不可少的联系。本文通过对《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中出现的诗词类型和节目设置方式进行内容分析,从数据中分析出一些呈现技巧。

《中国诗词大会》;传统文化;电视呈现;

《中国诗词大会》从开播以来就一直受到广大受众的追捧,收视率在第一季播出时排到同时段综艺节目的前三名,第二季更是排在同时段第一位。这样一档成功的文化综艺节目,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电视呈现方式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本文从节目本身内容的角度来看其编排和互动,以此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在电视媒体上的呈现方式。

一、节目概要及特点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对这档节目的打造更加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的电视融合和全民参与。节目以答题为主,加上嘉宾的现场点评,解读诗词背后的故事,使节目呈现更具趣味性和现场感。纵观其节目形式,笔者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松紧相结,调节传统赛制

新媒体传播的交互性、内容的丰富性对传统电视媒体的主导地位是不小的挑战,因此电视节目的设置应当摆脱之前单调的陈词滥调,制造节目气氛,打造专业媒介的视听盛宴。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由王立群、康震等观众喜爱的文化专家担任嘉宾,巧妙地把每道题目引申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或深刻解读诗人创作的文化背景,或生动再现诗词背后的故事,并与主持人董卿调侃互动,使得节目赛事紧张的气氛得到调节。在紧张答题之余体会诗词文化之美,这样亦松亦紧的节奏设置重塑出一种夺人眼球的媒介平台。

(二)动静相结,复活传统诗词

《中国诗词大会》创造性地使用了水舞台,梯田造型使舞台整体线条更加优美流畅,诗意盎然。在百人团答题时,大屏幕配合万箭齐发的效果,答错题者前方的盾牌被箭形光束击碎,现场一片刀光剑影。答完题之后,嘉宾进行点评时,舞台背景会变化成与诗句相呼应的动画,有写意的东方神韵,有爱情的甜蜜幸福,让诗词在演播厅中“活”起来。安静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古代诗词遇到动态变化的现代舞台,动静结合使诗词有了生命,使现场的选手和观众都如临其境,给人视觉、听觉全方位体验,这是我国电视媒体在应对VR、AR技术的互联网媒体所作的创新性发展和更新,它为受众创造的体验感和现场感也是现下电视媒体所追求的方向。

(三)古今相结,温暖传统文化

“文化”在电视媒体上的呈现形式只有落在人的身上才能站住脚,以人为出发点传承文化也是当下电视媒体的着眼点。《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录制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主持人采访百人团选手,他们中不乏有故事的选手,他们身上孝顺、坚强等品德恰恰印证了古代诗词中传承下来的品质。他们凭着对诗词的热忱,以诗会友,以诗映射人生。正是这些感人的小故事作为节目中的插曲,使得传统诗词穿越古今,有了更加温暖的意义。

二、节目形式内容分析

诗词大会的成功离不开节目形式的巧妙设计。下面对在节目中出现过的诗词进行详尽的内容分析,对照节目形式的变化,了解此档节目如何利用文化元素来调动受众和现场参与者的兴趣,进而达到节目想要的传播效果。

(一)《中国诗词大会》诗词的样本选取

1.样本选取

《中国诗词大会》目前已播出两季,一季为10期,因两季样本容量过大,因此选取第一季作为研究对象。笔者以选手的答题数作为每期节目出现的诗句数量,若上场的五名选手每人都答对十道题的话,那么每期的样本应该是50句,但实际采集的样本数为:23,23,24,15,18,30,22,30,24,22.因此十期节目所得到的总样本数量为230句诗句。这些诗句中唐朝诗词有193首,宋朝诗词27首,其他朝代的诗词10首。

2.参数的设定及说明

本次内容分析会涉及两个方面的参数设定。第一是根据百人团答对每道题的人数来判断百人团选手对诗词的熟悉程度,并规定百人团答对人数超过85%才被认为是对此诗词是熟悉的。将230个样本按照诗词作者和诗词表达的主题分别进行分类,诗词主题主要分为了八个类别。第二方面是分析现场互动和舞台与诗词类型的关系。十期节目出现的230句诗中,嘉宾点评互动了101次,现场舞台变动了94次。

(二)《中国诗词大会》选手熟悉诗词程度分析

在统计了230首出现的诗句中发现,排在前四的有李白、白居易、杜甫、王维,选取这四位诗人作为研究对象,并将诗词分成八种类型,那么有表1、表2呈现出来的关系。

由表1可以看出,百人团选手对李白的诗词熟悉程度相对较高,接下来是杜甫和白居易,因此节目组为了节目效果,在对这些诗人诗句的选取上也相对比重较大。由表2可以看出,百人团选手对表达思乡之情、友情、爱情以及赞景咏物类型的诗句较为熟悉,因此节目组对这些类型的诗词也有占比较大的选取。

(三)《中国诗词大会》诗词类型与节目互动关系分析

表1:选手熟悉程度与诗词作者关系表(单位:句)

表2:选手熟悉程度与诗词类型关系表(单位:句)

在第一季中,嘉宾和主持人对于诗句的点评和互动以及舞台效果的变动也有迹可循,如表3、表4。

表3:诗词类型与嘉宾点评数关系表(单位:次)

表4:诗词类型与舞台动画变动数关系表(单位:次)

由表3可以看出,爱情、友情以及表达孤寂失意心情主题的诗词,嘉宾对其进行点评和互动的次数偏多。因为这三个类型的诗词背后蕴含的故事性和戏剧性较强,而电视节目这样一个媒介平台,需要具有冲突和悬念的故事来丰富电视语言,以此来引起受众的兴趣和调动现场的气氛。

由表4可以看出,写景咏物、边塞战争以及客居他乡思乡主题的诗词舞台变动的次数较多。因为这类诗词所描绘的景象具有画面感,如景物的雅致之美,边塞的壮阔之美,思乡的孤独之景,把这样的景象在舞台中展现,使演播厅沉浸在诗句的意境之中,可以给现场观众和电视受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节目设置技巧总结

文化的痛点常常可以转化为传播的热点。《中国诗词大会》自开播以来就一直被网友评为综艺界的“一股清流”,它紧紧抓住了中国受众的诗词文化情结,给予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精准的电视阐释,并通过电视传播手段,让电视受众以“会诗”的形式与选手对话,与前人对话,与历史对话,在这一过程中锤炼自己的审美情操。在通过上文的内容分析之后发现,《中国诗词大会》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多元文化信息与电视手段的结合具有细致的处理,使之形成了传播调性与多元文化传播形态。

(一)知己知彼,把控节目现场节奏

这样一档大型的文化益智类答题节目,其本身的知识性和文化性较高,因此对节目录制的进行和现场气氛的调动会比纯娱乐性的综艺更加棘手。众所周知,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式建立在受传双方的熟悉程度上,对受众的了解程度越高,其达到的传播效果越好。《中国诗词大会》制作方在节目之前的选手海选中,通过选手答题选出105位百人团的选手,通过掌握选手对各类诗词的熟悉程度,在制作前期就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在诗词题库的选取上,使得题目难易得当,亲疏有度,极力寻求选手和诗词之间的最佳契合点,使得现场答题气氛轻松得当。观众熟悉而又有一定挑战性的诗词能大大调动观众的参与热情,设置中适当留白,制造悬念,可让观众跟着节目的节奏思考题目。

(二)切换自如,呈现电视视听语言

电视是最为直观的视听媒介,因此不论是视听语言还是舞美设计,各方面都应与电视节目自身定位风格相契合。诗词呈现的是静态历史感,只有将其转化为动态的电视语言,才能吸引受众。节目组抓住了诗词背后的故事和诗人的人生经历,将其转化成现场嘉宾的互动解读,使节目具有故事性和悬念性。节目组在出题方式上也追求电视视觉美感,使用了沙画表演,多样的节目形式让观众不会在诗词中感到乏味。另一方面,节目组了解不同类型的诗词,将诗词所描绘的画面展现在演播厅,将文化元素转化为电视舞台元素,通过视觉设计的升级,给受众更加直接的感受,将文化元素最大限度地呈现在受众眼前。

(三)腹有诗书,传递节目文化调性

主持人是一档电视节目的点睛之笔,主持人的气质素养和临场表现能体现节目的品质。在以往的知识问答型竞技类电视综艺节目中,主持人大都只是充当串联者。而《中国诗词大会》的主持人董卿在节目中的表现更像是一位参与者,在节目中她展现了自己的个人魅力和文化素养,其诗词储备与场上的选手、专家不相上下,在节目中得心应手、对答如流,还能张口即来、引经据典,让节目的诗意氛围更加浓烈。她腹有诗书的气质使之成为诗词大会的文化招牌,给节目整体调性做了更深层次的升华,让节目的文化气息在人的心灵中传递下去。正如诗词大会选手夸赞她那样:“美人当以玉为骨,雪为肤,芙蓉为面,杨柳为姿,更重要的是以诗词为心。”

1.陈玲.诗词类文艺节目的传播价值分析——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5(05).

2.李杜若.《汉字英雄》中传统文化元素的电视呈现研究[D].河南大学,2015.

3.高贵武,胡蝶.电视媒体的文化传承与技术(艺术)呈现——解析《中国诗词大会》成功之道[J].新闻与写作,2017(03).

4.王博.中国电视汉字文化益智类节目研究[D].吉林大学,2015.

5.李荣,姚志文.传统文化电视传播的空间生产理论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2(01).

(作者系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

猜你喜欢

中国诗词大会大会诗词
WAIC与WIC大会简介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声讨大会
大会选举
《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背后
“中国诗词大会”唤醒民族精神
第39届ISO大会撷英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掀起诗词狂欢